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文化对提升大学低年级学生道德素质的影响

2008-10-06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8年2期
关键词:道德素质校园文化

王 锐 郭 鑫

摘要:校园文化实质强调的是文化引导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针对道德素质形成的一般规律,结合大学低年级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特征,提出校园文化对大学低年级学生道德素质提升具有认知读本生活化、情感共鸣现实化、信念形成崇高化、意志培育体系化、行为规范日常化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大学低年级学生; 校园文化; 道德素质

中图分类号: G40-0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08)02-0102-03

就道德主体品德形成的一般规律而言,道德素质的养成总是先有道德认识,在一定道德认识基础上产生道德情感并确立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最后外在表现为道德行为。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大学生受特定阶段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其道德价值取向表现出明显的独立性、自主性、批判性等倾向。如果与其主体无直接切身利害关系的理性化德育内容单调、反复出现,就会在大脑皮层中产生保护性抑制,反而引发情感上的逆反。而从人类的接受心理来讲,文化的潜隐性、持续性等特征则更有利于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高层次社会亚文化,大学校园文化可以借助道德认知读本的生活化、道德情感共鸣的现实化、道德信念形成的崇高化、道德意志培育的体系化以及道德行为规范的日常化,提供一种高尚精神的文化范本,发挥对大学低年级学生道德素质提升的引导作用。

一、道德认知读本的生活化

道德认知,是在认识活动中,个人获得新的道德认识和接受新的道德规则的能力[1]。从认知发展来看,大学生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视角,随着其生活的独立、获取信息的自由以及知识经验的增加,逐渐由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自我意识觉醒,独立性显著增强,开始用自己的观点衡量是非。如果德育读本不能随实践的发展而丰富,不能满足大学生的精神和心理需要,不能有效地指导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遇到的学习、生活、交友等现实问题,就会引发学生的疏远、不信任感,甚至产生抵触和逆反情绪。

推动道德认知读本走向生活,是提升低年级大学生道德素养的基本前提。生活化的德育认知读本才能唤起学生的道德主体需要,促进其独立性、主体性和积极性的培养,帮助其进行道德认知的自主构建。大学校园文化以其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载体,在建筑景观、文体活动、精神文化层面均可设计出具有高蕴意、高格调、高品位的育人读本。

高蕴意建筑景观育人读本——是大学校园内最常见的文化育人读本,体现着设计者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这些具有审美意义和价值寓意的校园物质景观,使大学低年级学生刚刚步入校园,便会在心灵深处激起感动,引起共鸣,从而在道德水准上得到升华,日积月累,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高格调文体活动育人读本——进入转型期的大学新生经常会遇到各种心理困惑,系统地组织他们参与广泛的社会实践及各类文体科技创新等活动,让他们充分沉浸在对未知世界的渴求探索中,从而加深对自身、国家乃至世界科技文化的认识与反思,真正有效地增强科教兴国的社会责任感。

高品位精神文化育人读本——是影响大学低年级学生形成真善美品格的思想基石。个性化的校训、传统的校风、学风,共同的精神追求在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身上打下深深地烙印。正是基于这种根深蒂固的特有校园文化价值观的长期熏陶和感染,才能养成受益终生的高尚品格和作风。

二、道德情感共鸣的现实化

道德情感,是人们基于一定的道德认识而对现实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产生的一种爱憎好恶的情绪体验和态度倾向,表现为个体品德构成中的一种稳定而持久的情感定势[2]。大多数低年级学生,在道德判断的过程中并没有经过周密的心理推论,而是遵循情感逻辑。在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中,他们更多地是希望在现实中找到支撑自身道德价值判断的依据,也更习惯于用批判的眼神审视传统德育的失范。如果把情感从德育中抽离,仅以教多少知识,培养多少行为,组织多少活动为目标,将学生视为接纳的容器,学生也只能消极、唯心地接受,不会真正地认同和接纳。

激发道德情感在现实中形成共鸣,是提升大学低年级学生道德素养的情感基础。正如列宁所言:“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3]。现实化的德育情感共鸣才能促使学生长久地形成一种稳定的道德情感定势,取之于生活环境中的人和事,作为道德情感和行为的“参照物”。大学校园文化正是在潜移默化中,提供给大学生道德情感的现实依托。

在“美境”中唤醒情感,以境唤情——开放的、多样化的、民主的、和谐的教育情境,对大学低年级学生道德情感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以境唤情,在现代化的实验室,师生关怀问辩、相互熏陶,浸浴于一种丰富、光明疏朗、博大的氛围之中;在明朗的讲堂,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彼此接纳与宽容;在幽静的图书馆,每位大学新生都将感受到充满内心的庄严感、崇高感和自我超越感。

在“传道“中播撒情感,以情促情——道德情感的发展还需要教育者的情感介入。即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交流,促进道德情感的发展。对低年级大学生而言,教育者自身的良好情绪,高尚的道德行为,内心的爱、尊重和信任,以及有针对性的情感教育,都会引起学生健康的、激昂的情绪体验。所谓行动比语言更有力,教育者或榜样的一些高尚行为就是无声的教育,能够进一步发展大学生的道德情感。

在“践行”中升华情感,以行固情——道德情感的发生、发展过程,总是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的。大学生低年级学生道德情感的体验、升华更离不开实践活动。音乐欣赏会、英雄模范报告会、各种展览、升国旗仪式和入党入团的宣誓会等活动,都容易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同时,鼓励他们参与社会实践,独立地观察问题,对客观道德事物做出正确的结论和总结,也都是基于现实生活培养真实道德情感的有效手段。

三、道德信念形成的崇高化

道德信念,是激励、支持人们道德行为的那些自己深信无疑的正确道德观点和准则,它支配着人们在道德生活中行动的倾向,是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合金”。在现实道德生活中,大学低年级学生还较少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

激励低年级大学生形成崇高的道德信念,是其道德素质提升的本质要求。大学生道德信念的形成与作用不是先天就有的、超社会的产物,而是后天的、道德生活的产物。它在家庭影响、学校教育、社会熏陶以及个人实践中逐渐确立,大学低年级学生道德意志培育正处于起步阶段,关键在于如何引导他们把智力的、情绪的、动机的和意志的过程深刻地整合起来。大学校园文化的育人特征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崇高的道德信念。

大学校园文化引导低年级大学生建立扎实的道德理论基础——要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须提高他们在理论上的认识能力和选择能力,只有大学生在理论上有了深刻的认识,明白和接受真理后,才能自觉地确立主导价值观,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才能深沉、持久,不会随波逐流。在课堂教学的系统学习之外,校园文化通过组织“德育学习小组”、“道德研究社团”和以德育为内容的辩论赛等活动,无疑会对低年级大学生思想道德理论修养的提高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大学校园文化引导低年级大学生把握道德的正确性和规律性——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开展社会调查,接触优秀的干部、知识分子、企业家以及普通民众等了解国情、民情,了解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了解社会和人民需要什么样人才,什么样的价值观,促使大学生面向社会,面向现实。在实践中,大学生亲身感受到主导价值观的重要作用,使他们了解到只有建立符合人民和社会需要的价值观,才能实现自己的切身利益。崇高的道德信念也正是在实践——认识——实践的反复曲折过程中逐步完善的。

大学校园文化引导低年级大学生自觉整合崇高的道德信念——大学生要求道德上的进步,建立崇高的道德信念,道德观上的斗争不可避免,因为道德信念的建立是一种自觉的斗争,没有高度的自觉性,就无法进行道德修养;道德信念的建立要求严格解剖自己、敢于检查、承认和否定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断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在道德信念建立的曲折过程中,学校教育的正规正式化、严格化、具体化以及高层次性,使大学生在积极的道德环境中实现道德信念的最优化。

四、道德意志培育的体系化

道德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目的、拟定行动计划、选择行动决策、调节内外活动、克服行动中一切困难和障碍,实现预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4]。意志是实现从知到行转化的保证,它总是与克服困难紧密相连。大学低年级学生道德意志的强弱往往因其个人生活背景及个性差异而千差万别。意志力坚强则能始终如一,以一贯之。反之经不起诱惑,半途而废。

对大学低年级学生道德意志进行体系化培育,是提升其道德素质的心理基础。学校是大学生步入社会前的最后锤炼所,其教育带有目的性、系统性、可控性及相对独立性的特征,因而大学生道德意志的培育在这里最具代表性,并自成体系。大学校园文化可以有目的地创设一定的环境,并充分体现出社会环境中所欠缺的人文关怀,以使大学新生已形成的道德信念在一定的规范养成和实践中最终内化为自身的道德意志。

明确的目标指向——我国高校最根本的价值取向是为社会主义国家培养人才,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育,它有明确的目的、系统的计划、严密的组织机构和完整的方法、措施。学校教育环境的创造也是如此,校园文化建设紧密围绕教育的宗旨和目的,不容许任何环节有丝毫的随意和偏离。

系统的培育过程——学校育人功能的专门性决定了学校教育环境的方方面面都是有意、有序、有理的,从教育目标、内容、手段、措施等静的方面,到实施、评估、反馈等动的方面;从学校对教师,到教师对学生;从物质性因素的建构、使用,到精神性因素的育创、发挥,从环境因素内部关系上所隐含的层次性、渐进性,到其外部关系上所表现的依赖性、整体性以及从由此及彼,到由彼及此的格局状态和运行机制等等,无不充满着理性和自觉,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支持,有机地结合起来,富有鲜明的逻辑性。

可控的环境建设——学校本身是一个任务特殊、氛围独具的较为独立的社会组织。在与社会发生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同时,无形的围墙依然使它拥有着非同一般的自我特色。因此,受社会功能、行为主体特殊性的决定及其它内部因素特殊性的影响,学校教育环境具有相对独立性,是利用校园文化进行自我教育最集中、最有力的地方。此外,大学低年级学生的强可塑性,也是学校教育环境具有可控性的表现。校园文化利用环境建设的有计划性和日常情况的可调节性,既可设置一定的困境使学生获得道德体验,同时又可以适时地对其进行心理指导。

五、道德行为规范的日常化

一切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都是内在的,最终都要外化为道德行为。迈入高等学府、接受高尚精神的洗礼,崇尚“真、善、美”,痛斥“假、惡、丑”,努力塑造完美的道德人格,敢于为悍卫真理和正义而斗争,应该是大学新生道德行为的主流。但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关系上的相脱离的一面也不容忽视,表现在道德行为滞后于道德认知发展水平,有的还与之相背离,成为人们常说的“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确保道德行为规范的日常化,是提升大学低年级学生道德素质根本保障。黑格尔说:“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就说他是有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素时,他才可以说是有德的。”[5]校园文化的规范功能是指大学校园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思想、行为等具有的约束力。通过创设这样一个规范的环境,促使规范大学生道德行为的行动日常化、生活化。

校园物质文化成为低年级大学生规范道德行为的直接载体——走进一个非常干净、整洁、优雅、宁静的大学校园,大学新生自然会无意识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举止谈吐也变得文明、优雅。因为,不这样就与周围的环境不协调。心理学研究表明:“已很破旧的东西更易引起学生的破坏欲,而坚实、美观、完整的桌椅能一定程度地约束学生的破坏行为。”[6]如果我们大学的室内室外环境都符合审美要求,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抑制和禁止大学生的一些不文明、不健康、不道德的行为。

校园制度文化成为低年级大学生规范道德行为的评判依据——大学规章制度在没有内化为大学生素质前就具有强制作用,是硬约束力。《大学生守则》等一经形成,便具有一种公认的群体力量,它明确向大学生表明学校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大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它通过大学生对这些学校规章制度、行为准则和管理体系的认可与遵循,来形成大学生一致的观念意识和行动指南。道德水平的提高是一个漫长、艰辛的过程,对个人来说,有时甚至是痛苦的过程。因此,放任和过分自由都是十分有害的。学校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做到奖罚分明,既是大学生品德教育手段问题,也是一个导向,对培养大学生正确地对待个人、集体关系,形成遵纪守法风气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校园精神文化成为低年级大学生规范道德行为的软约束力——生活在一个积极进取的学风中,自然会逐渐改掉松垮懈怠的心态;身着校服、唱着校歌、戴着校徽或举着校旗的时候,时刻会感到自己是一名大学生……大学校园文化精神层面中的观念和舆论等对大学生道德行为具有软约束力的作用,一个积极健康的公众舆论对大学生不良品德思想和行为的约束和惩罚,能使大学生从内心深处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久而久之,这种‘文化无意识被内化为一种内在价值律令,从而使文化环境的强制内驱力变为必然性选择。”[7]

大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道德素质养成的关键期。哲学家卡西尔曾强调,不同的文化形态对人格向度的发展有着不同的促进效应。只要我们按照一定的价值取向,运用这些无形的或有形的文化载体,引导大学低年级学生自觉地进行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矫正、培养和塑造,就能够使大学生凭借文化力量优化自身的道德素养,并把所接受的文化转化为一种内在的持久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叶振龙.谈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0(7):47.

[2]高忠文.大学生道德活动中道德情感的作用及培养[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5):43-44.

[3]列宁全集(第20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5.

[4]孙英.论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构成[J].思想战线,2004(6):80-83.

[5]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428.

[6]鲁洁.德育社会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321.

[责任编辑:陈维民]

猜你喜欢

道德素质校园文化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简论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传统女德与当代女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养成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我区高校8项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获国家级奖励
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状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