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学生辅导员的角色差距与角色实践

2008-10-06张国强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8年2期
关键词:辅导员高校

摘要:高校辅导员如何加强角色意识,正确定位,切实发挥辅导员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从辅导员自身建设这一层面,分析了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在现实工作中存在的角色差距,并就如何扮演好辅导员角色提出了意见与看法。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角色差距; 角色实践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8)02-0113-03

2006年4月27日至28日,教育部在上海召开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陈至立国务委员在会上指出:“要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为契机,根据新形势发展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质量、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这支队伍应该具备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能够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这支队伍应该具备扎实深厚的业务素养,能够不断适应新的形势、胜任新的任务;这支队伍应该保持明确严格的纪律要求,能够始终具有强大的战斗力;这支队伍应该发扬优良的工作作风,能够处处体现为人师表的品德风范。真正做到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永葆生机和活力”[1]。在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如何加强角色意识,正确定位,切实发挥辅导员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陈至立委员的讲话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一、现实工作中辅导员的角色差距

在现实工作中,由于辅导员对自己角色的认识和理解上的偏差、辅导员自身素质的限制,以及高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环境条件的制约,辅导员的角色实现与理想角色之间存在差距是客观的必然。

1.重出路、轻专业化学习,存在角色紧张

在上海召开的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主要是:一是辅导员要做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是辅导员要做好服务育人工作,三是辅导员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2]。这要求高校辅导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而且要求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理论。然而,由于各方面原因,目前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专业结构复杂,“专业思想”不稳定,是高校辅导员一个普遍现象。某高校调查显示,完成现任后还想留在辅导员岗位的人数不到三成。绝大多数辅导员把现在的工作当作过渡,进高校行政机关、当学科教师,是他们更心仪的事业归宿。调查显示,近半数辅导员参加工作时间不到3年,只有21.5%工作时间在5年以上。因此,个人在其辅导员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中,所引起的在时间和精力上的紧张,体现在对辅导员工作所投入的精力与时间分配方面存在工作要求上的差距。

2.重管理、轻思想教育工作,存在角色本位差距

我国现行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中强调:德育归纳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和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教育、民主法制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学风教育、劳动教育、审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10个方面[3]。但长期以来,在现实工作中辅导员沉浸于众多事务性管理工作之中,而对作为一个德育工作者中最重要的本位工作——学生德育,存在本位差距。管理与德育存在“两张皮”、“各行其道”,不能有机结合形成合力的现象。从而自认为辅导员是“万金油”、“救火队”、“催收员”等角色。在实现工作中存在重管理、轻德育的本位角色差距。思想工作与日常管理相结合,实际上是辅导员工作本位的回归。

3.重“办公行政”化、轻深入实践,存在角色错位

由于辅导员自身对岗位理解的偏差与敬业精神的差异,加之学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机制不够健全,目前高校学生辅导员在工作中还存在“行政办公”倾向,少数辅导员整天坐在办公室“发号施令”,学生干部以辅导员为中心围着转,而不是主动深入课堂、深入学生寝室一线,投入精力不够。部分辅导员还存在着对机关岗位办公形式的攀比心理,认为开展学生工作本身就是深入学生一线,没有树立在亲历亲为的实践活动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解决学生问题的意识。日常工作中存在过于依赖学生干部,出现“学生助理”替代辅导员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忽视辅导员深入学生一线的重要性,存在角色错位现象。

4.重日常管理、轻服务育人,存在角色模糊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就业问题、学生安全问题等越来起成为教育者共同关注的重要工作。2004年12月7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教育部学习16号文件座谈会上”强调:“中央领导讨论16号文件的时候,特别强调关心学生,要把学生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既讲道理又办实事,又以理服人。特别提出来,要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努力解决实际问题落脚点在于如何去主动关心学生、帮助学生,也就是如何以学生为本,服务于学生。当前辅导员更多地注意管理者、教育者角色,却不同程度地忽视了自身同时也是为学生服务的重要角色。认为服务育人是指后勤工作人员通过良好的后勤服务来教育影响学生成才,存在轻“辅”重“导”的角色模糊现象。

5.重职位管理、轻非权力影响,存在角色失调

在学生工作中,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直接指导人和引路人。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凭自身职位权力、威望以及日常管理制度对大学生团学活动、学风建设、集体主义教育等取到了良好作用。在21世纪的今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影响,权威与服从的师生关系逐渐被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所取代,辅导员的权力影响则越来越弱化,而非权力因素的影响力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则越来越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形象、思想道德素质、情商等因素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作用越来越明显,而辅导员在工作中存在重职位管理,轻非权力、非制度等因素。在工作开展中,出现自身对工作效果不满意的情况,存在工作付出精力与效果不佳的工作矛盾,存在角色失调的现象。

二、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实践

1.坚定走专业化发展道路,认真实践辅导员岗位角色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同志率先提出在学校设立政治辅导员,选拔思想政治觉悟高、业务素质好的高年级学生和青年教师,“半脱产”从事政治思想工作。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高校辅导员队伍逐渐积累壮大。中央16号文件提出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质量、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2006年4月全国辅导员工作会议在上海召开,表明中央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回顾辅导员岗位产生与发展历史,实践证明,辅导员制度直到今天依然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成功实践。新的教育形势与国家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视,我们有理由更要坚定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方向。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之路是时势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有利于提升辅导员的社会地位与学术地位,有利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有利于整体素质提高,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因此,辅导员自身要抓住机遇,坚定职业发展方向,切实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的系统学习与培训,内提素质,外树形象,认真实践辅导员岗位角色。

2.加强自身政治素质修养,认真实践大学生人生导师角色

面对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渗透的形势和青年大学生社会阅历浅、遇事易冲动及政治辨别力不强的特点,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导员,要从为国家培养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出发,帮助大学生提高政治判断能力和免疫能力,使他们做到理论上明辨是非,实践上站稳立场[4]。这就要求辅导员加强自身政治修养,真正做到“政治强、业务精”,能站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战略高度,认真实践大学生人生导师的角色。“辅导员是特殊的教师,是大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是他们的人生导师。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变化的关键时期,辅导员在这一时期对大学生发挥着特别重要的教育和引导作用。辅导员就是辅导老师,是在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感悟辅导学生,做专业课程教育之外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在教学生如何做人和做事”[5]。

3.着眼于学生实际,以人为本,认真实践管理与服务育人角色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是了解人,基础是尊重人,核心是关心人,途径是激励人,目的在于凝聚人。做学生的工作,就要切实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研究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把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与为学生服务做具体实事结合起来,既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又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学生辅导员只有改变工作作风,避免“闭门造车”,只有多深入学生一线,才能真切地全方位地了解学生思想实际,着眼于学生实际问题,以人为本,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会有实效。

管理与思想教育并重,有机结合形成育人合力。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各项工作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实施和谐教育,从发扬学生的主体性入手,着眼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尊重和关心学生,正确对待学生中的不同声音,让学生积极、主动、平等参与学生工作,让学生在平等的交流中获取信息,在坦诚的讨论中得到启迪,在独立的思考中有所提高,在共同的参与中接受教育,使他们逐渐体验到主动参与的重要价值,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形成和谐的学生管理模式。

管理与服务有机结合,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工作目标。用以人为本的教育服务理念,积极搭建爱心、平等、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平台。为学生实际问题提供全方位、细致、周到的服务,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辅导员的一言一行,都是对自己真诚的爱和无微不至的关怀。这样学生就会把这种爱和关怀自觉不自觉地转化成讲文明、讲礼貌、关心集体、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

4.着眼于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刚”“柔”相济,认真实践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角色

学生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是规范、约束、教育和激励学生的重要依据,也是开展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保障,同时,辅导员凭自身职位权力、威望对大学生团学活动、集体主义教育等起到了良好作用。这都有其“刚性”的一面,辅导员容易把制度与职位权力当成“杀手锏”,严格约束学生,却忽略了非权力、非制度因素对学生的隐性教育功效,即“柔性”的一面。因此,辅导员应着眼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做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注重树立自身在学生中的良好形象,以自身良好人格魅力来引导、影响他们成人、成才。“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才能和青年学生一起经历成长的过程,应对成长的困惑和问题,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感。做知心朋友,才能正确辅导青年学生,才能教学相长,才能真正成为青年学生的人生导师,才能做好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6]。为此,在工作中要注意做到:

一要多些“倾听”与“微笑”,少些“厌烦”与“脸色”。要放下架子,学会倾听,善于倾听,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听他们的喜怒哀乐,用心去感受学生们的内心世界,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情中有理,理中入情。微笑着面对每一位学生,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温情和亲和力;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积极向上的内心世界,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操和学习态度。

二要少些“架子”与“淡漠”,多些“平等”与“关爱”。不仅要在口头上,更要在思想上、行动上真正地放下架子,主动真诚地与学生交流,努力缩短与学生心理上的“距离”,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要充满爱心,饱含爱意,尽可能了解学生学习、生活上的困难,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情感世界,想方设法排忧解难。有时一句简单的冷热问候,一声简单的生日祝福,都会给他们带来惊喜,带来温暖,给他们增添信心和勇气。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国务委员在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06-04-28.

[2]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R].1995-11-23.

[3]周济.切实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在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的报告[R]. 2006-04-28.

[4][5][6]张国强.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关怀教育”缺失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5):53-54.

[责任编辑:成方哲]

猜你喜欢

辅导员高校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满意度调查与对策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有为”也应“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