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库和语料库的“名动词”研究

2006-11-24李咸菊

现代语文 2006年8期
关键词:动宾词类物化

从上个世纪汉语词类问题大讨论到现在已五十余年了,这期间,语言学界一直坚持着对词类问题的研究,这一研究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无论是从理论出发还是在实际应用中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关于词类的本质问题和区分词类的根本标准及各种词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讨论和广泛的探索。但汉语词类还存在着各种各样悬而未决的问题,并且汉语词类体系各家有相当大的差别,这些都是有待深入讨论的。在此,我们在认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动词数据库和现代汉语语料库来重新认识“名动词”的归属和地位问题及它的使用频率和功能。从实践方面来看,对于“名动词”这一问题重新提出并进一步研究,对计算机中文信息处理的自动切词和确定句法关系也是有一定帮助的。

“名动词”首先是由朱德熙先生提出来的,他认为:某些动词所带的宾语可以是动词,但可作宾语的动词是有限制的,不同于一般的动词,因具有不同程度的名词的功能,我们管它叫“名动词”。例如:影响、准备、剥削、计划、研究等等。

对于这个问题,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最典型的就是“名物化”主张。主张“名物化”的认为,作宾语或主语的动词取得了名词的性质,动词“名物化”了或转变成了名词。他们说:从意义上看,主宾位置上的动词已由“行为范畴”转入“事物范畴”;用作主宾的动词有一系列的名词的语法特点:可受定语修饰,可以用名词或代词复指,可以跟名词组成联合结构;这种位置上的动词失去了动词的全部或一部分语法特点。

“名物化”观点提出者的主要代表是《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简述》。事实上,这些论述有些欠妥,或说不周密。很多语法学家都对此进行了批评和再探讨。如朱德熙、卢甲文、马真等的《关于动词、形容词的名物化问题》中就详细论述了这一论点的疏漏之处。该文认为“名物化”理论混淆了事物范畴和名词性这两个不同平面上的事物,并明确地指出“名物化”理论是句子成份定类论的一种表现形式。另:朱德熙在《语法答问》中说:“汉语里凡是真正名词化的动词都有形式上的标记,即在谓词和谓词性词组后头加上‘的转化成名词性成分,才是真正的名词化,主宾位置上的动形形式并没有改变,说它已经转化成名词是不妥当的,……由于这些动词兼有名词的性质,为了跟一般动词相区别,可以管它叫‘名动词”。

“名物化”的说法在实际语法教学中也没有什么意义。假如先告诉学生说哪些是动词,哪些是形容词,等到这些词放到主宾位置上去的时候,又说它们转成了名词,或取得了名词的性质,成了“依句辨品,离句无品”了,回到了《新著国语文法》的老路上去了。

因此“名物化”的观点在流行了一段时间后,由于其理论上的弱点和实用上的烦琐,现已为大多数人所放弃。

现在语法学界除了用“名物化”和“名动词”的观点来解释这类现象外,还有人把这类“名动词”和名词与动词的兼类词相混淆。

名动兼类词实际上是现代汉语共同语中的那些形体相同,读音相同,表示两种相对独立而又密切关联的词汇意义,并具备名词和动词两类词性的词。如:(1)王同志在旁边当翻译。(2)王同志在旁边翻译。前后两个“翻译”的形体和读音相同。而前者表示“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后者表示“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行为动作”。这两个词义相对独立但又密切关联。不仅如此,前后两个“翻译”在具体的语句中分别显示出名词和动词两类词性,因而我们把它认为作名动兼类词。这类词与我们说的名动词不同。举一个名动词的例子,如“影响”可以作准宾语,“有影响”;可受名词修饰“政治影响”。但“影响”不同于“翻译”,我们可分出两个不同的“翻译”,却分不出两个不同的“影响”,我们说“影响”只有一个,是“名动词”。这虽然参考到意义方面的因素较大,但这种区分还是很有道理的。

我们不同意“名物化”的观点,上面已经把名动词与名动兼类词区别开来了,下面再来看名动词的观点能否在实践中验证其合理性。

我们认为,名动词主要有以下四个条件:

1.作准谓宾动词的宾语

准谓宾动词也是动词的一小类,这类动词所带的谓语性宾语是某些双音节动词(实际是名动词)或偏正结构,而且这种偏正结构里的修饰语只能是体词或形容词,不能是副词。例如:

进行调查进行农村调查

除了“进行”以外,“有、作、加以、给以、受到、予以”等等也是这样的动词,我们管这一类动词叫准谓宾动词。

这类准谓宾动词常带双音节动词作宾语,这些动词宾语与一般的动词不同,我们认为这些能作准谓宾动词的宾语的动词是名动词。例如:

进行教育给予帮助受到剥削予以批评作调查加以表扬有影响

在具体的操作中,应弄清楚什么是准谓宾动词及主要的准谓宾动词有哪些,再来考察名动词。

2.直接受名词修饰。

通常是名词可以修饰名词,修饰动词时,后头要加上“的”字,构成体词性短语。大多数的动词都可以做体词性短语的中心语。可是上边举到的“影响、准备、帮助、剥削、批评”等动词不受这个限制,还可以受名词直接修饰。例如:

政治影响思想准备经济剥削工业计划历史研究物质帮助口头批评

象这样直接受名词修饰的动词可归入“名动词”类。

3.可以直接修饰名词。如:

调查小组指导教师工作时间观察结果解决办法

通常情况下,在汉语里,名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动词必须加上“的”字才能修饰名词,要是把动词直接放在名词前面,造成的句法关系往往是动宾关系。而正如上边的例子,名动词是可以直接修饰名词的,形成的结构不是动宾关系而是偏正关系。

4.能作“有”的宾语。

“有”也是个准谓宾动词,把它单列出来作为名动词的一个条件是因为它十分具有典型性。我们知道,名词前头可以加“有”,也可以加“没有”;动词前头只能加“没有”,不能加“有”, 而名动词前头可以加“有”,这一点跟名词相同。如:

有研究有限制有保障有比较有了解有分析

有帮助有安排有交待有提高有说明

名动词直接做“有”的宾语,不允许在“有”和宾语之间插入其他成分。如“有充分的准备”“有父母的关心”等等。还有象“有吃有喝”“有说有笑”这样的惯用格式也不得不排除。

总起来看,上边所说的那些双音节动词具有一定的名词的功能,不同于一般的动词:可以作准谓宾动词的宾语;可以直接受名词修饰,可以直接修饰名词,可以作“有”的宾语。我们把这一类动词归为一类,称之为“名动词”。

动词是个开放的类,不可胜数,要做计量的研究很因难。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不能在一定的动词范围内得出一个倾向性的结论来。现在我们就基于动词数据库,对认识动词进行一番考察。

1.考察范围:本文中考察的动词共计1859个。这些动词出自《现代汉语语法信息词典详解》中词条《示例》部分。我们为这些动词设置了28个属性,并建成一个数据库。

2.操作方法:文中规定,一个动词只要具有上文提到的四项条件中的任何一项或一项以上就算名动词。

3.考察的结果:按至少符合一项条件算是名动词来统计,在1859个动词中,有856个名动词,占45.5%。我们说明一下,1859个动词中,有单音节也有双音节动词。而考察结果显示单音节动词没有是名动词的。考察结果如下:

(1)名动词主要集中在书面语双音节动词上,若按只要符合一项条件就可算是名动词来看,目前名动词在动词(单、双音节都包含)中的比例是45.5%.

(2)在动词表中,单音节词符合名动词条件的极少,几乎没有。

(3)符合两项或两项以上标准的双音节名动词占动词的27.6%。

(4)符合四个标准的双音节名动词占动词的3.38%。

总之,名动词在动词中所占的比例是相当可观的,当然我们在考察名动词时,为了后来计算机处理语言的方便,放宽了些尺度,把只要符合一项条件的便归入名动词。因此,从计量考察看,名动词的存在是不容忽视的,朱德熙先生把它单列为一小类是有道理的,设立“名动词”也是必要的。

以上是结合动词数据库给名动词进行的定量考察,结果显示名动词在动词中所占的比例是相当可观的,并认为把名动词独立为一小类是有合理性的。

现代汉语的一切词都是作为现实语流中的一种特殊语段而存在的,因此必须在客观语流中来考察词,才能真正弄清楚现代汉语词的性质及其特征。下面我们就利用1997年《人民日报》10万字的语料库来检验前面的结论正确与否。

1.考察范围:1997年《人民日报》十万字的现代汉语语料库。

2.考察方法:

(1)首先按前文中所述符合名动词的四项条件来判断,给名动词标注上名动词词性(标为/vn.),其它的作为动词出现的也标注上动词词性(标为/v.)。

(2)统计出在10万字的语料库中名动词的个数及各自出现频率。

(3)举例比较考察同一词作为名动词和作为动词出现在具体句子中的语法功能有何区别。

(4)通过具体语料考察,看除前文所讲名动词的四项条件外,名动词还有哪些特点。

3.考察结果及说明:

(1)在1997年《人民日报》所选取的十万字的语料中, 共出现309个名动词。

(2)在具体的语料中,各个名动词出现的频率各不相同,看下表(节选):

由上表可以看出:有的名动词如“发展”“建设”“工作”“教育”“活动”等词在十万字的新闻语料中使用频繁。而有些词,如“分裂”“分工”等出现次数少,使用得不那么频繁。当然这与具体语体和内容有关。

(3)再分析上表可得出,同一个词在文中作为名动词出现的次数与它出现在文中的总次数的比例,对不同的词来说,比例大小不同。高的比例能占到91.07%,如“活动”,“发展”占85.09%,低的比例是:“准备”占13.5%,“分裂”占25%等。由此可见,象“活动、发展、建设、工作”等词是较典型的名动词,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它们作为名动词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从所有名动词在实际运用中的比例来看,大部分的比例都相当可观,这说明名动词由于有较强的实用性,可以单独归为一个词类,这一考察结果与在动词考察中所得的结果是一致的。

(4)在具体的语料中,符合前文所举四项条件中任一项或一项以上的名动词仍以双音节为多,而单音节名动词在语料中是较罕见的。

单音节的动词一般充当谓语,当与名词组合在一起时,“动+名”结构常表示动宾关系。例:

写文章看小说盖房子种小麦

双音节的动词具有充当谓语、定语的多种功能,它跟名词组合在一起就某一“动+名”结构来说,它所表示的关系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a)动宾关系:堵塞漏洞阅读杂志扑打山火

(b)偏正关系:搬运工作流行区域使用价值

(c)动宾和偏正交叉关系: 下放干部出租汽车研究计划

鉴于以上单、双音节动词的这一区别,双音节名动词产生得较多也就不足为怪了。如(b)所示的表偏正关系的结构中的动词就是双音节名动词。

(5)我们再从语料库中抽取一些例句仔细分析一下,作为名动词和作为动词的同一个词之间的区别何在。以“建设”一词为例,看下面的例句:

A组:①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建设/vn.的总设计师。②夯实把中国各项建成/vn.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基础。③今年中央水利建设/vn.基金可达三十一亿元。④对国有企业领导班子进行考核和加强建设/vn.

B组:①建设/v.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②我们应该努力把西藏建设/v.得更好。③目前国内汽车工业重复建设/v.能力过剩情况严重。

比较这两组句子,其中A组每一句都能找到“建设”一词,这四句中的“建设”具有共同的意义,即:(国家或集体)创立的新事业或增加的新设施。具有共同的语音形式,具有一定的语法功能。①句“建设”前有名动词“现代化”来修饰。②句中“建设”后直接跟名词“事业”,即“建设”直接修饰名词“事业”形成偏正关系。③中“建设”前直接受名词“水利”修饰,也构成偏正关系。④中“建设”作动词“加强”的宾语。这四句话中的“建设”一词其语法功能尽管有形形色色的差异,但都已带有名词的性质,可以归为“名动词”。

B组每句也各有“建设”一词,也都有共同的意义,即:(国家或集体)进行创立新事业或增加新措施的活动也有一定的句法功能:①句中“建设”带宾语“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②中“建设”后跟补语“更好”。③中“建设”前受副词状语“重复”修饰,与之构成“状+中”的偏正关系。这三个“建设”符合动词的语法特征,其词性可标为动词。

同理,再以“工作”一词为例从语料中抽取例句:

A组:①中联部部长李淑铮与土开多贺子进行了工作/vn.会谈。(名动词+名词)

②这些职能部门的执法工作/vn.有了较明显的改观。(名+名动)

③我们要以新的思想观念去指导工作/vn.。(动+名动)

B组: ①全体盟员认真学习,发挥优势,积极工作/v.。(状+动)

②我在港澳生活、工作/v.了四十多年。(动+补)

③其后便一边工作/v.,一边学习。(状+动)

结合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把名动词和动词的区别列表如下:

(6)我们在分析语料时,还发现名动词的这样一个特点,即很多普通的双音节名动词,其内部结构大多是动宾关系,经统计,在十万语料中的309个名动词中,是动宾结构关系的占17.8%,有55个。如“致富、就业、耕地、造林、投诉、挂钩、参政、进货、助学、失学、保级、办事”等一些稍带口语化的名动词,内部结构多为动宾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名词中还有这样一小类特殊的词,如“现代化、均衡化、标准化、有序化、老龄化、社会化、产业化、专业化、系列化”等等。

根据本文定量考察,我们认为:

1.哪些词属于名动词,名动词的数量有多大,不仅取决于语言事实,更取决于人们在处理名动词现象时所采取的标准。原则和标准不同,结果也就不同。

2.按照本文所采用的四项语法功能标准来考察,汉语的名动词数量是比较多的。

3.汉语中的名动词都带有名词的性质,但程度仍有差别,它们获得的名词语法特征有的比较充分,有的不那么充分,有的则只具有名词的个别语法特征。

总之,名动词的确定有利于计算机在中文信息处理中分析句法关系。如果注上名动词的词性,那么计算机对“名动+名”这类结构就会直接分析为偏正关系而不是动宾关系了,如“使用价值”(偏正)。

参考文献:

[1]朱德熙.语法讲义[M].商务印书馆,1982.

[2]朱德熙.语法答问[M].商务印书馆,1985.

[3]胡明扬主编.词类问题考察[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4]吕叔湘.关于汉语词类的一些原则性问题[J].中国语文,1954.

[5]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6]胡明扬主编.词类问题考察[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7]朱德熙、卢甲文、马真等.关于动词、形容词“名物化”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1961,(4).

[8]李宇明.所谓“名物化”现象新解[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86,(3):117~120.

(李咸菊,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

猜你喜欢

动宾词类物化
论物化批判的四重路径
汉泰语动宾结构研究综述
大学英语词类教学研究及启示
从物性结构和语义特征看“动宾式动词+宾语”的语义基础
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动宾式离合词的教学
现代汉语词类划分问题研究
在Oracle数据库中实现物化视图
基于卢卡奇物化理论分析手机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认知语法下汉语词类划分的再探讨
简析动词的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