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数字图书馆用户信息迷雾的成因要素及形成机理研究

2025-02-20谢文娟

江苏科技信息 2025年2期
关键词:形成机理

摘要:为了探究大数据时代移动数字图书馆用户信息迷雾的成因要素和形成机理,规避信息迷雾给用户个体认知和有效信息获取带来的风险,文章以半结构化访谈的方式获取原始第一手数据,借鉴信息生态理论构建了移动数字图书馆用户信息迷雾成因要素研究模型,研究结果显示,信息人、信息、信息技术、信息环境是诱发移动数字图书馆用户信息迷雾的重要成因要素,以此为基础,分析了移动数字图书馆用户信息迷雾的形成机理,旨在提升移动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效能。

关键词:移动数字图书馆;信息迷雾;成因要素;形成机理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志码:A

0 引言

随着大数据技术快速发展,信息载体和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基于互联网的移动数字图书馆已经成为用户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移动数字图书馆中存储着海量的信息,用户面对如此庞大的信息量,很难快速准确地筛选出所需内容,从而陷入信息迷雾。此外,移动数字图书馆与融媒体、社交媒体等网络平台的融合,进一步丰富了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也使移动数字图书馆的信息内容快速丰富了起来,但是,移动数字图书馆中的信息来源广泛,质量也各不相同,部分信息可能缺乏权威性、准确性或完整性,导致用户难以判断其真实性。信息迷雾使得用户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筛选和判断信息,增加了获取信息的难度。如果用户在移动数字图书馆中频繁遇到虚假信息或误导性信息,会降低其对移动数字图书馆的信任度,影响其使用意愿。因此,移动数字图书馆在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关注用户面临的信息迷雾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策略进行应对。基于此,本文对移动数字图书馆用户信息迷雾的成因要素和形成机理进行探究,为有效降低信息迷雾对移动数字图书馆用户的影响,提升移动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提供参考与借鉴。

1 相关研究概述

1.1 信息迷雾研究概述

信息迷雾是指虚假、不可证实、难以辨别的信息内容,与虚假信息、假新闻、虚假观点具有相似的特点,属于虚假信息范畴。大数据时代,移动网络信息服务平台数据规模越来越大,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虚假消息越来越多,信息迷雾也就多指带有某种企图,刻意制作、传播、散发的消息,具有虚假性,不可证实性、目的性、传播性、欺骗性等特征[1。信息迷雾已成为当前大数据时代的一种普遍现象,网络平台信息服务用户是受信息迷雾影响最直接的群体2。郭金富等3从信息迷雾形成环境出发建立了网络用户信息迷雾行为模型,研究结果显示,信息迷雾会导致网络用户群体出现信息疲劳,会降低网络用户群体的信息鉴别能力。王海霞等[4认为,包括数字图书馆等在内的各类网络信息服务平台构成的复杂网络信息环境会滋生信息迷雾,平台用户的社交分享行为、沉浸式体验及个性化推荐是诱发网络用户信息迷雾的最重要因素。翟姗姗等5从社交媒体角度分析了信息迷雾现象,研究结果显示,社交媒体用户的认知、情绪、信息行为、理解能力对走出信息迷雾有着重要帮助。

1.2 信息生态理论研究概述

20世纪80年代,学者F.W.Horton将生态学理论与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结合到一起,基于生态学观点对信息在组织系统内的产生、扩散、传播过程构建了系统性的研究理论,由此,信息生态理论正式产生[6。信息生态理论研究中指出,人、信息、信息技术、信息环境是构成信息生态系统的4要素[7。信息生态理论是研究特定信息环境中信息生态因子均衡状态的理论,人、信息、信息技术、信息环境是信息生态系统的关键构成因子。张海等8从信息生态论角度构建了图书馆用户信息迷雾研究模型,分析了信息环境、信息技术与用户信息行为间的作用关系。

2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与其他质性研究方法不同,扎根理论侧重于从社会热点或社会问题本身出发,通过深入剖析社会问题本质构建起经得住检验的理论模型。目前,扎根理论广泛应用于用户信息行为研究领域,解释用户不同信息行为的产生动机和作用机理。因此,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方法对移动数字图书馆用户信息迷雾成因要素及形成机理进行探究。

2.2 数据来源

扎根理论对数据并无特定的格式要求,为了使访谈数据更能说明问题,本研究选择了15名长期使用移动数字图书馆的用户进行访谈,访谈对象都具有5年以上使用移动数字图书馆的经历,其中男性受访对象9人,女性受访对象6人,20~30周岁的青年受访对象人数较多,占比达到60%,受访对象详细信息如表1所示。

数据采集以半结构化访谈形式进行,访谈提纲从信息感受、信息获取、信息经验3个方面设计。在正式访谈开始前,随机预约了3名移动数字图书馆用户进行访谈测试,根据访谈对象的反馈和测试结果,修订了访谈内容,确定了正式访谈提纲。为了保障访谈结果有效,正式访谈开始前,将正式访谈提纲提前发给访谈对象,根据访谈提纲进行正式访谈,正式访谈过程也会根据访谈对象的意愿和表现,对某一些问题进行焦点访谈。在获得访谈对象同意后,对访谈全过程录音,将访谈录音转化为文本,获得了15份有效的原始文本数据。随机选择10份用于扎根理论编码分析,其余5份用于理论饱和度检验。

3 基于扎根理论的编码分析

3.1 开放式编码阶段

开放式编码阶段需要围绕移动数字图书馆用户信息迷雾成因要素这一主题进行编码。在具体编码过程需要以访谈获得的文本数据作为研究分析的基础,要尽可能保持访谈文本数据的最原本的状态,访谈文本数据由两组成员分开独立编码,因此,当两组编码结果相似度达到95%以上,开放式编码过程才可结束。在编码过程需要剔除与移动数字图书馆用户信息迷雾成因要素主题关联性不大的概念,对与主题具有高度关联性的概念深度整合,按照分析程式步骤标准化处理后,获得用户信息技能、用户信息偏好、用户信息感知态度等8个与移动数字图书馆用户信息迷雾成因要素高度关联的范畴,具体如表2所示。

3.2 主轴式编码阶段

主轴式编码需要将上述开放式编码阶段梳理出来与主题高度关联的范畴按照对应的逻辑归类处理,根据上述信息生态理论及信息迷雾相关研究结果,最终归纳出信息人、信息、信息环境、信息技术4个主范畴,具体如表3所示。

3.3 选择性编码阶段

在经过开放式编码、主轴式编码两个阶段的样本数据处理后,在结合信息迷雾、信息生态理论相关研究基础上,对核心范畴进一步归纳,界定主范畴和核心范畴间的关系。本研究以移动数字图书馆用户核心要素作为核心范畴,主轴编码阶段确定信息人、信息、信息技术、信息环境作为主范畴,经过选择性编码阶段的数据处理,最终确定了主范畴与核心范畴间的关系,具体如表4所示。

3.4 理论模型建构

在经过上述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后,对10份访谈的原始文本信息的8个核心范畴及4个主范畴进行归纳后,最终获得了移动数字图书馆用户成因要素的理论模型。研究结果显示,移动数字图书馆用户信息迷雾形成主要受到信息人、信息、信息技术、信息环境4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图1所示。

3.5 理论饱和度检验

理论饱和度检验是检验编码过程和结果准确性与客观性的重要验证步骤,通常会选择1/3左右的样本量验证。本研究在选择10份样本数据编码分析后,按照理论饱和度验证要求,将剩余5份访谈样本数据进行编码,编码解析后并未出现新的概念,编码后的解析结果也未出现新的主范畴。从这里可以推测,移动数字图书馆用户信息迷雾成因要素研究模型达到理论饱和,本研究的理论饱和度测试符合要求。

4 移动数字图书馆用户信息迷雾的成因要素分析

4.1 信息人维度的成因要素

研究结果显示,用户信息感知态度、用户偏好和信息技能是移动数字图书馆用户信息迷雾的重要成因要素。信息感知态度是指用户在移动数字图书馆环境中接受和感知信息产生的情感态度,快速变化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用户的信息决策。有的访谈对象表示,总是能从大量信息中获取有意思的信息,即使一些信息无法辨明真伪,但能使人感同身受,也会提供帮助。由此可以看出,一些虚假、不够权威的信息被用户接受后,会影响用户的情感态度,会使用户的心理产生变化,扰乱用户的视线,可能导致用户陷入信息迷雾。

用户信息偏好是指用户获取所需信息活动中具有的偏好程度。有些访谈对象表示,即使自己喜爱的信息可能是不真实的,自己也会用心阅读这些信息。大部分网络用户都会按照自己的兴趣偏好选择信息浏览,一些不相关的信息可能会引发用户关注,用户长期关注无关的信息会弱化自身的信息甄别能力,最终陷入信息迷雾。

信息技能是指用户获取、筛选、鉴别各类信息的能力。一些受访对象表示,想查询一些行业的相关信息,但是不知如何通过移动数字图书馆获取所需的信息。从这方面来看,信息技能也是诱发信息迷雾的重要成因要素。当用户熟练掌握信息检索技能,会具有较强的信息查询和信息甄别能力,从而就很难形成信息迷雾。

4.2 信息维度的成因要素

移动数字图书馆用户信息迷雾的产生与信息本身有着高度关联。研究结果显示,信息维度成因要素包括信息清晰度、信息内涵。信息清晰度是指信息内容、结构、呈现方式是否清晰,信息清晰度会直接影响用户对信息的鉴别与关注。一些受访对象表示,在接收到的大量信息中,信息质量参差不齐,有些信息内容不明、结构缺乏逻辑,很难让人辨别,会对信息的权威性产生怀疑。由此可见,信息的清晰度会影响用户对信息真实性的判断,可能导致用户在移动数字图书馆数据环境中产生信息迷雾。

信息内涵是指信息蕴含的价值、意义及反映的道理。在虚拟的移动数字图书馆网络环境,一些具有偏激思想、负面情绪的信息,其表现形式很容易吸引用户关注,容易误导用户产生消极、偏激的倾向。

4.3 信息环境方面的成因要素

信息环境维度成因要素主要涉及信息设备、信息素养教育,其中信息设备的性能(如屏幕大小、分辨率、处理器速度等)可能影响用户对信息的获取和判断。例如,屏幕较小的设备可能难以展示完整的信息内容,从而使用户难以判断信息的真伪。此外,信息设备也可能影响信息的加载速度和呈现方式,进而影响用户对信息的理解和判断。信息素养教育是指用户参加的信息检索、信息查询方面的教育活动。一部分访谈对象表示,很喜欢参加一些由图书馆主办的信息素养教育活动,但目前社会层面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知识太过欠缺。因此,需要重视用户需求,发挥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活动。

4.4 信息技术方面成因要素

大数据时代,以大数据推荐算法为代表的智能技术广泛应用到用户信息推荐上,移动数字图书馆会根据用户的个性化偏好推荐符合用户兴趣偏好的信息。信息技术方面主要是信息个性化推荐技术。信息个性化推荐技术会根据用户获取信息的兴趣习惯和浏览信息的历史轨迹向用户个性化推荐信息,由于个性化信息推荐技术在大数据环境中只能对信息主题筛选,对信息内容无法清晰感知,也不能鉴别信息真假,可能会在个性化信息服务过程中,使用户产生信息迷雾。

5 移动数字图书馆用户信息迷雾的形成机理

5.1 信息人维度

从信息人角度来看,移动数字图书馆用户信息迷雾形成过程会受到用户态度、情感、心理、偏好、兴趣等因素的影响,用户在信息获取过程中会出现认知偏差,在阅读信息过程中会受到先入为主观念的影响,即使后续对信息内容深入认知也会受到最初认知印象的影响,会在信息甄别、信息判断上出现偏差,出现信息迷雾。

5.2 信息维度

在移动数字图书馆环境中,一些信息往往包装精美,看起来内容丰富,有着良好的呈现方式,能快速引起关注。实际上这些信息存在着误导内容,很容易导致用户主观上快速认可,却陷入了真假难辨的信息环境,出现信息迷雾。同时,用户在访问移动数字图书馆过程中会浏览大量的信息,在浏览过程中忽视了信息具有的真正价值,关注了各种形式呈现的无关信息,却没有受到所需信息带来的启发,陷入“思维怪圈”,出现信息迷雾。

5.3 信息环境维度

与移动数字图书馆相关的数字终端、信息设备、新媒体平台的大量涌现使信息传输规模快速扩大,信息生产源也越来越多,随着信息传播速度不断加快,大量低劣、虚假的信息充斥移动数字图书馆,形成了极度复杂的网络信息环境,用户在接收信息过程中难辨真伪,产生信息迷雾。

5.4 信息技术维度

基于大数据的用户个性化推荐算法大多是黑箱技术,会根据用户在网络空间形成的历史轨迹和行为轨迹确定用户的兴趣偏好进行个性化推荐,用户只能看到算法机制推荐的信息内容,看不到具体的运转过程,用户的兴趣偏好就是个性化推荐算法的运行基础,这就使得大量内容混乱、主题夸张但符合用户兴趣偏好的信息推送给移动数字图书馆用户,进而产生信息迷雾。

6 结语

本文选择了15名具有5年以上使用移动数字图书馆经验的用户作为访谈对象,采用半结构访谈与焦点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获取了访谈的原始数据资料,结合信息生态理论,运用扎根理论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3个阶段,最终构建了移动数字图书馆用户信息迷雾成因要素理论模型。研究结果显示,信息人、信息、信息环境、信息技术是移动数字图书馆户信息迷雾的重要成因要素,从上述4个维度分析了移动数字图书馆用户信息迷雾的形成机理,研究结果对提高移动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效能具有参考与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樊晓璐.信息迷雾的形成机理及应对研究[J].传媒论坛,2024(16):45-47.

[2]张海,谢靖.信息迷雾生成机理及图书馆应对策略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23(9):32-39,17.

[3]郭金富,李媛荣.信息迷雾下的舆论失焦初探:以“院士挨打”事件为例[J].新闻前哨,2022(5):16-17.

[4]王海霞.信息迷雾治理:国外行动与启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1(8):196-203,152.

[5]翟姗姗,胡畔,吴璇,等.基于用户信息行为的新媒体社交平台信息茧房现象及其破茧策略研究:以非遗短视频传播为例[J].情报科学,2021(10):118-125.

[6]赵柯然,王延飞.信息迷雾的情报感知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1(3):1-5,12.

[7]苏鹏,王延飞.对信息迷雾的情报观察:概念、形成与应对[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1(3):6-12.

[8]张海,孔晔晗.图书馆基于信息迷雾生成机理的服务策略研究[J].图书馆建设,2024(2):127-136.

(编辑 何 琳)

Research on the causes and mechanisms of information mist for mobile digital library users

XIE Wenjuan

(Nantong Library, Nantong 226007,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causes and mechanisms of information fog among mobile digital library users in the era of big data, and to avoid the risks that information fog brings to individual cognition and effective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of users, this study obtained raw first-hand data through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constructed a research model on the causes of information fog among mobile digital library users based on information ecology theory.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information people, inform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are important factors that induce information fog among mobile digital library users. Based on thi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information fog among mobile digital library users is analyzed, aiming to improve the service efficiency of mobile digital libraries.

Key words:mobile digital library; information fog; causal factors; formation mechanism

猜你喜欢

形成机理
彭阳县陈沟滑坡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旅游学术共同体的形成机理分析
金融泡沫的形成机理分析及相关问题阐述
企业形成机理与政治关联的关系
区域产业品牌的形成机理研究
微细颗粒物(PM2.5)形成机理及对人类健康危害探讨
燃煤电站超临界锅炉结焦的形成机理及防治措施
燃煤电站锅炉氮氧化物形成机理及防治措施
组织文化认同的扩展性定义、形成机理与演化路径
建筑温度裂缝的形成机理与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