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部控制关键风险点识别与应对策略

2025-02-20胡文上

中国市场 2025年6期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风险点人员管理

摘"要:文章围绕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与优化,探讨了内部控制工作的基本原则、关键风险点及应对策略。首先,文章指出内部控制应遵循全面性、重要性、相互制约等基本原则,以确保控制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其次,文章详细分析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人员岗位管理、预算资金使用、信息安全以及沟通协调等方面存在的关键风险点,强调岗位职责不清晰、资金审批流程不严谨、信息系统漏洞等问题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再次,针对这些风险,文章提出了多种应对策略,包括加强内部人员培训和监督管理、建立健全财会监督机制和内部控制评价制度、强化信息系统防护和数据安全保护措施等。最后,文章总结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构建高效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性,提出了通过优化沟通机制、强化协作等方式提升管理水平与风险防控能力的必要性。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点;应对策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25)06-0083-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5.06.021

1"引言

随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公共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应对传染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威胁的关键机构,其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机构各项职能的有效实施。文章重点探讨疾控专业机构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关键风险点及应对策略,涵盖人员岗位管理、预算资金使用、信息安全以及沟通协调等方面。人员岗位管理方面,文章强调需建立完善的岗位责任和监督机制,确保岗位职责清晰,防止人员流动带来的管理漏洞。预算资金使用则需严格预算管理和支出审计,确保资金高效使用和透明度。信息安全方面,需加强数据保护和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防范系统漏洞和数据泄露。沟通协调方面,则要求优化跨部门协作机制,确保信息流程传递畅通和应急反应机制灵活响应。通过针对这些风险的系统性应对,文章提出了一系列强化内部控制的措施,以提升疾控专业机构的管理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为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2.1"内部控制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作用

内部控制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是保障机构高效运作的核心手段之一。内部控制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目标的实现。CDC负责监管众多资源,包括财政资金、设备及人力资源,通过其内部监管架构的持续改进,得以高效地分配这些资产,减少不必要的消耗,这一进程在传染病的防控及疾病监测方面尤为关键,因为它确保了公共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内部控制通过审计以及监督机制能够显著减少操作风险,从而预防腐败行为的出现[1]。在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运营中,对巨额公共资金和涉密信息的妥善管理至关重要,若出现管理漏洞,可能引发严重的连锁反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通过严格执行流程与严格的监督审核,是保持该机构信誉、实现运作透明度的关键,CDC内部控制系统对维护健康信息的机密性和完整性至关重要,它通过防止数据泄露、篡改和外部网络攻击,确保公众健康数据得到安全保护。CDC的内部控制是其运作高效、透明及安全的核心支柱。

2.2"内部控制在保障疾病防控工作中的重要性

内部控制在保障疾病防控工作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作为公共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承担着保护公众健康的重任,其运作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疫情防控和疾病监测等业务的成效。在这一过程中,内部控制机制扮演了确保核心安全的角色,资源配置和管理需通过内部控制机制来保证其合理性和科学性。在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优化财政资金、医疗设备及人力资源配置的关键在于内部控制的实施,它助力快速而精准的行动部署,减少资源浪费,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内部控制通过设定规范的操作流程及建立监督机制,能够显著减少工作中的风险隐患。在多变且复杂的环境中,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能显著降低决策过程中的错误,保证政策落实符合既定执行准则,同时预防违规行为的出现。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有助于提升疾病防控工作的开放性和可信度,预防不正当行为,确保公共资金的恰当运用,并加强公众对防疫措施的信心,在信息安全领域,内部控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在疾病防控领域,涉及众多健康数据与隐私信息的保护,一套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至关重要,它不仅能保障数据的机密性,还能维护其完整性,有效预防数据泄露及遭受外部攻击的风险,进而维护社会公众的个人隐私权利。总之,内部控制是疾病防控工作高效、安全、透明运行的重要保障,它不仅优化了资源管理,还提升了政策执行的可靠性和信息安全性,确保防控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3"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部控制存在的关键风险点

3.1"人员和岗位管理方面的风险点识别与分析

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内部控制评估经验看,人员和岗位管理是关键风险点。第一,人员配备不足或不合理配备可能导致某些岗位出现工作过载或闲置的情况,这不仅影响工作效率,还会削弱部门整体工作的效果。当某些岗位工作负荷过重时,员工可能会因工作量大而发生操作失误,而闲置的岗位则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尤其对于公益属性很强的疾控专业机构来说,不同岗位之间的均衡负荷对于保持人员工作积极性相对重要。第二,岗位职责不清晰容易导致职责模糊和责任推诿,特别是在疫情防控等紧急情况下,这种问题可能严重影响信息的及时传递和流程执行的进度,最终干扰决策的有效执行。例如,在类似流行病学监测与调查专班工作中,若各工作组职责划分不明确,业务数据和专班管理数据都可能会在传递过程中失真或延误。第三,权力分配过于集中构成了重大风险,特别是在重大项目安排和采购等关键岗位,权力过于集中往往会增加舞弊和腐败的风险。缺乏制衡的权力结构使得个别员工或部门拥有较多的决策权,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合理或利益输送等问题。第四,人员流动频繁也会影响工作连续性,特别是在关键岗位,频繁的人员更替可能导致工作衔接不畅和经验传承断裂,这不仅影响工作的连续性,还可能因为新员工缺乏足够的经验而导致操作失误,有些失误甚至无法弥补。第五,培训和教育不足也是一大风险,员工如果对内部控制规则和工作机制的理解不够深入,可能在操作中出现失误,进而暴露出内部控制管理上的漏洞。例如,未受充分培训的员工可能在使用信息系统时不遵循安全规范和要求,私自下载保存数据,导致数据泄露等安全风险。

3.2"资金使用和监督方面的风险点识别与分析

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算管理内部控制实践中,预算资金使用和监督是保障财务管理健康和透明的重要环节,这一过程中存在多个关键风险点。第一,资金预算编制不科学可能导致预算超支或随意调整,异或资金闲置,这种不合理的资源配置在疫情防控期间尤为显著,预算不足会直接影响物资采购和应急资源调配,可能影响业务工作的如期进展。第二,审批流程执行不严谨是另一个重大风险点,不严格的审批程序或越权审批可能导致预算资金流向不明或被滥用,从而出现采购物资价格虚高、采购产品质量不合格等问题,进而影响应急队伍物资供应和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第三,资金使用记录不完整则会增加财务管理的难度,资金流动的真实记录能够如实反映业务活动的经济价值,如果资金流动记录不清晰或不及时,不仅会影响会计业务的真实性,也会给后续的审计工作加大难度,它会使得资金追溯困难,给财务管理严肃性带来挑战。内部审计机制不健全也是一大风险,定期审计和内部监督不到位可能导致经济活动的违规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和纠正,影响预算管理的合规性。第四,外部监督和审计不足会使内部管理的漏洞难以被察觉,缺乏独立的第三方审计可能削弱资金管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尤其是在公共卫生应急响应中的预算资金动用情况。第五,培训和教育不足也是风险点之一,员工如果缺乏足够的财务管理和财会监督能力,可能在预算资金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出现违规操作或失误,而财务人员财会监督能力有待提升,增加了财务管理的风险。

3.3"信息和数据安全方面的风险点识别与分析

在当前内部控制实际工作中,单位的内部控制多数以信息化平台应用的形式定义和规范,内部控制信息化和数据安全同业务信息系统同样至关重要,也存在多个关键风险点。首先,信息系统的漏洞可能被不法网络攻击,导致敏感数据的泄露、篡改或丢失,特别是在系统未及时更新或存在未修复的漏洞情况下,这种风险尤为突出。其次,数据存储和传输的安全性不足也是一大隐患,如资金支付银企直连等关键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缺乏专用网络或加密措施,数据容易被截获和篡改,进而导致敏感信息的泄露。信息平台访问控制不严密同样构成重要风险,若权限管理不严格,未经授权的人员可能获得访问内部控制平台的权限,获取到敏感数据,甚至造成数据滥用。此外,数据备份机制的不完善则意味着在数据丢失和系统宕机或遭遇攻击时,难以及时恢复数据,从而影响业务的连续性和紧急响应能力[2]。人为操作失误和不当使用也是一大风险,员工的操作错误可能导致数据误操作或意外泄露,特别是在系统使用不规范的情况下。最后,信息安全意识和培训的不足也是不可忽视的风险点,员工如果对信息安全威胁缺乏充分的认识与防范能力,容易在操作中出现违规行为,增加信息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些风险共同作用,严重威胁信息和数据安全的整体防护体系。

3.4"沟通与协调方面的风险点识别与分析

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施内部控制业务流程中,沟通与协调存在多个关键风险点,直接影响高效协作和科学决策的实现。首先,信息传递不及时是一个显著的风险点,尤其在疫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中,信息的延误可能导致业务活动措施执行滞后,影响整体防控效果。其次,部门间沟通不畅容易形成信息孤岛,导致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降低了整体工作效率和决策的准确性。职责分工不明确也是一个重大隐患,可能引发工作交叉或遗漏,导致任务执行不到位,影响绩效目标的达成。跨部门协作不足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风险,特别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协作工作机制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应对措施的不力。此外,反馈机制的缺乏会使得一些问题难以及时被发现和调整,进而影响政策的执行效果。最后,沟通技能不足可能引发内部的误解和冲突,从而影响工作积极性,降低各业务控制的效率和效果。这些风险点共同作用,严重威胁机构内部的业务沟通协作能力以及重大决策的落地执行能力。

4"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部控制关键风险点应对策略

4.1"加强内部人员培训和监督管理

加强内部人员培训和监督管理是应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部控制关键风险的有效策略。首先,提升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信息安全意识和技能至关重要,定期开展内部控制规范、网络安全、保密意识、数据保护和应急响应等方面的培训,帮助员工增强对信息安全威胁的识别和防范能力,减少因操作失误引发的安全风险。例如,通过模拟网络钓鱼演练,提高员工应对网络攻击的能力。其次,强化岗位职责培训可以减少工作失误和职责不清带来的风险,通过系统性的培训和考核,确保每位员工明确自身职责和操作规范,特别是在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数据分析等疫情防控关键环节,会议培训、业务指导、科研活动、教育培训等关键业务,以及预算管理、资金收支、政府采购、基建项目等关键流程方面制定标准化操作手册,规范各岗位行为。为有效控制风险,加强沟通与协调的训练不可或缺,此举能通过提升职员交流及协作技能,增进部门间信息的流通,进而减少沟通障碍与信息隔离的情况,定期举办不同部门间的团队聚合行动,以此提高团队间的协同作业效率。为了保障操作的合规性,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督与管理体系,该体系通过周期性的审核与检查,对信息系统的运用及数据处理流程进行彻底审查,以便及时识别并修正任何违规的行为。通过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疾控专业机构可以提升人员与岗位的有效匹配,有效应对内部控制风险,提升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和业务处理的能力[3]。

4.2"建立健全财会监督机制和内部控制评价制度

在内部控制工作中,建立健全财会监督机制和内部控制评价制度是确保预算管理规范性和透明度的重要策略。首先,建立全面的财会监督制度至关重要,通过制定详细的预算管理、资金使用、费用报销和资产管理等规章制度,确保每项经济活动有明确的审批权限和操作规范,防止违规操作和资金流失。例如,严格规定各项经济活动的审批流程,确保各环节都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减少财务管理中的风险。其次,加强内部审计和定期检查是经济业务监督的核心手段,通过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或内审岗位人员,定期开展对经济活动各环节执行情况的审计,及时发现经济活动和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对报销审核、资金支付和资产管理进行核查,确保内部控制流程得到有效执行,以及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及时纠正异常情况,保障预算管理的透明度和规范性。引入信息化管理手段进一步提升财会监督的效率,利用财务管理软件和数据分析系统,可以实现业务和财务数据的实时监控和自动化处理,减少人工操作中的失误。例如,通过财务软件实现资金流动的实时监控、自动生成报表和风险预警,大大提高监督的精准度和效率。同时,建立内部控制评价制度对于持续优化内部控制至关重要,通过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定期对内部控制的各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发现薄弱环节并提出优化改进建议。例如,每年组织内部控制评价小组,对财务管理、业务流程、信息安全等领域进行评估,形成评价报告和改进方案,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持续优化。同步实施这些方法,能够显著增强预算管理的规范性与透明度,预防财务危机,保障经济行为的合规性与安全性,从而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专业机构整体管理质量的提升。

4.3"强化信息系统防护和数据安全保护措施

当前内部控制的实践中,强化信息系统防护和数据安全是确保内部控制有效执行的关键策略。首先,建立全面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至关重要,制定详细的安全策略和操作规范,确保系统各环节有明确的保障措施。例如,设置严格的数据访问控制、身份认证、网络安全和日志管理制度,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确保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其次,引入先进的信息安全技术提升防护能力,采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及加密技术,实时监控网络流量和系统行为,发现并阻止异常活动,保障数据在传输和存储中的安全,加密技术能有效防止敏感数据被窃取或篡改。定期安全评估和漏洞扫描也是关键措施,通过定期评估和扫描,及时发现系统中的漏洞并修复,防止其被恶意利用。组织专家对系统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查,并利用自动化工具定期进行扫描,确保系统稳定。同时,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机制能够在突发事件中快速恢复数据,减少业务中断。通过定期备份关键数据、制定灾难恢复计划并进行演练,确保在灾难发生时能够迅速恢复系统,保障业务连续性。强化员工培训和安全意识教育也是防护的重要环节之一,定期开展安全培训,提高员工对信息安全的认识,防止人为操作失误导致的数据泄露。通过案例分析和模拟演练,增强员工的应急处理能力。最后,建立监控和应急响应机制确保实时监控系统运行状态,及时应对突发安全事件。通过24小时监控和应急响应计划,确保在安全事件发生时能够快速处理,减少损失。综上所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通过制定全面的安全管理制度、引入先进技术、定期评估、数据备份与灾难恢复、强化培训及监控应急机制,提升信息系统防护和数据安全保护能力,保障数据安全、系统稳定及业务的高效进行[4]。

4.4"优化沟通与协调机制

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部控制实际工作中,优化沟通与协调机制至关重要。这不仅能够确保工作顺利推进,还能最大化资源的高效利用。首先,要建立健全的沟通机制。通过定期召开部门联席会议,确保各部门之间信息的顺畅传递,减少因信息滞后或误解带来的延误。此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内部邮件系统、即时通讯工具和协同办公平台,能够大大提升信息交流的效率,确保重要消息快速传达到位。同时,强化跨部门的协调与合作也是优化机制的有效手段。通过成立跨部门工作小组或项目组,能够更好地推动资源共享,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尤其是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确保快速响应和高效调配资源。其次,内部信息公开化的加强,成为沟通环节中重要的优化措施,定期公布职业发展、研究成果以及策略转变,此举将提升管理层面的开放度,并增进职工的投入感与使命感,确保工作人员能够迅速掌握实体的最新动态,降低信息差异。开放的信息共享机制能够加强上下级之间的信赖,从而促进任务的顺畅执行。定期举办专业训练及经验交流会议,能显著增强员工在沟通和协同作业方面的技能。员工通过参与跨部门之间的业务沟通、案例分析以及协同演练,不仅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其他部门的职能和运作模式,还能加强彼此间的信赖与合作意识,这使得他们在工作时能够更加从容不迫、敏捷地作出反应,沟通的完善需以构建反馈渠道和增进机制为最终的环节,建立意见箱和在线反馈平台,以便及时获取并分析员工的意见和建议,这不仅有助于管理层识别工作中的问题,而且能够为流程优化提供重要依据。通过此机制,保持信息传递途径的持续畅通,助力组织在沟通手段及流程上实现不断优化,通过综合运用这些策略,能够显著提高管理效率,保障业务流程的无缝衔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进而确保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业务高质量发展。

5"结语

通过系统性分析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风险点,文章提出了多维度的应对策略,包括加强人员培训、完善财会监督机制和内部控制评价制度、强化信息系统防护和安全保护、优化沟通协调机制等。这些策略的实施能够显著提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风险防控能力,确保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等专项业务的高效执行与管理透明度。未来,随着公共卫生环境的复杂性加剧,进一步优化和动态调整内部控制措施将是维持疾控专业机构高效运转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凤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财务管理问题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21(6):81-83.

[2]尚婕.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部控制措施研究[J].财经界,2020(24):23-24.

[3]王越,沈晖,陶红宇.内部控制理论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资产管理中的运用[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20(5):641-644.

[4]宋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中国市场,2017(34):175,183.

[作者简介]胡文上(1981—),男,安徽人,硕士研究生,高级会计师,研究方向:预算与财务管理。

猜你喜欢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风险点人员管理
关于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探讨和研究
基于RFID技术的输电施工现场人员“同出同入”管理系统研究
浅谈新时期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风险点及防范措施
规范高校内控体系加强防范经济风险
浅论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制度
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内部控制的探究
呼叫中心现场管理浅探
论电力工程建设内部控制关键风险点的预防
联合创建博士后培养新平台
期间费用审计风险分析及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