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策略探析
2025-02-20张丽霞
[摘要]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生态道德教育成为当代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哲理思想,是生态道德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学中,基于融通理念,将生态道德教育与古诗词教学相结合,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有效提升他们的生态道德水平,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为培养具有生态文明意识的现代公民奠定基础。
[关键词] 生态道德教育;古诗词教学;融通理念
[基金项目] 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一般课题“融通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策略研究”(编号:GS[2024]GHB0699)。
[作者简介] 张丽霞(1981),女,甘肃省文县城关镇第二小学一级教师,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生态道德教育成为重要议题。作为未来社会主体的小学生,其生态道德观念的培养尤为关键。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传承文化、 塑造人格的使命,因此,将生态道德教育渗透其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但是,尽管教材中不乏涉及自然和环境的内容,但在教学实践中未能充分挖掘其深层次的教育意义,导致生态道德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缺失或边缘化。
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的自然美学和生态智慧为生态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很多古诗词中都有早期的生态道德观念,如倡导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反对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因此,教师要用心挖掘古诗词中的生态道德素材,为“我”所用,“培养具备生态审美意识、生态审美能力和生态审美人格与精神境界的人”[1]。
时下,融通教学成为热点。所谓“融通”是指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实现知识之间的交叉融合与综合运用,促进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通理念的渗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和哲学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如何与现实世界相联系。将融通视域教育理念与生态道德教育相结合,能够为小学生提供一个多元且富有实践性的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不仅学习到关于自然和生态的知识,还能够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采取行动来保护环境。
一、古诗词教学中基于融通理念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价值
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生态道德元素,如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对和谐共生的追求等。教师通过融通理念可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元素,让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美感的同时,领悟到生态道德的重要性。融通理念强调的是整合与多种资源的互补。基于融通,可以发现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多重价值,也能了解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培养学生的生态观念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和生态道德观念,如《诗经·小雅·鹤鸣》中写道:“鹤鸣于九皋, 声闻于天。鱼潜在渊,或在于渚。”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强调人类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通过融通理念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领悟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培养他们的生态道德观念。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基于融通的古诗词教学,能够打通诗歌意境与现实生活的通道,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增强他们的生态道德意识。在此过程中,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生态保护行动中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生态道德知识。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融通理念鼓励学生跨学科思考,主动将生态道德教育与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相结合,实现跨学科的融合与互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跨”,因为“融”,学生轻易地从古诗词中寻找到与生态道德相关的元素,开阔了思维视野,提升了创新能力与综合思维能力。
(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古诗词中的自然景观描绘,既能培养学生的文化情趣,也能让他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生态环境的美好和脆弱,从而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论语·学而》中孔子说:“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提倡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体现了生态文明教育中的节约观念。通过融通理念的教学,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欣赏古诗词,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
(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古诗词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在这些优秀的文化元素中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基于融通理念的古诗词教学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古诗词中蕴含着忠诚、孝道、仁爱、诚信等传统美德,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小雅·采采》中写道:“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现了生态美学的观念,强调人类应该欣赏自然之美,保护生态环境。基于融通,学生可以深入理解这些传统美德,并在自己的生活中加以践行。
(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基于融通理念学习古诗词,学生学会欣赏美、思考问题、创新思维,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古诗词往往寓意深刻,需要读者运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去理解和欣赏;古诗词中包含了许多关于人生哲理、处世之道的内容,学习古诗词有助于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古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可以调节人的情绪,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抗压能力,等等。
二、古诗词教学中基于融通理念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时机
(一)在“导入新课”时融通
新课伊始,教师要站位高、视野宽,以融通理念整合教学资源,在古诗词教学中有效地融入生态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负责任的地球公民。所谓站位高,教师需要从宏观的角度审视教学内容和方法,不局限于书本知识,要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包括生态道德素养的培养。所谓视野宽,教师应该具备融通多方资源的知识结构,能够将古诗词与生态、环保等现代议题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多元的学习视角,“进而形成知识网络,自然地走进新课。”[2]
1.同一作者的融通
融通同一作者的更多诗词,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学到丰富的词汇、优美的句式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从而培养其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例如,学习统编版二年级上册《夜宿山寺》时,可以融通李白的另一首诗《望庐山瀑布》 (在本册教材的第四单元)。 两首诗都表现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在《夜宿山寺》中,李白通过描绘山寺夜晚的景象,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而在《望庐山瀑布》中,诗人则通过描绘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强调了人类应该顺应自然、敬畏自然的观念。这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正是生态文明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两首诗都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夜宿山寺》中,李白通过对山寺夜晚的描绘,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而在《望庐山瀑布》中,诗人则通过描绘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呼吁人们要珍惜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种可持续发展观念,正是生态文明所追求的目标。
2.同一主题的融通
融通同一主题的多首诗词,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本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接触到更多关于生态和环境的词汇、表达方式和思想观念,从而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让他们学会欣赏自然之美,进而愿意保护美丽的自然环境。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编排的三首古诗《山行》《夜书所见》《赠刘景文》可以从生态道德的主题角度进行融通。《山行》中描述了山路行走中的景色,如远山、霜叶等;《夜书所见》则描写了夜晚的宁静景象,如北斗七星、蟋蟀声等;《赠刘景文》中则有对山水之美的赞美。这些自然元素都是生态文明关注的重要内容,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生态文明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这三首诗歌虽然创作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但都透露出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诗人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传达了对生态环境的珍视和对自然美的赞美,这与生态文明中提倡的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不谋而合。导入时,教师可以充分考虑生态文明的因子,将三首诗巧妙融通在一起。
(二)在“理解内容”时融通
古代的生态道德观念虽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在具体表现形式和实践方式上可能与现代社会有所不同。因此,我们需要在理解古诗词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对古代的生态道德观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发展,使其更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1.写作手法的融通
在统编版三年级上册《望洞庭》这篇课文中,诗人将湖面与镜子进行比喻,“镜未磨”也暗示了湖面的清澈透明;诗人将洞庭湖比作一个白银盘,而湖中的君山则被比作盘中的一枚青螺。诗中展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生态平衡的自然环境,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由此,从比喻这种写作手法进一步融通其他诗句,例如:“竹影和风添雅韵,松涛伴月奏清秋。”诗中以竹影和松涛为喻,赞美了自然界的优雅与清新。诗中通过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倡导人们珍惜和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典故的融通
学习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游园不值》时,可联系王子猷“雪夜访戴”的典故。《游园不值》作者没有遇到园主人,王子猷“雪夜访戴”同样与戴逵没有见面。两者之间背景不同,但在主题、情感表达、艺术手法和人生哲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联系。尤其是在强调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保护意识和生态美学观念等方面有其共同点。
3.主题的融通
比如,五年级下册《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 《稚子弄冰》《村晚》,可以通过同一人文主题——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进行理解,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教学时,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自然元素和生态意境,找出它们在描绘自然、表达对生态环境态度上的异同,讨论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和实践;反思人类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我们如何通过改变行为来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由此,教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诗歌中的自然美,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责任感,为建设更加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做出贡献。
三、古诗词教学中基于融通理念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策略
(一)“重现”为情境,议一议
“入境始于亲”。通过情境创设,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古代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从而激发他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责任感。鲜活而具体的情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能够在道德、审美、文化等多个层面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为他们成长为负责任的现代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重现古诗词中的自然场景,模拟自然生态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中的自然环境,让学生在感受古诗词所描绘的自然美景的同时,加深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爱护。在教学《山行》《夜书所见》和《赠刘景文》这些古典诗词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自然风光图片或视频,如山川、森林、河流等,让学生感受自然的美,并引导他们思考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个与诗歌内容相关的生态环境场景,如模拟诗人行走在山中,让学生置身于诗中的环境,体验诗人的感受。基于融通理念的情境设置,能够延伸学生的思维,丰盈其情感体验。
(二)“变身”为剧本,演一演
基于融通理念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扮演诗人、环保志愿者、自然保护专家等角色,从不同角度探讨和表达对生态文明的看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环保观念,培养他们的生态责任感。
仍以《山行》《夜书所见》《赠刘景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课文转化为剧本:《山行》的人物角色可能是一位热爱自然的探险家或环保志愿者,他在山中行走,观察自然,保护环境;《夜书所见》的人物角色可能是一位夜晚在书房里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学者或作家;《赠刘景文》的人物角色可能是一位致力于推广生态道德和环保意识的社会活动家或教育家。通过不同角色的重聚,共同表达对未来生态环境的美好愿景。这样的剧本不仅能够展现诗歌中的生态道德观念,还能通过现代语境下的剧情和角色,让观众更加深刻地理解和参与到生态保护中去。
(三)“聚焦”为主题,创一创
鼓励学生创作以自然环境保护为主题的诗歌、短文或绘画,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和态度。就“写一写”而言,教师提供写作提示,如描述一个自然场景、叙述一次与自然互动的经历、表达对环境保护的看法等;鼓励学生撰写反思日记,记录自己对生态道德文明的思考和实践活动的感受;举办作品展示会或朗诵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增强生态道德文明的传播力。学生动手绘制,教师在身旁辅导,鼓励学生发挥创意,用色彩、线条和构图来表达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基于融通理念,强调画面的生态元素,如绿色植被、清新水体、野生动物等,以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完成作品后,组织一个小型展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在此过程中,开展作品讨论,每个学生都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所表达的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分享和讨论,学生能够互相学习,拓宽对生态文明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古代诗歌中的自然美,还能学会如何通过艺术创作表达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和尊重,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环保意识和生态责任感。
总之,“古诗词作为独特而重要的文化载体,承载着古代先贤的生态智慧,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资源。”[3]基于融通理念的古诗词学习,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他们的生态意识和道德情操。教师应当深入挖掘古诗词中的生态道德内涵,设计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感悟诗意的同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培育尊重生命、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为此,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将生态道德教育与语文知识教学相结合,形成一套系统的教育策略。这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融合后的知识结构和创新的教学方法,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道德教育环境。未来,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入人心,小学语文教学在生态道德教育方面的探索将更加深入,古诗词教学的实践也将更加丰富多彩。希望通过融通教育的力量,培养出更多具有生态智慧和道德责任感的新时代公民,共同守护我们美丽的地球家园。
[参 考 文 献]
[1] 林卫红.融入生态美育 感悟生态之美——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J].教育实践与研究,2023(Z1).
[2]郭惠敏.关联,让古诗词教学更有韵味[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2(03).
[3]任哲.古诗词在生态文明教育中的运用研究——基于小学语文教材的分析[J].教育观察,2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