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问题之我见
2008-01-07谌秀梅
谌秀梅
人们常说社会像个大舞台,汇集了三教九流之人士。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教师来说,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义务教育阶段的班级成员又像人的手指头,长短粗细不一。一个班级里学生的个性差异千差万别,每个班里都有学习好的纪律好的,也有很差的,那些学习和纪律差的自然就成了老师们眼里的“学困生”,下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对学困生的理解和认识。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老师眼里的优等生也不一定什么都优,学困生也不一定什么都差。再说差肯定也有差的原因和道理,下面我针对学困生的情况举两个典型的例子:其一,学生头脑灵活,思维敏捷,就是不爱学习或不会听讲,纪律涣散,喜欢旷课或逃学,结果肯定是学习纪律都大打折扣,因此也成了老师眼里的学困生。其二,学生虚心好学,上课认真听讲,纪律良好,但是头脑反应慢,记忆力较差,往往老师讲几遍也听不懂,每天面对几门课程的很多知识点,招架不住,因此而差。以上谈到的现象都是表象的,往往开始接触一段时间就能体会到。我认为他们后进的原因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究,才能彻底地弄清他们后进的真正原因。
课余时间我总是利用多种渠道了解第一种情况后进的真正原因,比如和学生交流、家访、向和学困生亲密的同学了解等渠道去真正认识他们。通过调查我发现第一种情况后进的原因大多数是家庭环境存在问题:或父母双亡、或父母一方死亡,或父母离异,或父母不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如经常吵架、打麻将、做买卖不管孩子等,他们不顾或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幼小的心灵往往蒙上了阴影,他们不能更好地安下心来认真学习,甚至由对家庭的不满转而对其它环境与人的仇视,进而滋生一种怀疑和报复心理。
找到了症结就知道怎样医治了。对于父母双亡或一方死亡的情况,他们很难从悲伤里走出来是人之常情,但做教师的就必须客观地帮助他们坚强地面对现实,从阴影里走出来。这样的孩子,我总是多亲近、多关心、多照顾他们。与他们进行心灵的交流,给他们讲伟人的故事,讲岳飞、杜甫等人很小都曾失去过至亲的人,这些特殊的经历也成就了他们后来的伟大。
遇到父母离异的情况,我总是先到该生家里家访,跟他的父亲或母亲交流,与他们交流孩子的在校情况,包括学习、纪律、精神面貌、自信心、性格的变化等,我还与他们交谈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对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一个好的孩子对一个家庭发展的必要性。我记得在我教过的学生中,有的离异的父母还因此复婚了,爱吵架的父母也知道注重家庭和谐了,有打麻将等恶习的也知道把孩子当“太阳”了,只顾做买卖的也知道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了。
以上说的是针对第一种现象采取的方法,对症下药地解决了实际的问题,就可以使这些后进生不断进步,甚至变成优等生。其实最难改变的还是第二种情况。
农村流传一句话:宁养败子,不养癞子。因为癞子很难有大出息。第二种情况的学生往往品德很好,学习很起劲,就是成绩很不理想。但深入地了解他们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这些学生智力较差,不讲究学习方法,学习不善于动脑,机械记忆。比如背一段课文或一首诗,几天也背不下来或背不流利。这时候我就多和他们交流学习方法,让他们理解意思后再去背,并面对面地指导、监督、检查。告诉他们大脑每天的四个记忆高潮期,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等,这样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地提高,自信心也在不断地增强,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
学困生问题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现象,随着社会、家庭的发展,后进的原因也多种多样。我们做教育工作必须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弄清他们后进的真正原因,才能随机应变地治疗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疾病,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要爱每一片绿叶,哪怕是有斑点的绿叶”,教师与学生交流的前提是尊重、是平等、是热爱。让这些学困生在爱的交流平台上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展示自己,让他们由内而外地发生巨大的进步和人生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