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血管通路护理小组干预模式预防血管通路相关并发症的效果分析
2025-02-19成玉婷
【摘要】 目的 分析透析血管通路护理小组干预模式预防血管通路相关并发症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0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建立血管通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组建透析血管通路护理小组进行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血管通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内瘘成熟情况和心理压力等。结果" 观察组与内瘘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的26.67%(P<0.05);观察组内瘘成熟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内瘘可穿刺长度、首次透析的血流量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8周,观察组头静脉内径、头静脉血流量、吻合口内径、吻合血流量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心理压力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取透析血管通路护理小组干预模式可减少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术后感染、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的不良情绪,值得应用。
【关键词】 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护理小组;并发症
文章编号:1672-1721(2025)03-0137-04" " 文献标志码:A" " "中国图书分类号:R473.5
血液透析是临床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主要手段,可替代患者的部分肾脏功能,延长其生存时间。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实施的前提条件,构建机体内部与外界进行血液交换的通道,若想血液透析顺利进行,必须要保证血管通路通畅[1]。但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患者高龄、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等均会降低患者血管通路条件,提高血管通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2]。既往常规护理缺乏护理连续性,护理效果较差。透析血管通路护理小组是通过构建一支以血液透析专科护士为主的血管通路护理小组,由专科护士规范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相关护理流程,以此提高血管通路安全性[3]。本研究以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建立血管通路患者60例为观察对象,分析透析血管通路护理小组干预模式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0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建立血管通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18~69岁,平均(54.80±3.08)岁;透析时间3~24个月,平均(14.93±2.08)个月;疾病类型,尿毒症16例,糖尿病肾病10例,高血压肾病4例。观察组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18~69岁,平均(55.08±3.12)岁;透析时间3~24个月,平均(15.01±2.12)个月;疾病类型,尿毒症15例,糖尿病肾病10例,高血压肾病5例。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入组患者均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透析时间≥3个月;均初次建立血管通路;单侧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中心静脉无狭窄。
排除标准:伴免疫缺陷、凝血功能异常者;伴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或低血压者;伴皮肤感染或缺损者;术肢曾实施过手术者;有肾脏移植、恶性肿瘤、骨关节疾病者。
1.2 方法
2组患者均实施单侧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腕部桡动脉-头静脉吻合术,端侧吻合。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由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动静脉内瘘建立的重要性,选择头静脉血管内径≥2.5 mm、桡动脉内径≥2.0 mm的动静脉;告知患者坚持握拳动作,15 min/次,3次/d;术后抬高术侧上肢约为30°,制动;穿舒适、宽松的衣物,以免挤压手术区域。待术后切口无渗血,可做握拳、松拳活动,15 min/次,3次/d;告知患者术后注意保护术区清洁、干燥,定期更换切口敷料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组建透析血管通路护理小组进行护理干预。(1)构建透析血管通路护理小组。由1名本科室护士长作为组长,经科内全体医护人员和患者共同测评选出6名护士为组员,加入1名科内专科医师和1名血管超声医师为辅导成员,护士长为监督管理者。(2)明确工作职责。团队全体成员根据血管通路护理操作指南制作动静脉内瘘评估单,包括动态评估单、门诊随访定期评估单、并发症评估单等。录制血管通路自我操作视频、编制血管通路健康宣传资料、制作血管通相关并发症处置宣教资料和内瘘穿刺图。小组组长负责血管通路护理实施过程、全科护士相关知识培训和技能考核,安排患者进行内瘘拍照建档、阶段性内瘘评估和门诊随访等。专科医师负责早期发现并发症并处理,超声医师负责深静脉穿刺血管定位、内部结构超声评估、自体动静脉内瘘超声评估等。(3)动静脉内瘘管理。在患者建立内瘘术前1周,由组员评估患者皮肤完整性,采用喜辽妥软膏涂抹在目标血管,2次/d,连续3 d,坚持握拳活动。术后24 h完成初次内瘘评估,并宣教术后1周需要注意事项。超声医师在患者门诊随访时,常规评估内瘘血流量、血管内径/吻合口径、皮下脂肪深度等。将每位患者内瘘穿刺方法、部位、穿刺针类型、角度、深度等拍摄示意图,并纳入患者血管通路档案中。对患者进行双重宣教,宣教内容包括血管保护、自我检查、内瘘自我锻炼、新内瘘注意事项、并发症发现及处理等。(4)自我维护。术后1~2周,指导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即术侧肢体自然下垂并握紧橡皮健身球,轻握5 s后再展开五指,再尽量抬高肢体并停留5 s。患者在握拳后旋转手腕关节,10~15 min/次,3次/d,促进指端血流量。术侧肢体坚持每天用热毛巾(40~45 ℃)热敷,5~10 min/次,2~3次/d。(5)延续护理。小组成员建立内瘘管理微信群,叮嘱患者每周末在群内汇报内瘘进展情况,拍照记录周围皮肤变化情况,发至群里供护理人员观察;定期在群内发布动静脉内瘘自我监测及管理资料,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1.3 观察指标
(1)并发症。并发症包括内瘘穿刺血肿、内瘘感染(穿刺周围皮肤出现红肿、疼痛或脓性分泌物等)、内瘘闭塞(触摸内瘘时搏动降低或消失,听诊后血管未出现杂音;造瘘处皮温降低、血流量不足,超声提示内瘘闭塞)。(2)比较2组患者的头静脉及内瘘超声检测结果。术后3 d、术后8周,采用超声检测患者头静脉内径、血流量及吻合口内径、血流量。(3)比较2组患者动静脉内瘘成熟情况,包括成熟时间、可穿刺长度以及首次透析时的血流量。(4)心理状态。于干预前、干预后采用血液透析患者压力源量表[4]评估患者的生理压力源(11个条目)、心理压力源(9个条目)、社会压力源(7个条目),每个条目计0~3分,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心理压力越明显。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内瘘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内瘘成熟情况
观察组内瘘成熟时间短于对照组,内瘘可穿刺长度、首次透析的血流量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超声检查结果
术后3 d,2组患者的头静脉内径、头静脉血流量、吻合口内径、吻合口血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2组患者的头静脉内径、头静脉血流量、吻合口内径、吻合口血流量均明显增加,且观察组增加比对照组显著(P<0.05),见表3。
2.4 心理压力
干预前,2组患者的心理压力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的心理压力水平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心理压力水平降低更明显(P<0.05),见表4。
3 讨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开展离不开良好的血管通路,理想的血管通路可为血液透析提供充足的血流量,可反复使用,长期通畅率高,且不易出现感染、血栓等并发症[5]。因此,加强对血管通路的维护管理尤为重要[6]。研究建立透析血管通路护理小组,为患者实施高效、专业、系统性的护理干预,以护理小组为干预模式,可促进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实现充分的信息资源共享,从而提高对血管通路的护理水平[7]。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液长期处于外循环、内循环动态交换的状态中,体内凝血系统被激活,凝血功能异常,容易诱发血栓、堵塞等并发症;患者自我护理不当、炎症刺激等,也易诱发内瘘感染[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内瘘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的26.67%(P<0.05);观察组内瘘成熟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内瘘可穿刺长度、首次透析的血流量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8周头静脉内径、头静脉血流量、吻合口内径、吻合口血流量高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采用透析血管通路护理小组干预模式可加快内瘘成熟时间,延长内瘘使用时限,增加肢体血流量,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与其他学者研究一致。冷盛君等[9]研究显示,建立透析血管通路护理小组干预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7.5%,低于对照组的30.0%,且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该护理方案的应用规范了血管通路建立围术期的护理流程,明确了新内瘘使用前后的管理措施,由专科护士、医师共同对血管通路进行评估、管理,提高了血管通路管理质量;在内瘘穿刺过程中,根据超声结果共同制定内瘘穿刺方案,并规范了血管通路护理操作,从而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强化动静脉内瘘管理,在内瘘建立1周前评估患者皮肤完整性,坚持做握拳、转腕等活动,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加快内瘘恢复速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术侧肢体以热毛巾湿敷,能改善内瘘周围血液循环,并加强血管保护、自我检查、内瘘自我锻炼等健康知识宣教,以此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措施,规范自身内瘘保护措施,促进患者尽快恢复。
长期血液透析患者因病情、活动受限等,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常规护理仅进行心理疏导、疾病讲解等,未关住患者心理变化,无法明显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心理压力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采用透析血管通路护理小组干预模式能够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分析其原因,采用透析血管通路护理小组干预模式,由小组成员录制血管通路自我操作视频、制作宣传资料、内瘘穿刺图等,将这些资料提供给患者,并对患者进行双重健康宣教,可使患者充分了解内瘘管理知识,提高患者的自我维护管理能力,减少因疾病认知不足而出现的负性情绪;建立内瘘管理微信群,护理人员在群内定期发布关于内瘘管理的健康资料并进行并发症自我监测,以此进一步增加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
综上所述,透析血管通路护理小组干预可减少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术后感染、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增加内瘘使用血流量,加快内瘘成熟速度,明显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血管通路维护质量,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包越琴,罗玲,雷延兰.责任制整体护理联合木瓜酒湿敷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早期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29(32):3635-3639.
[2] 王瑞敏,苗金红,岳晓红.基于Donabedian质量理论的护理干预在行血管通路术的血液净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20,26(36):5090-5094.
[3] 余韩英,吴静芳.透析血管通路护理小组模式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变化的影响[J].重庆医学,2022,51(增刊1):
441-443.
[4] 王佳欣,蒿亚男,刘化侠,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压力源与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J].泰山医学院学报,2020,41(3):197-201.
[5] 尹彦琪,金其庄.肾脏病预后质量倡议:血管通路临床实践指南2019年更新的解读与探讨[J].中华肾脏病杂志,2020,36(7):560-567.
[6] 王瑞敏,苗金红,岳晓红.IKAP模式健康教育提高血液净化患者血管通路建立后遵医行为和生活质量的效果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20,18(11):1897-1900,1928.
[7] 葛刘娜,丁金霞.基于多学科团队诊疗模式以专科护士为主导的血管通路小组在肿瘤患者静脉输液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广西医学,2022,44(11):1311-1314.
[8] 周晶虹,谢孝翠,吴萍,等.全程跟踪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血栓形成相关并发症的作用[J].血栓与止血学,2018,24(2):319-322.
[9] 冷盛君,顾蔷怡,方韡,等.透析血管通路护理小组模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6(1):165-168.
(编辑:张兴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