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导向,工具驱动”的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研究
2025-02-18赵文德阚雅玲
摘要:“课程思政”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全过程育人综合教育理念的创新举措。为了更好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从课程思政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方面梳理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现状。以《心智与行为模式提升》课程为例,基于课程开发背景和内容结构,提出了“问题导向,工具驱动”的课程思政改革思路和对应的实践方案。同时,课程思政作为一项持续性工作,需要教师坚持育人先育己,不断提升理想信念、教育情怀和心智模式,通过以身示范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关键词:立德树人;课程思政;问题导向;工具驱动;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5.03.062
0"引言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尤芳舟,2021)[1];其中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谢守成,文凡,2019)[2]。因此,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张政文,2020)[3]。“课程思政”是一项创新的教育实践,旨在深化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吴晨映,2020;刘正光,岳曼曼,2020)[45]。它的提出与实施不仅是课程观念的转变,更是教育理念的转变(王方等,2023)[6]。然而,尽管大多数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显著提高,但仍然存在“硬融入”“表面化”“两张皮”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课程的德育效果(彭立威,施晓蓉,2022)[7]。如何科学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实践,才能有效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心智与行为模式提升》是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物流学院各专业开设的专业群平台课,是群内各专业的基础课,该课程同时也是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是国家在线精品公开课程。本文将结合该课程案例,基于“问题导向,工具驱动”探索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与实践,以实现专业课程更好的思政育人目标。
1"文献回顾
自2014年提出“课程思政”概念以来,学术界对其含义和定义存在多种观点,包括“课程类型说”“教育理念说”“思政方法说”“教学体系说”“实践活动说”和“多重属性说”等观点(唐德海等,2020)[8]。为了推动“课程思政”的建设和发展,学术界和高等教育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推出“课程思政”教改项目、示范课程、教学竞赛、教材建设等,以促进“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彭立威,施晓蓉,2022)[7]。
(1)关于课程思政是什么的问题。饶明晓(2022)[9]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和行为锻炼的教育理念,旨在通过课程载体将各种思政元素有效融入教学环节中,发挥价值引领作用。李蕉和方霁(2022)[10]认为课程思政旨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的同时,塑造其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唐德海等(2020)[8]认为“课程思政”将德育放在首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2)关于课程思政为什么的问题。课程思政能够改变学生的认知和世界观(高国希,2020)[11],有效应对当前复杂的思想环境(崔正贤,马万利,2022)[12]。王英龙(2021)和李红霞(2021)[13]认为课程思政建设在课程思政理念和立德树人成效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从而进一步提升立德树人成效。单德伟等(2022)[14]认为目前课程思政存在理论化、形式化、功利化倾向,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教学对象和内容不同以往等问题。
(3)关于课程思政怎么做的问题。从实践来看,对课程思政的认知虽有提升,但仍有教师对专业知识与思政关系的认识不清,找不到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点(李瑞琴,2022)[15]。在建设过程中,需要避免两个误区:一是认为所有课程都要改造为思政课教学模式,实际上是只需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饶明晓,2022)[9]。二是认为每节课都需要融入思政元素,实际上应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恰当选择,并自然地融入教学中(李瑞琴,2022)[15]。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深入分析和回顾,我们发现在研究内容方面,关于课程思政如何润物无声融入的方法、工具、模式研究相对较少,大多是关于课程思政的本质和内涵探索;研究方法方面,大多为定性研究,在具体的应用案例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心智与行为模式提升课程开发与内容结构
2.1"课程开发背景
“人生成败在心态”“思维决定格局、格局决定命运”“所有组织的问题都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主要是心智模式的问题”……这些道理似乎很多人都懂,可懂得那么多道理,为什么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呢?也许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答案。这些年,课程负责人一直在找寻真正能解决态度、心智和思维的工具与模式,希望赋予学生主动解决问题和实践“良知”的力量。经过多年的准备与积淀后,开发了心智与行为模式提升课程。本课程基于混合式教学理念组织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真正做到教、学、做、评融为一体,并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2"课程内容结构
该课程包含三大模块14个单元:
第一模块是“奠定学习基础”:包含“课程导读”“基本理念”“探索天性”3个单元。
第二模块是“构建心智模式”:包含“管理思维”“管理语言”“管理情绪”3个单元。
第三模块是“提升行为模式”:包含“表达感激欣赏”“关注共同利益”“坚持要事第一”“100%全力以赴”“适度包容他人”“严格信守协议”“学会解决问题”“坚持细节致胜”8个单元。
3"心智与行为模式提升课程思政改革思路与实践方案
3.1"改革思路
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提出“问题导向,工具驱动”的课程思政改革思路,以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鲜活案例为切入点。基于“问题导向”,整理典型问题案例库,包括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平等、诚信、敬业、友善、心理、亲情、迷茫、合作、相处、压力、接纳、评价、选择等方面的问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问题的解决需要有合适的工具和方法,基于“工具驱动”,整理形成经典实用工具箱。例如用AMBR焦点管理,关注所向,集聚力量;用语言“负转正”充满正能量;用“情绪管理ABC”,抚平内心的创伤。工具箱还会支持建立8项行为模式,例如“表达感激欣赏”会带来更高的情商;“关注共同利益”会实现成人达己的愿望。具体如图1所示。
3.2"实践方案
心智与行为模式提升课程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试点课程思政,旨在培养大学生成为忠于国家、热爱祖国的建设者,矢志不移、勇担责任的信仰者,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才能者,脚踏实地、知行合一的实干者。心智与行为模式提升课程思政实践方案如下所示。
1.模块一:奠定学习基础,该模块的课程思政实践方案包括:
(1)单元1:课程导读,主要内容为自我介绍和课程总体介绍。课程思政设计包括:1)理解心智模式与行为模式的内涵和改善方法。2)基于专业群工作岗位,引导学生在“事中磨”。
(2)单元2:基本理念,主要内容为12条基本理念。课程思政设计包括:1)引导学生掌握提升心智与行为模式的12条基本理念,保持觉察和反思。2)将12条理念付诸实践,实现知行合一、身心合一。
(3)单元3:探索天性,主要内容为天性测试、天性意义、天性运用。课程思政设计包括:学会悦己修圆、学会识人合作、学会人岗匹配、学会谋事成事。
2.模块二:构建心智模式,该模块的课程思政实践方案包括:
(1)单元4:管理思维,主要内容为黄金圈法则、AMBR焦点管理、逻辑层次图等工具的学习和应用。课程思政设计包括:1)能够发现事物的本质。2)能够从不同视角看待人、看待事、看待物。3)能够向内转,不纠缠于外在因素的制约。4)能够有更大的格局和更高的站位,服务人民美好生活。
(2)单元5:管理语言,主要内容为语言负转正、问题变成果等工具的学习和应用。课程思政设计包括:1)基于专业工作岗位,逐步形成自己特有的语言模式,赋能自己,赋能他人。2)运用成果框架工具解决岗位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让心态与行动保持积极正向。
(3)单元6:管理情绪,主要内容为情绪管理ABC、与他人共情、培养感恩心态等工具的学习和应用。课程思政设计包括:1)能够接纳自己的情绪。2)能够运用共情工具接纳、理解和安抚他人情绪。3)能够有效管理顾客、员工等的情绪,服务人民美好生活。
3.模块三:提升行为模式,该模块的课程思政实践方案包括:
(1)单元7:表达感激欣赏,主要内容为感激工具“HAPPS”的学习。课程思政设计包括:1)懂得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2)学会用“HAPPS”工具感激他人。3)逐步培养一种感恩的心态。4)学会欣赏自己、欣赏他人。
(2)单元8:关注共同利益,主要内容为四维思考法的学习。课程思政设计包括:1)学会了解和把握他人的利益需求。2)能关注短期利益也能关注长期利益。3)兼顾个人与集体、国家的利益。
(3)单元9:坚持要事第一,主要内容为时间管理矩阵图的学习和应用。课程思政设计包括:1)逐渐清晰自己人生的“要事”是什么,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2)掌握“坚持要事第一”的方法。
(4)单元10:100%全力以赴,主要内容为刻度尺工具、平衡轮工具的学习和应用。课程思政设计包括:1)对自己进取心的现状有清醒的觉察。2)掌握“100%全力以赴”的方法,将“敬业”落实到思想中、学习中、行动中,最终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定式和行为模式。
(5)单元11:适度包融他人,主要内容为包融的基本原则和有效方法学习。课程思政设计为以“适度包融他人”将“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思想中、学习中、行动中,最终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定式和行为模式。
(6)单元12:严格信守协议,主要内容为学习信守协议的4步流程、“修复协议、重回诚信”的5步流程。课程思政设计为将“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思想中、学习中、行动中,最终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定式和行为模式。
(7)单元13:学会解决问题,主要内容为学习三大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批判性思考、横向思考、逻辑思考。课程思政设计包括: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透过表象看本质。2)掌握三大思考问题的方式及相关工具,提升思维能力。3)通过提升思维能力,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单元14:坚持细节制胜,主要内容为如何做到细节制胜。课程思政设计包括:1)在做事方面,坚持做精、做细、做实,培养工匠精神,敬业乐业。2)在做人方面,坚持细心、用心、暖心,培养道德情操,仁爱友善。
对“立德树人”,大家会习惯性地认为是“立学生的德”,事实上是“立德先立己”。此课程是将教师与学生作为学习的共同体,基于“课堂工作坊”实现“教学相长”,基于“课程工具箱”在“做中学”“学中做”,师生共同实现“知行合一”“身心合一”。该课程是为学生在学校能健康成长、在社会成为国家栋梁而“立德树人”。学生离开校园走进企业、走入社会后,也许会有很多不适应,该课程就是让学生带上我们给予的“爱”前行,心中有爱,就会相信“爱”,就会遇见“爱”。无论未来有多少挑战,都不要忘记“诗和远方”,不要忘记自己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脊梁”,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做一个爱岗敬业的人,做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做一个有志向、有担当、有大爱、有大义的人。
4"结束语
“课程思政”是将课程中本身就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主流思想价值体系中的思政元素挖掘出来,以一种精细的浸润式的隐性教育传授给学生,内化为学生的精神涵养和价值追求,拒绝简单粗暴、生搬硬套。课程的思政元素是教师“立德先立己”的备课内容,只有教师将其内化于心,才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外化于行。思政元素并不一定是课堂讲授给学生的显性内容,而更多的是隐性去引导、去激发的教育教学的内容,课程思政面对学生需要春风化雨,需要润物无声。
本文结合心智与行为模式提升课程案例,从课程思政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方面进行文献梳理,提出了“问题导向,工具驱动”的课程思政改革思路和对应的实践方案。教育更像是农业,需要精耕细作,课程思政育人是一项持续性工作,需要师生协同,共同参与。只要我们的教师坚持育人先育己,不断提升理想信念、教育情怀、心智模式,就一定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尤芳舟.新时代高校专业教师的育人能力建设[J].现代教育管理,2021,(03):6067.
[2]谢守成,文凡.新时代高校组织育人的逻辑定位、现实境遇与实施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9,(05):95100.
[3]张政文.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新时代“双一流”建设根本任务的战略思考[J].人民论坛,2020,(25):3235.
[4]吴晨映.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问题探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9(01):5659.
[5]刘正光,岳曼曼.转变理念、重构内容,落实外语课程思政[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20,43(05):2129.
[6]王方,柴建,王燕妮,等.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的难点、方法与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01):122127.
[7]彭立威,施晓蓉.“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四全覆盖”模式的探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2,(11):6370.
[8]唐德海,李枭鹰,郭新伟,等.“课程思政”三问:本质、界域和实践[J].现代教育管理,2020,(10):5258.
[9]饶明晓.以“课程思政”提升高职院校育人能力的实践路径[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5(03):3942.
[10]李蕉,方霁.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的路径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22,(11):6471.
[11]高国希.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的提升[J].教育研究,2020,41(09):2328.
[12]崔正贤,马万利.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的功能效用、问题症结与着力方向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2,(11):8289.
[13]王英龙,李红霞.课程思政对立德树人成效的影响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21,(12):6973.
[14]单德伟,黄中生,谢雨豪,等.新文科背景下“思践制一体”课程思政模式构建研究——以南京审计大学会计学专业为例[J].财会通讯,2022,(24):3842.
[15]李瑞琴.新时代高校有效推进课程思政的再认识——以国际经济学课程思政实践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22,(12):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