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技术赋能残疾人就业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2025-02-13韦念秋

数字通信世界 2025年1期
关键词:理论逻辑实践路径

摘要:数字技术是数字化的核心,数字技术的应用为残疾人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撑,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悄然颠覆传统就业理念,为残疾人就业赋予了新的能量。以信息化和数字化为基础的技术革命催生了新的产业形态,创新了残疾人就业服务,将数字技术赋能与残疾人就业有机结合能凸显数字技术社会价值。鉴于此,本文以“资源赋能—生活赋能—技能赋能—职业赋能—心理赋能”为分析思路,探究数字技术赋能视角下残疾人就业的实践逻辑和实现方式。

关键词:数字技术赋能;残疾人就业;理论逻辑;实践路径

doi:10.3969/J.ISSN.1672-7274.2025.01.073

中图分类号:F24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1672-7274(2025)01-0-03

Theoretical Logic of Digital Technology Empowering Employment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Practice Path

WEI Nianqiu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Nanning 530006, China)

Abstract: Digital technology is the core of digitaliz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provides strong support for the employment of the disabled. Digital technology represented b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ig data, the Internet, etc. is quietly subverting the traditional employment concept, giving new energy to the employment of the disabled. The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based on informatization and digitization brings new industrial forms, innovates employment services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organically combines digital technology empowerment with employment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and highlights the social value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 view of this, this article takes \"resource empowerment - life empowerment - skill empowerment - career empowerment -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 as the analytical approach to explore the practical logic and implementation methods of employment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gital technology empowerment.

Keywords: digital technology empowerment; employment of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theoretical logic; practical path

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时代背景下,残疾人群体逐渐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这为新时代新征程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在网络信息时代,残疾人就业帮扶的主阵地延伸到了网络空间,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开拓残疾人就业发展新阵地,让残疾群体通过科技克服生理缺陷,帮助更多地残疾人适应时代变化,是当下需要进行深入探讨与研究的热点难点问题。

1 数字技术赋能残疾人就业的理论逻辑

一系列新兴信息技术突破时空和空间的限制,推动人类社会快速进入数智化、网络化的超媒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残疾人相关机构和人士需要破除网络茧房桎梏,弥合数字信息鸿沟,以互联网的“大流量”持续释放社会发展的“正能量”,推动残疾人事业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具体而言,数字技术赋能是指通过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对特定的人群或组织进行赋能,并使其获得相应生存和生活技能的过程[1]。数字技术赋能实质上是残疾人自我赋权的过程,本文以“资源赋能—生活赋能—技能赋能—职业赋能—心理赋能”作为研究主线,探讨如何让残疾人利用数字化技术帮助恢复身体功能,将其从身体功能的缺陷中解放出来,缩小他们与“正常人”之间的劳动就业能力差距[2]。如图1所示。

在赋能残疾人就业进程中,先进的技术化工具和数字平台起着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数字化技术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由此为残疾人就业带来多方面的积极影响:一方面,为残疾人借助数字技术实现远程就业、突破地域局限开展异地就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残疾人独立生活的能力,提高其就业技能水平,帮助他们实现自立自强,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变化,从而推动残疾人就业往更高层次、更广阔的领域拓展。

2 数字技术赋能残疾人就业的作用机制

2.1 资源赋能: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扩大信

息的收集与共享能力

首先,完善的数字化信息系统可将残疾人的详细基本信息数据化、可视化,为各级残疾人工作部门的日常管理和就业推进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其次,互联网的发展拓宽了残疾人就业的信息资源渠道和来源,为残疾人搜集就业相关信息与交流沟通提供了便捷的新方式,也为残疾人提供了新的求职招聘模式,如BOSS直聘、智联招聘、人才就业网、前程无忧等招聘网站,为残疾人找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2 生活赋能:搭建数字技术服务环境,增

强独立生活技能

对于残疾人而言,完备的数字辅助工具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助手,也是实现自主和自由生活的重要工具。残疾人因身体功能的损伤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出行、工作,限制了残疾人的社会参与行为,从而影响其社会功能的发挥。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日益精进,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人类的体力和脑力,为残疾人借助网络实现远程就业、突破地域局限开展异地就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智能化可穿戴设备、无人驾驶、移动支付、O2O等数字生存模式和数字生活,以及各种智能化“黑科技”辅助产品和服务也正在带领残疾人积极拥抱数字化社会,让残疾人的衣食住行方式也能像“普通人”一样享受时代发展的成果,从而搭建起了他们与社会交互的道路和桥梁,帮助残疾人恢复和补偿生理功能,增强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为残疾人就业增添了助力。

2.3 技能赋能:优化数字教育培训形式,提

高就业技能水平

技能赋能是指通过教育培训形式掌握相关技术,是残疾人取得和维持就业能力的过程。残疾人受自身残疾的影响,很少能够进入高校进行学习与进修。数字化技术为残疾人提供了便利的职业技能培训平台,通过提升他们的数字素养和增强职业技能,可增加残疾人进入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从而使其适应新兴的数字化就业环境。一方面,残疾人可以通过培训学习掌握相关技术,增加数字化技能,实现就业创业。另一方面,互联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残疾人可以利用移动互联工具等数字化设备开展线上培训和学习。帮助残疾人更好地实现自我提升和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水平。

2.4 职业赋能:创造新职业形态,拓展多元

化的就业途径

职业赋能是指帮助残疾人从事数字经济领域的新兴职业。传统的庇护型就业过于单一,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狭窄的就业渠道让残疾人缺乏职业选择的机会。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残疾人就业市场与技术升级之间呈现出一种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新行业、新岗位不断涌现,让残疾人在选择就业方面有更多的自主权,这将鼓励残疾人从事创新性更强、灵活性更大的新职业。比如,在直播娱乐行业,淘宝客服等新职业新工作的涌现,残疾人获得了更多职业选择的机会,其就业方式也更加多元,让自己在感兴趣的工作岗位上辛勤劳动。

2.5 心理赋能:树立平等参与新观念,实现

自立自强

身体方面存在的缺陷使得许多残疾人没办法像正常人那样独立生活,并且社会上存在歧视,将他们视作“弱势”“特殊”“值得同情”“可怜”的群体,使得残疾人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受到他人异样的眼光或遭受不平等的对待,极易造成他们心理不健康和形成生理残疾,这种心理问题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造成严重障碍,从而产生强烈的孤独感自卑感,对就业缺乏信心。数字化传播技术打破了时空的物理局限,以及各式各样的现代化智能化辅助设备和通信方式,让残疾人日常出行、休闲娱乐、学习交流也能成为家常便饭,残疾人完全能够实现独立生活。一方面,各类数字化设备,为残疾人搭建起了平等学习、共享资源的平台,使其可及时了解社会发展动态;另一方面,通过弥补自身生理缺陷,提升生活与就业技能,逐步树立起自信心,相信靠自己的双手也能努力追求就业创业梦想,实现自我价值。

3 数字技术赋能残疾人就业的实践路径

3.1 发挥技术倒逼作用,提升主体数字素养

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最大变化不是生活状态的变化而是思维方式的变化,将数字意识融入就业工作是解决残疾人就业认知局限的关键。一是要加强残疾人的数字意识内化,数字化不仅仅是技术的更新,更是一种教育方式和思维的变革。一方面,应认识到数字技术为残疾人就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可以帮助残疾人获取就业相关的信息资源,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各类社会资源,从而提升其人脉资源并拓展社交网络。另一方面,还应认识到数字技术的负面影响,如互联网使用能力的不平等,这就要求在残疾人就业网络服务平台上,要大力优化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的无障碍设计,尽可能地避免数字技术的负面作用。二是要增强数字使用意愿。残疾人的数字使用意愿直接关系到数字化教学的推广与实施效果。针对残疾人开展相应的技术培训,同时大力鼓励并支持残疾人去接触各类电子产品以及移动应用软件(App),便于残疾人更好地掌握数字技术,从而增加其对前沿数字技术的了解与使用频率。

3.2 强化技术科学应用,优化就业培训方式

残疾人在接触、使用数字化设备及认知水平上存在局限性,加之各式各样的数字化设备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导致他们在学习使用数字产品时跟不上“正常人”的进度。目前针对残疾人就业培训的内容都倾向于千篇一律的大培训,缺乏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导致培训低效率的问题。为此,应提升数字技术所带来的沉浸互动式体验,推动就业培训课由“满堂灌”教学转变成“沉浸式”教学。一是通过虚拟仿真技术等将复杂的知识转化为虚拟场景,优化就业培训的教学方法,提高残疾人职业培训的效率。二是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等精准掌握残疾人就业市场趋势、需求岗位、技能需求等,打造符合残疾人就业发展需求的个性化教学方案。三是引导残疾人坚定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教育其启迪作用,充分发掘和培养残疾人的潜能。

3.3 创新数字就业模式,拓宽新职业岗位

数字化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也是未来新职业就业岗位的主要增长点。然而,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残疾人就业市场面临工作岗位供求不匹配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解决:一是拓宽残疾人数字化就业渠道,针对不同残障类型和不同残疾等级人群,开发多样化的新职业岗位,同时,利用人工智能精准地分析残疾人的就业需求和市场需求,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就业推荐和指导。二是构建无障碍化数字就业平台,设计适残友好的用户界面,加强对残疾人的“数字技术赋能”,不断提升残疾人在互联网经济中的就业层次,增加新职业就业岗位,实现“居家就业”“互联网+就业”等新模式,让残疾人也能从事劳动强度更低、灵活性更高的新职业。三是建构完善的就业能力跟踪监测体系,确保残疾人就业能力与工作性质相匹配,使残疾人能够胜任新兴职业岗位。

3.4 联动多方资源平台,共同参与协助服务

数字技术赋能残疾人就业,其根本是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3],需多方主体协同发力,共同构建数字技术赋能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首先,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强化政策引领与资金支持。一方面,制定出台一系列鼓励数字技术应用于残疾人就业领域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网络覆盖的广度与深度,特别是在偏远地区,要保障残疾人能够顺畅接入数字世界,为其就业创造基础条件。其次,各类企业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如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开发更多适合残疾人使用的数字产品和工具,降低残疾人使用数字设备的难度;建立专门针对残疾人的数字化就业平台,整合各类就业资源,为其提供就业信息发布、技能匹配、职业咨询等服务,使其能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同时,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应摒弃偏见,给予残疾人平等的就业机会,根据残疾人的身体状况和技能特点,合理安排岗位。最后,残疾人自身也要积极主动地融入数字时代,走出就残论残的局限,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不断增强就业自信心,主动找寻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

4 结束语

数字技术为残疾人构建了适残化的生活与就业环境,以残疾人就业研究为切入点不难发现,数字技术在残疾人就业领域的赋能作用日益显著。从理论逻辑来看,以“资源赋能—生活赋能—技能赋能—职业赋能—心理赋能”为主线,为残疾人就业带来多维度的积极影响。资源赋能有效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拓宽了残疾人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生活赋能凭借数字辅助工具及新兴生活模式,增强了残疾人独立生活的能力,进而有力地推动其就业;技能赋能借助数字平台开展培训,提高了残疾人的就业技能水平;职业赋能催生新职业形态,为残疾人开辟了多元化的就业途径;心理赋能则帮助残疾人树立信心,实现自立自强等问题。因而,应着力实现数字技术与残疾人就业的良性互动,助力残疾人平等融入社会并共享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

[1] 王丹,刘祖云.乡村“技术赋能”:内涵、动力及其边界[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48-57.

[2] 李慕梓,戴连君,万盛,等.残疾人信息融合模式探索[J].人口与发展,2022,28(3):156-160.

[3] 杨宜勇,谭永生.构筑“一主多元”的残疾人就业服务网络[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9(4):69-71.

作者简介:韦念秋(1995—),女,汉族,广西钦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

猜你喜欢

理论逻辑实践路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依赖与超越
列宁从严治党的思想实践及其现实启示
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品牌化开发路径研究
我国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实践路径初探
素质教育视野下的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路径探析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浅谈供给侧改革
实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