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普融通背景下护理专业“长学制”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025-02-20宋敏董家诚

科技风 2025年4期
关键词:护理专业人才培养

摘"要:在职普融通背景下,职业院校、本科院校、合作医院三方协同开展护理专业“3+2”长学制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根据行业岗位需求,采取通才教育加专科化培养的模式,三方共同研制充分体现贯通性和应用性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打造一体化专业教学团队,实施“双导师制”过程管理。实现了人才培养一体化设计,不同学段有机衔接、不同技能层级和知识有机递进,为培养满足行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推动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协同创新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职普融通;护理专业;长学制;人才培养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模式的转变,护理专业作为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在职普融通的背景下,为满足人们对生命健康的更高需求,我校在高职护理专业中与山东省内应用型本科学校、合作医院,三方协同开展“3+2”长学制对口贯通分段培养。实行人才培养一体化设计,不同学段有机衔接、不同技能层级和知识有机递进,为健全完善现代职教体系、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实现高水平职普融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做出有益探索。

1"深入开展行业调研,明确长学制培养的目标和方向

1.1"护理行业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

采取实地考察、函调、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广泛行业调研,了解当前护理行业的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现状以及对护理人才的能力要求,共同探讨护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调研结果显示,目前护理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对护理人才的学历要求不断提高,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护理人才更受青睐;二是对护理人才的专业技能要求更加严格,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护理理论知识,还要熟练掌握各种护理操作技能;三是对护理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包括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

1.2"根据岗位需求,明确护理专业长学制培养的目标

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行业、企业岗位需求,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别确定高职和本科阶段应达到的素质、知识、能力目标要求,从而进一步明确不同学段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毕业条件。高职阶段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获取护士执业资格证书,掌握基础护理操作技能,确保毕业生能够胜任医院一般护理岗位的工作要求。而本科阶段则需在巩固基础护理技能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护理管理能力。这包括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护理科研项目的参与、护理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等,旨在使学生不仅能够胜任医院各种复杂护理岗位,还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成为护理领域的领导者或研究者。

1.3"三方协商,确定专科化培养的方向

调研同时发现医院对专科护理人员的需求日益增加,专科化护理人员需求排在前三位的是重症监护、急救护理、手术室护理。专科化培养可让学生在通才教育的基础上再掌握某一护理专科领域的技能,在一个层面上形成与众不同的优势,使学生在“博”的基础上向“专”发展。实行专科化培养对医院来说有利于提高临床专科护理质量,有利于提高专科护理科研能力,有利于护理学科向纵深发展。根据调研结果,经贯通培养三方协商,我们确定了护理专科化培养的方向为急危重症护理。

2"三方协同,共同研究制订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

职业院校联合本科院校、合作医院成立人才培养方案研制小组,坚持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匹配,坚持以贯通培养为核心,一体化设计,共同研究制订充分体现贯通性和应用性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1]。

2.1"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三方协商一致,我们采取以学期为单位的“4231”工学交替、理实并重、全面贯通、专科化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第1学期至第4学期在高职院校学习基础护理知识和基本护理技能;第5学期至第6学期在合作医院实习,全面提高临床护理技能和考取护士执业资格证书;转段进入本科院校后,第7学期至第9学期在本科院校学习,着重进行专科化理论学习和能力的培养;第10学期在合作医院专科化护理实习[2]。

2.2"知识重组,构建一体化递进式课程体系

在岗位调研的基础上,以临床护理岗位需求为导向,科学解构、重组原高职、本科的课程体系,打破学科体系课程模式,以能力增进为主线,三线(素质、知识、能力)并进,按对口贯通原则,不同学段的课程进行一体化设计,构建高职与应用型本科相衔接的课程体系。高职阶段和本科阶段的课程统筹规划,高职阶段抓“基础”和“核心”,本科阶段抓“拓展”和“提高”[3]。

高职阶段课程设置涵盖公共通识课程、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涉及课程、“1+X”证书课程、转段考试等的课程内容,技能的培养以新入职护士应该掌握的27项常用临床护理基本技术为标准,加强实践技能培养,使学生能够胜任医院一般护理岗位的要求。本科阶段进一步提升护理理论水平和护理科研水平,特别注重开设急危重症专科化培养涉及的课程,使学生能够胜任医院各种护理岗位及急危重症专科护理工作。高职阶段没有开设的职业拓展课程和本科生需要提升的课程如护理研究、护理教育等也在此阶段开设,高职阶段已开设的课程不重复开设[4]。

2.3"以职业技能提升为主线,构建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校企合作开发实践教学管理平台,依托智能化数字化教学模型、护理虚拟仿真系统、模拟医院,构建了“双主体四阶梯”递进式护理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以护教模型实训、仿真实训、标准化病人(SP)实训、虚拟仿真环境和临床实践为依托,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遵循护理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由仿真实训到医院临床实习,在“职业认知—技能实训—情境实践—岗位实习”的递进式实践过程中,达成“识岗—熟岗—练岗—顶岗”,实现“学生—护生—准护士—合格护士”的职业能力的培养。

3"发挥各学段师资优势,打造一体化专业教学团队

在职普融通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各学段师资优势,打造一体化专业教学团队,成为提升教育质量、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关键。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要求我们在师资力量上进行科学配置,更需在教育理念、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多个层面实现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

3.1"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组建教师团队

针对不同学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优势互补、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团队。从职业院校到本科高校,再到合作医院,每一环节的教师队伍都应具备明确的角色定位和专业特长。职业院校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其教师应具备丰富的行业经验和实操能力;本科高校则更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与科研能力的培养,其教师队伍应拥有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创新能力;而合作医院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基地,其临床护理工作者则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为学生提供最真实、最直接的临床经验。

3.2"依据教学标准,遴选团队成员及专业带头人

统一的教学标准确保教学过程的连续性和一致性,职业院校、本科高校与合作医院联合制定课程标准、教学标准,共同遵守执行。这一标准的制定应基于对各学段学生认知能力、学习需求及未来职业发展路径的深入分析,确保课程内容既符合学术前沿,又贴近行业需求。同时,按照课程标准,明确各学段教师在职称、学历、技能及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确保每位教师都能在其擅长的领域发挥最大效用。在此基础上,选择学术造诣较高、专业知识扎实、实践技能较强的专任教师和临床护理工作者担任专业双带头人,这也是打造一体化专业教学团队的关键。

3.3"加强合作,建立有效沟通交流机制

为了促进团队内部的交流与合作,定期开展教师之间的交流活动、管理之间的互动研讨、院校之间的互访学习以及学生之间的交往实践。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增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了解与信任,还能促进不同学段、不同背景教师之间的知识共享与经验借鉴,为共同建设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奠定坚实基础,各学段教师同向同行、协同发力,实现教学过程紧密衔接。

4"“双导师制”过程管理,助力不同学段培养目标的达成

为促进不同学段培养目标的达成,我们在“3+2”长学制培养的班级里实行“双导师制”过程管理,确保学生在学习期间得到全方位、全过程的指导和帮助。

4.1"双导师的组成与分工

双导师由一名专职辅导员和一名专业教师组成,不同导师任务分工不同。

专职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思想教育、班风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通过定期的班会、谈心交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方式,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专业教师承担学业导师职责,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选择选修课程,树立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形成职业习惯、职业思维方式、增强职业认同感。学业导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不同学业阶段指导学生完成相应学段的重点任务,入学初期帮助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学年指导学生参加专业类技能竞赛、“1+X”证书获取,第三学年指导学生临床实习、考取护士执业资格证书、文化基础知识测试、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测试等转段考核,第四学年专科护理知识学习,第五学年毕业论文撰写及研究生入学考试准备工作等。学业导师的加入极大促进了不同学业阶段培养目标的达成。

4.2"双导师协同工作机制

专任教师与辅导员需建立紧密的协同工作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讨论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动态和存在的问题,并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双方还需加强沟通协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3"育人成果显著

“双导师制”的过程管理,有利于学生尽快适应不同学段的学习环境,完成各学段的学习任务,达成各学段的培养目标。近3年贯通培养的128名毕业生中,2名同学获全国技能大赛二等奖、8名同学获省级技能大赛一等奖和二等奖、20多名学生在校级技能大赛中获奖,“1+X”证书获取率100%,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100%,转段成功率96%,考研录取率48%,就业率100%,就业对口率98%。

5"加强教学管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为了确保对口贯通分段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本科院校牵头成立对口贯通分段培养工作领导小组,旨在通过强化教学管理,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5]。

5.1"领导小组的构成与职责

领导小组的组长由本科院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担任,副组长则由职业院校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和医院分管护理工作的副院长担任。成员方面,领导小组精心挑选教务处、护理系、医院护理部的有关人员,以及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这些成员不仅在教学一线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还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和创新能力,能够为领导小组的工作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本科院校教务处。

5.2"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完善

为确保对口贯通分段培养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领导小组共同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涵盖了课堂教学的管理、实验实训的规范、实习管理的细化、过程性考核的实施以及转段综合测试的方案等方面,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全面的指导和保障。定期召集会议,对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对相关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

5.3"多元化、全方位教学评价

加强教学督导,建立校级、系内、教研室之间三级教学督导和学生教学反馈制度,确保教学质量。采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评价方式对学生岗位胜任力进行考核评价,即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结合临床病例,学生在OSCE考试中心进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该考核方式不仅能检验学生的理论掌握程度和技能操作水平,更能反映出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以及在面对临床实际问题时的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突发情况应急处理能力等。实习期间,由带教教师组织出科考试,医院、患者、患者家属共同参与满意度调查评价。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1+X”证书获取率、转段考试通过率、考研录取率、就业率、就业对口率等进行纵横比较评价。通过多元化、全方位评价确保贯通培养人才质量。

结语

我校采取“3+2”长学制对口贯通分段培养的高职护理专业录取学生分数线通常在高于普通本科录取分数线20~60分区间,打破了长期以来“职校招收学生”的困局,吸引更多优秀学子主动选择职业教育,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3+2”分段培养不同于五年一贯制本科,五年一贯制本科满3年不能发放专科毕业证,更不能就业。它也不同于专升本,现有的专升本存在本科阶段与高职阶段重复教学的现象,且本科阶段相对于学生的就业,更侧重于学生的考研。因此“3+2”对口贯通教育更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既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又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培养的学生更能满足医院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在高职护理专业开展“3+2”长学制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丰富了人才培养类型,拓宽了人才成长渠道,促进了职普融通、优势互补、协同创新[6]。采取通才教育加专科化培养的方式,为培养满足医院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宫成伟,谭晓珊,王颖,等.职业教育构建中高本一体化长学制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科技风,2023(27):2022.

[2]刘聿秀,杨晓,曲桂玉,等.基于岗位胜任力的“3+2”对口贯通应用型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05):2728.

[3]加鹏飞,高婷婷,梁伟豪.“中高本”职业教育贯通培养的内在逻辑、现实困境及优化策略[J].教育与职业,2023(24):7176.

[4]刘隔.护理专业高职本科“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课程设置优化研究[J].科教文汇,2023(22):162165.

[5]黄璞.职业教育贯通培养的现状分析及优化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4(16):3743.

[6]王岩.长学制背景下职业教育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实践难点与优化策略[J].职业教育,2024,23(3):6365.

作者简介:宋敏(1998—"),女,汉族,山东兰陵人,学士,讲师,研究方向:护理专业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
基于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的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改革
中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探讨
转型背景下护理专业解剖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在护理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方法探索
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研究与实践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微课在高职人体机能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