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正创新,“梨花”又开放

2025-02-15陈进文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5年1期
关键词:守正创新小学音乐核心素养

[摘 要]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透过它可以了解许多史料书籍上未曾记载的人文、自然等知识。在戏曲进入《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后,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戏曲基础教育。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核心素养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也是新时代教学改革的关键词。在“戏曲进课堂”背景下,教师要根据戏曲教学内容,针对戏曲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通过自我研修、设计开场白、开展游戏活动及运用多媒体等路径,助力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发展,实现梨园文化的守正创新。

[关键词]小学音乐;京剧教学;核心素养;守正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2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5)03-0063-04

戏曲,这一集舞蹈、文学、歌唱、表演等诸多因素为一体的中国传统艺术,让学生在深刻体验中国传统艺术魅力的同时,了解到许多史料书籍上未曾记载的人文、自然等知识。那么,该从什么渠道来继承、弘扬戏曲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呢?基于此,《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艺术新课标”)将戏曲引入其中,为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中华戏曲艺术开辟了一条新道路,也使得戏曲教育工作者对当前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戏曲课堂的构建有了更多的思考。

纵观现行义务教育人教版和人音版音乐教材,从内容上看,戏曲种类不多、篇幅较短,大多为戏歌,以歌唱类为主、欣赏类为辅;从学段上看,一、二年级没有编排戏曲内容,三至六年级则逐步编排了小篇幅的戏曲欣赏与演唱。其中,京剧作品占比较多,是系统且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要打造一节好课,首先需要教师对所教知识有足够的了解。对非戏曲专业的音乐教师来说,在教学中遇到与京剧有关的内容时往往只能望“京”兴叹。立足音乐本位,突出音乐学科特点,让京剧学习更有“京”味,是培养和提升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下面,笔者谈谈个人在京剧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点滴经验。

一、自我研修,打通京剧脉络

京剧艺术博大精深,融合了文学、表演、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形式,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课堂好与不好,首先取决于教师京剧知识的“内存”有多少。教师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参加名师讲座、观课、欣赏京剧等途径汲取京剧的相关知识,领会京剧艺术精神。教师通过学习厘清京剧的发展脉络,不断积淀基础知识,并对所掌握的知识加以分析、利用,就能找到京剧教学的好方法,打破闻“京”色变的尴尬局面。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采用“三步走”策略。

第一步,系统了解整个小学阶段出现的京剧知识点,做好初步规划,即怎样实现这些知识的层层递进及相互衔接。

第二步,针对教材内容,通过“四多”的方式实现对教情、学情的准确把握和相关技能的运用自如。一是多看,即看戏、观课、看书籍、看网络资料;二是多唱,即借助网络视频,跟随名家学习基本唱腔,摸索并了解京剧的“味道”与“门道”;三是多演,如别步、子午相、顺风旗、云手等;四是多了解,即多关注学生心理、多了解学生能力等。

第三步,一个个攻破知识点,使掌握的知识不断发展并得到运用,在教学实践中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在京剧教学中,教师还要懂观、能演(掌握简单的技法),根据教材内容精心构思和组织教学,并利用新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领学生进入五彩斑斓的戏曲世界。这样,有了前期的知识与经验储备,教师就有信心和底气迈入京剧课堂了。

二、别样“开场白”,京剧“破壳之旅”

从心理学角度看,小学生在学习京剧的时候就像鸡雏刚刚啄破壳钻出来那样,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为保住学生这份珍贵的好奇心及探索欲,教师要不断思考“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等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问题。实践证明,好的“开场白”既是构建成功课堂的首要条件,又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更是一门艺术。课堂上的“开场白”应以教学内容为依据,将教学内容贯穿其中。在京剧课堂上,好的戏味儿“开场”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在小学生眼里,京剧咿咿呀呀,既看不懂又听不懂。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就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无法使学生产生兴趣和共鸣。因此,教师要利用好“开场白”这一法宝,扫清学生学习京剧的心理障碍,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教师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不同的主题内容,利用直观形象的脸谱、图片、视频、小故事等有声或无声语言设置悬念,精心设计“开场白”。这样引领学生欣赏京剧,有助于学生掌握京剧的基础知识,感受京剧的艺术魅力,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以下是两个不同年级、不同主题的京剧“开场白”。

[情景一]丑角念白《报灯名》(花城版音乐教材三年级上册)

开场白:同学们好!今天的音乐课,老师想邀请大家一起到北京的梨园剧场看大戏!观看时请注意礼仪,细心观察演员的表演有什么特别之处,看到精彩的地方可以拍手并大声叫好(教师示范)。表现好的同学将会得到梨园剧场的叔叔、阿姨们送的“京剧小戏迷卡”(教师准备的奖励贴纸)。(教师播放视频)

课堂观察:①学生态度:认真、专注;②学生反应:面露好奇、捂嘴巴偷笑、与同桌小声交流、跟着节奏摇头晃脑、大笑、拍手叫好;③问题回应: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虽言辞稚嫩,但畅所欲言;④课堂氛围:师生和谐、融洽。

在本节课中,教师以视频为引发学生思考的“导火线”。学生从扮相、脸谱等了解了京剧四大行当——生、旦、净、丑中的丑角,在此基础上学习了丑角的念白这一京剧知识,明白了丑角在京剧中的重要地位——“无丑不成戏”,并积极参与体验京剧的念白,做到字正腔圆、依字行腔、注意儿化音等。学生认真练习,争当优秀的“小丑”。

[情景二]《我是中国人》(人音版音乐教材五年级下册)

开场白:教师戴着脸谱进课堂,用京剧腔向学生问好(旋律同《我是中国人》第一句):“同学们,上课了!请你猜猜我是谁。”学生们兴奋起来,思考如何回应教师。有学生以同样的音调创编唱词道:“老师好,老师好!您是音乐陈老师!”其他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并积极参与互动,尝试用京剧腔与他人交流。有了这一感性认知打底,接下来的教学就能水到渠成。

课堂上,教师设计的“开场白”好比一种信号,能引发学生的音乐思维活动及对音调的反应和判断。好的“开场白”能把学生引向知识的大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体会到学习音乐的快乐。

三、游戏支撑,为课堂保驾护航

少儿阶段的很多知识都是无法讲授,只能通过游戏获得的。游戏能让学生探索他们喜欢的事物,提升他们的热情和兴趣。课堂游戏不需要精致的玩具,只需要空间和机会。以游戏的心态表演,台下的叫好正是对京剧演员的肯定与赞赏。课堂中的游戏需要师生、生生互相合作、互为玩伴,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共情。在小学京剧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设计不同的游戏活动。

(一)规则性游戏

规则性游戏是指带有一定规则和竞赛性质的游戏。

[活动一]“身体小乐器”游戏,学习京剧锣鼓经

锣鼓经是合奏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可以语气、节奏为切入点进行教学。课堂上,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乐器猜谜游戏,如“铜家村里两圆脸兄弟”(钹和锣)等,通过猜谜引出小锣、钹、大锣三种乐器,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分别指着这三种乐器的实物或图片进行讲解“它们的声音是这样的——台、才、仓(象声字)”,并引导学生认、说,速度由慢到快,让学生充分练习。在学生熟悉后,教师引导他们用拍肩代表小锣、拍手代表钹、拍腿代表大锣。最后,让学生按照给出的锣鼓经节奏,口念对应的象声字,用“身体小乐器”进行演奏。学生很喜欢这种以物代物的规则性游戏,在参与体验中掌握了锣鼓经的知识点,提高了对乐器音色的听辨力及反应能力。

[活动二]竞猜游戏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京剧的相关知识进行竞猜。如利用课件呈现以下内容:第一,看脸谱,辨角色;第二,看基本手势,辨生角、旦角;第三,听唱段,辨西皮、二黄唱腔;第四,看脸谱颜色(红、黑、白、黄、金),猜代表人物;第五,听乐器,辨文场三大件、武场三大件。

这种竞猜游戏一般适合放在课后小结或复习环节,让学生分组竞猜或抢答。这种头脑风暴式的游戏很受学生青睐,他们能积极主动参与。

(二)合作性游戏

合作,顾名思义就是两人或两人以上组成团队,围绕一个共同目标完成任务,进而达成目标。

[活动一]“照镜子”游戏——动作模仿秀

这一游戏可作为课前、课中、课后的调剂活动,要求学生模仿教师做出京剧的基本身段动作,看看哪个“镜子”做得又快又像。通过师生合作的“照镜子”游戏,可锻炼学生的专注力,为京剧课堂注入活力。

[活动二]“鹦鹉学舌”游戏一——韵律音调

如教学人教版音乐教材四年级下册《唱脸谱》时,教师上场表演,并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在模仿中对比1/4拍和4/4拍,认识“有板无眼”和“一板三眼”的区别及拖腔等戏曲唱腔在唱段中的运用。

师:我扮窦尔敦画蓝脸。(教师手拿响板打节拍)

生:我扮窦尔敦画蓝脸。(学生手拿响板打节拍)

师:我扮关公画红脸。

生:我扮关公画红脸。

……

“千斤话白四两唱。”教师突出对字儿、气儿、劲儿、味儿的示范,让学生在模仿中体验、在体验中增长知识,细细咀嚼京剧的“味道”。

课堂上,教师通过京剧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愿意参与并乐意打开自己的声音匣子。在学生熟悉念白后,教师让一组学生先自选角色(如蓝脸窦尔敦、红脸关羽、黄脸典韦、白脸曹操等),再自创动作并自信念白,出场亮相表演(固定几个学生在旁边用锣、鼓、钹演奏“四击头”,提示出场亮相)。每一组表演完后,屏幕上会出现热烈的叫好声,以示鼓励。学生轮番上台表演,课堂气氛热烈。脸谱被誉为角色“心灵的画面”,学生在游戏中尽情展现人物个性,并在合作表演中感受念白的音调、节奏及韵律,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力。

[活动三]“鹦鹉学舌”游戏二——唱腔技巧

戏曲依字行腔的特点形成了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有通过不断模仿和练习才能掌握其精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戏曲知识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模仿,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戏曲,保证戏曲教学的有效性,进而发展学生的艺术表现力。教师可以将模仿表演与学唱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唱腔技巧的指导。

如人教版音乐教材四年级下册《甘洒热血写春秋》中的“甘洒热血写春秋”,这句话看似简单,但在唱到最后的“秋”字时却要进行多次换气,以突出拖腔的特点。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在空中画立圆来辅助演唱。具体来说,就是先用左手在左前画一个立圆来配合第一个拖腔,再用右手在右前画一个立圆来配合第二个拖腔,最后用双手在身前点三下来配合“下”的拖腔。这样,学生很快就解决了拖腔的学习难点。

京剧是一门口传心授的艺术。由于年龄较小,学生的知识经验很难支撑他们真正理解戏曲的内涵,因此模仿是必不可少的。要传承唱腔之美,不仅要言传之,还要心会之。正是这样的传承特点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教学模式,也正是在这样的互动中戏剧得以口耳相传。

维果茨基认为,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在游戏中,儿童总是超出平均年龄,超出日常行为。当游戏活动与学生的潜能相匹配时,它就更能让学生产生挑战欲,更有利于激活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这足以说明游戏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四、借助媒体,唤醒学生思维

对京剧这一中国传统戏曲,小学生“耳熟”但不能“详”,总感到陌生、抽象,有一种时代的隔膜感。著名导演、编剧郭宝昌先生曾说,现在看传统戏的,只是一小部分群体,带有特殊的粉丝效应。有些年轻人喜欢上京剧,不是因为京剧本身的魅力,而是通过相声、流行歌曲、综艺节目喜欢上京剧,这是与时俱进的。郭老的这段话流露出深沉的文化忧思:该如何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因此,如何开展融合教学,汲取先进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思维与教学方式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作为音乐教师,要与时俱进,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营造京剧学习的氛围,抓住学生的特点,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学习京剧的兴趣,培养其热爱京剧的情怀。通过多媒体,学生可以欣赏精彩的京剧唱段,感受扮相、唱腔等的美感。多媒体还可以将京剧中四大行当的外貌特点生动、直观地呈现出来,将抽象变具体、把无声变有声,使学生能进行对比,了解生、旦、净、丑的角色特点,从而更好地区分角色,增强学习效果,实现认识并区分京剧四大行当的学习目标。

京剧的扮装是有生命力的艺术。借助图片、视频,学生能更直观地了解京剧演员的扮装方式,如运用背靠、盔、冠、脸谱、垂挂、涂绘等塑造角色形象,去观察、去发现、去领悟这些扮装语言,比较不同角色是如何扮装的,从而深入了解京剧的“门道”。在京剧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引导学生开展“小眼睛看大世界”的学习活动,了解美妙多彩的京剧世界。课堂上,教师巧妙运用多媒体,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其在看得见、听得到、感受得到的环境中进行思考,何乐而不为!

综上所述,艺术新课标的实施、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都要立足课堂教学。教师要精准把握音乐课程的核心目标和育人价值,分析教学内容、方法,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知识的内在逻辑,发挥不同艺术表现形式在相互转换、迁移融合中的通感效应,以充分发挥京剧艺术的育人功能。同时,教师要以兴趣和信心为支点,为学生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通过多样的游戏活动激励学生合作探究,感受京剧艺术的精气神,增强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觉。“来日方长显身手,甘洒热血写春秋。”笔者愿在音乐教育的路上同携手、共进步,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合型音乐教师。

[ 参 考 文 献 ]

[1] 邓嫒姿.舞蹈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课程改革中的应用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20):115-116.

[2] 黄明丽.舞蹈:音乐的注解 谈舞蹈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剧作家,2011(4):160-161.

[3] 丁霞.教育戏剧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读写算,2019(18):100.

[4] 黄彩.浅谈教育戏剧对小学音乐教学的启示[J].名家名作,2018(5):92.

(责编 蔡宇璇)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小学艺术课堂教学——戏曲教学路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FZ2023GH124)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守正创新小学音乐核心素养
新时代国内广播剧发展路径
改革压茬推进广播事业守正创新、全面拓展
温儒敏:在课程改革中“守正创新”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