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读书声充满语文课堂

2008-01-07丁国平

21世纪中学生作文·综合版 2008年11期
关键词:范读感情课文

丁国平

有一位语文特级教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读的语文教学是不尊重学生,是无视学生的存在。”可见,在现行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把读的时间和权利还给学生,让读书声充满语文课堂,显得非常重要。在众多的阅读方法中,朗读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作用明显得到加强,初中阶段的朗读目标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把情感因素放到朗读能力的要求中。如何达到目标?相信这是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曾或都在思索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所感悟,下面就粗浅地谈谈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

一、朗读教学的意义

读,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培养读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朗读,是读的典型形态,又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式之一。阅读教学不能没有朗读,就像观画画离不开眼睛,听音乐离不开耳朵一样,朗读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和主体。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至关重要。有感情的朗读,往往能使一首优美的诗歌、一篇抒情的散文、一个动人的故事更富有魅力;使一篇雄辩的议论文更具有说服力。阅读通过视觉来感受作品的语言艺术或意境,而朗读则调动学生听说的审美功能,让学生受到双倍的感染。从中也可以悟到它的美育作用。

(一)朗读教学中的意境美

文学用语言来叙事,它既不像造型艺术那样直接创造视觉形象,也不像音响艺术那样直接创造听觉形象,但“文学是借语言来作雕型描写的艺术”(高尔基)。语言本身虽然是抽象的、扁平的,但创作或文学作品都是具体可感的、立体的。只要调动我们的生活经验,就能在意象中“看到”、“听到”作者所描写的事物,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正确、优美的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也是走入文章意境的一条道路。在读和听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感知语言的优美和谐,揣摩作品的艺术境界。鲁迅小说《社戏》中有一段景物描写:“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学生可在念上半句中,深深地吸一口气,加上联想,文中“我”陶醉在朦胧月色的好心情随之而出,温馨的春夜的意境也自然展现。

(二)朗读教学中的情感美

现行的初中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抒情性较强,加强朗读指导,学生就能很好地领略文章中反映的情感美,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提高审美趣味。如朱自清的《背影》,写出了父子间的挚爱。曾有一位老师,采用一贯的老教法——逐段逐层的讲解分析,希望让学生能体会其中的父子情深。结果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口干舌燥,而学生却只注重了父亲过铁道、攀月台时那种笨拙可笑的样子,一学生竟笑起来说:“这个父亲怎么这么傻。”而另一教者,同样教这精彩的一段,他先用平和素淡的语调读出作者的心底蕴藏的奔涌的感情,让学生边听边想象那幅画面,随后点拨其中重要的动词,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品读。在这平实质朴的文字中,学生感受到了父爱的温暖与伟大,似乎看到了一位慈祥的父亲的伟大的背影。这个背影也许也幻化为了他们的父亲的身影,人间真情无需教者多言。

(三)朗读教学中的音乐美

优美的散文和诗歌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感情强烈,意境深邃,内涵丰富,还因为它在形式上富有音乐美。通过朗读可以展示这些美文内在的韵律,显现出它的音乐性,这在诗歌教学中显而易见。让学生在“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之中,理解美好的事物,接受美,并奋发努力创造美。

二、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朗读教学,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既是文学的,又是审美的。在语文教学中,有着自身的重要意义,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下面仅就其中三点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读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吕淑湘)。阅读文章,不仅要理解语言在具体的环境中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而且要深入感受和领会作者的情感意趣。朗读是眼、口、耳、心同时使用的阅读方式,因而通过朗读,读者能够感受到文章中语言文字的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语言的节奏韵律也会自然而然地浸润到读者的内心深处,语言的感受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叶圣陶先生指出:“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诵读的功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仅仅讨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物,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而然近于完美。”

(二)读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朱熹说:“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朗读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通过朗读提高学生对语境的领悟力以及审美能力,与作者发生共鸣,自然不待其解。

(三)读有助于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朗读的灵魂就是理解和感受,通过灵活丰富的朗读技能处理,可以充分体味语言的精妙;通过朗读过程中眼、口、耳、脑多种器官并用,可以使外在的语言内化吸收并迁移,在说话(口语表达)和写作(书面表达)的语言运用中信手拈来,为我所用。

三、朗读教学的方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是在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教材这三者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中展开的统一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材是媒介。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朗读教学呢?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笔者就从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一面,谈谈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遵循教学规律,逐步实施朗读教学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要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情入境,使学生朗读真正做到流畅自如,感情丰富。因此,在朗读教学中绝不可急于求成,应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1.初读课文,把握基调。一篇课文反映的总的感情倾向就是感情基调,朗读一篇课文的主要语调就是朗读基调。要朗读好一篇课文,领会中心,首先就要把握好基调。所以开始阶段,老师要指导学生朗读,把握课文大意及朗读基调,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用情朗读,理解课文。米作仁先生在谈朗读时指出:“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在理解课文时,要注意讲解和朗读的有机结合,让学生用情去读,深入的理解。

3.反复朗读,积累运用。语文学习需要积累,自不待说;理解后的反复朗读,记忆背诵也就必不可少。学生通过朗读进而成诵,积累优美的文章、精彩的语句、古诗文名句,再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语文教学目标也就不难实现了。真正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领悟、读中升华。

(二)创设情境,激发朗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及人的精神世界。”以情动情,使学生在爱与憎、悲与欢的心灵火花的撞击中与课文内含的理念相沟通,产生共鸣效应。也只有通过教学设计、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情趣,才能使学生乐读、好读、善读。

(三)教师示范,指导朗读

朗读教学可以利用学生的模仿心理,通过教师的优秀的示范达到较好的效果。教师的范读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是语言因素的范读,目的是使学生注意朗读材料的语言因素。这种范读,一般要采用介绍性的语气(不能角色化),重要的词前要有启示性停顿。朗读的速度要稍慢一些,甚至还可以适时地做些精当的评点。第二,是建立在第一层次上的范读,即内容上的范读、表情性的范读。这种范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现朗读材料内在的思想、感情和韵律。这对语文教师来说是一个基本要求。教师切不可不分层次地统一用录音磁带范读,因为朗读磁带一般由艺术表演家录制而成,其阅历和感情与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有相当大的差距,如果不顾城乡学生的差别,不考虑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硬要机械模仿,无异于拔苗助长,达不到朗读教学应有的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朗读教学的感悟。当然,朗读教学作为教学方法之一,其作用和途径还有许多,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文章多为典范作品,文质兼美。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多些琅琅读书声,读出背影中凝结的父子深情,读出济南冬天的宜人温情,读出初春时节的新鲜活力,读出草原月夜冬不拉的喜悦……动口动心动容地读,读出语文的美,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积极、健康的发展。

猜你喜欢

范读感情课文
最好的感情
浅谈教师范读的“放”与“收”
感情工作
端午节的来历
不分对错
背课文
感情强烈的叹号
漫谈范读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回归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