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萧县破阁墓地88号墓的发现与初步认识 孙伟

2025-02-13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5年2期
关键词:后室门楣萧县

摘 要:萧县破阁88号墓位于萧县孙圩子镇破阁村的东南部,整体为砖石结构的汉画像石墓,由茔垣、封土、墓道、墓室四部分组成。该墓分前室和后室,其门楣和前室东、西璧,以及立柱石上均雕刻有图案,内容丰富、图案精美,雕刻技法多样娴熟,虽早期被盗,仍出土铜器、玉器、铁器等珍贵文物。该墓的发现,为研究萧县汉代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绘画艺术、民风葬俗等提供了一定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萧县破阁;88号墓;汉代画像石;初步认识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2.042

1 发现过程

1999年12月至2000年4月,为配合连霍高速公路萧县工程段工程建设,萧县文物部门配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工程建设取土工程中发现的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此次发掘面积近41000平方米,发掘墓葬七十余座①,尤以88号墓葬雕刻技法多样、墓葬结构特别、出土画像石较为特色,为研究汉代画像石墓墓葬形制、画像石内容及雕刻技法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2 墓葬结构

破阁88号墓位于萧县孙圩子镇破阁村的东南部(图1),发掘区的西北部边缘。墓葬形制为砖石结构画像墓,方向275度。全墓由茔垣、封土、墓道、墓室四部分组成(图2~图4)。茔垣呈长方形。茔垣用石块砌筑,用大小不一的石块错缝垒砌,中部以小石块填充,墙壁略直,四角近直角。南北长28米、东西宽22.5米、墙宽0.15~0.60米、高0.8~1.1米。东北角和西南角部分被破坏。其围墙基槽为0.30~0.35米,基槽内呈口大底小状。槽内填充物为五色花土及碎石块。墓葬位于茔垣内中部略偏北,封土高0.93米、底径约6.60米,依地势呈东高西低的圆丘状。

墓道位于墓室西部,因遭破坏,残长0.22米、宽1.68米。墓门用石材构筑,由门楣、门柱、门扉和地栿组成。门楣石长2.60米、宽0.48米、厚0.45米。墓室分为前、后两室。前室为长方形,长2.00米、宽1.90米、高2.58米。顶部为穹隆顶。东壁为后室的墓门,由门楣、门柱和地栿组成。门楣已残断。门楣石残长2.22米、宽0.50米、厚0.38米。后室墓门由门楣、门柱组成,石门柱高1.60米、宽0.38米,分上下两截,以榫卯相接以利于券顶的砌筑,与石柱平齐始用平砖错缝封堵至券顶部。券顶为双重拱圆顶,顶部以大条砖平铺。前室与后室之间,有石门相通。后室呈长方形,前宽后窄,长3.78米、宽1.70~1.88米,为双层拱圆券顶砌筑。墓壁均为双层砖三顺一丁砌筑,墓底铺“人”字形地砖。

3 出土器物

该墓在清理发掘过程中发现后室北墓壁有一盗洞,盗洞为长方形,高0.95米,宽0.62米。虽早期被盗,仍出土铁器、铜器、玉器等文物,现介绍如下。

铜钱:4枚,均为五铢,其形制相同。标本M88∶9,圆形,方穿,边缘有周郭,穿背亦有周郭,穿正面铸有篆体“五铢”二字。钱径2.3厘米、郭径2.6厘米、郭宽0.15厘米、郭厚0.1厘米、肉厚0.1厘米、穿径1.0厘米。

铜驽机:2件。M88∶2、M88∶5形制大体相同,铜质,锈蚀严重。形体较小,但驽机的郭、牙、悬刀、键、望山、钩心等部件均齐全。郭之前端较窄,面上刻有箭槽,郭身有二键穿通,一端有冒,另一键残失。器长4.6厘米、郭长0.47厘米、郭前端宽0.16厘米、郭高0.16厘米、键长0.5厘米、直径0.45厘米、通长0.54厘米、通高0.54厘米、悬刀0.2厘米。

铜铺首:2件。M88∶3、M88∶4形制大小相同,铜质,应为漆木器上的饰件。其背面有突出的薄铜片,作为在其他物件上插嵌而设。正面作铺首状,两耳向外斜出,中部作三角形,眉毛上溯,圆目直伸入耳际,两颊作向内卷。面部线条清晰完整。长4.4厘米、宽4.25厘米、厚0.9厘米。

铜车马饰件:1件。标本M88∶6,铜质,器已残,呈半月形,较薄。素面。残宽1.25厘米、厚0.05厘米。

铁镜:1件。标本M88∶1。出土时已锈蚀,残成数块,呈圆形,不可复原。

铁环首刀:1件。标本M88∶7。刀刃、刀背均较直,仅在刀末呈斜杀的刃。刀背较宽厚,柄部稍窄,扁圆状环形首。残长28.6厘米、宽1.3~1.6厘米、厚0.20~0.65厘米。

石握:1件。标本M88∶8。青白玉质。经适当加工而成的玉石猪形状,其中猪之头部、嘴部均经比较细致的雕刻,呈匍匐状,脚、尾部雕刻稍粗糙,通体打磨。长11.2厘米、残宽3.2厘米。

4 汉画像石

萧县破阁88号墓画像石出土比较丰富,该墓共发现画像石5块,计8幅,主要集中在墓门门楣、墓门立柱、前室东壁门楣、前室东壁左立柱、前室西璧右立柱等建筑构件上。

4.1 墓门门楣石(图5)

原石长2.60米、宽0.48米、厚0.45米,门楣雕刻二龙穿三璧画像,三壁均为谷纹璧,两龙通身披鳞,首尾相交,龙身穿于璧内。四周饰框,上、左、右均饰幔纹,璧在古代是祭祀神灵之物,寓意五谷兴旺。弧面浅浮雕。

4.2 墓门立柱石(图6)

原石长1.07米、宽0.31米、厚0.41米,正面雕刻十字穿环,象征富有,在墓室里表示通往天国的门户,有引导升天的意图②。十字穿环还寓意天圆地方、阴阳调和。立柱侧面雕刻一门吏图案,头戴冠,身着宽袖长袍,手持一笏板,整体为站立状。弧面浅浮雕。

4.3 前室门楣石(图7)

前室门楣已残断。门楣石残长1.65米、宽0.50米、厚0.38米。上下分两格:上格十字穿环,下格为三神兽图画像,中间为一翼龙,头生双角、背生双翼。后为一鸟头兽身的神兽在做奔跑状。上、左、右饰有幔纹。弧面浅浮雕。

4.4 前室东壁左立柱(图8)

原石高1.07米、宽1.00米、厚0.32米,图案分上下两格。上格中间雕刻一尊建鼓,鼓上有华盖及羽葆,旁边站立两人着冠,手持鼓桴,轮臂跳跃击鼓,边击边舞。下格为一车马出行图案,图中主人乘坐轺车,旁边驭者驾车,马儿飞奔向前,车后一步卒护卫紧跟其后。上部饰幔纹。整幅画像人物造型巧妙,线条流畅,形象生动。侧面雕刻一手持矛状武器的门吏,低首躬身左向而立。两幅图案均为阴线刻。

4.5 前室西壁右立柱(图9)

前室西壁右立柱原石高1.16米、宽0.43米、厚0.36米,正面雕刻两门吏图案,左边门吏身着汉袍,头戴汉冠,呈站立状;右边门吏手持笏板,头戴汉冠,身着汉袍。最上部雕刻连弧纹饰。侧面雕刻一门吏,身着宽袖长袍,四周有框。剔地浅浮雕。

5 初步认识

萧县破阁88号汉代墓葬是近年来萧县区域发现的保存比较完整的墓葬。虽然该墓早期被盗,没有出土证明墓主人身份的印章器物,也没有发现画像石带纪年文字,但出土了铁器、铜器、玉器等器物。墓葬使用的画像石雕刻技法日渐成熟,出现了弧面浅浮雕、剔地浅浮雕、阴线刻等多种雕刻技法,使墓葬画像石线条流畅,整体布局更加合理美观。刻画出的人物生动活泼,表情更加富有变化。除雕刻的珍禽瑞兽类、图案花纹类画像外,还出现了墓主人生前的生平经历及对未来美好追求的生活、故事场面,情节复杂、气势恢宏,充分显示这一时期的雕刻手法更加成熟。东汉初至东汉中期,画像石开始慢慢逐渐走向成熟,到东汉中期画像石墓空前繁荣,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东汉晚期逐步走向衰落,甚至消失。萧县破阁88号墓在形制构筑上比较考究,由墓道和墓室两部分组成。墓室又分为前室、后室,还出现了拱形顶、穹隆顶等墓葬形制。墓室结构由早期的石棺墓开始转向砖石混合结构的多室墓,由单一的墓门逐渐转到其他室内的立柱、门楣,门额,中室、后室等③。因此,从墓葬形制、墓室结构、出土器物、画像石雕刻等方面判断,该墓葬的年代应在东汉中晚期。萧县破阁88号墓的发现为研究皖北地区两汉时期的文化、经济、丧葬习俗及汉代中晚期的绘画艺术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注释

①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省萧县博物馆.萧县汉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②陈江风.汉画像石中的玉璧与丧葬观念[J].中原文物,1994(4):67-70.

③徐州市博物馆,沛县文化馆.江苏沛县栖山汉画像石墓清理简报[M]//《考古》编辑部.考古学集刊:第二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徐毅英.徐州汉画像石[M].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8-9.

猜你喜欢

后室门楣萧县
春天的脚丫
百褶裙
光耀门楣的“门楣”在哪里?
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华艺园林建设的萧县街头游园
馨香纪
安徽萧县通联站站长——刘云升
家训挂门楣 家风润人心
江苏徐州睢宁龙头山明墓
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