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性与均等性探索
2025-02-13孙晓晓
摘 要:博物馆是人类文化遗产展示、传播的主要场所。文章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等文件的要求,结合我国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现况,从基本性和均等性两个方面对我国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现状、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索分析,从而助力博物馆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提升。
关键词: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性;均等性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2.018
1 相关概念及理论
1.1 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是指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活动、公共文化项目以及其他相关服务①。
1.2 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
公立博物馆作为政府投资建设的文化场馆,兼具艺术观赏、历史溯源、科学研究、教育推广等方面的价值与功能,逐渐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前沿阵地与有效载体②。
1.3 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性
博物馆所承载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性核心在于其公益性的体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宗旨,在于广泛而深入地实现公民的文化权益,这一过程构成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框架、理论依据及愿景。鉴于公民基于其文化权利所萌生的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博物馆等文化机构所提供的此类服务自然而然地承载了满足这些需求的重任,从而在其本质属性中镌刻上了公益性的鲜明烙印。这种公益性不仅是对公民文化权益的尊重与保障,也是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服务机构核心价值的体现。
1.4 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性
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性体现在构建一个遍及社会各阶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旨在确保每位公民都能获得相对均等的文化服务机会,不受地域、身份或经济条件的制约。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议题在于如何有效回应基层民众、农村社区、流动人口及特殊群体的文化诉求,进而构建一个具有高度共享性、广泛包容性的公共文化服务架构,以达成公共文化服务均等性所蕴含的均衡发展目标。
2 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博物馆的数量和观众人次都有显著的增长,这反映了公众对文化需求的增长和对博物馆的认可。博物馆通过定期举办各种主题展览,包括常设展览和临时展览,为公众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文化体验,如2022年全年,全国博物馆共举办线下展览3.4万场,接待观众5.78亿人次,推出线上展览近万场,网络浏览量近10亿人次③。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开展常态化公益性文物鉴定咨询服务的通知》,目前,多个省市的博物馆已常态化向市民提供民间收藏文物公益鉴定咨询服务。例如,河北博物院就曾发布2024年公益鉴定咨询服务的通知,该通知计划在2024年面向广大市民开展5次免费鉴定活动。此类服务和活动充分发挥了博物馆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服务功能。
2022年全年,全国博物馆共举办教育活动近23万场,接待观众5.78亿人次,推出线上教育活动4万余场④。作为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无论是行业博物馆还是综合类博物馆,它们都依托于自身的文化资源并结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中国科学技术馆的“中国空间站‘天宫课堂’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孔子博物馆的“孔子密码”主题研学课程,南京博物院则进行了“博物馆+社区”共同体建设项目的探索,福建博物院与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合作举办了“中国传统服饰—博物馆助力职业学校课程”等⑤。博物馆从馆舍中走出去,走进了学校、社区,将教育资源送到公众身边,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3 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的问题
3.1 基本性无法保障
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性涵盖了多个方面,其中,服务的公益性是核心要素之一。无论是由政府办馆还是由非政府组织或者个人办馆,博物馆都具有公益性,这体现在博物馆文化资源的公共性和普及性,如博物馆是否实现免费开放,博物馆是否面向公众举办各类活动等。
此外,博物馆的配套设施与服务同样是其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票务管理系统的智能化,到参观导览的人性化设计,再到环境卫生的持续维护,每一个环节都是博物馆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关键所在。这些服务不仅增强了参观者的体验,也反映了博物馆对公共文化需求的积极回应。然而,根据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统计数据,我们注意到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博物馆在社会贡献率上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可能缘于多种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文化政策投入的差异,以及博物馆自身的运营和管理能力。
3.2 均等性无法保障
目前,我国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在均等性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区域发展不均衡及社会群体覆盖不足两方面。由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政策支持及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地区的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均衡。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2022年,广西地区备案的博物馆有138家,平均每36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每2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更是与“文博优等生”山东、北京、浙江、江苏地区平均11万到13万人就拥有一座博物馆有很大差距。在城乡之间,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根据目前的博物馆的参观人数情况,受众群体以学校组织参观的本地广大中小学生为主,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的占比较低。博物馆举行的公共文化活动,如社会教育活动、专题讲座,其受众也主要针对青少年。综上所述,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受众较为单一,较少辐射到外来务工人员、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
4 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发展方向
为了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质量,博物馆应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性和均等性。
4.1 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性
4.1.1 强化公益属性,促进文化服务普及
从公益性的视角出发,保障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性的关键在于构建一套全面而深入的服务体系。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传承与教育的重要基地,其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一体系要求博物馆严格遵守《博物馆条例》及其他相关政策法规,致力于向公众提供无偿或优惠的开放服务。
具体来说,博物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承载着提高公众文化素养、推动社会公平的使命。为此,博物馆应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提供包括陈列展览、社会教育、专业讲解等在内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应当以免费或优惠的方式向公众提供,确保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士都能广泛参与。
此外,博物馆还应特别关注未成年人、老年人、残障人士及军人等特殊群体的文化需求。通过制定并实施针对性的优惠政策,确保这些群体也能享受到博物馆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为了进一步强化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性,应鼓励和引导经营性文化单位也参与到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文化活动组织中⑥。通过政策支持和市场激励机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多样化和可持续发展,以实现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
4.1.2 精准对接公众需求,提升文化服务质量
文化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和文化需要。文化事业的提供方式要从文博单位“送菜”转变为“群众点单”,让老百姓成为民生事业的建议者、决策者、监督者和受益者。针对文博单位所能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单一的现状,可以采用定期向受众发放调查问卷、增加群众反映意见的渠道等方法,从而持续地充实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
博物馆的受众群体需求展现出多样性与个性化的特征。学生群体作为博物馆的常客,多在学校组织的教育活动引领下踏入博物馆的大门,以探寻历史脉络、文化精髓与艺术之美。博物馆应针对性地为他们设计丰富的教育资源与服务体系,涵盖导览指引、详尽解说及互动展览等,旨在全方位满足其学习探索的需求。以该群体为例,在“双减”政策深入实施的背景下,研学活动凭借其寓学于游、寓教于乐的特色,已成为新时代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加上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给予的高度重视,更是极大地激发了社会各界对研学旅行的广泛需求。在此背景下,文博机构应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文化资源,自主策划并开展研学旅行项目,旨在通过此类活动为青少年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课外学习与实践机会,促进其全面发展。
家庭群体更倾向于利用闲暇时光,如周末或假期,共同前往博物馆,旨在强化亲子纽带并拓宽孩子的认知边界。他们期望博物馆能够策划多样化的亲子活动及互动展览,促进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与共同成长。不容忽视的是,包括老年人与残障人士在内的特殊群体,同样拥有参观博物馆的需求。他们期待博物馆提供无障碍设施与服务,确保能够无障碍地访问并享受博物馆提供的各项资源。
综上所述,尽管不同群体对博物馆的需求各有侧重,但总体上可概括为学习求知、文化探索、亲子共融、学术研究、社交互动及创新体验等多个维度。因此,博物馆应灵活调整服务策略与展览内容,以更加精准地满足不同观众群体的多样化需求与期待。
4.2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均等性
面对文博单位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文博单位应该积极地从馆舍中走出来,为更多的受众提供服务。
4.2.1 关注特殊人群,创新服务模式
为解决公共文化服务覆盖人群不均衡的问题,江苏省在《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中对“特殊人群”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文化事业要重视对农民工、老人和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的关心和照顾。在硬件上,针对特定人群,为他们提供方便的设施和服务。据统计,全世界范围内残障人士大约占总人口数的15%,制约他们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并非自身的创伤而是有障碍的环境,博物馆应通过优化无障碍配套设施,为特定人群提供合理的环境。同时,也要针对特定人群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比如南京博物院就有专门针对“银发族”的“乐龄课堂”。在农民工聚居区增设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如滁州市博物馆开展的“流动博物馆”进工地活动,为工地人员讲解文物知识,为奋斗在一线的劳动者提供了便利、优质的文化服务。
4.2.2 推进数字化建设,扩大服务覆盖
各文博机构也要充分运用数字资源和线上渠道,扩大服务覆盖面,从而提升服务的均等性。博物馆应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如建立官方网站、打造虚拟展厅、开发数字藏品、提供在线教育资源。通过这些举措,博物馆能够扩大其服务的覆盖面,更多的公众能够享受到博物馆的文化成果。
在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推广过程中,国内一些知名博物馆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江西省博物馆以新馆建设为契机,启动了“数智江博”综合管理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建设感知设施、云计算中心设施等基础设施,以及覆盖智慧服务、智慧管理等多个子系统,实现了线上线下的全方位服务,这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使公众无论身处何地,都能通过数字化平台获取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从而提高了服务的均等性。三星堆博物馆通过建设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自媒体矩阵,以及开发数字化成果,如三维文物“云赏”平台等,为公众提供了多样化的访问渠道。这些渠道不仅方便了年轻群体,也照顾到了老年人和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使他们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博物馆的文化信息。故宫博物院通过与腾讯公司的合作,推出沉浸式数字体验展,将珍贵的文物资源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给全球观众。这种无界限的访问方式使得各地的公众都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从而促进了文化的平等交流和共享。
4.2.3 打破地域界限,均衡服务分布
对于博物馆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各地区可以尝试打破地域界限,加强馆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有效促进文化资源的共享和服务的均衡分布。馆际交流内容包括藏品交流、举办展览、社会服务、宣传、科学研究、信息化建设、人员交流等多元化方面。以南通市博物馆联盟为例,其主要任务是统筹协调推动博物馆资源共享,积极搭建馆际合作交流平台,通过互借藏品、互换展览、联合举办活动、联合培养人才等多种方式,加强在藏品、展览、教育、人才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实现联盟成员之间的共建共享⑦。自联盟成立以来,已多次助力对联盟内中小馆成员的“帮扶”,如开展专业的培训班,协助其引进联盟成员的展览等。此类博物馆联盟可以平衡区域藏品、资金、人员等资源配置不均的情况,带动中小馆的发展,丰富其业务活动,同时提升博物馆平均实力,真正实现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5 结语
在探讨我国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路径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当前已呈现出诸多积极的发展态势,如数字化建设的加速推进、服务形式的不断创新以及对多样化公众文化需求的不断满足,但“基本性”与“均等性”两大层面的挑战依然不容忽视。一些地区博物馆资源相对匮乏、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以及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显著的博物馆服务差距,这些都成了制约我国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
面对这些挑战,我国博物馆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并在未来的工作中不断探索和改进。为适应公众对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博物馆必须在服务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持续的创新与改进。这不仅要求博物馆深入挖掘、利用其独特的文化资源,精心策划富有吸引力的展览和教育项目,还应通过数字化建设措施打破传统服务模式的束缚,将优质的文化资源和服务内容送至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实现文化服务的均衡普及。
我们坚信,随着各级文博机构对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水平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以及对相关领域投入的持续增加,我国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注释
①江苏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Z].2015-12-04.
②刘大平.博物馆与旅游融合发展策略[J].当代旅游,2022,20(12):13-15.
③张影.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 优质文化服务深入人心[N].中国文化报,2023-05-26(02).
④朱萌.“5·18国际博物馆日”:来博物馆,尽享美好生活[N].中国文化报,2023-05-19(02).
⑤国家文物局.第二届全国文博社教十佳案例宣传推介活动终评结果揭晓[EB/OL].(2023-03-24)[2024-03-27].http://www.ncha.gov.cn/art/2023/3/24/art_723_180470.html.
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Z].2016-12-25.
⑦杨镇潇,沈佳颖.南通:繁荣江海文化,建设文博之乡[N].南通日报,2022-05-18(A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