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的思考

2025-02-20刘冰

中国市场 2025年6期
关键词:资本市场会计信息质量盈余管理

摘"要:文章以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为主题,从盈余管理的手段、动机、后果和对策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文章指出,上市公司出现盈余管理行为存在多种原因,但也会对企业自身和资本市场造成负面影响,建议从完善会计监管规范、加强内部控制、强化外部审计、完善法律责任和提高投资者警惕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规范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会计信息质量;"资本市场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5)06-0095-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5.06.024

1"引言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蓬勃发展,上市公司数量持续增加。作为直接面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和接受监督的经济组织,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上市公司盈余能够反映企业的经营管理效果,关系到股东权益和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但是,部分上市公司出于自身考虑,利用会计政策选择余地和信息披露灵活性,以各种手段操纵会计盈余,影响会计信息质量,扭曲资本配置,增加投资风险。因此,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决策价值,对保护投资者权益、维护资本市场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日益凸显,成为资本市场监管的重点。一方面,上市公司数量增加和多元化,业绩评价标准趋同,使企业面临更大的业绩压力,诱发盈余管理动机。另一方面,我国会计准则仍存在选择余地,为盈余管理提供了可能。此外,上市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独立董事和审计监督效果有限,也加剧了这一问题。当前,证监会正着手准则修订,完善长效机制,但监管难度加大,亟须社会共同重视和多方监督。

文章通过系统分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表现形式、产生动机及后果,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规范对策,以期为研究对象提供决策依据,为相关监管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借鉴,最终维护资本市场秩序,促进行业健康持续发展。

2"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主要采取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两种方式。应计盈余管理是指通过选择有利的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方法来影响会计盈余的大小;真实盈余管理是指通过调整实际经营活动来影响盈余。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2.1"选择有利的会计政策

选择有利的会计政策是上市公司进行应计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一是在折旧政策选择方面,上市公司可以在直线法与加速折旧法之间进行选择,加速折旧法能使折旧费用在资产使用早期增加,从而减少利润;相反,采用直线法则能使折旧费用均匀分摊,增加利润。二是在存货计价方法方面,上市公司可选择先进先出法与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使成本价值偏高的存货先行确认为费用,降低利润;加权平均法则能较好反映实际成本。三是在或有事项处理方面,上市公司通过选择不同的确认时点与计量方法,可提前或推迟确认预计负债,影响当期损益。四是在收入确认方面,上市公司可通过调整完工百分比判断时点,提前或延迟确认收入。这些政策的变动虽对不同会计期间具有可比性影响,但可直接影响单期损益的计量。

2.2"调整会计估计

调整会计估计也是应计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法。一是上市公司可以适当提高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增加坏账损失,以达到减少利润的目的。二是可以缩短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增加摊销费用,减少利润。三是可以增加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金额。这些会计估计的变动无须修改会计政策,只需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变动的原因,操作相对隐蔽。但多次频繁调整会计估计则容易引起监管部门注意,因此,上市公司需谨慎使用这一手段进行盈余管理。

2.3"碎片化会计选择

除了调整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外,上市公司还可以通过一些小的会计处理手段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处理手段包括:一是在可能的范围内适度提高销售退货准备金,以此减少收入确认。二是提前确认本应在未来摊销的费用。三是延迟更新用于生产的旧设备,推迟确认报废损失。四是适当减少呆滞和过时存货的减值计提等。这些碎片化的会计选择委实难以被监管部门发现,但长期实施则可产生积累效应,对盈余产生影响。

2.4"关联交易操纵

上市公司还可以通过与关联方进行关联交易来达到调节盈余的目的。一是可以通过关联销售将利润转移给关联方,减少本公司报告利润。二是利用关联采购将成本高的产品转入本公司,增加成本费用。三是可以采用关联方提供的无形资产使用权,避免一次性支付高额使用费。四是可以通过关联租赁安排将资产使用权转移给本公司,增加折旧费用。五是可采用关联方提供的优惠融资减少利息支出。这些交易安排难以被发现存在讹舞,但都会直接影响公司盈余。

2.5"改变经营决策

上市公司还可以通过改变实际经营决策的方式影响真实盈余。一是可以增加销售促销和广告投入,提高期间费用减少利润。二是可以延缓核心资产的更新换代,减少折旧费用。三是可以提前实现结构性亏损,如关闭亏损业务或工厂。四是可以通过加速推出新产品促进销量增长。五是可以提高库存储备水平。这些经营决策的变动能直接影响公司的实际盈余数额。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手段,上市公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操控会计盈余,达到预期的业绩目标。但上市公司必须权衡运用这些手段的合法性、道德风险和潜在后果,不能过度追求短期业绩,损害公司长远发展。

3"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

影响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因素复杂多样,具体动机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3.1"减少代理成本

上市公司存在典型的委托代理问题,股东是委托人,管理层是代理人。管理层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于股东,其进行盈余管理的一个重要动机是为了自身利益。一是管理层可以通过盈余管理传递有利于自己的信息,如通过提高盈余展示管理能力以获取更高报酬和奖金。二是可以通过结果平滑来“储备”利润,以减轻未来业绩不佳时的惩罚压力。三是退休前的管理层更可能进行利润最大化管理,以争取更高离任补偿。四是新任管理层上台时也会进行“厨房大扫除”,计提更多准备金减少利润,为未来腾出发展空间。

3.2"满足外部预期

上市公司还会根据外部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预期进行盈余管理。一是为了在首次公开发行时塑造良好业绩,吸引投资者认购。二是为了维持股价,避免退市警示而进行利润维持。三是为了向银行和其他债权人传达偿债能力信号而进行盈余最大化。四是为了获得更高的信用评级进行利润调节。这些外部压力都会促使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以达成外部预期目标。

3.3"规避契约约束

盈余管理也会被上市公司用来规避现有契约约束。一是可以通过减少利润摆脱不利于管理层的股东监督,保住控制权。二是可以减少利润规避需支付高额分红的承诺。三是可以通过提高利润展示偿债能力,使债权人放松贷款条款约束。四是可以进行盈余“塑形”,满足激励计划中的业绩门槛要求。这些行为都证明上市公司利用盈余管理来规避现有契约的约束是重要动机。

3.4"税收管理

上市公司也会根据税收政策调节会计利润。一是可以通过会计政策调整将盈利延期至税率较低期间。二是可以在税率较高时采取利润减少政策。三是边际税率变化时也会进行盈余管理,以减轻税负。四是对有税收优惠政策的行业,上市公司也会通过政策选择增加利润享受优惠。简言之,合理规避税收负担是促使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3.5"获取控制权

上市公司大股东和管理层出于个人控制动机也会推动盈余管理。一是可以通过提高盈利获取股东大会中的控制权。二是可以通过盈余管理来影响股权重新配置。三是并购过程中,上市公司会进行盈余管理来争取更高的交易价格。四是通过提高盈利为企业带来声誉效应,有利于管理层获取威信。因此,个人控制动机也是不可忽视的盈余管理诱因。

综上所述,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错综复杂,这需要公司内部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强化信息披露和透明度,以规范管理层和控股股东的行为,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

4"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后果

上市公司通过盈余管理手段操纵会计信息,虽然可能在短期内达成某些特定目标,但这种行为却会对企业自身乃至整个资本市场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

4.1"严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增加投资者判断风险

盈余管理通过人为调整会计政策、更改会计估计等方式削弱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损害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当投资者依据这些失真信息进行判断时,就可能作出错误的投资选择。此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还会削弱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使不同会计期间的财务报表不具可比性,投资者无法对企业的经营业绩作出持续性的评估。无论是个人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在面对难以看穿的低质量会计信息时,都需要承担更高的研究和判断风险。

4.2"导致资源配置扭曲和效率损失

当投资者根据被管理的高盈利预期作出过度乐观判断时,会出现过度投资的现象,导致企业生产能力过剩、产品积压、资源闲置被浪费等问题。同时,也会导致一些本该被市场淘汰的低效企业得到不当扶持。这都体现为效率损失。此外,上市公司为实现盈余目标还会通过削减研发投入、延缓技术更新等手段获取短期利益,导致整个行业技术进步乏力。产业技术水平的滞后也会带来效率损失,上市公司管理层为获取个人控制权而进行的盈余管理会导致企业控制权被不合适的管理团队获取,使企业管理效率下降,这同样会损害资源的优化配置。

4.3"增加投资者监督代理成本,降低市场运作效率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掩盖了管理层的真实表现,增加了投资者评估管理者工作的难度。投资者需要花费更多成本进行深入研究,以识别盈余管理。同时,上市公司在设计和实施复杂的盈余管理方案时也需要承担相关的操作成本。这些监督成本和操作成本都是市场的额外效率损失。此外,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投资者可能选择通过增加警惕和要求风险溢价的方式来应对潜在的盈余管理风险,这也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降低了市场运作效率。

4.4"阻碍企业长期发展,导致管理短期化

管理层补短板、维持股价的做法损害了企业技术创新和组织效率的长期提升。同时,盈余管理也让公司丧失了公正竞争的动力,产生了依赖会计手段而非自身实力提升的思想。具体来看,通过减少研发投入、延缓设备更新等方式提高短期利润的做法,削弱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性,限制了企业的长远发展。上市公司管理者也会在盈余管理后产生投机心理,只顾追求短期业绩而忽视长远发展,使企业战略存在近视眼。

4.5"降低社会信任,不利于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上市公司通过变相增加利润使投资者利益受损,这损害了公众对资本市场的信任。同时,这种依赖会计手段而非自身实力的经营方式也有悖公平竞争的商业道德。这都会降低社会公众对上市公司乃至整个资本市场的信任度。此外,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导致的资源配置扭曲和市场价格错位也损害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削弱了市场的力量。税收的流失间接损害了社会信任。所以,上市公司通过不适当手段进行盈余管理,损害了资本市场的发展基础,这不利于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

综上所述,从长远来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各种负面影响及其破坏作用将会逐渐显现并放大。相关监管部门和投资者都应共同采取措施杜绝上市公司不正当的盈余管理行为,确保资本市场的公平有序。

5"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

正如前文所述,由于多种原因,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较为普遍的盈余管理行为,这已对资本市场造成一定危害。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规范和治理,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

5.1"完善会计监管规范

针对当前上市公司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余地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证监会应及时修订和完善企业会计准则,进一步明确各项会计政策的选择范围,减少管理层任意改变会计政策的可能性。一是要针对折旧政策、坏账准备计提政策、无形资产摊销政策等重要领域,进一步明确政策选择的前提条件及其适用范围,防止上市公司擅自改变会计政策达到调节盈余的目的。二是要合理限制或取消特殊会计处理在确认收入和费用等方面的应用,防止这些特殊会计处理被上市公司滥用以达到盈余管理的效果。三是要建立完善会计政策变更的审批和信息披露机制,对上市公司会计政策变更提出更严格的审核要求,并及时充分披露变更原因及其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四是要建立健全的会计准则解释制度,防止上市公司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选择性解释从而进行盈余管理。

5.2"加强内部控制

上市公司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从源头上杜绝和避免各种内部控制漏洞被利用来进行盈余管理。一是要建立严密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完善预算管理和费用控制,防止关联交易和业务操作中的弄虚作假行为。二是要建立完善的会计政策控制,明确会计政策制定和变更的审批权限,避免管理层任意变更会计政策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三是要强化对重大会计政策判断和会计估计的内部复核机制,防止管理层通过调整会计估计进行盈余管理。四是要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部门要对可能导致盈余管理的各种行为进行监督和核查。此外,上市公司还应进一步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的监督作用,制衡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

5.3"强化外部审计

继续推进行业监管,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素质和专业判断能力,增强其在发现和披露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中的关键作用。一是要通过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加强对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和独立性要求的培养,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二是要加大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行为的监督检查力度,严肃处理未能独立、客观地执行审计工作的违规行为。三是要建立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评价和反馈机制,督促其履行发现及披露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职责。四是要强化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推动事务所建立重视审计质量的用人和奖励机制。五是要建立完善的会计师事务所监管机制,严格评估事务所的执业质量,对存在问题的事务所实施重点检查甚至暂停接受证券服务业务。

5.4"完善法律责任

通过严格的法律法规明确上市公司及其负责人在财务信息披露中的法律责任,对于那些故意违规操纵财务报表数据从事盈余管理的上市公司要实施重罚。一是要建立健全关于证券欺诈和信息披露违法的处罚机制,大幅提高对涉嫌违法盈余管理的上市公司的罚款力度。二是对负有直接责任的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要实行严厉的行政处罚乃至刑事处罚,形成强大的震慑力。三是要建立完善的投资者损害赔偿制度,使投资者遭受损失后有权要求上市公司承担赔偿责任。四是要授权证监会可以根据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严重性直接作出监管措施,如强制更换会计师事务所、暂停股票交易等。五是建立健全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违法行为严重性相匹配的多级处罚体系,形成天然的威慑机制。

5.5"提高投资者警惕

广大投资者也应当提高防范意识,树立理性投资理念,通过综合各种信息渠道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风险进行识别和防范。一是要认识到会计报表可能存在由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导致的虚假内容,不要过于依赖会计数据进行投资决策。二是要综合分析上市公司的经营现金流、业绩新闻稿以及定性信息等多方面资料,进行全面的研究和判断。三是要提高对上市公司会计政策变更及其影响的关注度,警惕可能的盈余管理动机。四是要密切关注公司定期报告中的会计师报告、董事会声明等内容,以发现存在问题的信号。五是要充分利用证监会、股票交易所等监管机构提供的信息披露渠道,主动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

综上所述,完善外部监管环境,健全上市公司内部治理,严惩违法行为,并引导投资者树立理性投资理念,可以有效规范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促进行业健康、资本市场平稳发展。这需要政府监管部门、上市公司、社会公众等各界密切配合、共同努力。

6"结语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课题,涉及会计理论、政策、监管、伦理等多个层面。文章仅从宏观角度进行了初步探讨,还有许多细节和实证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希望文章能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也期待更多的学者能够关注这一问题,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李爱英.关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相关问题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9(3):74-75.

[2]蒋轶敏.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问题及对策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9(10):34-35.

[3]祝志康.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22(1):86-87.

[4]赵慧杰.关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相关问题的思考[J].绿色财会,2018(7):49-52.

[作者简介]刘冰(1990—),女,汉族,山西太原人,硕士,中级会计师,无锡商业大厦大东方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猜你喜欢

资本市场会计信息质量盈余管理
从“魏则西事件”看“细胞免疫疗法”行业发展状况
信息披露质量与资本市场估值偏误
融资融券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创新驱动发展下信息管税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研究
关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思考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新会计准则的制定
资本市场对证券分析的影响研究
浅析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XBRL在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应用的研究
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与相关性的矛盾与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