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发展要“过三关”
2005-02-03黄飞跃
黄飞跃
综观学校教育成功的诸多要素,人力资源无疑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所谓人力资源,说到根子上就是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师专业化程度。回眸我的专业成长历程,我想对年轻教师说,教师专业发展要经得住学习关、实践关、职业倦怠关的考验。
一、学习———当代教师的一种责任。
过去,在学校里一谈到学习,总认为是学生的事。如今,不仅学生要学习,教师更应该学习。不断学习是当代教师的一种责任。
基础教育领域在飞速地发生着变化!
———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在变: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拥有的知识与技能是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砝码,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本能需要促使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攀高。
———教育目标在变:教育目标从片面追求升学率向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及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转变。
———课程在变:新的课程体系在结构上更为均衡化、综合化、选择性,课程内容更趋向社会化、生活化、现代化,课程功能更强调基础性、发展性、创造性,课程的实施更注重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课程管理更讲求灵活性、层次性、适应性,课程评价则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过程化特征。
———课堂在变:从“满堂灌”向主动、生动、自主学习转变。
———师生关系在变:传统的“师道尊严”受到冲击,取而代之的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引导者角色转变。
面对基础教育诸多变化,不学能行吗?实践证明,单凭学历教育获取的营养难以支撑教育的全过程。
学什么,怎么学呢?这是不少青年教师向我提出的一个问题。这涉及到学习策略。我向他们推荐的学习策略是:基本理论笃学,本职业务深学,修身知识勤学,急需知识先学。
专业知识是一位教师外在美的依托!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通用知识、学科知识、教育知识。社会、历史、人文等通用知识既有涵养人文素质的价值,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知识和学科知识则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要求,新课程中有不少新知识、新实验、新方法,不学习、不重构学科知识体系,就会落伍。我建议青年教师系统地读一些东西,特别是读一些好的教育刊物,好的文章观点新颖,思想深刻,读后受益匪浅。我从当教师那天起,就订阅任教学科所有适合中学教学的刊物,每期必读,通过粗读、细读、摘读,对我的专业提升帮助很大。
专业精神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敬业、爱生、奉献是教师专业精神的具体表现。许多优秀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有一个坚定的教育信念,是在崇高专业精神支撑下成长起来的。我还在读大学时,偶然一次机会去听福州一中生物特级教师龚秋红的讲座,不禁被龚老师的专业精神所感动,暗下决心要当像她那样的教师,回想自己的专业成长过程,榜样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学习要有氛围,要有平台。《人民教育》总编辑傅国亮老师提出“让读书成为习惯”,对我校影响很大。我校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三网”学习平台:“地网”———开通校园网络,让教师在互联网上的知识海洋中遨游;“天网”———校园广播系统和电视;“人网”———人与人交流,通过听讲座、集体备课、听课、评课、专题研讨等形式开展学习经验交流,切磋教艺。为了让教师学习,学校舍得花钱,校图书馆藏书14万多册,期刊100多种,报纸几十种,同时还为每位教师订阅《人民教育》等两本教育教学刊物,让教师沉下心去读书。此外,学校还鼓励教师通过在职进修提高学历,为获得教育硕士学位的教师报销全部学费,并且给予一定奖励。
我市教育局的陈进兴局长曾说过:“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校长爱读书,老师跟着爱读书;校长爱喝酒、打牌,老师也跟着学。”陈局长爱读书,也鼓励校长读书,建议校长打造“学习型”班子。2002年,我考取福建师大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不少教师、学生对我说:“你是校长,又是特级教师,还读什么书?”我读硕士不是为赶“文凭热”的时髦,而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学习使我在理论与实践中找到更多结合点。在我的鼓励下,仅去年我校就有10位教师考取研究生。我坚信,学习使人进步,学习使学校发展。
二、实践———教师即研究者。
教育是一门艺术,教学本质上更是一门实践的艺术。大凡成功的教师,都很注重学习基础上的实践。
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步是把书教好,让学生喜欢你。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研究课堂教学实践。课堂是教师的试验田,教师务必立足课堂,立足学生,立足教材。在听课时,我常发现有些教师只会照搬教案,生硬乏味,学生一点儿不来劲。症结在哪里呢?关键是缺乏研究,没有属于自己的东西。没有研究,就不能对教学文本深刻解读;没有研究,就不能提供贴近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成为一种“无效”的教学;没有研究,也就没有教师个性化的教学特色。
近年来,我校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课堂教学中的现象与问题进行“教学案例”研究,其核心是对真实的教学情景进行反思与探究,以案例形式反映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表现、教师的教学行为策略以及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同伴互助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们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了授课技巧。一个优秀“教学案例”就是一项教学研究成果。“教学案例”研究是我校教学研究的“规定动作”,每位教师都要做,一个学期提供一个“教学案例”或“教学反思”。“教师即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有条件的教师要进行教育科研,做课题。教育科研必须有扎实的现代教学理论铺垫,有较扎实的学术功底。我们不强求每位教师都去做课题、搞科研,在我校教育科研是一项“自选动作”,学校有组织地让有条件的教师承担国家级、省市级课题研究。教育科研不在于“深”,能“实”则灵,不搞脱离实际、纸上谈兵,否则会失去实效性。
个人的成长经历使我深知,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推进器。1989年,我参加福建省普教室“启发式教学形式”课题研究,通过近十年的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正、边总结,终于寻找到“激发—诱导—梳理—内化”四要素传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初步形成“讲而不灌,诱而多变”的教学风格。听过我上课的教师和学生都说我的课堂教学很“活”,善于创设问题情景,制造悬念,唤起学生学习欲望;善于与学生对话、讨论;善于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突发事件,引发学生相互辩论。这十年的教学实践研究,对我的专业提升非常快。1993年,我又开始学科特长生培养的专题研究,总结出“早期发现、全程培养、加强训练、发展能力”的特长生培养模式,几年时间有30多位选手荣获国家、省市级奥赛奖。随后,我又与教师们一起开展“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与评价”课题研究,向信息化教育领域迈进。
三、反思———克服职业倦怠。
当教师的时间久了,不少教师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越来越感到工作的盲目、成就感的丧失和激情的消逝,甚至失去目标和追求,这就是教师职业倦怠。教师的职业倦怠会随教龄的變化而变化。据调查,教师的职业倦怠在教师生涯的最初几年就开始显现,而且随着教学时间的增加开始不断加重,特别是从第十年起急剧严重化,到第十六至二十一年达到高峰。
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个人层面来看,不能有效应对工作压力是主要原因,个人的情绪、期望、信念和归因倾向是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成分。有些教师自我期望值过高,刻意追求完美,忽略社会因素和自身条件的限制,一旦自我期望目标不能实现,就会有很强的挫败感,理想幻灭、精神沮丧。
如何摆脱职业倦怠?首先,要有坚定的教育信念。教育信念是教师的生命,有了这个信念才能产生坚忍不拔的毅力和无穷的力量。其次,要以达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创造条件满足自己的高级需要,即实现自尊、自主、自我。第三,要补充教育哲学资源,加强哲学修养。哲学是一门反思的学问,可以促使你独立思考,“跟自己较劲”。做人难,做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人更难!
教师是一个十分注重精神享受的群体。学校领导要关注教师的生存状况和人格尊严,让人文关怀真正落到实处,要建设人文校园,全面营造人文教育的环境,时时处处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关怀。在一所学校里,要让每个人都能得到尊重、信任和激励,让每一位教师都能释放出生命中的最大潜能。这样的学校,才是最有希望的学校。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走教师发展学校之路,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课题,要引导教师走上“学习—实践—科研”三结合的专业发展之路,以坚定的教育信念去摆脱职业倦怠。面对新时代的要求,教师应该坚信:学习,让自己不断进步;行动,让自己享受生活;思考,让自己更加聪敏;收获,让自己拥有充实的教育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