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学段语文教材插图的特征、作用及教学应用研究
2025-02-20杨倩
[摘要] 小学低学段儿童处于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阶段,学生的思维从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插图无疑是辅助儿童记忆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教学活动也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性作用。由此,探讨小学低学段语文课本中插图特征、作用及其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文献分析和课本插图分析发现,小学低学段语文课本插图具有丰富有趣的情境性、图文并茂的直观性、与时俱进的文化性;教师对插图的高效运用有利于学生在插图中增强文化自信、学会语言运用、促进思维发展、提升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因此,教师需利用好插图助力拼音教学、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德育和美育培养、联想写作、文章背诵,发挥好插图的教学功能。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材;插图;低学段
[作者简介] 杨倩(2000),女,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小学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G624 [文献标志码]A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年版)》 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1],因此,课程资源的利用成为每位教师需要重视的问题。语文教材、文本插图、教学道具等都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资源。插图作为教师和学生熟知而非真知的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容易被忽视,许多教师寻求新颖有趣的多媒体教学,往往忽视了在学生身边且重要的插图资源。插图作为学生翻开书本就能见到的教材内容资源之一,是小学低学段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最直观的方式,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助力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因此,插图的课前、课中、课后的使用显得尤为重要,其是激发学生兴趣、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本研究聚焦于统编版小学语文低学段教材中的插图,以教材为基石,深入剖析插图的特征、作用和应用,旨在通过阐释小学语文低学段插图特征和作用,探索并提出具体而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期促进插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最大化利用,让小插图在学生学习中发挥大作用[2]。
一、小学低学段语文教材插图的特征
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学低学段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在学习时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撑。同时,该阶段儿童注意力时间不长、 理解能力有限,这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此,教材插图为此阶段儿童学习和理解提供了巨大支持,对教材插图特征的研究和运用也是教师和研究者们共同努力的方向。通过对统编版小学语文低学段教材的研究和分析,认为该阶段的教材呈现出丰富有趣的情境性、图文并茂的童趣性、与时俱进的文化性。
(一)丰富有趣的情境性
低学段儿童还没有掌握字形,教材的插图便成了学生了解课文情境和内容的第一通道。丰富有趣的情境是学生进入学习的基础,也传递着教学内容和丰富的情境。插图和文本存在对应关系,学生对插图的解读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选用的插图不仅生动展现了故事情节,而且也用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卡通人物和生活情景展现出来,切实考虑了低学段儿童的认知能力和发展特点。
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五“与大人一起读”中《拔萝卜》一文,老公公胡子白花花一个人拔萝卜,第二幅图老公公和老婆婆两人拔萝卜,第三幅图小姑娘、小狗依次站后拔萝卜,第四幅图又多了一只老鼠,每一幅图层层递进,萝卜从叶子到慢慢露出地面,人数也越来越多,每幅图也依次跟在每个对应的段落旁边。这不仅体现了插图的情境性,而且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图片,就能明白文章的大概意思,读懂课文内容,同时文章的冒号部分,学生也能通过插图续编出来。又如,统编版二年级下册《邓小平爷爷植树》,通过一张真实的照片——一个小女孩和邓小平爷爷在往树坑里浇水,这幅图片没有以图画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照片的形式出现,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带入当时植树的场景,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二)图文并茂的直观性
图文并茂的呈现,能让学生直观且形象地感受画面,带学生深入到文章中,符合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儿童认知能力。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学生,需要靠具体事物的支撑才能对概念和内容有具体的理解。通过图文并茂的插图,学生能更清楚地理解和记忆文章内容,激发学习的兴趣。
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口耳目》,插图设计为三个小朋友,一个小朋友在跑,两个小朋友在赏花并用一只手指向花朵。图中呈现的花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通过图片,在对应的部位呈现着文字,在耳朵旁是“耳”,在眼睛旁是“目”,在嘴巴旁是“口”,在手旁边是“手”,在脚旁边是“足”。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能让学生直观地对应图片学习生字,理解每个生字的意思。又如,在汉语拼音学习的配图中,每个拼音都配有相应的图片,如在学习拼音“m”,插图中是一个木头“m”形状的拱门,在学习拼音“u”,呈现的是乌龟,通过具体形象,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特点,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其理解和记忆。
(三)与时俱进的文化性
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教材插图作为教材内容的形象化表达,必须体现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3]。新课标强调了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浓郁的爱国主义味道,有助于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升国旗》一课,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下面一群戴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立正敬礼。升国旗是表达对祖国热爱的方式,代表着中国人的荣誉与自豪,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自身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感受人民的团结,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又如,一年级下册《端午粽》,插图描绘的是有一些包好的粽子,还有青青的箬叶和白白的糯米,糯米里面有枣的图片,这幅以端午为主题的插图,充分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元素,能直观感受到粽子的制作和意义,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小学低学段语文教材插图的作用
低学段儿童认知能力较之高学段儿童弱,字词认识也较少,插图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作用显著。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插图的运用可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
(一)增强文化自信
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培养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教材的编写、插图的运用和设置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一环。插图是学生学习新课文的积淀,也是带领学生深刻领悟课文内涵的中介。直观化的插图除了生动形象的优势外,还向学生传递着中华文化等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插图有书法作品、英雄人物、革命文物、历史图片、大好河山、传统文化等富有中华文化精神的图片。学生在此过程中全身心地了解文化多样性,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感,扎实地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要求。
(二)学会语言运用
插图是学生直观看到并深化其和文本对话的载体。统编版小学低学段语文教材有很多文字配图,一般在2~4张,具有一定的情境性。由于小学阶段学生之间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对课文理解也会有所不同,教师可以发挥插图的作用,在课前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看到的,用自己的语言编写或表达出来,再按照行文顺序,让学生看插图概括内容,通过这样的程序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在此过程中将抽象的语言具体化,讲解插图内容,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个体语言经验,培养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
(三)促进思维发展
卢梭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学生思维有一定的灵活性、批判性,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拿到教材对于大篇的文字往往是忽略的,更多的是直接浏览插图,能使学生感兴趣的插图不仅让学生对图画有深入的想象和判断,而且也会更快地学会文字内容。插图具有吸引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在插图解读中的归纳判断、联想想象、直觉思维、探索创新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插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还构成了最直观且便捷的教学与学习辅助工具,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促进了学生的理解和兴趣。
(四)提升审美创造
增强学生审美鉴赏力是中小学美育教学的关键[4]。美育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美化其心灵、行 为、语言、体态,提高道德与智慧水平的教育[5]。插图具有强烈的艺术张力,学生通过课前浏览插图,阅读课文,感受、分析和欣赏插图内容,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提高对美的发现能力和理解能力,涵养高雅情趣。教材中插图除了绘画还有照片展示,对教材插图的运用,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艺术表现形式,能在插图的感受中培养审美能力以及对美的观察,提升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三、小学低学段语文教材插图的教学应用
低学段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特别重视具体事物的操作和观看,教师不仅要提供丰富的教具,同时将插图运用到课前、课中、课后都是必要的,对学生拼音、识字、阅读、写作、背诵和德育美育的发展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助力拼音教学
一年级是学习拼音的重要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拼读对促进学生认识生字、拼读生字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将插图和拼音认识和拼读有效地结合起来,在课程导入或课中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教师讲解,充分了解字形和发音及图片表达的内容含义,促进学生更全面、形象地掌握拼音字母。这种教学形式既可以掌握拼音字母写法和读法,又可以提高学生兴趣,提升教学质量。
例如,在一年级拼音第一课《ɑoe》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课文内插图,以此导入课堂教学。插图中小女孩张大嘴巴不仅嘴巴形状像“ɑ”,发出声音也是“ɑ”的发音。在导入部分,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提出问题:“小女孩嘴巴张大,像什么字母?我们一起张大嘴巴,看看同桌嘴巴像‘ɑ’的形状吗,试着发音试一试。”学生通过观察插图,自己动嘴模仿,由具体的图片到自己操作,最后能读出韵母,也能根据自己所看到的形状抽象出韵母,最终习得拼音。随后,老师针对声调等课程知识讲解,通过小组观察四组图片,试着用自己的话阐述声调的变化规律和读法。在教学后,教师可以以同桌相互合作方式巩固学生掌握这三个韵母,如一人读一人写,或一人写另一个人读;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插图打印形式,课后分发给学生,拿出图片让学生读写。综上所述,插图对学生生动形象地学习拼音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学生可以通过插图学习拼音。
(二)助力识字教学
低年级学生认识的汉字有限,因此,在识字部分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识字,运用插图等是学生有效学习生字的前提。插图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在学生不能识字的前提下,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载体。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教师再赋予生动有趣的讲解,可以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学生的识字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达到课堂识字教学目标。
例如,在统编版一年级上册《口耳目》一课的教学中,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插图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符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创造识字环境。在课中,教师可以利用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此表演刚才的情境,一位同学扮演打招呼的学生,另一位同学扮演赏花的学生,中间带有用口述、用手指的环节,第三位学生扮演配合角色,肢体的动作只有脚。在表演结束后,教师提问:“刚才小朋友做了哪些动作?用到了身体的哪些部位?”顺势引出今天的生字并讲解关于五官的生字。在教学结束后,可以组织活动,一名学生做出动作,另一名学生说出字并写出来。如此通过学生身心参与,能让学生在深度的感知中掌握生字词的书写,深入理解其中表达的意思,有效促进课堂教学。
(三)助力阅读教学
按照课程标准第一学段阅读与鉴赏板块要求,学生要达到喜欢阅读和在阅读中体会各种标点符号表示的不同语气,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低学段学生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都不是很强,阅读时难以体会作者的心情,原因是低学段学生的形象能力弱,不能生动地将问题形象出类似的画面。同时,低学段学生识字能力不强,要想帮助低学段学生阅读,插图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可以在其中引领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及情感,提高学生在情景和图片中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统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时,教师可以在阅读前,让学生观察文本中的插图,观察后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然后全班一起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描绘看到了第一幅图中荷叶、莲蓬、荷花,荷叶上有一滴小水珠还露出了微笑,还有一只蜻蜓在荷叶上。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次提问荷叶的形状,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想象小水珠在荷叶上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教师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表达。最后,一起阅读文章,验证自己的想法,边阅读边感受,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学生通过这样一个环节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还可以脱离文本,出示两幅插图,让学生再次描述文章内容。
(四)助力德育和美育
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中核心素养就包括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文字及作品。教师对课文插图中德育和美育元素的应用,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中落实德育和美育,最终落实立德树人培养目标。首先,低学段教材中的插图不仅是直观形象的,其中还有许多插图体现爱国主义、亲情或友情等德育思想内涵。其次,插图中的美育体现在发现、鉴赏和创造美三个方面,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能自己发现、评价美在哪里,最后画出自己心中的美。
例如,在一年级下册《一分钟》中,文章旨在告诉学生珍惜时间,养成做事情不拖拉的好习惯。文章讲述了元元因晚起了一分钟导致绿灯没赶上、公交车没赶上,于是走路到学校,从而迟到了20分钟。在教学时,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观察两幅插图中元元不同的表现,让学生先说一说发生了什么事情。其次,让学生观察文章插图中元元的表情,引导学生知道元元是因为迟到而伤心。最后,教师在学生解读插图后带领学生走进文章内容,体会拖拉带来的后果,让学生自己总结收获,养成准时、珍惜时间的好习惯,从而落实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德育和认知发展同步。又如,学习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观察这幅图画了什么,美不美,让学生观察,在插图中发现美。其次,在学生肯定美的时候,教师顺势提出:“美在哪里?”让学生鉴赏插图的美,比如美在设计上,青蛙在左下角,井口在右上角,篇幅是一页,透过井口还有光洒落在青蛙周围,能体会到青蛙在井里面的视角。最后,在学生鉴赏了插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文章和自己的解读,画一幅你认为更能表现当时情境的画,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创造美。
(五)助力联想写作
插图是低学段儿童了解文章情节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利用插图教学,学生可以利用自己对插图的理解描述内容,扩宽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小学低学段的作文类型是以看图说话为主要形式。在日常教学中利用插图,通过想象和观察的方式,锻炼学生的观察、想象、描述能力,学生在写作中能更好地表现和表达自己看图说话的能力。
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刘胡兰》一文,课后的口语交际是看图说话,该插图呈现的内容具有极强的层次感和故事连贯性。学生经历的不同和当下的感受不同,都会使之对图片有不同的解读。插图一共有5幅图片,还有一幅给学生留白,需要学生自己联想会发生什么事情。在教学时,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5幅图片,从局部到整体,想象图片中的人物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其次,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人物的动作、表情及穿着。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并想象他们可能说了什么。通过同桌交流,把自己的想法用清楚有条理的语言向同桌表达出来,讲清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事件包括起因、经过和结果,然后将自己的想法转化成优质的作文写出来,达到锻炼学生想象、观察的能力,从而提升写作能力。
(六)助力文章背诵
小学低学段统编版语文课本上有许多文章是要求朗读并背诵的课文。但是有很多小朋友在背诵时不得章法,要么死记硬背,要么背诵时漏掉一两句或者背反了。在一篇文章中一般配有1~4张插图,具有一定的情境性,低学段学生往往对自己亲眼看到的事物的记忆更深刻,体会更直观。因此,在背诵文章时,可以根据自己头脑中看到的画面,按照顺序和情境依次说出来,这样既能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又能依据图片较为轻松地背诵文章。
例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一课,文章要求朗读和背诵课文。插图呈现的两幅图片,是按照文章写作顺序呈现的,依次有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不同的事物在做不同的事情,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眼,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张开翅膀,小青蛙在蹲着唱歌,小鱼儿露出了头在微笑,根据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它们分别把荷叶比作摇篮、停机坪、歌台和凉伞。在教学时,首先,教师让学生观察小动物在干嘛,说出他们的动作,如青蛙在唱歌,在哪里唱歌,动作是什么样子的。其次,一起阅读文章,边读边体会画面和句子的描述,体会不同动物把荷叶当作什么、在荷叶上的动作、在荷叶上做了什么。最后,让学生合上书,边看图片边复述文章内容,最终能够背诵课文。
小学低学段儿童处于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阶段,学生的思维从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插图无疑是辅助儿童记忆和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师教学活动也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性作用。探讨小学低学段语文课本中插图特征、作用及其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有利于学生在插图中增强文化自信、学会语言运用、促进思维发展、提升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因此,教师需利用好插图、发挥好插图的教学功能。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史延虎.小学语文教学要让“小插图”发挥“大作用”[J].教学与管理,2015(02).
[3]宋美亚,季楠.中小学教材插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23(01).
[4]陈沛然,但武刚.中小学生的审美识别能力及其培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2(05).
[5]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 [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