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深化与实践
2025-02-13刘易
摘要:本文针对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展开深化与实践研究,分析理论、提出策略、探索路径,并构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通过综合施策,以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与能力,为培养适应信息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信息技术;创新能力
doi:10.3969/J.ISSN.1672-7274.2025.01.077
中图分类号:G 632;TP 3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1672-7274(2025)01-0-03
Deepening and Practice of Cybersecurit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LIU Yi
(Guizhou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 Guiyang 550025,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conducts an in-depth and practical study on cybersecurit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proposing strategies, exploring pathways, and establishing a corresponding support system. Through comprehensive measures, it aims to enhance college students' cybersecurity awareness and capabilities, providing strong support for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talents that meet the demands of the information age.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cybersecurity educ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capability
0 引言
在当今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对大学生造成了诸多潜在威胁。因此,深化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通过全面分析当前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策略与实践路径,并构建完善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通过这一系列综合措施的实施,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与自我防护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成为具备高度网络安全素养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为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的持续发展与完善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共同筑牢网络安全的坚固防线。
1 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理论基础
1.1 网络安全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网络安全教育伴随信息技术进步而不断深化。互联网初兴时,网络安全问题浮现,但教育体系对此重视不足。21世纪以来,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网络安全威胁加剧,引起各国政府与高校广泛关注。网络安全教育从最初宣传,逐步发展为系统设置课程,再到如今采用多元化教育模式,经历了由无至有、由粗至精的蜕变。当前教育不仅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视实践操作与安全意识提升。随着技术迭代,网络安全教育持续创新,以应对新挑战。[1]这一历程反映了人们对网络安全重视程度的提升,也凸显了教育在防范网络安全威胁中的核心作用。网络安全教育的不断深化,正为构建安全网络环境奠定坚实基础。
1.2 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与理论框架
网络安全,作为信息时代的重要基石,其核心在于保障网络环境中数据、信息及系统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它涵盖了对网络攻击的预防、检测、应对及恢复等多个层面。其理论框架主要由几大关键要素构成:首先是安全策略与管理,为网络安全提供方向指引和制度保障;其次是加密技术,确保信息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保密性;再次是防火墙与入侵检测等防护技术,有效阻挡外部威胁;最后是安全审计与风险评估,持续监控网络状态,及时发现并修复漏洞。[2]这些要素相互关联,共同构建起一个全面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旨在维护网络空间的稳定与安全,为数字化时代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1.3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理论支持
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理论基础坚实且多元,主要源自教育学、心理学、信息安全学及社会学等多学科融合。教育学提供了教育目标、内容与方法的理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心理学则揭示了人的行为动机与认知过程,为设计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网络安全教育方案提供依据。信息安全学则提供了网络安全的技术知识体系,包括加密技术、防护策略等,是教育内容的核心。社会学视角关注网络行为的社会影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观。[3]这些理论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理论体系,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网络安全素养,培养他们在复杂网络环境中的自我保护与责任担当能力,为构建安全的网络环境奠定坚实基础。
2 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深化策略
2.1 提升网络安全意识
培养大学生敏锐的网络安全隐患辨识力,是提升网络安全素养的关键。通过系统教育,使大学生能识别网络钓鱼、恶意软件等威胁,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同时,提升大学生高效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至关重要,包括精准检索信息、批判性评估信息真实性及熟练运用在线工具,使其成为网络知识的积极探索者。此外,增强网络自控力,预防网络成瘾,维护身心健康同样重要。引导学生合理规划上网时间,实现线上线下和谐平衡,培养自律意识,让网络成为个人成长的助力。这三方面能力的全面提升,不仅对大学生当前学习生活有积极影响,更为其在信息社会中的持续成长奠定坚实基础,确保大学生在网络时代中稳健前行,成为具备高度网络安全素养的时代新人。
2.2 树立网络学习观念
引导大学生将网络视为无限延伸的知识殿堂,是提升其综合素养与自我竞争力的核心策略。网络空间不仅蕴藏着海量的学术文献、前沿的专业课程与即时的行业资讯,还搭建了多元化的在线学习平台与活跃的学术交流社区。通过科学的引导与激励,鼓励大学生积极挖掘网络资源,主动投身于在线课程学习,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进行深度对话,这不仅能极大地拓宽他们的知识边界,深化对专业领域的理解,还能激发创新思维。同时,培养大学生高效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掌握精准的信息检索与筛选技巧,迅速锁定有价值的信息,有效抵御信息洪流的冲击,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勇于创新,使网络成为提升个人能力、塑造竞争优势的强大工具,为未来的职业生涯铺设多元化发展的道路,让网络真正成为助力大学生自我超越、成就梦想的加速器。
2.3 加强网络安全教育
加强网络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与教育,是构建安全网络环境的基石。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线上研讨会等形式,向大学生深入解读相关法律法规,如《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明确网络行为的法律边界。同时,普及网络安全技术防卫知识,提升大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这包括教授密码设置技巧、识别并防范网络钓鱼、恶意软件等常见威胁的方法,以及使用防火墙、加密技术等安全防护措施。通过模拟演练、实操培训等方式,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防卫技能,形成主动防护的习惯。[4]两者相辅相成,不仅提升了大学生的网络安全素养,还促进了网络空间的法治化进程,共同构筑起坚固的网络安全防线,为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保驾护航,助力他们在数字时代安全前行。
3 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实践路径
3.1 教学环节融入
将网络安全教育内容纳入高校课程体系,是提升大学生网络安全素养的重要举措。通过开设专门的网络安全课程,或将其融入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等相关专业课程之中,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系统学习网络安全基础知识、法律法规、防护技能等内容。同时,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网络安全教育。例如,对于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强化网络谣言识别与应对策略;对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则侧重讲解网络金融安全与数据保护。这种因材施教的方式,不仅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还促进了网络安全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深度融合,提升了大学生在各自领域内的网络安全实践能力。通过构建全面、立体的网络安全教育体系,为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健康成长、安全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助力培养出既懂专业又善防护的复合型人才。
3.2 课外空间拓展
开设网络安全知识专题讲座,是提升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有效途径。邀请网络安全专家、学者,围绕网络诈骗防范、个人信息保护、网络法律法规等主题,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帮助大学生构建全面的网络安全知识体系。为增强教育的趣味性与互动性,还应组织形式多样的网络安全主题活动。如举办网络安全知识竞赛,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参与感;开展网络安全主题画展,通过艺术作品传达网络安全的重要性;组织网络安全征文活动,鼓励大学生从个人经历出发,分享网络安全心得与感悟。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安全素养,营造“人人关心网络安全、人人参与网络安全”的良好氛围,为构建和谐、安全的网络环境奠定坚实基础。
3.3 班级与网络平台的利用
在班级层面设立网络安全员,是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创新举措。网络安全员负责常态化地宣传网络安全常识,定期更新网络安全提示,组织班级讨论,及时解答同学们的网络安全疑惑,形成班级内部的网络安全自我保护机制。为进一步扩大教育覆盖面与影响力,应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安全教育活动。如推送网络安全知识短视频、图文资讯,开设网络安全在线问答专栏,举办网络安全主题直播讲座等。这些线上活动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大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同时也增强了教育的趣味性和互动性。通过班级网络安全员与校园网络平台的双重发力,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网络安全教育体系,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与防护能力,为校园网络安全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
4 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保障措施
4.1 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网络安全教育制度体系,是保障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常态化、规范化的关键。高校应制定明确的网络安全教育规划,将网络安全课程纳入必修体系,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接受系统、全面的网络安全教育。同时,完善网络安全预警机制与管理规范,是防范网络风险、维护校园网络安全的重要措施。通过建立快速响应的网络安全预警系统,及时发布网络安全威胁信息,提醒师生采取防范措施。制定详尽的网络安全管理规范,明确网络使用行为准则,加强对网络活动的监管,确保网络环境的健康有序。两者相辅相成,既提升了大学生的网络安全素养,又构建了坚实的网络安全防护网,为校园网络安全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助力营造安全、和谐、文明的网络环境。
4.2 加强队伍建设
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质量的根本。高校应重视网络安全教育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组建由网络安全专家、学者及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构成的专兼职教学团队。通过定期举办网络安全教育培训、学术交流会议,不断更新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教学理念,提高其网络安全教育能力。同时,鼓励教职员工主动提升个人网络安全素养,掌握网络安全基本知识与技能,成为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网络安全引导者[5]。通过构建高水平、专业化的网络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确保大学生能够接受到既具理论深度又富实践指导意义的网络安全教育,为培养具备高度网络安全意识与防护能力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支撑,共同筑牢校园网络安全的坚固防线。
4.3 加强环境营造
营造浓厚的校园网络安全文化氛围,是提升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与能力的关键所在。高校应通过多种渠道,如举办网络安全主题月、张贴网络安全宣传海报、播放网络安全公益广告等,让网络安全理念深入人心,形成“网络安全,人人有责”的良好风尚。同时,强化对网络环境的监督与管理,是维护校园网络安全的重要保障。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明确网络行为规范,加强对网络活动的日常监管,及时发现并处置网络安全隐患。通过技术手段与人工审核相结合的方式,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两者相结合,既提升了大学生的网络安全素养,又营造了安全、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为校园网络安全文化的培育提供了有力支撑,共同助力构建和谐的网络生态。
5 结束语
网络安全教育不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是实践能力与素养的培育。在数字化时代,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提升其自我保护意识与防范技能,对于构建和谐、安全的网络环境至关重要。通过构建系统的教育体系、丰富教育形式、强化师资队伍、营造文化氛围等多维度措施,有效深化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实践内涵。因此,我们要继续探索创新,不断优化教育路径,为培养具备高网络安全素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共同守护网络空间的清朗与安宁,助力社会信息化进程稳健前行。
参考文献
[1] 陈晓红,李静.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1(36):45-47.
[2] 王丽娜,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探析[J].现代教育技术,2020(4):78-81.
[3] 刘敏.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研究,2019(3):12-15.
[4] 李鹏.高校网络安全教育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2018(2):34-37.
[5] 张莉.网络安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信息安全与技术,2020(1):23-26.
作者简介:刘 易(1991—),女,汉族,贵州贵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