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电视播控中心技术系统设计研究
2025-02-13公超
摘要:融媒体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改变了媒体内容的生产方式,重塑了传播模式。而电视播控中心作为媒体内容播出的核心枢纽,在融媒体时代同样需要顺应变化,做出技术层面的改造升级。本文从电视播控中心的发展出发,对融媒体时代电视播控中心的技术系统设计进行了研究,以期能够为相关系统的打造提供参考。
关键词:播控中心;融媒体;监控系统;数据库
doi:10.3969/J.ISSN.1672-7274.2025.01.003
中图分类号:TN 948.1" " " " " " " " "文献标志码:A" " " " " " 文章编码:1672-7274(2025)01-00-03
Research on the Technical System Design of TV Broadcast Control Center
in the Era of Integrated Media
GONG Chao
(Zouping Integrated Media Center, Zouping 256200, China)
Abstract: The proposal of the concept of integrated media marks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media and new media, changing the production mode of media content and reshaping the communication mode. As the core hub for media content broadcasting, the TV broadcast control center also needs to adapt to changes and make technological upgrades in the era of integrated media. Starting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elevision broadcast control centers,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technical system design of television broadcast control centers in the era of integrated media,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related systems.
Keywords: broadcast control center; convergence media monitoring system; database
1" "电视播控中心的发展
传统电视播控中心的技术核心是基于SDI(串行数字接口)的信号传输系统。在早期的播控中心,SDI通道构成了信号传输的基础架构,允许视频、音频以及辅助数据在设备间进行高质量的数字传输。但随着数字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传统播控中心已经无法满足现代融媒体环境下的电视播控工作需求。在此背景下,探索融媒体环境下的播控中心设计与建设就成为关键。融媒体时代的播控中心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号传输和节目播放,而是融合了多媒体资源的采集、编辑、存储、分发和管理,形成了一个集约化、智能化的媒体生产与传播平台。可以说,融媒体时代下的电视播控中心正向着更高带宽、更低延迟、更安全的方向发展,为观众提供更加丰富、互动和沉浸式的观看体验[1]。
2" "融媒体时代电视播控中心技术系统设计
2.1 总体架构设计
融媒体环境下,电视播控中心的系统在总体架构设计上需要确保信息的流畅传输与处理,所以整个业务流程可以被划分为播前、播中和播后三个关键阶段,同时传输系统贯穿业务的全程。如图1所示。
2.2 宽带设计
在融媒体环境下的电视播控中心网络架构设计中,带宽设计是关键一环,其直接影响节目的传输与播控效果。例如,针对融媒体下的网络播控需求,标清视频可以采用12 Mbps的带宽,高清视频可以使用50 Mbps,配合6个X200存储节点以及4个千兆以太网口,如此可以实现1.8 Gbps的读写带宽,且支持缓存扩展,能够满足大量视频数据的快速处理需求。针对播控系统的宽带,可以设计265 Mbps的上载带宽,再联合18个上载通道,可以确保实时技审与数据读取的效率。而针对当天与夜间节目的迁移,也可以分别设置不同速率的宽带,如当天白天221 Mbps,夜间177 Mbps的带宽,再利用6台迁移服务器与16台视频服务器,就可以实现10倍速的迁移速率。综合上述宽带速率设计需求进行计算,对于整体宽带,二级储存系统需支持398 Mbps的带宽,而播控系统总带宽需求为796 Mbps,对此,二级储存系统需具备1 Gbps的读写带宽[2]。
2.3 软件系统设计
2.3.1 编单系统设计
播控中心播出编单系统应根据周编单工作需求进行设计。在周单编单流程(如图2所示)中,首先需要将节目播出时间进行自动计算,并精确到帧。完成初步编排后,需由编辑进行严格审核。一旦周单通过审核,系统将自动生成日单,此时编辑可进一步细化调整。如果周单未能通过审核,则需回退重新编排直至符合播出标准[3]。
2.3.2 播控系统设计
播控系统的设计核心在于对录像机、键混设备等关键硬件的精细规划,同时要对视频服务器进行严密控制。此外,系统设计必须具备前瞻性,要充分考虑到播控设备可能出现的突发故障,所以就需要配备必要的冗余备用播控设备,以便在主设备发生故障时迅速接替主设备工作,实现无缝切换。
2.3.3 应急播控系统设计
应急播控系统在设计上要采用独立的软件架构,专门用于处理非计划内的节目提前播出情况。同时在设计上要考虑到应急系统需具备强大的节目切换能力、集成信号技审平台以及配备信号检测仪器,如此才能实时监测播出信号的质量、人工审片反馈以及技术审查结果。当节目需提前播出时,系统将自动检测并汇总上述信息至播控中心显示屏,实现对节目的即时技术审查。更重要的是,应急系统能在常规播出遭遇异常时迅速响应。以某电视台的IPTV流播控系统的应急切换机制为例,其主路信号一旦出现故障,系统将自动识别并切换至备用信号源或垫播内容[4]。
2.4 监控系统设计
为满足融媒体环境下电视播控系统的监控要求,监控系统的架构设计需要高度完善。例如,某电视播控中心监控系统架构由五部分组成:Magicon设备监控模块、多画面监控模块、伴音检测监控模块、不间断电源(UPS)监控系统以及数据库。其总体架构如图3所示。
图3 监控系统架构
2.4.1 Magicon设备监控模块
Magicon设备监控模块是播控中心监控系统的心脏,基于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构建和定制化的串口协议,实现了与K2视频服务器、数据库、工作站、数据存储单元及视音频处理装置的有效通信,赋予了远程管理和控制能力。此模块的架构由四个关键部分组成:服务端软件子系统、系统配置软件子系统、标准客户端子系统、查询客户端子系统。
(1)服务端软件子系统以30 s为周期,持续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自动收集并分析设备信息,通过算法判断设备是否出现异常。一旦检测到异常,系统会立即将警告信息推送给标准客户端,并基于视觉或听觉信号提醒工作人员及时响应。
(2)系统配置软件子系统负责管理整个监控系统的参数设置和用户权限,确保系统运行环境的优化,提高监控效率,实现对设备问题的即时发现和有效解决。
(3)标准客户端子系统是人机交互的桥梁,其负责接收服务端软件子系统的分析结果,并以直观的图形界面展示设备状态。此外,它还提供系统参数的可视化,能够帮助工作人员监控系统健康,并在设备故障时通过警示信号指明具体位置。
(4)查询客户端子系统则提供了历史数据的检索功能,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输入时间戳或设备名称等关键词,轻松查阅设备的过往状态,为故障诊断和预防性维护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5]。
2.4.2 多画面监控模块
多画面监控模块主要应用画面分割器。该设备一般支持从4画面到20画面的灵活布局,能够适应多样化的节目监控需求,同时易于远程配置,能够处理各种数据流格式。此外,模块内置的视音频检测报警机制能够在画面或声音出现如静帧或静音等异常时立即通知技术人员。同时,音频柱的可视化叠加进一步增强了监听体验。如在播控中心中,总控矩阵需监视各演播室传输的信号,多画面系统参数统一设置。以综合性频道为例,可以采用8画面布局,其中两大画面专门监控数字与模拟有线电视的回传信号,而六小画面则分别追踪演播室内字幕机、放映机等关键设备的状态。
2.4.3 伴音检测监控模块
伴音检测监控模块主要保障电视节目音频质量,该模块首先捕获各类数字信号中的音频信号,经过滤波净化,减少背景噪音,获得更纯净的信号源。随后,信号被用来给电容器充电,并借助施密特触发器持续监测电容器的电压状态。一旦检测到稳定电压,意味着信号正常,报警系统保持静默;相反,若电压消失,指示电容器放电,即信号中断,报警系统随即激活,警示技术人员。
2.4.4 不间断电源(UPS)监控模块
在融媒体环境下,电视播控中心多采用不间断电源(UPS)监控模块。例如,某电视台播控中心采用两台由艾默生公司制造的U133 40kVA UPS电源单元,并以并联方式构建了主备电源系统。在这套系统中,一台UPS电源作为主供电源,承担着为广播电视系统日常运作提供动力的重任,而另一台则作为备用电源待命,一旦主电源发生故障,系统会自动无缝切换至备用电源。而为实现Magicon设备监控模块与UPS电源之间的数据通信,两者之间还建立了基于RS-232总线的连接。
2.4.5 数据库
数据库系统肩负着数据的存储、分析和管理等重任,是整个监控体系的中枢神经。在系统设计时,可以选择结构化查询语言(SQL)作为数据库的管理工具,并针对各类信息需求精心设计相应的数据表。以用户信息为例,可以设计专门的数据表来存储和管理用户的各项数据(如表1所示)。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视播控中心在融媒体时代正经历着从传统SDI架构向全IP、高带宽、智能化的深刻变革。实践中基于软件定义的播控系统、高效的宽带设计、智能化的编单与播控流程以及全面的监控机制,播控中心可以实现内容的高效管理与分发。而应急系统与数据库的优化则可以进一步增强播出的连续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王宝侠.融媒体环境下电视播控中心技术思考分析[J].电视技术,2022,46(6):4-6.
[2] 付伟康.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播控中心技术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22,43(2):209-211.
[3] 戴钰.广播电视播控中心UPS系统可靠性提升与实现[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9,46(4):62-67.
[4] 董锐.电视播控中心技术发展方向探讨[J].西部广播电视,2018(21):188-189.
[5] 王璐璐.电视播控中心监测监录系统设计及应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7(13):191-192.
作者简介:公" 超(1975—),男,汉族,山东邹平人,副高级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