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部六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与分析

2025-02-21任长江贾凯荔

科技创业月刊 2025年1期
关键词:经济高质量发展熵值法

摘 要: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现阶段的我国经济进入转型关键期。中部地区因处于我国腹地,其经济高质量发展尤为重要。基于新发展理念的5个维度,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值法对2012-2022年中部六省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和分析。结果发现,中部六省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逐年向好,5个维度中绿色发展水平最高。同时,中部六省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5个维度上表现出水平差异:湖北省在六省中表现亮眼,综合平均得分最高,并且其创新和协调水平在六省中排名第一;湖南省、山西省、江西省分别在绿色、共享和开放水平占据六省首位;安徽省除共享水平低于均值外,其余维度都高于平均值;而河南省的五大维度均低于平均水平。通过了解中部六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水平差异,政府可以此为依据,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

关键词:中部六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熵值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2272.202409032

英文标题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f th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Six Central Provinces

Ren Changjiang,Jia Kaili

(Schoo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454003, China)

英文摘要Abstract: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China’s economy has entered a critical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in the new stage. Because the central region is located in the hinterland of China, its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Based on the five dimensions of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this study constructs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ses the entropy method to measure and analyze th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six central provinces from 2012 to 2022.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six central provinces was improving year by year, and the level of green development was the highest among the five dimensions. At the same time, the six central provinces show differences in the five dimensions of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Hubei Province performed well among the six provinces, with the highest overall average score, and ranked first among the six provinces in terms of innovation and coordination. Hunan Province, Shanxi Province and Jiangxi Province respectively occupy the first place in the level of green, sharing and openness. Except for the sharing level, which was lower than the mean, the other dimensions in Anhui Province were higher than the average. The five dimensions of Henan Province were all below average. By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ces in the level of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six central provinces, the government can use this as a basis to formulate more targete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ies.

英文关键词Key Words:Six Central Provinces;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Entropy Method

0 引言

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中部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位于我国中部的河南、山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六大省份被称为中部六省。中部六省占我国土地面积的1/10,人口超过全国总人口的1/4,区位优势和人力资源优势显著[1]。据统计,2023年中部六省GDP之和近27万亿元,为全国生产总值的近1/5。中部地区位于我国内陆的核心位置,既受东部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影响,又是推进国家由东向西发展的重要桥梁,故其发展水平是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协调四大区域板块融合发展、畅通互动的重点,也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区域融合协调发展、国内大循环的关键[2]。为推动中部地区蓬勃发展,我国陆续出台了诸多极具力度的政策。2004年,“中部崛起”一词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明确提出。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中部地区“三基地、一枢纽”的定位,即粮食生产、能源原材料、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长沙召开的中部崛起座谈会上,再次重申了中部地区“三基地、一枢纽”的战略定位[3]。2024年5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的若干政策措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问责规定(试行)》。会议

指出:“始终紧扣中部地区作为重要粮食生产基地……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取得新的重大突破。”自2004年提出中部崛起战略以来,中部地区在各领域全面发展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经济实力和地区面貌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当前中部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尤其是世界政治、经济局势出现深刻变化的当下,深入研究中部六省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和维度差异,可为地方政府制定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和明确方向。

1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测度方法概述

1.1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发展中新的关键词,学术界对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展开了丰富的讨论。

马克思曾在政治经济学中对经济增长的质量问题进行过区分。他提到两种生产方式,分别是外延型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型扩大再生产,前者通过增加生产要素和扩大规模实现再生产,后者则是通过技术创新等方式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实现再生产[4]。在地租理论中,同样论述了粗放型经营和集约型经营两种模式。粗放地大规模耕种劣等土地的粗放型经营实现了数量型增长,即用大量资源获取产量增长;而深耕细作少量土地的集约型经营,通过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办法等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出质量[5]。党的十九大明确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数量型经济增长模式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以高质量发展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6]。数量型经济增长模式只能体现出经济的增长速度和数量规模[7],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则是用更高层次、更丰富的内涵衡量经济发展水平。金碚[8]从商品的二重性出发,发现人们对于商品的需求是随社会发展而递进变化的,高质量发展是为了满足人们当下对更高质量的真实需求。张军扩等[9]学者认为高质量发展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高级阶段,相较于高速增长的模式来说,高质量发展追求高效、公平和可持续。赵剑波等[10]认为高质量发展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资源配置和消费模式的迭代升级,并体现在宏观经济、产业、企业3个层面,以此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不仅是提升经济的质量水平,还包含了经济运行、社会福利、生态环境等多个系统的融合发展,是数量与质量提高的统一形式[11]。

1.2 测度方法概述

考虑到高质量发展对经济运行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国内学者从不同层面对我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学者们多从国家级层面[12-13]、全国性的省级层面[14]和城市级[15]或城市群[16]层面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仅仅针对于中部地区单独测度的研究并不多。同时,测度方法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采用单一指标表示,如使用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可被视为技术进步,作为衡量高质量发展的标志[17]。但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方法和概念局限性难以合理、科学地衡量经济增长质量[18]。还有其他学者使用劳动生产率[19]、绿色全要素生产率[20]、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人员占比[21]等指标表示。单一指标法虽能较好反映经济发展的某一方面特征,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是丰富的,衡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应是多维的、全面的[22-23]。第二类测度方法则是构建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改善单一指标测度的局限性和单一性。马轶群等[24]从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过程和经济增长结果3个层面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卫梦洁等[25]以实现量增和质升双重目标为基准,对经济高质量水平进行量化评价。詹新宇等[26]依据“五大发展理念”构建了一个包含“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个维度共31项指标的综合性指标体系。与此同时,鲁邦克等[27]从经济增长、创新发展、生态文明和民生发展4个方面构建测度体系;张扬等[28]的综合测度体系则涵盖了美好生活、平衡发展、充分发展和绿色发展4个方面。

现有研究中,对于指标的处理方法有主成分分析法[29]、因子分析法[30]、层次分析法[31]和熵值法[32]等。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都是将指标所包含的信息浓缩,用少数几个变量反映原始变量的全部信息,但这可能造成信息丢失的情况;层次分析法是基于专家打分的结果赋权,可能会存在人为性的主观因素偏差;熵值法作为客观赋权法,利用指标本身所包含的信息赋权,可以使计算出的权重更为可信和精确。

目前,关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的研究比较丰富,但仅针对中部六省的研究较少。同时,全国性省级层面的测度将东、中、西、东北地区看成单独的四片区域,只能笼统地得出中部地区的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相比较为落后,并不能很好地反映中部地区的内部差异。鉴于此,本文选取中部六省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新发展理念,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5个方面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共设置10个二级指标23个三级指标。在指标处理上运用较有代表性的熵值法,对2012-2022年中部六省的各指标进行客观赋权,依据各指标的权重计算各省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依据结果评价和分析各维度的差异。

2 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构建及测度

2.1 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基于高质量发展的丰富内涵,以新发展理念为核心,同时考虑到数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得性,构建了包括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5个一级指标,以及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城乡协调、产业结构协调、绿化程度、污染排放、治理能力、对外合作、收入水平、福利保障水平共10个二级指标23个三级指标的中部六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1.1 创新发展

创新是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动力源泉。衡量创新发展水平可以从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两个方面解释。在创新投入上,可以用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来表示,因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反映了一个地区对于创新活动的资金支持力度,经费充足的地区可以保障科研人员有较为宽裕的资源进行科研活动。在创新产出上,可以用专利授权数量和技术市场成交能力来表示,专利授权数量是成果产出具象化的体现,能较好反映出创新活动的活跃性和产出量;技术市场成交能力则反映了创新成果从实验室向市场转化的具体实现,只有将创新成果运用到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才算是真正实现了创新的价值。

2.1.2 协调发展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多维的共同发展,是实现社会整体进步的发展,所以协调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衡量协调发展从城乡协调和产业结构协调两个方面考虑。收入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关键指标,消费是居民生活质量的直接体现,所以城乡协调方面选择了城乡收入协调水平和城乡消费协调水平两个指标表示。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通常与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有密切联系,第三产业所占比值越大,经济的发达程度通常越高。另外,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产业增加值比值可较为直观地反映出产业结构的调整速率。所以产业协调方面选择了第三产业增加值与地区GDP之比和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产业增加值比值所表示。

2.1.3 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实现绿水青山的关键路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绿色产业和绿色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可以为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也是各国、各地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淘汰传统落后产能的推动力。衡量绿色发展从绿化程度、污染排放和治理能力3个方面出发,选择造林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化学需氧量与地区GDP之比、二氧化硫排放量与地区GDP之比、单位颗粒物排放量与地区GDP之比、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8个指标衡量。

2.1.4 开放发展

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治理,形成全球互联互通经济网,是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对外开放合作过程中,我国拓展了国外市场、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沿线国家合作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基础上,也增强了我国对外合作、抵御风险的能力,更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对外合作方面,选择了进出口额与地区GDP之比、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与地区GDP之比、实际利用外资额与地区GDP之比3个指标表示。

2.1.5 共享发展

共享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和必然要求。经济高质量发展所带来的技术成果和物质财富,只有做到真正让人民受益,才能体现出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同时,只有当人民共享到发展的成果,享受到发展所带来的好处,才能持续、稳固地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和动力。共享发展分为收入水平和福利保障水平两个方面。收入水平方面,收入可直接反映出经济成果的品质,也是人们感受发展成果的最直接体现,故以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衡量。福利保障水平则通过政府对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的支持力度和落实情况来衡量,以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与总人口之比、人均受教育年限、城镇登记失业率以及教育、医疗、社保就业支出之和与地区GDP比值来表示。

2.2 数据来源

根据表1的指标体系,本文选取2012-2022年中部六省(河南、山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的数据进行研究,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生态环境统计年报》、各省统计年鉴和国家统计局。

2.3 测度方法

经济高质量发展涉及多个维度、多个指标,为减少人为赋权等主观因素的影响,本文选取更为客观的熵值法对各指标进行赋权,可以保证测度结果更客观和合理。熵值法是根据指标本身能提供信息的多少来确定指标的权重。其中,指标值差距越大、离散程度越高,在综合评价中所隐含的信息越多,权重就越大。熵值法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使用极差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中的各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标准化处理可消除数据间量纲差异较大的影响。因后续运算中涉及数据的对数处理,为避免中间数据为0时无法计算的问题,本文参考黄庆华等[33]的做法,在标准化后对数据进行平移,具体操作如下:

正向指标:Xij=xij-xminxmax-xmin+0.000 1(1)

负向指标:Xij=xmax-xijxmax-xmin+0.000 1(2)

其中,i代表省份,j代表指标。xij和Xij分别代表标准化前后的第i省份第j项的指标数据,xmax和xmin分别表示第j项指标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第二步,计算第i个省份第j项指标所占比重Pij。具体操作如下:

Pij=Xij∑mi=1Xij,m为指标的样本数(3)

第三步,计算第j项指标的信息熵。具体操作如下:

Ej=-1lnm∑mi=1PijlnPij(4)

第四步,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系数。具体操作如下:

Gj=1-Ej(5)

第五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大小。具体操作如下:

Wj=Gj∑kj=1Gj,k为指标的个数(6)

第六步,通过线性加权计算各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综合得分,综合得分越高则高质量发展水平越好。

Si=∑kj=1Wj×Xij(7)

3 中部六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分析

利用熵值法得到的指标权重结果如表2所示。在五大维度中,创新发展、共享发展和绿色发展排名靠前,是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五大维度的权重排名为创新发展 协调发展(0.113 3)。其中创新发展所占权重最大,权重为29.92%;其次是共享发展,权重为22.49%;再次是绿色发展,权重为22.31%。将各维度细分之后来看,技术市场成交能力所占比重最大,权重达到了15.56%,可见技术在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愈发凸显。权重排名第二位的指标是每万人专利授权数,权重为9.04%。可以看出技术创新的这两个子指标权重排名位列一二,反映出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与国家竞争力的关键。

3.1 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得分

通过运用线性加权法求得历年各省份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及变化趋势,见表3及图1。总体来看,各省份在2012-2022年期间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稳步向好发展。对各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均值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中部六省中,湖北省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最好。这与湖北省近年的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和社会福利保障力度加大等原因密不可分。2023年,湖北省创新驱动发展区域的科技创新水平排名全国第七位,其科技创新水平和影响力在全国范围内逐年提升。

3.2 各维度综合得分

为了深入了解综合得分中各维度的表现差异和时序变化,整理得到不同年份中部六省各维度综合得分数值及变化趋势,如表4及图2所示。对于中部六省整体来说,各维度的表现都随着时间逐渐提升。其中,绿色发展水平得分最高,共享发展水平次之,可见中部六省在绿色和共享发展方面优于其他维度。其余维度的排名依次是创新、协调和开放发展。尽管中部六省一直重视全面发展,但创新、协调和开放水平仍然不高。创新是提升生产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创新水平较弱则会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整体的协调水平不高则可能由于中部六省的产业结构差异、区域发展不平衡、要素人才不均等原因造成。开放水平最为薄弱,大多受到外部环境不稳定、政策制约、开放平台不完善等因素影响,导致中部六省开放程度不高。

3.3 各省份不同维度综合得分

为了探究各省份5个维度的表现差异,分别计算得到中部六省各维度综合得分平均值,如表5及图3所示。可以看出,创新发展水平方面,湖北省表现最好;协调发展水平方面,湖北表现最好;绿色发展水平方面,湖南省表现最好;开放发展水平方面,江西表现最好;共享发展水平方面,山西表现最好。

湖北省在中部六省中的创新和协调水平较为突出,绿色、开放、共享在平均水平附近。湖南省绿色水平较好,位列第一,协调水平位居六省中第二位,其他维度在平均水平附近。安徽省除共享水平低于均值外,其余维度都高于平均值。江西省开放水平表现突出,绿色水平也优于平均水平,共享水平在平均水平附近,创新和协调均低于平均水平。山西省共享水平最优,其余维度都低于平均水平。河南省则5个维度都低于平均水平。

3.3.1 创新发展维度

根据2012-2022年的创新发展数据来看,中部六省的得分均有所上升,如图4所示。过去10年中,中部六省在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和发展,但增长速度

和幅度不尽相同。河南省的创新得分从2012年的0.01增长至2022年的0.11,可见河南省在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和创新成果上有所建树。山西省的创新得分在中部六省中相对较低,但也呈现出一定的增长趋势。其得分从2012年的0.012增长至2022年的0.046。尽管增长幅度不错,但与其他省份相比,山西省的创新水平仍有待提高。湖南省的创新得分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3,从2012年的0.023增长至2022年的0.219,增长幅度很大。湖北省的创新得分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从2012年的0.05增长至2022年的0.27,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安徽省的创新得分在中部六省中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从2012年的0.049增长至2022年的0.292,可见安徽省近两年创新投入和产出效果十分显著。江西省的创新得分在中部六省中相对较低,从2012年的0.005增长至2022年的0.134,虽有所增长,但与其他省份相比,江西省的创新水平仍有待提高。

3.3.2 协调发展维度

2012-2022年,中部六省的协调发展得分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如图5所示,但增长幅度远不及创新发展维度增长的幅度。协调发展维度中增长幅度最大的为河南省,协调得分从2012年的0.012增长到2022年的0.09,增幅在六省中排名第一,可见河南省在城乡协调和产业协调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安徽省的协调得分从2012年的0.019增长到2022年的0.096。安徽省的协调发展维度表现稳健,表明了安徽省在协调发展方面持续发力。山西省的协调发展得分从2012年的0.01增长到2020年的0.08,2022年跌至0.046。2020年后,山西省的协调发展维度表现不佳,需加大力度加以改进。江西省的协调得分从2012年的0.015增长至2022年的0.082。湖北省的协调得分从2012年的0.027增长至2022年的0.1。虽然湖北省的增长倍数相对较低,但整体水平中等偏上。湖南省的协调发展得分从2012年的0.034增长至2022年的0.095。湖南省的增长倍数在六个省份中最低,但考虑到其起点相对较高,其实际增长量仍然可观。

3.3.3 绿色发展维度

中部六省绿色发展维度的得分趋势逐渐递增,表明各省份在推动绿色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作出了积极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图6所示。河南省的绿色发展得分在2012-2018年间持续上升,并在2018年达到高峰,之后便有小幅回落。可以看出河南省在绿色发展方面的前期投入和成效显著,但后期可能面临一定的调整压力,导致绿色发展得分下降。山西省的绿色发展得分逐年显著提升,但仍位于六省末位,这可能与其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治理不到位等原因相关。湖南省的绿色发展得分在2012-2018年间快速增长,随后几年有所回落。尽管如此,湖南省的绿色发展水平仍然很高,居六省前列,表明其在绿色发展方面有较好的基础,但需要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湖北省的绿色发展得分呈现稳定上升趋势,但整体表现较为一般,地方政府需在绿色发展方面持续发力以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安徽省的绿色发展维度表现不错,在2022年的得分位于六省第一,可见安徽省的绿色发展政策和绿色发展理念取得了较好成效。江西省的绿色发展得分在2012-2018年间波动上升,之后趋于平稳。

3.3.4 开放发展维度

从整体趋势来看,六省的开放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各省的开放发展得分都出现了或大或小的波动(图7),并且湖南省的开放发展得分波动最为明显。河南省、湖北省和安徽省的开放发展得分均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湖南省的开放发展得分在2019年达到顶峰,随后便急速下降。江西省的整体得分水平在六省中位列第一,开放发展水平最好,波动幅度较为平稳。山西省作为中部地区最北端的内陆省份,开放发展水平最低。中部六省逐渐下降的开放发展得分表明中部地区正面临开放政策执行、外部环境变化等方面的挑战。

3.3.5 共享发展维度

2012-2022年间,中部六省的共享发展得分均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各省的共享发展水平逐年增强,如图8所示,表明各省在资源共享、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具体而言,山西省的得分持续领先,展现出较高的共享发展水平,得分从2012年的0.08增长到2022年的0.15。湖北、湖南和江西省的共享发展水平增长稳定且保持较好水平。湖北省的得分从2012年的0.05增长到2022年的0.13;湖南省的得分从2012年的0.04增长到2022年的0.15;江西省的得分从2012年的0.06增长到2022年的0.14。而河南省与安徽省的共享发展水平虽起点较低,但也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增长水平,显示出良好的发展潜力。河南省的得分从2012年的0.04增长到2022年的0.12;安徽省的得分从2012年的0.03增长到2022年的0.13。各省共享发展维度的稳定增速,表明各省在共享发展成果和落实共同富裕上有着较强的贯彻力和执行力。

4 结论与启示

4.1 研究结论

本文从新发展理念出发,构建形成“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个维度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通过熵值法将2012-2022年中部六省的数据梳理整合,分析各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趋势变化和维度差异情况,结论如下:

第一,运用线性加权法计算各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得分后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省份的经济高质量水平呈稳步增长状态,其中湖北省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明显优于其余五省,这主要得益于该省近年在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和增加社会福利保障力度等方面的投入;而随着安徽省融入长三角发展区,承接产业转移,近两年发展动力强劲,其经济高质量水平已提升至六省之首。

第二,通过分析各省份不同维度综合得分的变化趋势,可以得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个维度随着时间推移均有着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绿色维度和共享维度的得分明显高于其他3个维度,说明各省份在环境改善治理以及整体社会福利投入方面作出了极大努力;在其他3个维度上,效果欠佳,因此,为了保障各省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均衡发展,需要在创新、协调以及开放维度注入更多活力。

第三,从不同省份各维度的细分领域来看,各省份的优势方向不一,说明由于环境、政策等条件的影响,各省份在其优势维度表现更加突出,反之则发展落后。其中,湖北省在创新和协调维度具有明显优势,表明该省的科技动力强劲、城乡和行业发展均衡;湖南省在绿色维度位于六省之首,说明其环境治理及城市绿化方面政策实施得力,也与其旅游省份的主题相符合;江西省的优势则在开放维度,说明其对外贸易和对外输出劳务合作方面表现优异;山西省以共享维度为最优,表明山西省更加关注收入水平和保障福利支出等方面;安徽省除了共享维度外,其余维度均高于六省均值,说明其各方面发展均衡,并持续稳步上升,展现了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而由于人口基数大、区域发展不均衡、产业类型较为单一等原因,河南省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六省均值。

4.2 管理启示

第一,应继续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推动中部六省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得分情况来看,绿色和共享水平是中部六省的优势体现,可见中部六省深刻领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以人为本”的内涵要义,但仅靠这两方面发力还不足以实现经济的全面高质量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部六省仍需在创新能力和科技能力上下功夫,提升自身竞争力以加快推进中部崛起战略。

第二,中部六省的发展存在差异,各地方政府应坚持锻长板补短板的原则,发挥自身长处和优势,对短板和弱项进行改进和完善。六省间要加强交流学习,积极促进资源共享。以取长补短的方式,学习和借鉴其他省份的优势特色和先进做法,实现中部地区协同发展和共赢发展。

第三,优势产业、优势地区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以点带面带动周边产业、地区一体化发展,提升地区竞争力,加快实现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各地方政府应做好管理和引导工作,积极推进相关政策和制度的制定,对产业和地区的发展提供相应支持。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薛秋童,封思贤.数字普惠金融、居民消费与经济高质量发展[J].现代经济探讨,2022(7):26-40.

[2] 熊丽.挺起高质量发展的中部脊梁[N].经济日报,2024-04-03(011).

[3] 新华社.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强调:在更高起点上扎实推动中部地区崛起[EB/OL].(2024-03-20)[2024-9-20].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3/content_6940500.htm.

[4] 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郭克莎.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J].经济管理,1996(2):11-13.

[6] 任保平.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阐释新时代中国高质量的发展[J].天津社会科学,2018(2):12-18.

[7] 任保平.经济增长质量:经济增长理论框架的扩展[J].经济学动态,2013(11):45-51.

[8] 金碚.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学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8(4):5-18.

[9] 张军扩,侯永志,刘培林,等.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战略路径[J].管理世界,2019,35(7):1-7.

[10] 赵剑波,史丹,邓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40(11):15-31.

[11] 余泳泽,胡山.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基本路径:文献综述[J].宏观质量研究,2018,6(4):1-17.

[12] 杨耀武,张平.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测度与治理[J].经济研究,2021,56(1):26-42.

[13] 史丹,李鹏.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测度与国际比较[J].东南学术,2019(5):169-180.

[14] 刘秉镰,秦文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与动态演进[J].中国软科学,2022(1):62-75.

[15] 闫莹,张伟.长江经济带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距和分布动态演进[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2,31(2):259-272.

[16] 王薇,胡力中.创新要素错配对中国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J].管理学刊,2023,36(5):60-75.

[17] 马茹,张静,王宏伟.科技人才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了吗?——基于科技人才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应的实证检验[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40(5):3-12.

[18] 郑玉歆.全要素生产率的再认识——用TFP分析经济增长质量存在的若干局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9)3-11.

[19] 陈诗一,陈登科.雾霾污染、政府治理与经济高质量发展[J].经济研究,2018,53(2):20-34.

[20] 陈明华,张晓萌,刘玉鑫,等.绿色TFP增长的动态演进及趋势预测——基于中国五大城市群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20(1):20-44.

[21] 汪增洋,张学良.后工业化时期中国小城镇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19(1):62-80.

[22] 吴志军,梁晴.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测度、比较与战略路径[J].当代财经,2020(4):17-26.

[23] 赵涛,张智,梁上坤.数字经济、创业活跃度与高质量发展——来自中国城市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20,36(10):65-76.

[24] 马轶群,史安娜.金融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2(11):30-39.

[25] 卫梦洁,李静萍,王森.数字金融集聚有助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吗?[J].商业研究,2024(4):65-73.

[26] 詹新宇,崔培培.中国省际经济增长质量的测度与评价——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实证分析[J].财政研究,2016(8):40-53,39.

[27] 鲁邦克,邢茂源,杨青龙.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与时空差异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9,35(21):113-117.

[28] 张扬,解柠羽,韩清艳.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与空间差异研究[J].统计与决策,2022,38(1):103-107.

[29] 钞小静,任保平.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时序变化与地区差异分析[J].经济研究,2011,46(4):26-40.

[30] 孟祥兰,邢茂源.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湖北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研究——基于加权因子分析法的实证研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9,38(4):675-687.

[31] 刘涛,杜思梦.基于新发展理念的农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1,42(4):1-9.

[32] 李向阳,陈佳毅,范玲.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关系研究[J].经济问题,2022(9):34-40.

[33] 黄庆华,时培豪,刘晗.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测度研究:重庆例证[J].重庆社会科学,2019(9):82-92.

(责任编辑:周 媛)

猜你喜欢

经济高质量发展熵值法
精准施策保“六稳”
长沙高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思考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下大气力破难题、补短板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基本路径:文献综述
环境税费、政府补贴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科技创新创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机制研究
“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基于改进突变级数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绩效研究
灰色关联模型在白酒企业财务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