新兴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困惑与对策
2009-01-14凌石德
凌石德
摘要: 新兴高职院校受专业设置的理工性、办学历史的短暂性、师生员工认识的偏差、评估方案的忽视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校园文化建设困难重重。可以从注重文化的逐渐积累、职业道德的培养、特色品牌的打造、人文学科的熏陶等方面来寻求校园文化建设的突破。
关键词: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困惑;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31—0218—02
校园文化是由一连串、一系列的人、事、物所构成的整体的价值观,行为、思维模式和教书育人的整体氛围,是一所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教学、学习、工作、生活中所形成的。要建设好校园文化需要各方的努力和多方因素的支撑。目前,新兴高职院校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因此,探讨新兴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碰到的难题与困惑
1.专业设置的理工性,缺乏人文气息。高职院校,作为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应用型大学,秉承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训的人才是面向一线的劳动者、服务者,所以开设的专业大都是理工科的,从事教学的老师,也大都是理工教育背景出身,学生就更不待言。许多高职院校的人文专业开设非常少,甚至是空白。而校园文化的培育,是需要一定人文学科和人文氛围的。古人对于大学的定义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人文精神的熏陶应是大学的当然本性和需求。对此,温家宝总理有精辟的论述:“无论什么样的大学,都要有综合性。有一位教育界的前辈说得好,没有一流的文科,就没有一流的理科;没有一流的理科,就没有一流的工科。这就是说,我们培养的人,应该是全面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爱因斯坦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大学出来的人,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而不仅仅是某个方面的专门人才。我又给他加了一句话,大学出来的人,应该是关心国家命运的人,而不是自私自利的人。”[1]
2.领导、老师、学生观念的偏差,导致校园文化建设步履艰难。高职院校主要是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师生都只注重“技能”等硬功夫的培养和塑造,时刻想到的是谋生技能,对于真正会给学生带去一生影响的隐于学生心灵深处的道德品质、思维方式、处世观念、人生价值取向等“虚无飘渺”的东西关注甚少。或者口头重视,实际轻视;或者知其重要,也愿意重视,却不知从何下手。对于校园文化,领导表现为:财务支出没预算,年度工作没计划,长期发展没规划,学生活动不参加。教师的表现就是:只传业不授道,也不知何以授道,哪些“道”可授,哪些“道”不可授。学生的表现就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课程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等没什么用,热衷于英语、计算机及各种技能等级证考试,忙于脚下生计,少人愿意仰望星空。
3.办学历史的“一穷二白”,为校园文化建设带来开拓的困难。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精神的指引下,一批高职院校得以建立,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办学历史短,办学经验不足,历史传统单薄,学校的文化沉淀非常稀缺。这种文化上的“一穷二白”,让新兴高职院校看上去就是由一座座的水泥方块楼组成,外观没有历史的沧桑,内饰也没有文化的内涵,是一个没有灵魂只有躯壳的“植物人”。新兴院校,从人文角度看,不仅没有大师留下的足迹,也没有往届校友留下可供千载传承的精神。人行其中,没法产生大学的渊博和历史的厚重感。
4.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设置客观导致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轻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该文件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最高指导性文件,主要依据该文件制定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和《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则是新兴高职院校发展和建设的直接指挥棒。通观这些文件,它们的关键词,软件上主要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验、实训、实习”等,硬件上主要是“仪器设备”、“占地面积”、“生均占有电脑、多媒体教室”等,对于学生的精神塑造、品质培养,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则提的少之又少。纵算有“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的指导,评估中也没有明确的量化要求,评估专家关注的是教学和顶岗实习等环节,对于学生管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缺乏应有的重视。在这样的大坏境和精神指导下,高职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在管理、教学中,把大量精力投向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设施和学生的技能培养上,而对于校园文化往往“一笔带过”。
二、新兴高职院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措施与途径
(一)注重文化积淀和累积历史传统
没有文化积淀的“一穷二白”,或许更容易创作更美更好的文化图画。对于众多新兴高职院校或一些没什么优良传统的院校来说,既然没有传统,那就从现在开始累积“传统”。
1.注重活动的记录和档案保存。当我们翻看那些泛黄的纸质档案时,总是令人油然而生历史感。档案一方面可保存对历史的记忆,另一方面也可让后来者沿袭前人的思想和做法,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攀登远行。这样,当同一类事件经过若干年后的传承、发展、创新之后,就形成了该类事项属于该学校特定的传统习惯,久而久之,它就将润物细无声般地铭刻在全体师生的心灵中。当人们提起某人某地某事时,就可让大家找到共同的回忆和情感的共鸣。反之,如果不注意记录和档案保存,每一年同样的事情要举办时,从方案策划到仪式举行都是从零开始的话,就会让人感觉一年一花样,每一年每一届都只能对单件事情留下只言片语的记忆,就无法达到凝聚人心,整合感情的功效。
2.分项积累,注意打造文化品牌。校园文化就是由一连串、一系列的人、事、物所构成的整体的价值观,行为、思维模式和教书育人的整体氛围,单一的“人、事、物”是难于构成文化的。但是,当我们把某人某事某物,进行归类,用相对稳定的价值观,行为、思维模式去统一规划时,那文化的氛围也就由此而生了。下面以我校新生开学、毕业生离校、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方面为例来窥探校园文化是如何培育的。
从录取看,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成绩较低,学生认为自己是高考的失败者,同时新办的院校在硬件设施、师资力量、校园规划与美化等方面与一些综合性的大学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高考的“失败”与学校的不如人意,极大地“伤害”着某些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少数学生对学校常以“垃圾”喻之,不爱学习,自暴自弃,甚至违法乱纪,惹是生非。因此加强对高职新生的入学教育特别重要。关于新生入学教育,我校制定了系统的教学计划,重点是规划好教学内容。内容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第一,市情、区情及《珠三角发展规划》教育。第二,学校办学特色、办学优势教育。第三,高度重视军训工作。
关于毕业生离校,许多学校都会上演“毕业扔”,甚至“毕业烧”。我校几年来形成了完整的毕业生离校管理体系,确保了三届毕业生离校零违纪的记录。每逢重要时刻就进行一系列的有计划、有规划的操作,逐渐在师生心中形成某一固定的思维观念和行为模式,一离校毕业学生如是说“我们看到上一届师兄师姐文明离校了,我们又何苦捣乱呢,再说捣乱也没范本啊。”
关于文化艺术节,我校确定每年的下半年举办艺术节,并且是由各系根据专业设置的特点分别承办。每到下半年,多才多艺的学生总是翘首以盼,各系也期盼凭自己的优势与它系一比高低,青春朝气,活泼向上,良性竞争的氛围就这样年复一年的积累和上演。
(二)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
高职院校目标就是培养一线的生产者、服务者和管理者。对高职学生而言,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更加重要,校园文化建设应当有利于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在管理理念上,要实现学校与企业对接,学生与员工对接,老师与师傅对接,专业要与产业、职业对接。具体而言,就是要实现校企的深度合作与融合,让学生把学习和生活融于一个虚实结合的职场中,带着公司职员的身份来学习。在环境布置上,要充分营造企业生产和管理的氛围。所有的实习、实训工厂内机器的布置和操作,要严格按生产规范和安全要求来实施。场地功能上体现教学与实训的统一,标语、宣传上,体现产学结合的特色。在衣着打扮上,统一着工装、带厂牌、佩戴安全帽。在学生活动上,鼓励和要求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和特长,在周末、节假日或暑假“三下乡活动”时深入社区、农村、厂矿企业为居民服务。通过多种渠道来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素养。
(三)注重办学特色打造,个性特色应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的日趋理性,市场越来越青睐那些动手能力强、脚踏实地、对自身定位客观的毕业生,过去那种重文凭轻水平、重学历轻能力等正在逐步得到改善,加上国家的大力支持,职业教育正迎来发展的春天。目前,广东省有76所高职院校,全国有一千多所高职院校,将来还会有一批二本、三本院校转型从事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众多高职院校的竞争中如何取胜,是每个学校都要面临的严峻课题。根据各自的资源和优势,打造品牌,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具有自己专业特色的办学之路应是求胜的上策。温家宝说:“无论什么样的大学,都要有专业性,特别是要有自己杰出的专业、杰出的老师和杰出的人才,学术上有自己的一席之地。”[2]
(四)注重人文熏陶,培育书香校园
大学精神主要包括大学所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国际化视野等,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的真谛所在,所以培育人文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核。新兴的高职院校可从以下几方面加强人文教育:第一,尽可能为学生开设人文选修课或必修课,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文科类专业,并引进文科背景的大师、名师;第二,打造名家讲坛,邀请校外人文专家、学者讲座;第三,高度重视学生社团建设。尽管整个校园以理工为主,但总还是有相当多的学生热爱文科,喜欢艺术,可充分利用“文学社”、“书法协会”、“音乐协会”、“诗歌协会”等极具人文色彩的社团来活跃、带动校园的人文建设。
参考文献:
[1][2]温家宝.中国教育报,2007-06-27.
(责任编辑/ 王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