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2024新高考全国Ⅰ卷作文的开放性与限制性

2025-02-20夏振航

语文天地 2025年2期
关键词:限制性高考作文开放性

[摘要] 通过对比近年来上海市及全国其他地区相似类型的作文题可以发现,看似开放的作文题实则隐藏着诸多限制。为此,通过对2024新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材料构成、材料核心概念和考生需要具备的素养进行剖析,可为考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备考建议,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与写作水平。

[关键词] 高考作文;开放性;限制性;新高考全国Ⅰ卷

[作者简介] 夏振航(1991),男,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一级教师,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志码]A

在高考语文作文题类型一分为三后,2024年新高考全国Ⅰ卷作文是“哲理思辨类”作文。题目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其命题形式与近两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颇为类似,材料极简,内容思辨,写作角度更为开放。从主题本身来看,此题目无论是材料主题的宏阔度还是立意写作的纵深度都较之往年有了较大的提升,而从写作层面看,开放性的命题下隐藏着诸多的限制。因此,看似开放的作文题,实则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开放性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多次提及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的一大特征就是“开放性”[1],三套试卷都在不同版块里设置了带有探究、综合性的考题,正确答案并不唯一,题目考察的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勇于表达的能力。新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试题增加启发性、探究性和开放性,加大对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考查力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试题开放性较强,适合多种文体的写作,学生可结合自己生活体验,深入思考后提炼出自己的观点”。

从命题形式上来看,新课标Ⅰ卷的作文题目与近两年的上海卷相似。2023年上海卷作文题是:“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2024年上海春考作文题为:“对已有知识的综合,是创新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以上两题都是通过短句问题的形式,把问题抛给考生,考生回答任意一面都是可以的。这样的题目“并不局限于要考生就问题本身回答‘是’与‘否’,而重在考生的‘联想和思考’上”。命题方向更加灵动,就更能区分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高下。

二、限制性

细究本题并结合上海市近两年的高考题以及近一两年来全国各地类型相同的作文题,我们会发现,在开放之下,学生在写作时还是需要注意诸多限制或者说是暗示,只有这样才能审准题扣准题。

(一)材料构成:限定的世界观+开放性的问答

与2024年新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类似的作文题,包括2024年广州二模作文题:“创新是对未知的探索,试错是创新的必由之路,然而在创新的过程中,试错是越多就越好吗?”2020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这些题目都是用一个开放的问句做结尾,但是我们细究其材料构成,就会发现这类作文题目的构成可归纳为如下模式:

材料先给定一个世界观,这个世界观一般来说是正确的或者一般性的结论;然后根据此世界观推导出一个带有疑问的观点,而此观点往往有一定浅显的道理,但很有可能存在滑坡推理、过于极端、思考片面等问题。

例1:2024年新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

限定的世界观——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层次1)

开放性的问题——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层次2)

例2:2024年广州二模作文题

限定的世界观——创新是对未知的探索,试错是创新的必由之路(层次1)

开放性的问题——然而在创新的过程中,试错是越多就越好吗?(层次2)

例3:2020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

限定的世界观——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层次1)

开放性的问题——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层次2)

首先,以上三道题全都由一个限定的世界观作为铺垫,这个世界观是一种事实层面的规律或真理,然后导出一个开放性的问答。考生需要同时兼顾世界观与其后的问答。例1需要基于的大背景“科技创新”,人工智能软件彻底打破了人类对于诸多层面的想象。因此,材料基于这样一个既定事实提出问题——我们的问题是否会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回答与解决而越来越少。例2中“试错”是指“在创新的过程中”的“试错”,考生在写作时关于“试错”的讨论分析,应基于“创新的过程”这一前提。所以,从文本层面来说,考生最应该注意的是:不能脱离材料前一句限定的世界观来回答最后的问题,即考生是被框定在一定的背景下来写作的,如果单纯只谈“问题的产生与解决”,很明显是不全面的。

其次,一个正确的世界观所推理出的结论是否同样正确?这并不一定。例3中,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意味着事情的发生转折存在着偶然性。但人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否小到“无能为力”则需要讨论。比如,经济的发展固然有其自身规律,但是经济的发展同样需要国家宏观调控的一面,需要人们事前积极准备,事后总结反思。因此,材料中的这个推论不完全成立。又如例1中,现如今我们的很多问题可以交给人工智能来回答,但是这世界上的问题总数并不是恒量,不能说因为人工智能可以回答问题,我们的问题就越来越少;反之,在人工智能诞生后,我们有诸多的问题反而因人工智能而起,如人工智能的伦理与安全问题等,因此,考生需要做的是比较与思考。

(二)写作核心:限定的概念与关系

任何类型的作文题,对于核心概念的界定,对于材料中核心关系的厘清永远是第一位的。

例2中,“‘试错’,一般而言,是基于方法论的层面,讨论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常用的方法,即根据已有经验,采取系统或随机的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尝试各种可能答案的过程。”“‘试错’这一概念的关键是‘有目的性’‘尝试’‘进行检验与调整’。”而在实际的写作过程中,很多学生将“试错”当成“犯错”“错误”,写出诸如“小到个人,多数学生都没有错题整理的习惯,考试错了的题不予重视,沉浸在试错越多越接近成功的误解之中,学习成绩反而不断下落”的句子。“犯错”指的是在缺乏充分计划、了解和规划的情况下,盲目地采取行动,导致出现错误或不良后果。两者虽然都有“错”字,但是其内涵却完全不同。

例1中核心概念一目了然,是“问题”二字。但是笔者认真思考此题,包括在尝试写作时,都发现了这个概念本身的玄妙之处,即材料中特别是第二处的“问题”一词就出现了至少两层意思,如果借助英文加以辨析的话,一种是“Problem”,即“困境”;另一种是“Question”,即“疑问”,这两层定义在本题中都能说得通,并且都能有效行文。

如果从“疑问”角度出发,这道题目是针对未来发出的一个讨论,即既然人工智能能帮助我们把每个问题都找到答案,那么我们对这个世界还会有更多的好奇心吗?还会有更多的疑问吗?我们的提问、好奇是否会变得越来越少?而如果从“困境”的角度出发,这个题目是针对过去与现在发出的一个讨论,即人工智能只要你输入问题它便能在几秒钟之内回答你的问题,那我们人类世界发展史上的诸多哲学困境、未解之谜、永恒思考,是否都能通过这样的方式一一攻破?过往我们没有这样厉害的工具,如今我们有了人工智能,这些困境能否有新的解决渠道?

从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给出的一些思维路径来看,其中的解读既有“疑问”层面的思考,也有“困境”层面的思考。

——疑问层面。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但人类还在不断思考,伴随着旧问题的解决,新问题会不断产生,推动人类不断迈上新台阶。

——困境层面。如问题的“浅与深”,最容易借助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迅速得到答案的,往往是知识性的问题,而更深层次的开放性问题、复杂性问题、涉及价值判断的问题,却很难直接通过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找到答案。

当然,基于笔者在高考后对一些学生的采访,考生在考场上未必能够在紧张的情绪下还要区分“问题”的两层意思,大多数学生的写作框架是:先谈“人工智能诞生后会产生新的问题”,再谈“人工智能也并不能解决很多旧问题”,在举例时,则是将两种“问题”混合起来举例。此题在写作时没有标准的写作模式,只是在定义上,将材料中“问题”这一概念思考得更清晰更有助于写作本身。

(三)考生素养:限定的思维框架与反思能力

从题目延伸至教学,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在这类题目下写作出一篇好作文,则要求学生突破日常生活层面的“看不见的限制”,即要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思考与反省生活。

例如,“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笔者在上课进行讲授时发现,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这句话不难懂,甚至说会有更深的体会,但是对于高中学生来说,这句话既难理解又难以想到事例。笔者意识到,对于学生来说,眼下正是他们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沉溺于科技带来的快感之时,因此,很少有学生会主动地去反思科技给生活带来的种种弊端与困境。这就对学生从备考阶段或者说从生活本身来说,提出了更多要求与限制,学生如果不关心当下生活,积极主动思考当下生活,那么在考前再怎么背诵作文模板,也只会变成空壳。

而2024年新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对于考生接触、了解当下生活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资源相对发达地区的学生每天生活在高新技术之中,对于材料中这句限定的世界观,当然可以当成一句再熟悉不过的事实表达,也才能进一步去思考“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而对于当下生活知之甚少的学生来说,他未必知道人工智能在这两年究竟发展到了什么程度,人工智能会很快解决问题是什么意思,而如果连材料中第一个“问题”与情境都不能理解的话,就会对其在理解整个作文题上形成难度。这也就要求学生在整个高中阶段的备考中,不能只盯着练习,既要勇敢地走入生活感受生活,还要学会积极思考生活。

综上所述,2024年新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目在开放性与限制性之间找到了微妙的平衡。通过分析材料构成、写作核心以及考生素养,我们可以看到,这道题目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深刻的思辨能力和广泛的知识背景,还要求他们在写作过程中能够准确把握命题的核心概念和逻辑关系。开放性的题目形式鼓励考生发挥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而隐藏的限制性则引导他们在特定的框架内进行深入探讨和反思。这样的作文题目不仅考查了学生的学术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更激发了他们对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思考,体现了新时代高考对人才综合素质的高标准要求。希望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能够不断提升自我,兼顾知识的积累与思维的训练,真正做到开放思维与理性表达的有机结合。

[参 考 文 献]

[1]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坚持思想铸魂激发科学精神彰显语文实践——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题评析[J].中国考试,2024(07).

猜你喜欢

限制性高考作文开放性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因“限制性条件”而舍去的根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初中英语开放性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骨科手术术中限制性与开放性输血的对比观察
髁限制性假体应用于初次全膝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寻求开放性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