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文坛
搜索
南方文坛
2016年2期
浏览往期
订阅
目录
点睛
我们怎么做批评家
当代前沿
文本细读的几个前提
为何要“权威”,“权威”是什么?
“80年代”理想主义的大遗憾
乡土·乡愁,与80后小说写作
感觉·见地·立场
金赫楠印象
本期特稿
对一个文艺创作政策性口号的思考
批评的初心
理论新见
“主义文学”与“人的解放”
维克拉姆·赛斯的“中国情结”
批评论坛
再见“美丰仪”与“腐女文化”的逆袭
拿什么来填充“悬置的正义”?
“男版白莲花”与“女装花木兰”
“良心剧”与“主旋律”:“山影制造”的“双向破壁”
用“言情梗”写“兄弟情”
译介与研究
虚构与真实
对话笔记
文明的缝隙,除不尽的余数,抽象的美学
“新纯诗”精神与敞开的路径
诗坛万象
古典翻新与现代拓展:21世纪诗歌的意象新变
用诗歌触摸灵魂
现象解读
梦想诗学与魅性抒情
残雪,爱的难度
残雪作品中的自嘲乌托邦
文坛钩沉
旧诗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入暗黄昏
港台澳及海外华文文学
现在的“情”与过去的“缘”
南方百家
朱山坡的创作优势
含混的诗学:《天体悬浮》解码
荒诞的叙事 真实的人性
植根乡土与求新求变
绿色批评
社会问题聚焦与知识分子的精神透视
2015年长篇小说评点两则
远赴希腊还是漫游荒原
艺术时代
“江湖”:一种重建历史与抵抗“历史”的努力
电子图像时代的风景画审美
中国书法的时间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