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融合视域下打造红色研学产品的路径和实践

2025-02-13王子安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5年1期
关键词:文旅融合红色文化研学

摘 要:红色文化作为近代以来凝聚我国力量的重要文化基础,具有深厚的理论内涵、丰富的表现形式、强大的传播能力,在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中,越来越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陈云纪念馆作为传播红色文化宣传主阵地,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从红色场馆打造红色研学产品的路径和实践角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打造红色研学项目体验品牌。以期帮助我们探究红色研学项目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红色文化;文旅融合;研学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1.033

文旅融合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亲近自然、重视实践的基因传承。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这为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务院办公厅早在2016年就发布了《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文化和旅游部等八部门也在2021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措施》。研学产品作为文创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渐受到社会热捧。

1 文旅融合背景下研学现状分析

研学是一间没有围墙的课堂,是一卷藏在天地间的书本,是一次身体力行的叩问、追寻与求解。而红色研学作为一种具有教育功能的旅游形式,既是红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讲好红色故事、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途径。在现如今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对博物馆及红色场馆的研学现状进行分析。

1.1 博物馆研学发展现状分析

根据2023年中国博物馆协会发布的年度报告数据可看出,2022年中国博物馆数量为6565家,同比增长6.2%。近年来,随着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群众对博物馆历史文化价值的关注度和认同感有所提升。不同地域历史文化的不同,也使博物馆旅游开发各具特色。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文旅市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不断呈现出崭新的趋势和方向,也迎来了“博物馆热”。近年来,全国各地博物馆举办的活动数量众多,2022年我国举办线下展览3.4万个、教育活动近23万场,接待观众5.78亿人次。这些展览和活动大多依据当地的历史文化或展品特色开展,充分展现了博物馆的独特优势。但部分博物馆在特色定位上不够明确,未能与当地的旅游资源形成良好的结合,无法形成博物馆之间的协同效应。如何推动博物馆与博物馆之间、博物馆与旅游资源之间形成协同效应,提升游客的参观体验和满意度,进一步促进博物馆旅游行业的发展,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此背景下,随着体验经济的兴起,博物馆的发展重心逐渐从“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更加关注广大观众在游览过程中的体验。博物馆IP授权的文创研学产品的出现,有效解决了博物馆与旅游资源结合的瓶颈问题。未来,博物馆研学行业将打造各个博物馆的专属IP,借助“博物馆+”模式推动各个行业与产业的融合创新发展,提升文物资源的公众可及性,为游客带来更加丰富、多元化的文化体验。文创研学产品作为博物馆IP授权文创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动了跨界融合与创新,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2 红色研学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前往红色场馆打卡成为市民、游客出行的重要选择之一,红色场馆也迎来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根据2023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发布的《2022年上海市博物馆发展报告》,以游客参观量为例,数据统计显示,2022年上海市博物馆年游客参观量前10榜单内,就有包括中共一大纪念馆在内的三家红色场馆,其中中共一大纪念馆稳居榜首。2019年上海市30多座革命类博物馆全年共计接待观众近千万人次,由此可见红色场馆的火爆程度。

2 陈云纪念馆红色研学项目的实践

2.1 打造红色研学项目体验品牌

上海的城市精神是“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城市品格是“开放、创新、包容”。2021年6月,上海十一届市委十一次全会通过了《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使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在交相辉映中激发创造活力”。陈云纪念馆也积极响应上海文化品牌的契机,推出具有三种文化特征的陈云纪念馆研学体验项目,即“陈云纪念馆主馆+文物馆+若干专题展”红色文化体验、“陈云家乡青浦水乡”江南文化体验、“陈云故居练塘古镇”海派文化体验。这些研学体验项目不仅仅可以让参与研学的学员感悟陈云同志一生的光辉业绩,同时对练塘古镇和江南文化也会有一定的了解和体验。

2.2 打造红色文化体验项目

陈云纪念馆依托“社会美誉大课堂”、校外联基地、“文化场馆三公里文化服务圈”等资源,推出一系列主题活动和精品展览,整合多方资源做强“初心教育大课堂”“革命精神大学堂”“红色故事大讲堂”,以此为窗口,更好地展示伟人风范,更多地吸引市民群众来馆参观。

与此同时,陈云纪念馆充分发挥独特的红色资源优势,组建“青年专家讲师团”,人员均为硕士研究生、党员、“85后”和“90后”。通过整合资源,集中打造了《陈云家风:共产党人家风的典范》《陈云与调查研究》《陈云五种精神解读》等专题党课。青年讲师团立足岗位实际,持续走进展厅、走进课堂、走出馆区,先后为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单位党员干部讲述陈云系列党课,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陈云的故事,持续打造“初心教育大课堂”“革命精神大学堂”“红色故事大讲堂”,以实际行动学习好、研究好、宣传好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真理力量和人格力量,为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提供更加多元、丰富的党史学习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服务,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2.3 打造江南文化体验项目

评弹是一种流传于江浙沪一带的传统曲艺,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也是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青浦区练塘镇属吴语区,评弹传播至此便为当地人民所喜爱。生于练塘、长于练塘的陈云自幼喜欢听评弹,离家不远有“畅园”和“长春园”两个评弹书场,他常去听“戤壁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云对评弹发展十分关心,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积极倡导和推动了评弹艺术的健康发展。

陈云纪念馆依托练塘老街的历史文化内涵,于2024年2月正式推出“江南雅韵—评弹艺术展”,该展览是全国首个系统展示评弹艺术发展变化的专题展,向观众系统全面地展示了评弹起源发祥、兴盛变革、传承发展的更迭历史、文艺价值和社会影响。同时,也集中展示了陈云喜爱评弹、研究评弹、推动评弹健康发展的具体细节。围绕“陈云与评弹”这一主题,陈云纪念馆进一步联通“评弹茶馆”等空间设施,利用听曲品茗的深度文化体验,打造了包括“长春园”“云廊”“云轩”在内的主题性文化展示空间,并推出“评弹文化下午茶”等以评弹为核心元素的一系列研学产品,为研学团队提供丰富的研学空间和内容。同时,陈云纪念馆利用练塘古镇千年历史的独特优势,在以“CityWalk”为话题的城市漫步流行的当下,专题打造了适合练塘古镇的“TownWalk”。练塘古镇东西距离虽然仅有2千米左右,但却仍保留有酱园、救火会、隐真道院以及元代古桥等诸多优秀历史建筑,其中还包括了陈云小时候就读的小学教室旧址、20世纪60年代陈云回乡调查研究地旧址等,通过点位的串联,形成了别具一格的“TownWalk”产品。

2.4 打造海派文化体验项目

片纸千钧重,家书意万重。名人家书或长或短,或端正或豪迈,或清秀或飘逸,它凝结着浓浓的乡情,传递着血脉亲情,是家庭的情感纽带,是家教的重要载体,也是家风的一面镜子。陈云纪念馆通过挖掘名人类故居纪念馆的展陈特色与展示精神,联合中国博物馆协会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70家会员单位及国内部分名人类纪念馆共同推出“此致·近你—名人家书展”,并作为位于练塘古镇老街的名人家书馆的常设展览,是学习名人品格风范,特别是进行家庭建设的生动教材,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陈云纪念馆充分利用其场馆和展览资源,创新党课形式,打造了“此致近你·纸短情长”沉浸式情景党课。有别于传统党课的授课模式,情景党课在特色的专题空间内,通过巧妙设计,观众将以一名现代记者的身份回到自己祖居,寻找家人留下的最后一封弥足珍贵的家书,揭开一段尘封的往事。主持人将带领观众共同演绎以寄情爱人、禀告父母、勉励儿女为主题的三封家书背后的故事,使观众深刻感受名人家书所传达出的坚定信仰、爱国情怀、奋斗精神、真挚情感。并依托馆内现有陈设制作相应迷局,通过解密层层线索,寻回深藏在记忆深处的家书。让参与者在亲身体验中实现从角色演戏、探析入戏到通关出戏,学习名人名家的品格风范,感受家书中承载的挚爱亲情、蕴藏的信仰力量,在此过程中,也拓展了红色文化传播新方式,打造了红色文化传播新路径,推动形成海派文化新看点。

3 红色研学产品的实践效果分析

陈云纪念馆积极用好上海市文创试点工作机制,推动研学工作深入开展。丰富宣教形式、打造精品展陈、用好各类资源,进一步加强了文创研学的探索和实践。从课程设计、讲师团组建、研学路线精选、运行模式优化、激励措施探索、效果评估完善等多个方面着手,将特色党课、仪式教育、沉浸式体验活动和系列专题展览等资源进行系统梳理、重点加强,然后整合利用,推出分众化、菜单式的主题研学系列产品,探索以文旅融合推动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的良好途径,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陈云纪念馆自2023年5月正式开启红色研学项目以来,面向党员干部、学生青年等不同群体设计的红色文化特色研学产品体系,共吸引全国16个省份的团队来馆,学员涵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大专院校、各类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社会反响热烈。截至目前,红色文化研学教育共惠及800余批次研学团队、4万余人,包括沉浸式情景党课在内的党课百余批,红色文化研学热度持续高涨,加强了广大党员、群众和青少年对理想信念、家国情怀、革命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不仅如此,陈云纪念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构建了主流媒体到微信、微博、官网、视频号、抖音号、澎湃号的“两微一端三号”现代全媒体传播格局。推动红色研学产品更快、更好地被广大党员、群众所熟知,让红色文化更好地传承弘扬,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此外,还可以通过网络传播红色研学产品,陈云纪念馆微信公众号粉丝最高有8万余人,抖音号粉丝2.5万人,视频号粉丝6000余人,2023年为红色研学拍摄的《探访纪念馆,感受“红色、古色、绿色”的文化风情!》短视频阅读量更是有351.3万余人。可见社会对于陈云纪念馆红色研学产品的关注程度。同时陈云纪念馆充分发挥与主流媒体良好联接优势,与“学习强国”“文汇”“澎湃新闻”等主流媒体紧密合作,用新媒体解锁流量密码,努力将互联网这一“最大变量”转化成红色研学项目发展的“最大增量”。

4 红色研学项目未来发展的探索与思考

4.1 价值引领,完善红色研学运行机制

红色研学作为一堂教室外的“红色移动课堂”,应该强化教育功能,突出价值引领导向,实现让红色文化教育人、启迪人、鼓舞人。真正做到让革命文物“活起来”、红色研学“热起来”、红色基因“传下去”,增强红色文化传播力、吸引力、感染力。未来,红色研学项目,还有广泛的提升空间,为此要完善红色研学运行机制。

4.1.1 开展红色资源调研,推动研学课程建设

需要组织和投入一定的学术力量开展对红色资源的摸底和考察调研,深入挖掘各地红色资源课程价值,实现红色研学的教育价值,推动红色研学课程体系建设。

4.1.2 培养专业研学队伍,提升研学服务水平

加强研学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是提高红色研学项目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核心要素。当前红色研学项目开展的核心问题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可以说人才是研学发展的关键。

4.1.3 反复打磨研学内容,完善研学工作机制

红色研学工作并不是一个人的工作,而是一批人的共同目标。红色场馆往往需要调动大量人力和物力资源,去完成红色研学工作,其中机制的运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履行好公益服务职能和确保文化资源保护传承的前提下,可以通过相应的激励措施,提升红色研学从业者的积极性,开发符合市场消费需求的红色研学项目,反复打磨研学内容,完善研学工作机制,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吸引广大党员和群众参与红色研学,让红色精神入脑入心,增强学习革命历史及红色文化的自主性。

4.2 创新内容,提升红色研学吸引力

研学产品的内容,往往决定了红色研学项目的吸引力。要重视产品和活动的创意设计,思考如何以丰富的内容、独到的产品、场景式的表达和个性化的服务,去提升红色文化的吸引力,避免红色研学产品和体验同质化。

4.2.1 资源整合,开发主题游径产品

在各省、市文旅部门的支持下,串联城市内红色博物馆、纪念馆、景点、景区等,与地方文化、都市休闲、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融合创新,与季节、节庆、文化活动等联动开展系列研学主题项目。如上海推出的上海市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应用平台“红途”,通过场馆信息集成、网上展览展示、文旅活动汇集、红色路线导览等各项功能,提升了上海市红色资源展示、利用、服务和管理水平。

4.2.2 以人文本,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

正如陈云纪念馆的情景党课模式,提升了活动的体验性、参与性和互动性。在传统的研学项目中,党员和群众或多或少出现了“审美疲劳”。而沉浸式的体验活动,引导参与者在活动中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让红色元素融入现代生活,让中华文化焕发新时代光彩。

4.2.3 科技引领,赋能研学产品新体验

现在已经不是博物馆行业带领科技发展,而是新科技引领了博物馆行业新风尚。同样地,红色研学也应通过“科技+研学”模式实现智慧化互动式教学,通过科技创新应用场景,实现具象化沉浸式体验。要大力推进智慧旅游和数字文旅发展,通过科技赋能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共生式体验,让红色文化“动”起来,为红色研学旅行注入更多科技时尚元素,丰富交互式体验内容。如通过穿戴VR设备体验的方式,从而体验感受百年前的古镇人流如织的场景,进而感受江南文化研学的别样风格。

要充分利用线上平台整合优质的红色研学资源,让红色文化资源“聚”起来,为市场提供内容更丰富的红色研学产品,并利用短视频、直播等传播手段,让公众了解更多的红色资源、红色文化,拉近与红色资源、红色文化的距离。

4.3 业态融合,拓展红色研学新渠道

将红色文化资源与所在地的文旅产业融合,形成红色文化产业链条,催生新产品、新业态,找到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与当地文化的结合点,以“红色+时代文化”“红色+传统文化”“红色+潮流文化”等形式,促进红色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深度融合,盘活文旅产品资源存量,积极开发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社会效益和市场价值相协调的优质文化创意产品,推动文旅融合,实现“破圈”传播。

5 结语

红色资源作为最鲜活的历史教材,是广大党员、群众对理想信念、家国情怀、革命文化的追求和期待,是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坚定理想信念和激发爱国热情的摇篮,更是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呈现。因此,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打造红色研学产品,推动红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开拓红色研学项目,是增强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姚明.中国博物馆协会专业委员会研究:发展阶段、类型划分、领域侧重[J].中国纪念馆研究,2022(Z1):15-26.

[2]张连明,刘文萍.跨学科视域下的博物馆研学活动设计与实践[J].新校园,2024(1):86-88.

[3]何思齐.博物馆宣教工作的优化发展策略研究[J].参花,2024(7):47-49.

猜你喜欢

文旅融合红色文化研学
去研学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
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探析
文旅融合的城市旅游产业发展
文旅融合下文化遗产类景区体验型产品开发研究
“文旅融合”奏响“城乡大合唱”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