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研究
2025-02-13闫宇娥
摘要:本文聚焦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通过分析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要求,探讨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创新、方法改进及评价方式完善,以期为提升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与核心素养提供有效路径,促进信息技术教育的深化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信息技术;课程建设;计算思维
doi:10.3969/J.ISSN.1672-7274.2025.01.080
中图分类号:G 434;TP 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1672-7274(2025)01-0-03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 Based on Core Competencies
YAN Yu'e
(Shangluo Vocational amp; Technical College, Shangluo 726000,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system under the framework of disciplinary core competencies. By analyzing the connotations and requirements of disciplinary core competencies, it explores the innov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urriculum content,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the perfection of evaluation approaches, with the expectation of providing effective ways to enhance student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bilities and core competencies and promoting the in-depth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Keywords: core competenci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ormation awareness; computational thinking
0 引言
在21世纪的教育浪潮中,信息技术已成为连接知识与实践、现在与未来的桥梁。面对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时代,如何构建与学科核心素养紧密相连的信息技术课程,成为教育领域亟待探索的关键议题。因此,需开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研究,以深入挖掘学科核心素养的精髓,并以此为引领,重新审视并优化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架构、教学方法及评价机制。本文内容不仅关注学生在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上的精进,更侧重于培养其信息意识、计算思维等综合素养,力求为学生搭建一座通往未来世界的坚实桥梁。通过综合分析与实践探索,力求为信息技术教育的深化改革提供新思路,助力学生在数字时代中乘风破浪,成为具备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
1 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概述
核心素养是体现个体知识、技能、态度及价值观的多维综合,是推动个人持续学习与全面发展的关键。199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其精炼为工具运用、独立行动、社会互动三大能力,即人与社会和谐共处、个人自我发展、人与技术熟练互动。各国据此构建核心素养体系,通过学校教育全面培养,激发学生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及推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贡献,彰显了学科教育的独特价值。它不仅是学生学科成果的体现,更是学生未来成长的关键能力、必备品质与核心价值观的综合塑造。在信息技术领域,这一核心素养细化为四大支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和创新及信息社会责任,共同筑牢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石[1]。信息意识是信息时代的“指南针”,要求个体在信息洪流中敏锐捕捉有价值信息,并具备批判性思维,理性分析信息来源、内容及目的,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计算思维则是连接人与技术的桥梁,它鼓励个体像科学家般思考,对复杂问题分解、抽象并寻求最优解,这种思维方式不仅限于编程,更在于培养形式化、模型化、自动化及系统化的思考能力,促进知识的迁移与创新[2]。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则顺应信息社会变革,要求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利用在线资源提升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信息社会责任则强调在信息化社会中,个体应遵守法律法规,尊重隐私与知识产权,不传播虚假或有害信息,维护网络环境健康与安全。促进信息公平利用,缩小数字鸿沟,确保信息技术发展惠及全民,构建和谐稳定的信息社会。这四大支柱共同构成了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完整框架,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3]。
2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
建设意义
2.1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精心培育学生的信息意识,以赋予他们敏锐捕捉、精准评估及高效利用信息的能力,这将为他们构建坚实的终身学习基础。计算思维的培养,如同一把钥匙,可解锁学生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的潜能,并极大增强了他们面对复杂问题时分析与解决的能力,这些能力在日常生活与职业生涯中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着重提升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力,使他们能够自如地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探索与创新实践,从而更好地适应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此外,我们还特别强调信息社会责任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观,培养他们成为既具备技术素养又富有责任感的优秀数字公民。
2.2 促进教育现代化
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构建,促进了信息技术教育与现代教育理念的深度融合,为教育内容的革新与教学方法的升级注入了强大动力。积极拥抱前沿科技,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不仅将这些技术巧妙融入课程体系,更使其成为驱动教学内容现代化的关键力量。这样的课程设计,不仅确保了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与实用性,紧密贴合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还增强了教育的前瞻性,为学生未来在信息化社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这一系列的创新与融合,致力于培养出具备先进科技素养、能够适应并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2.3 增强教师专业发展
在设计和进行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课程过程中,教师面临着持续更新教育观念、探索创新教学方法的紧迫需求。这一过程不仅是课程建设的关键,也成了教师专业成长与职业发展的宝贵契机。通过积极投身于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实践,教师得以在实战中锤炼教学技艺,深化对教育理论的理解与应用,从而显著提升其教学能力与科研素养。这一过程还促进了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大家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逐渐形成一个理念先进、技能精湛、协同高效的专业教学团队。这样的团队不仅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坚实保障,更为教师的个人成长与职业发展铺设了宽广的道路。
2.4 提高教学成效和效率
核心素养成为指引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与实践操作的重要性。通过融入项目式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等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主动参与度,还促进了他们跨学科整合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的培育。此类课程构建了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框架与全面客观的评价体系,为教师精准识别教学重难点、优化教学策略提供了有力依据,从而显著提升了教学质量与成效。同时,学生也能在此体系下,对自己的学习路径与成果有更为直观清晰的认识,便于他们自我调整学习节奏,有效监控学习进度,进而实现学习效率与质量的双重飞跃。
2.5 培养社会所需人才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与全面渗透,社会各界对拥有卓越信息素养及强大创新能力的人才需求愈发迫切。这些人才不仅需掌握扎实的信息技术基础,更需具备将技术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社会进步的能力。在此背景下,以核心素养为基石的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它聚焦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力,以及信息社会责任等多维度能力,以打造出既懂技术又懂创新,且能承担社会责任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样的课程体系不仅贴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更为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与智慧,有力地支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与推进。
3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
建设策略
3.1 明确学科定位:奠定信息素养基石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升数字化竞争力的重要路径,其学科定位需精准明确。课程体系分为必修、选修Ⅰ和选修Ⅱ三类,以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促进个性化成长。必修课程奠定信息素养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基础知识,培养核心能力,如“信息意识”,引导学生筛选、评估信息,锤炼批判性思维。选修Ⅰ课程则根据学生升学与个性发展需求精心设计。升学类课程聚焦编程、数据结构等深入内容,为信息技术专业学子筑基。个性化课程如创意编程、机器人制作,激发创新思维,培育科技创新人才[4]。以 “智能物联网”课程通过项目学习,让学生设计智能家居系统,既掌握技术又锻炼能力。选修Ⅱ课程注重兴趣导向与跨学科融合,邀请行业专家讲座,通过科技竞赛、创新项目,拓宽学生视野,强化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未来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3.2 规范教室配置:构建高效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课程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坚实的基础设施与设备支撑。学校需根据学生规模和教学需求,科学规划信息技术教室与实验室。首先,信息技术教室应满足日常教学,配备足量高性能计算机与多媒体设备,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实践。教室布局需灵活,便于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交流合作。其次,信息技术实验室则需针对课程模块进行专业化设计,配备相应实验器材。如“计算思维”模块,实验室应配置编程环境、算法模拟软件,助力学生深入理解计算原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建立 “人工智能实验室”,配备先进机器学习平台与数据集,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人工智能魅力。最后,条件有限的学校,可采用多模块共享实验室模式,合理安排课程时间,确保教学顺利。学校应加强设备维护与更新,确保教学设施状态良好,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供坚实保障,助力学生信息素养与数字化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3.3 提高专业地位:凸显信息技术学科地位
教育部大力推动网络教育发展,凸显了信息技术学科在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学校应积极响应号召,全面加强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将其视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信息技术教育不仅在于技能的传授,更在于信息安全意识的培育,这对于学生未来在信息化社会中稳健前行具有深远意义。因此,学校应将信息技术课程置于与主科同等的地位,确保学生能够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专业的教师指导。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和计算思维能力,使他们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中能够迅速筛选有价值的内容,进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为新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助力学生成长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才。
3.4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信息技术素养
随着课程改革深化,信息技术课程面临新理念与内容挑战,对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提出更高要求。教师作为关键执行者,因此加强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响应,配齐信息技术专职教师,大力开展多样化教师培训和教研活动,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培训需围绕课程理念、标准、专业知识及教学方法等核心要素,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通过专家讲座、案例分析、工作坊等形式,帮助教师深入理解课程标准,掌握先进教学理念与方法,注重培养骨干教师和教研员,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有利于促进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助力学生信息素养与数字化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3.5 规范考试评价:突出信息技术实践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考试评价体系亟待革新。应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创新能力提升。具体来说,考试评价应融合笔试与机试,以机试为核心,笔试为基础。笔试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而机试则侧重于实践操作与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引入过程性评价,综合考虑学生的平时作业完成度、考勤记录、课堂参与度及期末考试表现,按照科学合理的比例综合评定最终成绩[5]。尤其要突出机试成绩的比例,以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计算思维培养,从而培育出适应当代社会需求、具备创新精神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样的评价体系更加全面、客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4 结束语
在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加强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通过细致分析学科特色与学生的成长需求,我们清晰界定了课程目标,构建了系统的内容体系,探索了创新的教学方法。实践表明,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有效传授了专业知识技能,还提升了学生的信息意识、数字化学习及创新能力,增强了他们的信息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因此,我们要持续深化探索与实践,不断优化和完善课程设计,旨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培育出兼具扎实信息素养和卓越创新能力的新时代栋梁,为信息社会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毅,何莎薇,邱兰欢,刘明.北美地区学生信息素养研究现状及其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8(08):67-72.
[2] 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04):10-24.
[3] 钱松岭,董玉琦.美国中小学计算机科学课程发展新动向及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83-89.
[4] 任友群,李锋,王吉庆.面向核心素养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2016(07):56-61+9.
[5] 沈君英.核心素养下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分析及策略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9(27):124-125.
作者简介:闫宇娥(1992—),女,汉族,陕西榆林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小学编程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