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析
2025-02-21龙开春
摘要:作为高校最为热门的学科之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直接关乎着学生未来的工作能力。因此,为了培养出符合计算机领域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高校必须要重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增强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率。对此,以产教融合为教育背景,旨在分析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计算机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以实现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高质量教学。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一、前言
在当前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显得愈发重要。计算机技术作为我国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关键领域,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标准日益提升。然而,传统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无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为此,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实现产教融合,已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以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析为题,希望提出的建议能够促进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产教融合的概念
产教融合是国家教育部门在新世纪提出的新型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培育出符合企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提高学生在社会上的就业竞争优势[1]。一般来说,产教融合是将产业与教育资源相融合,让学生能够在针对性的教育中汲取知识,强化社会实践能力,以确保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适应自己的岗位。此种教育模式不仅可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更可打破教育和产业的壁垒,加快现代教育的改革进程。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行业需求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通过教学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会更注重实际应用,教学方法也会更侧重实践操作,从而令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可培育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现代企业在市场上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能够在市场上保持活力,企业管理者在招聘上更青睐于既有扎实专业知识又有职业道德的应用型人才,所以,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可增强高校教育与企业需求的对接,让学生在企业最新的技术标准中及时了解与掌握行业动态。此外,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学生有机会参与到企业的实际项目中,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为学生毕业后迅速适应职场环境,满足行业需求奠定坚实基础。
(二)推动教育模式创新,实现资源共享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可推动教育模式创新,实现资源共享[2]。通过教育改革,高校可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将合作企业的资源、技术与需求全部引入教学中,构建开放、互动、共享的新型教育模式。例如,高校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共同开发课程,让企业的资源也可在高校中得到最大化利用。同时,有了合作企业的参与,企业内的一线工作人员还可走进课堂,参与到高校的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让学生在一线教师的引导下积累较强的实践经验,给企业提供储备性计算机人才,满足企业的需求,增加企业和高校间的合作紧密度。而高校教师也可以参与到企业的技术研发中,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双向流动。可以说,产教融合的教育模式不仅提高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质量,还促进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为高校、企业与社会创造了共赢的局面。
(三)优化产业结构,助力经济社会发展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可优化产业结构,助力经济社会发展[3]。通过教育改革,高校可在每年的毕业季给企业输送一批批具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计算机人才,这些优秀的人才可以在现代企业发展中成为中坚力量,促进大数据分析、计算机应用技术等诸多相关领域的结构升级。同时,高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还使得高校学生的科研成果在现实中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与社会带来经济效益,对于计算机整个行业来说都是颇有助力的。此外,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还可促使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从而衍生出一批新兴产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缓解学生就业压力。由此可见,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不仅是教育领域的一次革新,更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举措。
(四)增强学生的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可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通过教育改革,高校教师会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学生专业能力、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在教学上也会更为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与职业综合素养的培育,进而使得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同时,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学生可以在寒暑假获取更多实习实训的机会,提前在校园中积累丰富的计算机编程经验,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与素养。此外,高校还与企业共同举办招聘会、就业指导等活动,让学生在学校与企业的帮助下掌握丰富的就业信息,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建议,助力学生更好地意识到自己未来的职业之路。因此,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还可为他们拓宽就业渠道,让学生的未来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机会。
四、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无法适应社会需求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现有的教学内容并没有做到及时更新,导致学生了解与掌握的计算机知识滞后于行业的发展进度,严重削弱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首先,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侧重于理论。以操作系统原理为例,课程重点给学生介绍一些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等基本概念与理论,可对于Linux、Windows等实际操作系统的深入应用、系统调优、内核编译等操作技能培育力度相对不足,使得学生在维护企业服务器、优化系统性能的时候无法独立解决问题。其次,编程语言教学滞后于行业发展。虽说在计算机教学中,学生会学习C、C++语言,可Python、Java等现代编程语言明显在计算机网络开发领域应用更为广泛,然而,在短短的半年学习中,学生脚本语言编程能力存在短板,无法处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脚本自动化、大数据处理等问题。最后,计算机网络教学内容更新迟缓,无法跟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5G、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出现后,传统的IPv4、TCP/IP协议栈教学已呈现出滞后性,可教师在教学时关于软件定义网络(SDN)、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等前沿网络技术的教学内容却鲜有涉及,直接影响学生在网络架构设计、网络编程等方面的知识储备与创新能力。
(二)教学方式无法适应学生需求
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决定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上采取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实际需求有着明显的鸿沟。首先,教学方式缺乏互动性。在给学生讲授数据结构、算法分析等知识点时,教师习惯于“填鸭式”教学,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复杂的Java、Python、PHP等编程语言技能,从而限制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其次,案例教学与实际应用存在差距。在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等课程的教学中,学生无法把理论知识与Java网络编程、Python系统管理、PHP网站开发等具体实践操作相融合,从而在解决具体的计算机科学问题时显得捉襟见肘。再次,上机操作机会少。不管是计算机组成原理还是编程工作都需要学生自己上机操作,可是Java嵌入式开发、Python脚本编写、PHP扩展模块开发等需要大量的时间去提升,导致学生在计算机设备不足的情况下无法完成网站的编写、性能的优化等工作。最后,跨学科融合教学缺失。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数学建模、统计学分析知识涉及的少,所以,在Python中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在Java中实现机器学习算法都存在困难。最终学生在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脱节中无法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有效运用。
(三)考核方式无法适应企业需求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考核方式和企业需求不相匹配,导致学生在面对实际计算机技术问题时难以展现出自己的价值。首先,企业对实践操作能力的重视程度远高于高校。对于企业来说,网络配置、服务器管理、数据库操作等实践技能都是日常运营的关键,然而,高校都是利用书面知识来考核学生能力,导致学生看似熟知TCP/IP协议的理论知识,却在实际配置网络设备时显得力不从心。其次,编程能力是企业招聘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招聘员工上,企业要求员工熟练掌握Java、Python、C++等编程语言,并运用语言技能参与到企业软件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中,可学生上机次数少,缺乏代码编程与调试能力,难以满足企业对高效编程的需求。最后,项目管理和团队协作能力也是企业不可缺少的职业能力。由于计算机项目需要员工配合,共同完成代码编程工作,十分考验学生的团队沟通和协作能力。可高校考核时,这些软技能的培养与评价往往容易被边缘化,导致学生在步入职场后无法适应团队协作的工作模式,所以,教师必须要确保考核方式与企业需求同步,以培养出能够适应现代企业需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五、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析
(一)基于产教融合背景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时应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紧密结合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首先,增强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的认知与维护能力,意味着教师的计算机教学内容要涵盖计算机组件的识别、组装、故障排查与日常维护等知识,更要给学生讲解CPU的微结构、内存的存储机制、硬盘的读写原理与性能优化策略,以便于学生自己具备电脑设备的维修与保养技能。其次,提高学生的编程技能。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要包含C语言的基础语法。Java的面向对象编程思想、异常处理、多线程编程,以及网络编程、MySQL的使用等,让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培育解决计算机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与代码编程能力。最后,强化学生信息安全基础教育。考虑到网络威胁类型不断增多,教师需要给学生讲授对称加密与非对称加密技术、数字签名、HTTPS协议、操作系统安全配置、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系统等,以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与应对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与终身学习的意识。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重视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让学生提前了解行业需求,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实现教育与产业发展的紧密对接。
(二)基于产教融合背景采取多元的教学方法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要采取多元的教学方法,以适应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广泛性和实践性,对此,教师要打破传统单一的讲授模式,让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在丰富的教学手段下得到全方位提升。首先,编程实践教学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点,在教学内容上,教师不能局限于编程语言基础,更要注意算法设计与分析、软件工程原理、软件开发工具的使用、版本控制系统的操作、代码审查流程的建立等。对此,教师可采取项目驱动、案例研究、在线互动与校企合作等多种教学方式,以实现教学内容的立体化与实践化。其次,教师可安排学生参加实践。通过全程参与软件项目的开发周期,从项目的需求分析、系统架构设计、详细设计到编码实现、测试验证以及发布上线,整个过程全部由学生自己参与,让学生开发出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管理系统,促使学生掌握Java语言中的面向对象编程、异常处理、数据库操作、网络通信等关键技术。最后,教师可让学生深入分析一些软件项目的免费源代码,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企业设计模式。例如,学生在学习数据结构与算法时,可以让学生剖析代码结构,计算和分析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与空间复杂度,进而增强对算法性能优化的认知。除此之外,教师还可通过在线互动教学,鼓励学生参加编程竞赛,观看技术大牛的直播知识讲座,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进行自主学习与技术交流,从而让学生在毕业季更具备职业竞争优势,为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助力。
(三)基于产教融合背景构建完善的教学评价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教师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上应构建全面且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该体系的构建重在通过对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的客观评价,保证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水平达到标准,以满足现代产业的多元发展需求,对此,教师在确定教学评价体系时应包含多个方面。首先,评价标准的设定必须与企业需求相结合,通过把行业标准与职业能力要求纳入评价指标,确保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对接将来的职业生涯,意味着教师制定的评价内容不仅要包含丰富的理论知识,更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这些均是计算机专业人才将来不可或缺的职业素质。其次,评价方式应当多样化。为防止考试与考核方式过于单一,影响到教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考察,教师可采用平时成绩、项目实践、实验报告、团队项目、口头报告等多种评价方式去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合理调整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进而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教师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中培养自身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再次,评价过程应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有机结合。形成性评价要着重于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定期的反馈,帮助学生及时识别学习中的不足,调整学习策略,从而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总结性评价则是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的评价,判断教学目标是否合适,为后续的教学提供依据。最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还可引入企业导师的评价、学生的互评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可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与批评性思维,在有效的反馈中实现学习效率与质量的快速提升。
(四)基于产教融合背景强化教师的双师教育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要重视学生的双师培育。所谓双师培育指的是教师不仅要具备坚实的学术理论基础,还要拥有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满足日益变化的产业需求。对此,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不能局限于传统知识,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教师能够深入企业一线,参加实际项目的研发与运营,以累积大量的实践经验,培育出符合计算机行业需求的高素养、高能力人才。首先,高校要增强与企业的合作,构建长效合作机制,通过定期的交流与互动,让教师在寒暑假到企业参加项目,从而掌握最为前沿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以展开高质量的实践教学。其次,高校要开设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帮助教师提升软件开发、数据分析、网络构建等专业技能,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更加精准地指导学生,以便于后期展开针对性教学。最后,高校还要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将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技术能力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以激励教师主动提升自身的双师素质,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势互补。另外,在双师培育的过程中,高校还要制定激励机制,对于积极投身于产教融合的项目实践教学,考取专业证书的教师给予精神与物质奖励,让教师能够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将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和市场适应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六、结语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已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重在立足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全面提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以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高技能人才。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可推动课程内容与产业技术的同步更新,确保教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对此,高校要强化教师的双师能力,鼓励教师参与企业项目,提升实践教学水平。如此,教师就能够具备调整教学方法与优化教学的基础能力,为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提供助力,推动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腾飞,康会娟.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析——以平顶山学院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4,20(05):175-177.
[2]熊春荣,谢妙,杨秀兰.产教融合背景下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3,19(22):175-177.
[3]杨顺弟.基于\"产教融合\"视角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4(13):224-225.
作者单位:怀化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王颖振 杨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