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
2025-02-13张倩倩樊晓燕张婷
摘" 要:新工科建设需要有效地融入课程思政建设,夯实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的思想基础,为国家应对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该文基于作者近年开展新工科课程思政建设积累的一些教学实践经验,从学校保障措施、教师实施方案和学生评教反馈三方面展开讨论,探索教学与思政融合互促的新型教学模式,旨在为新工科课程思政教学创新模式建设及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新工科;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教思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1"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4-0047-04
Abstract: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needs to be effectively integrated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thought and politics\", consolidate the ideological foundation of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and provide reliable intellectual support and talent guarantee for the country to cope with the new round of glob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change.Based on the author's teaching experience accumulated in recent years in carrying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courses, this paper discusses from three aspects: school safeguard measures, teachers' implementation plans and students' feedback on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explores a new teaching mode that integrates teaching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promote each other, aiming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new engineering courses and the training of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s.
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innov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integration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teaching
当前,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呈现出蓄势待发之势,必将对世界发展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智能制造、光电信息、新能源技术等新工科专业建设,既是培养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的必然要求,更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1]。新工科专业的发展离不开课程思政建设,有效开展思政教学,能够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培养高素质新工科专业人才夯实思想基础。通过推动新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改革创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战略思维和大局意识,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为我国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撑[2]。各高校积极开展新工科专业课程建设和思政教学探索,近年取得了诸多成效。然而,由于工科专业与文科专业教师和学生存在必然的人文素养差异,课程思政建设普遍反映出工科专业内容与思政元素融合度低的问题,对“教学-思政”融合互促的新工科建设产生了一定影响[3]。因此,需要从工科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及融合出发,优化教学设计并创新教学载体,进一步提升新工科专业教师的课程建设水平和思政教学能力,助力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
本文中,笔者基于近年开展新工科课程思政建设积累的一些实践经验,以及调研几所理工类高校课程思政典型做法和优秀案例获得的一些普适性策略,围绕学校保障措施、教师实施方案和学生评教反馈三个方面,对提升新工科专业教师思政教学能力的一些可推广的经验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期望本文能为推进“教思融合”的新工科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一定借鉴。
一" 通过学校保障推进课程思政开展
学校的支持和保障是推进课程思政顺利开展的基础。课程思政是一种教学行为,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看,需要通过一定的理念指导,以及相应体系结构的建立对资源配置和行为行动进行组织、协调和控制,以促进既定目标的实现。当前许多高校从教师培训、教改项目、教学比赛方面保障课程思政建设的有序稳步推进。
(一)" 组织教师培训,学习课程思政先进理念
学校围绕课程思政内涵实质、思政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组织教师进行系统的学习,让教师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课程思政的实施目标、意义和方法,对提升课程思政能力大有裨益。近年来,许多高校都开展了系列线上线下思政课教学培训。例如,北京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组织教师参加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和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课程思政高质量推进”线上研学培训,提升思政教学能力。另外,学校鼓励各学部(院)根据自身学科特色开展相关思政教学培训,近年取得了一些特色成果。例如,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依托国家级教学名师团队,组织举办了“力学力行,你我同行”系列培训讲座,专门针对材料力学专业所涵盖的课程进行了思政教学先进理念的学习和优秀授课经验的分享研讨,促进了力学专业思政教学实践的开展,旨在为国家发展高强度战略新材料培养一流的专业技术人才;计算机学院成立了“名师工作坊”,由相关专业课程思政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学名师指导电子信息类课程的思政建设,为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的新工科专业育人奠定坚实的思政基础;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邀请首都师范大学方敏等思政专业名师开展了主题为“如何更好地发掘专业课程思政内涵”系列专题报告,分别从思政意识、分类建设、科学的教学体系建设加以展开,提出注重以“产出导向,推动课程的思政内化”的课程思政实践方法,以提升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和深度,为新工科专业课程的建设注入了思政育人灵魂。此外,一些其他高校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程思政培训活动,例如北京航天航空大学联合中国知网举办了“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帮助教师们深入挖掘新工科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对相关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另组织承办了“第三届全国高校课程思政高端论坛”,以“全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和“全国课程思政示范中心、示范课程经验介绍和推广”为主题,帮助教师全面提升课程思政育人的能力与成效。
尽管以上措施取得了诸多成效,但高校仍要进一步完善全方位、多层次教师培训与发展体系,提高新工科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养。例如,可通过鼓励人文类教师与工科专业课教师合作,让具有扎实思政理论基础和丰富思政教学经验的人文专业教师赋能促进新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工科课程思政集体教研,通过分区域、分学科地开展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集体在线备课等活动,不断建立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推动构建新工科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
(二)" 设立教改项目,鼓励课程思政改革创新
当前,许多高校通过设立教改项目对课程思政工作给予保障,以激发教师开展思政教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这一做法在促进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具有一定成效。近年,我校组织了多类课程思政相关教改项目,设立专项经费为课程思政的实施和创新提供了经费保障。课程思政相关教改项目形式多样,例如:针对优秀课程思政案例设置“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项目;针对具体课程开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育”项目;针对相关性较强的课程团队组织申报“课程思政教学团队”项目;针对部分专业可设立“课程思政示范专业”项目等。思政类教改项目的设立,对于提升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课程思政积极性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需要注意的是,课程思政的初衷是鼓励每位教师将“立德树人”融入于课程建设,因此该类教改项目的设立目标应是鼓励和引导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思政,而非功利性地进行课程思政[4]。因此,需要学校清楚地认知课程思政激励政策的初衷,优化专业课程思政类教改项目的设立机制和目标,真正实现助力新工科专业建设。
(三)" 开展教学比赛,检验课程思政建设成效
学校组织开展课程思政类教学比赛,可以让教师更深刻地体会到自身开展课程思政的效果,并通过专家点评指导认识到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对促进高质量思政课程建设大有裨益。当前,各高校积极组织思政类教学比赛以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例如,我校专门举办了个人和团队主导的课程思政类教学比赛,鼓励在常规教学比赛中融入“思政元素”以提升思想育人成效。尽管取得了一定教学评价效果,但是当前该类比赛的形式通常较为单一,多以理论课程内容为主而缺少实践课程的参与。针对这类问题,可考虑增加学校-学院不同层面的思政类教学比赛,基于新工科专业特色开展更具专业性的比赛,例如按需举办工科实践类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促进新工科专业教师思政教学覆盖度的提升。
二" 通过教师挖掘践行课程思政教育
教师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主要执行者,思政教学的开展需要通过深入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用心设计打磨思政案例,自然地融入教学全过程。因此,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是上好思政课程、提升育人成效的关键。
(一)" 课程内容相关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设置
基于近年各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结果反馈,工科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教育理念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岛效应”。工科专业课程建设通常以传授客观、中立的专业理论知识为教学目标,而忽视或无法达到高层次的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致使其思政教学开展存在认识片面化、简单相加的“课程+思政”、生硬楔入的家国情怀和主流价值等问题[5]。因此,需要强化工科专业教师的思政元素深入挖掘以及课程内容自然融合能力,如从中华优秀文化、大国工匠精神等视角展开政治认同和家国情怀的思政元素,从科学精神、价值取向、伦理规范和责任意识等方面设置学术志向和专业伦理相关思政元素,通过介绍智慧、谦和的新工科专业领域科学家及代际传承引出品德修养和人格养成的思政元素。笔者所承担课程中设置的思政案例包括:纳米材料定义介绍部分,通过介绍纳米材料概念由狭义到广义的演变历程,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变化和科技变革;纳米光电材料的光伏领域应用部分,从国家“双碳”战略目标出发,介绍我国推进“碳中和、碳达峰”必要性[6],自然地引出发展光伏产业的重要性,通过对比国内外光伏领域研发现状,使学生明确当前我国光伏产业位居世界首位、我国自主研发的光伏电池效率保持世界纪录,提升民族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与奋斗精神。因此,通过深入研究和思考教学内容,不难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但是如何使思政元素更加自然地融入到工科类课程讲授之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需要工科专业教师通过长周期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积累来培养形成。
(二)" 课程设计的思政融入与案例制作
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和丰富教学方法,充分发掘新工科专业课程中的隐性思政教育资源,针对课程内容精心设计思政案例,将传统的理性科学知识传授教学观念转变为创新的感性思政融合教学理念。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将传统教材等教学资源与新型信息化教学资源相结合,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开放课程资源,结合国家最新时政要点、社会热点等内容,提炼课程相关思政元素,将图片、视频等新形态智能课程思政资源有机地融入专业课程设计,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浸润思政教育,达到良好的思政教学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导授课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索翻转课堂、情景模拟、头脑风暴、主题讨论等多种创新体验式教学方法,让工科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思政案例是思政元素的有效载体,也是新时代顺应教育体制革新的重要工具,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工科课程设计,构建生动的思政案例,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可润物细无声地达到思政育人效果[7]。然而,当前工科课程思政教学中普遍缺少高质量的思政案例,针对工科专业教师对课程内容和思政理念的理解差异,需要通过学校-专业-教师多层面形成合力,共同探索新工科课程内容的思政设计,协助教师提升优秀思政案例制作能力。
(三)" 重视第二课堂思政育人建设
新工科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因此除第一课堂思政育人,教师还需要重视思政教育在第二课堂的开展。新工科专业教师需要凝练自身专业特色,开展主题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不断丰富和拓展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及外延[8]。例如,实践教学是新工科专业的一项重要的第二课堂拓展,可考虑增加实践教学比例,结合翻转课堂、课内社会实践交流、课外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等活动,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形式和途径。多媒体信息技术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加速器,通过推广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第二课堂中的应用,可提升思政教学的亲和力和实效性,达成新工科课程的全方位思政建设目标。为了落实“第二课堂思政育人”理念,笔者所在的北京工业大学充分利用校内科研资源,创建了多个新工科专业相关的“实训基地”,坚持“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验证理论”的辩证思想,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实训活动,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以报国;另开发校企合作优秀资源,创建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品牌基地”,为第二课堂思政育人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四)" 强化专业思政顶层设计
加强新工科专业的思政教学顶层设计,基于专业特色及思政融合内容及时更新课程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目标,对于强化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效果具有引领性作用。为了实现全面的新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需要专业体系内所有课程的责任教师共同开展整个学科专业的课程思政设计,根据各自所授课程的特点,在课程开始之前即对思政教学的内容架构和教学模式进行整体规划,将课程思政建设由独立课程的自由发挥上升至系统教学计划的顶层设计,使得每门课程各有侧重,彰显特色[9]。另需定期修订培养方案,明确专业核心价值的总体要求,把专业课程思政指标设置于人才培养目标之中。同时,定期以系或课程群为单元针对课程思政开展成效和存在问题进行集体研讨,及时调整和优化思政课程建设,形成“课程思政-专业思政”之间的良性协同反馈机制,通过新工科各专业课程形成合力推进学科层面的全方位思政育人。
三" 通过学生反馈检验课程思政成效
学生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另一主体,学生对思政教学的反馈是衡量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的重要依据。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时刻关注新工科思政教学实践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产生了影响、产生了何种影响;并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课程成绩和评教等多方面反馈,检验课程思政成效并展开深刻的教学反思,促进新工科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优化提升。
(一)" 课堂参与度回馈
课堂参与度是学生积极参与第一/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并保持较强学习迫切性的程度,是衡量学生是否愿意全身心投入课堂的重要指标[10]。因此,在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回馈情况。例如,在专业理论知识讲授时抛出“思政点”后,重点关注学生的反应状态以及是否积极回馈,是否愿意主动参与思政相关内容的思考和讨论,并注意记录参与互动讨论的频率和深度。另外,在实践实训等第二课堂中,关注工科专业学生是否能够表现出一定的人文素养和思想政治觉悟的提升。通过收集这些学生回馈信息,评价课程思政开展的效果,并基于此寻找问题和差距,进而反馈指导课程优化设计,提升新工科专业学生对于思政教学内容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二)" 课程成绩分析
新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学生的课程成绩评价是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收获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评价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知识结构和思维判断等综合能力的一个基本手段。大多数新工科专业课程内容庞大,众多知识点和思政点相互交织又各自独立,这就决定了课程成绩评价的多样性和综合性[11]。为了更加客观全面地分析课程思政效果,需要转变传统的期末试卷分数等于课程成绩的评价方式,从以下四个方面创新课程成绩综合分析。①转变课程成绩的评价方式,将传统的考试卷面分数评价转变为更加丰富的网络测试、分组讨论汇报等综合成绩评价;②转变课程成绩评价的组织模式,将传统的个人考核转变为个人为主、学习小组考核为辅的组织模式;③转变课程成绩评价的目标,使用全面综合的课程成绩取代传统单一学习成绩评价的考核目的;④转变课程成绩的组成结构,强化“德育评分”在课程成绩评价中的地位,该部分考核可包括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表现的规则遵守(课堂秩序、诚信考试等)和责任担当(拼搏奋进、组织领导等)等方面,为检验新工科专业课程思政成效提供有效依据。
(三)" 学生评教反馈
开展学生评教工作,通过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评价,帮助教师从学生视角更好地了解课程的整体教学情况,总结经验并查找问题,促进提高教学质量。为了评估新工科专业课程的思政成效,需要重点关注学生评教内容中的思政相关信息反馈,可进一步细化或量化学生评教系统中课程思政内容相关的评价指标,鼓励学生增加相关评教反馈。另外,可增加不同方式(如线上调研问卷等形式)的评教工作,使学生更加自然地表达对教学-思政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看法。通过“学校-教师-学生”多层面的协同开展评教工作,使学生反馈更加全面有效,为新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及育人效果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四" 结束语
加强新工科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培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高新技术人才的必要途径。针对当前新工科课程思政建设普遍存在的知识体系与思政元素融合度低的问题,本文围绕学校保障措施、教师实施方案和学生评教反馈三个方面,对提升新工科专业教师思政教学水平的一些经验做法进行了探讨。期望通过“学校-学科-教师-学生”多层面形成合力,促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培养思政素养、人文素养、家国情怀和国际格局,为实现国家的科技革新和产业变革输送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78/A08/tongzhi/201702/t20170223_297158.html.
[2] 李亚奇,汪波,王新军,等.新工科背景下推进专业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研究[J].高教学刊,2023,9(3):29-32,36.
[3] 刘杰.工科类专业课程思政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41(29):115-119.
[4] 于海燕,聂宗省.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逻辑分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52(27):34-36.
[5] 李万喜,郭芳.材料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教学探讨与实践[J].化工时刊,2023,37(2):67-70.
[6] 李俊峰.把握碳达峰碳中和的正确方向[J].中国国情国力,2022,32(12):1.
[7] 刘啸宇,丛日东.基于OBE理念的新能源技术课程思政案例库建设探索[J].科教文汇,2023,20(11):128-132.
[8] 刘奇.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07(6):41-42.
[9] 刘名果,任新会,李新营,等.电子专业建设中课程思政改革的顶层设计研究[J].高教学刊,2020,34(23):132-135.
[10] 关威,历晶.学生课堂参与度表征框架的理论建构[J].科教导刊(电子版),2023,15(7):30-32.
[11] 张榜英,杨辉媛.基于理工科专业特点的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J].科学咨询,2020,22(44):49-51.
基金项目: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电压门控离子导体膜的双稳态无机电致变色器件研究”(62075002);2021年北京工业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育项目“纳米光电材料”(KC2021SZ005)
第一作者简介:张倩倩(1988-),女,汉族,黑龙江鹤岗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离子膜材料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