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探《雁门太守行》的教学路径

2025-02-13陈静雯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5年2期
关键词:教学路径初中语文

摘要: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一诗,作者李贺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来描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景,显得很奇诡。多数学生在预习中读了几遍,仍然读不出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教师需要引领学生借助想象进入画面,梳理意脉厘清思路,走进作者内心领悟诗歌情境。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路径;《雁门太守行》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一诗,是“诗鬼”李贺的代表作。“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也称为“歌行体”,属于乐府诗的一种形式,题材比较自由,能够充分体现古诗缘情、言志的基本特征。

李贺在这首诗中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来描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景,显得很奇诡。对此,教师需要探寻合适的路径,引导学生紧扣诗歌的意象、意脉和意境,进入李贺所创造的奇绝境界中。

一、借助想象进入画面

意象是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重点,诗人往往通过意象的组合与重构来营造画面和渲染情志[1]。

在《雁门太守行》中,李贺在情感的驱动下,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战斗画面。诗歌开篇一句“黑云压城城欲摧”,诗人选择了以“黑云”的意象表达一种内心的感受:“黑云”既可以看作是天上密布的黑云,是下大暴雨前的征兆,又可以看作是敌人人数众多,黑压压的一片;而“压”指向的是内心的紧迫感,在显示敌人兵力强大有碾压态势中突出整体形势的危急。第二句“甲光向日金鳞开”写守城一方的状态,“金鳞”是诗人着力的意象,可以从两个角度把握:一是写眼前的景色,自然界的阳光照在守城将士的铠甲上,一片金光闪闪;二是写人物内在的心情,指的是守城将士的报国之心,具有熠熠生辉的特点。这样的战前画面中,守城将士的精神风貌与攻城敌人的强大声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对比,也预示着双方之间的战斗将是十分激烈的。随后,诗人描绘了两军开战的情形:先以“角声”和“燕脂”形成的意象组合,突出了战斗场面宏大而惨烈,可以想象攻守双方在城头处于胶着状态;然后描写守城一方乘夜突袭,预示战斗出现的转机,“半卷红旗”“霜重鼓寒”体现出尽管是突袭敌方,战斗仍然紧张而激烈。最后,诗人以“黄金台”“玉龙剑”为意象,抒写守城官兵的心中之志,表达对守城将士的价值认同。

通过上述梳理,可以看出李贺主要是以陌生化的方法,让战争这一题材的表达获得了突破。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抓住诗人营造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感悟那场有“城欲摧”之感的战斗,从战前、战中到战后的系列画面,进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立体情境中,以真切感受李贺创造的诡谲、迷离的美感。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感知李贺在诗中通过意象的选择与组合,书写了勇士们在英勇悲壮的战争中忘身报国的情怀。

二、梳理意脉厘清思路

诗人在表达上的跳跃性决定了诗歌与一般文章的行文有清晰的脉络区别,这也是学生能够读懂诗词的个体意象,但不能理解整首作品的根本原因。诗人在创作过程中一般都要经历“选择意象——加工意象——组合意象”的过程,因此读者只有从显性的意象出发探索隐性的意脉,并将二者整合与统一起来,才能找到通向诗人内心世界的路径。

学生读《雁门太守行》时会对诗句的意象产生很多猜测,也会引发大量想象,如诗歌写的是哪一场战争?那样惨烈的战争结局到底是怎样的?诗人参与了那场战争吗?这些猜测与想象能不能在诗歌中获得明确的答案呢?事实上,诗人在作品中留下不少伏笔与悬念,造成了情节的突转。梳理分析诗句表达的内容,能够看出诗人李贺是通过一个昼夜时间里的三个画面,来集中表达一场战争的壮烈场景。具体地说:其一是白天,从敌我双方的攻守态势写起,“黑云压城”和“甲光金鳞”在意象上形成强烈对峙感,引发读者对战争进程和结局的猜想与想象;这就是诗歌意脉的发端。其二是从白天到黄昏,主要是从“声”和“色”两个独特的视角营造意象,从整体上突出表达战争的惨烈感,似乎难分胜负,处于胶着状态;这是诗歌意脉的延续。其三是夜晚,我军乘着夜色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这种主动作为尽管没有直接表达战斗结果,却通过“半卷红旗”与“霜重鼓寒”预示着战斗形势发生了转折;也是诗歌意脉的转折。最后李贺还以“黄金台”“玉龙剑”为意象表情达意,可以算作诗歌意脉的升华。

这样通过意脉还原,教师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诗人在描绘这场具有壮烈意味的战争画卷中,成功运用凝练的语言巧妙组合起许多奇特的意象,形成清晰表达思路。

三、领悟境界走进内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描写的战争场景不仅具有真切的感受,而且把这种真切的感受表达得奇诡又妥帖,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境界。

在一般人看来,描写具有悲壮感的战争场景,不适宜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来描绘,但李贺不按常规出牌。在《雁门太守行》中,诗句中的“金鳞”所带的金色、“燕脂凝夜紫”中的胭脂色和红紫色都是鲜明的色彩,浓艳之极,与热烈而辉煌的事物相匹配,李贺把它们与黑色、秋色、白色组合在一起,用来描绘极为惨烈的战斗场面,带给读者强烈的陌生感。从诗歌中以上述浓艳色彩表达的对象看,诗人犹如着色高手,通过多种浓艳的色彩,不仅表达出战场上的奇特的景象,如金鳞冲开压城的黑云就是互相矛盾的事物糅合形成的境界,而且把战斗中人物的感情和诗人内心的情愫都诉诸其中,形成大开大合的境界。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所创造的奇诡又妥帖的境界,主要体现在战争场面的描写上,突出色彩的运用,以浓艳斑驳的色彩来体现悲壮、惨烈的情形,同时在奇特境界的表达上,将特定时间、地点的边塞风光恰到好处地融入战争场景的变幻中,显得既富有情思又浑厚蕴藉。值得称道的是诗人在最后将黄金台与易水凝聚在一起,颇具人生况味,也造成了阅读上心理与情感上的距离,有可望而不可即的效果,堪称是奇绝的境界。

这种境界的创造与李贺的创作追求和充满传奇色彩的短暂人生有着密切联系,教师可以借助知人论世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理解。

参考文献:

[1]刘勇,黄明丽.意象·意脉·意境:古诗教学路径例析[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2(03):32-34.

作者简介:江苏省海安市紫石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教学路径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以微型写作促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激发小学生语文教学主动提问的课堂教学路径
妇产科临床护理教学路径的建立与应用研究
人文精神关怀下的德国音乐学教育
基于能力本位、探索汽车检测维修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