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链视角推动扬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高质量发展能力研究
2025-02-20李倩黄园园朱再新经练
摘要:当前,扬州聚焦产业科创名城建设,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锚定产业科创名城建设“主航道”,全力打造长三角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扬州科技企业孵化器面临新的发展要求。文章从产业链视角对扬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情况进了系统研究,从投入、产出两方面着重分析了扬州孵化器的发展现状、所处位置及制约发展的瓶颈,并对下一步如何推动扬州科技企业孵化器,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创业孵化体系;高质量发展;科创名城建设;孵化链条;专业孵化器
中图分类号:G322.7文献标志码:A
0 引言
科技企业孵化器(以下简称“孵化器”)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1]。我国第一家孵化器于1987年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成立。1998年,扬州市第一家孵化器成立于经开区,经过20多年的建设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精,从“器之行”过渡到“业”之态,再向“创”之源转变[2],如今已进入资源聚合、生态营造、产业赋能的发展新阶段。
近年来,扬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锚定产业科创名城建设“主航道”,全力打造长三角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产业科创高地,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城市创新能级不断跃升,跻身全国创新型城市排行第33位。科创载体已然成为科技招商、企业孵育和新兴产业培育的主阵地。孵化器作为其中重要一环,正积极探索发展新思路,为科创企业提供成长沃土,以更大力度激发创新裂变,为“613”产业体系的构成聚势赋能。
1 2023年扬州孵化器建设情况
1.1 整体分布情况
从数量来看,截至2023年年底,扬州共建有孵化器44家,比2021年初增加5家,增幅12.8%;全省孵化器新增270个,增幅28.0%。与全省相比,扬州孵化器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占全省比例逐年下降,由2021年初的4.0%逐步跌至2023年末的3.6%;从级别来看,扬州拥有省级孵化器25家,国家级11家,比2021年初新增2家省级、1家国家级,省级以上孵化器数量位列全省第八位;从地区分布来看,建有孵化器最多的地区是邗江区,共15家;最少的是瘦西湖蜀岗风景区,仅1家,其他地区2~5个,地区分布不够平衡。
1.2 孵化器投入产出情况
根据孵化器孵化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大致可将孵化器运营情况分为投入、产出两大部分[3]。
1.2.1 投入情况
基础服务:截至2023年年底,扬州孵化器总面积近14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1%;接受专业培训的管理员340人,同比增长17%;孵化器的运营成本1.4亿元,同比减少7%,人员费用、场地费用及纳税额均有所减少;协同外部资源,签约导师500人,同比增长37%,签约中介机构514家,同比增长33%;投融资服务,2023年孵化器孵化基金总额12亿元,与2022年基本保持一致。
1.2.2 产出情况
企业培育:2023年,扬州孵化器共有在孵企业2023家,比上年减少115家,同比下降5%。在孵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122家,同比增长18.4%,科技型中小企业291家,同比减少7%,其中,创新型中小企业83家。企业发展:2023年,在孵企业总收入110亿元,比上年减少56亿元,同比减少34%,其中,高邮汽车科创园、江苏红旗光电科技创业园、扬州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因企业毕业或清退等原因比上年共减少67亿元;此外,扬州共有27家孵化器在孵企业实现正增长,其中,广陵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高邮城南经济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扬州创新中心孵化器位列前三。企业创新:2023年,在孵企业拥有有效知识产权数8649件,其中发明专利1325个,同比增长9%、37%。资金获取情况:截至2023年年底,在孵企业累计获得财政资助2亿元,同比增长14%;在孵企业累计获得投融资18亿元,同比增长39%。可持续发展:2023年,扬州孵化器总收入超2亿元,同比增长3%,其中,综合服务收入7039万元,同比增长12%。
2 扬州市孵化器发展存在问题
2.1 孵化链条不完整,未形成有效输送链
截至2024年6月,扬州共有综合体30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76家,孵化器36家,大学科技园1家,加速器3家,科技产业园15家,特色产业基地9家,涉及高端装备、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相关产业。
从整体来看,“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综合体-产业园”的孵化链条中,前端发展融合较好,但优秀的毕业企业与科技园和特色产业基地之间缺少有效输送,未形成闭环,部分地区存在链条缺失的现象。例如,江都区建有建材机械装备特色产业基地和电力设备特色产业基地,但缺少相关产业的专业孵化器及众创空间。头部孵化项目缺失,上下游连接不顺畅,难有创业新鲜血液流入产业园。
2.2 孵化功能不完善,增值服务未健全
扬州孵化器中,由第三方团队专业运营的仅8家,占全市18.2%,尚有21家由园区管委会或下属国企运营,部分孵化器运营还处在乡镇政府人员兼职的阶段,存在管理方式低效、投资结构单一、市场决策能力不足等问题。大部分载体提供的服务停留在基础服务层面,功能单一,多以提供办公地点、物业服务和优惠政策等服务为主,盈利模式主要依赖物业收入和政府补助,如高邮汽车科创园,2021—2023年,收入中政府补贴占68%,自身运营收益较低。
需要孵化器提供的高端增值服务尚不全面,如专业辅导、企业规划、技术转移、金融支撑等,导致孵化器在整合资源、招商能力、服务水平等方面难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2.3 专业孵化器发展滞后,区域分布不均
专业孵化器是孵化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经阶段,其显著标志是孵化服务对象的特定性、技术门类的专精性和产业领域的细分性[4]。与综合孵化器相比,专业孵化器的优势在于其主导产业的产业链可垂直链接上下游,加速孵化企业,同时深度整合资源,实现孵化器高效运作。
目前,扬州专业孵化器仅8家(其中省级4家,国家级2家,由专业团队运营1家),占全市孵化器总数18.2%,远低于全省37.2%的平均水平。涉及产业领域有:新能源与节能、先进制造、现代交通、电子信息、环境保护等,涉及地区有:高邮4家,邗江2家,仪征1家,宝应1家,部分地区还未有专业孵化器建成。存在数量少、质量不高、区域分布不均等问题(见表1)。
2.4 招引项目科创属性不强,入驻企业盈利能力欠佳
在招引项目时,扬州孵化器普遍存在招商门槛低、优惠政策同质化、缺少对在孵企业运营绩效考核的制度等问题,导致在孵企业普遍存在科创属性不强、营收利润不高等现象。
截至2023年年底,全市在孵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122家,同比增长18%,占入孵企业总数6%,占全市高企6%;科技型中小企业291家,同比减少7%,占总数14%,占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11%;占比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23年,全市在孵企业平均年收入545万元。其中,100万以下的9家,主要集中在申报期的非省级孵化器;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有17家;企业良莠不齐,两极分化严重。
2.5 金融服务存差距,民营载体难获政策红利
民营性质载体作为新生力量,存在获取信息途径较少,和国有、事业性质载体之间存在较大信息差等问题[5]。2023年,全市孵化器享受孵化器税收优惠政策免税的仅6家,总计金额408.3万元,部分孵化器未能充分享受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增值税等免税政策。
同时,很多民营载体本身缺少种子基金,不具备投资能力,也没有与天使基金开展有效合作,更没有吸引社会投资机构进驻的能力,投融资体系不健全,难以通过投资助力科技成果转化来扶持企业,在扶持企业成长中难以获得投资收益。
3 对策建议
3.1 完善孵化链条,为“613”产业体系聚势赋能
孵化器是孵化链中招引高端项目、优质企业和高层次人才落户的重要一环。本文结合“扬州市科创载体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方案,摸排整理全市现有工业园区分布图及产业情况与全市各科创载体的主导产业作对比。引导各地梳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综合体-产业(科技)园区”的创业孵化链条,寻找缺失环节。结合本地区的产业定位和未来规划,从促使产业链上下游顺畅连接出发,制定科创载体的发展规划,使各层级孵化环环相扣,形成扬州的全链条创业孵化体系(见图1),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成长沃土,为“613”产业体系聚势赋能。
3.2 以“613”产业为导向,提升专业孵化器水平
引导各地开展实地走访,摸排孵化器运营困难和需求,提升财政资金的资助效能,以共性问题为基础、个性问题为辅助,制定逐个击破的针对性政策,不断完善梯度培育体系,坚持分级分类实施绩效考核及奖补政策,如对专业孵化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给予优先支持,对企业申报高企、专精特新给予资金技术双结合支持等。围绕6群13链产业方向,以实现产业链延伸为目标,结合各地孵化器内主导产业,发挥政府引领作用。一方面帮助部分运营质态较好的综合孵化器向专业孵化器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吸引领军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围绕主营业务、优势学科来扬州打造优质专业孵化器,为其他孵化器树典型、立标杆。
3.3 积极融入高校圈,打造技术成果转化网
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技术成果转化平台是提升孵化器孵化能力的外部动力源。一方面,由政府主导,整合全市现有研发机构及平台,构建扬州市先进技术成果转化网,依托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等,实现资源互通,成果共享。另一方面,积极融入江浙沪高校圈,利用南京高校优势学科力量,联合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招引更多的研究院、实验室在扬州落地。促进高校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有效打通先进技术成果转化通道。同时,以技术为标的,设计一些金融产品,成立技术转移投资基金,推动资本市场激活技术交易,将企业、市场、高校的技术资源与创新成果链接起来,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
3.4 完善科技金融服务,构建“投资+孵化”经营模式
全市应健全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帮助各类孵化器完善“孵化基金+风险投资+专业资本投资+金融机构融资”的投融资体系。一方面,引导孵化器树立投资孵化意识,构建“投资+孵化”的经营模式,完善孵化器孵化基金管理制度。同时,帮助在孵企业提升研发能力、产品技术优势和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的被投资价值。另一方面,政府和载体协同发力,搭建投融资服务平台,加强与银行、各类专业投资机构等的业务合作,积极开发“投贷联动”2.0模式,共同为孵化器内科技型企业提供“股权投资+信贷资源+政策支持”的全方位服务,为培育孵化企业引入金融“活水”。
3.5 开展新型孵化模式,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一方面,引导质态较好的孵化器发展“飞地孵化+离岸孵化”等新型孵化模式[6]。鼓励龙头企业依托自身资源,向平台化、集群化过渡,打破创新资源的地域限制,构建全链条孵化网络,进而带动整个行业创新发展。另一方面,积极链接海外创新创业资源,利用已有的海外创新中心布局海外孵化器。围绕航空、电子信息、机械装备、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加强与国外高校、技术转移机构的合作力度,优选海外高科技项目,搭建国际人才交流平台,推动供需有效对接,实现创新项目“孵化在外地,转化在扬州”。
4 结语
当前,扬州聚焦产业科创名城建设,围绕“613”产业集群,全力打造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孵化器作为孵育创新企业的重要基地,在整个产业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链接作用。继续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引领,以自身服务优势集聚各类创新要素资源,不断增强孵化器的承载力和服务力,找到孵化服务与产业培育的结合点,面向细分产业实施精准孵化,实现由总量规模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同质竞争向专业型转变,政府主导向市场引领转变,硬件设施建设向双创生态系统构建转变,不断提升发展质态和运营绩效,构建良好的科技双创生态,为“613”产业集群培育新动能。
参考文献
[1]刘祯,段俊虎,程子玲,等.专业孵化器与综合孵化器的孵化效益对比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0(11):23-28.
[2]郭名勇.新发展格局下专业孵化器建设的逻辑体系[J].科技创业月刊,2023(5):37-41.
[3]潘艳晓.基于DEA模型的科技企业孵化器高质量发展能力评价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24(2):40-44.
[4]宋涛,张丹阳.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现状与思路[J].中国发展观察,2023(7):50-54.
[5]臧艳秋,王世春,张敏,等.江阴高新区科创载体发展现状及优化建议[J].江苏科技信息,2023(4):5-8.
[6]点燃创新之火助力创业之梦:上海杨浦科技创业中心[J].中国经贸导刊,2016(28):64-65.
(编辑 李春燕)
Research on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bility of Yangzho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siness incubat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chain
LI Qian, HUANG Yuanyuan, ZHU Zaixin, JING Lian
(Yangzhou Municipal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Yangzhou 225001, China)
Abstract:At present, Yangzhou 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famous industrial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ity, vigorously implements th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strategy, anchors the “main channel” of a famous industrial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ity, and strives to build an influential and competitive indust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ighland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Yangzho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siness incubator faces new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Yangzhou technology business incubators into the system research,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input and output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Yangzhou incubator, location and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bottleneck, and the next how to promote Yangzho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siness incubators improve core competitiveness relate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science and technology business incubat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trepreneurship incubation system;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ity construction; incubation chain; professional incuba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