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培育学生的“审美力”

2025-02-13朱婧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5年2期
关键词:创意表达文学阅读小学语文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培育学生的“审美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言文字,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建构的形象、表达的情感,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审美、形象审美、情感审美等。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学阅读;创意表达;审美力

“美的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应然之举。培育学生的“审美力”,就是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进行审美感受、产生审美发现、进行审美创造。小学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培育学生的“审美力”,包括语言审美、形象审美、情节审美、细节审美等。只有通过审美阅读,才能催生学生的创意表达。审美阅读能为学生语文学习打好精神文化底子。

一、聚焦语言:引导学生审美

语言是小学语文审美教学的重要对象,是学生语文审美的载体、媒介。在文本中,语言是形象的语言,形象是语言的形象。灵动的语言、形象的语言、画面感的语言、特色的语言,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揣摩。从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审美,关键是要舒展学生的感官,让学生观照语言、倾听语言、感悟语言,去触动语言的生命律动[1]。

汉语本身就具有韵律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等。如朱自清的《匆匆》中,文章的开头用一组排比、追问,就能让读者内心油然而生一种“时光流逝”“岁月不再”的感叹、无奈、惋惜之情,同时也透露出作者的迷茫惶惑、患得患失的情绪。而文章中“斜斜的太阳”“轻轻悄悄”“手边过去”“身上跨过”“脚边飞走”“叹息里闪过”等,能让我们感受、体验到时光流逝的一种情趣,同时语言叙述充满一种节奏之美、旋律之美、流畅轻灵之美、清新秀丽之美。而课文中的慨叹“八千多日子”都在“一个日子”“一个日子”的流逝中消失了,用了一个形象化的比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就能让我们感受、体验到语言的形象之美、哲思之美。作者在课文中用具象化、形象化的语言将不可见、摸不着的时间可视化,让我们感受、体验到语言表达的适恰性。课文中反省“过去的日子”,追踪“生命的痕迹”,让读者的内心生发出一种对“浑浑噩噩的生活的幡然醒悟,对时间易逝的醍醐灌顶的清醒认知”。

聚焦语言,引导学生感知文本中的字、词、句、段、篇,并将其与学生的听、说、读、写、视、思、评等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文本解读中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鉴赏美。对课文中语言文字的审美,应当贯穿于学生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之中。聚焦语言引导学生的审美,能促进学生语言素养的发展,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发展,促进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聚焦形象:引导学生审美

文本总是表达形象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聚焦语言引导学生审美,而且要聚焦形象引导学生审美。形象审美往往是一种画面性的审美,是富有特色的、个性化的审美。作为教师,要在引导学生感知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去发展其形象性思维,放飞学生的形象性想象,让学生的形象审美力得到有效开发。

如部编版六年级上册中的《桥》一文,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仅仅停留在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的层面上,缺乏对学生感受文本形象之美的引导,导致学生的语文学习非常肤浅。笔者在教学中,聚焦课文中的人物神态,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如围绕老书记“像一座山”,笔者引导学生从课文“洪水还未到来时”“洪水刚刚到来时”“洪水逐渐上涨时”“木桥快要坍塌时”等句中进行品读。聚焦人物的语言,引导学生品读老书记的两次“吼叫”,感受人物形象。聚焦人物的动作,引导学生品读“揪”“推”,让学生感受到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品格和一位父亲对儿子的亲情关怀。在形象审美品读之中,能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文本主题——“桥”的意义。如有学生认为“这是一座父爱之桥”,有学生认为“这是一座用血肉之躯搭建的精神之桥”,有学生认为“这是一位共产党员在人们心中搭建的希望之桥”等。

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2]。引导学生语文审美,就是要让学生关注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把握了文本中的形象,也就把握了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形式。在引导学生进行形象审美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

三、聚焦情感:引导学生审美

培育学生的审美力,不仅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形象,更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聚焦情感,引导学生的审美,就是要让学生与文本表达的情感形成一种共鸣、共振。所谓“以情感人”“以意逆志”,就是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审美阅读的过程中,揣摩文本中蕴含的情感。情感是文本解读的“密钥”,它能让学生与文本展开深层次的互动、交流,进而把握文本内在的情调、情趣、情思[3]。

比如,教学台湾著名作家琦君的《桂花雨》时,教师就应当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但情感不是通过说教就能让学生认知的,教师应引导学生借助文本的解读来慢慢地体会。在作者心中,桂花的香气代表故乡的味道,桂花的飘落是作者点点滴滴的回忆。在课文中,作者在形容桂花的香味时,用了一个“浸”字。这个“浸”字,饱含着作者浓烈的思乡之情。“浸”字表达了作者的乡情是刻骨铭心的,是渗透到作者的骨髓之中的。而文章中所描写的“摇桂花”所带来的快乐,正是作者童年生活的剪影,是作者美好、温馨、温暖的童年时光。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来读小作者缠着妈妈摇桂花的语言,让“摇桂花”成为打开母亲和故乡印象的钥匙。在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思乡之情时,笔者还启发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思乡?从而让学生结合作者的身世、结合作者身居宝岛台湾的背景,来体会海峡两岸人民浓浓的骨肉之情。

聚焦情感,引导学生审美,不仅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认知,更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体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真情美思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走进文本的情感表达深处。

教师要通过文本的语言、形象和情感,架设学生语文审美阅读的支点。作为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文本的语言文字,更要让学生感受、体验文本情感,把握文本形象。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获得美的熏陶。

参考文献:

[1]童庆炳.谈谈文学性[J].语文建设,2009(3):55-59.

[2]钱中文.论文学观念的系统性特征[J].文艺研究,1987(6):13-30.

[3]培利·诺德曼.阅读儿童文学的乐趣[M].刘凤芯(译).台北:天卫文化图书有限公司,2000:37.

作者简介:江苏省徐州市中国矿业大学附属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创意表达文学阅读小学语文
人文思想在影视广告中体现的必然性分析
化“画”为“话”快乐写话
高三英语文学阅读思维型课堂探究
走进生活
以文学阅读为载体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得法于课内,施法于课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