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思考与探索
2025-02-13朱烨杨延钊张晓梅孙国翠侯兴合
摘" 要:针对当前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的问题和现状,以山东大学化学工艺与设备课程为例, 对新时代研究生培养中的课程思政教学进行改革探索。秉承“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提出建立专业课教师、党政管理人员、化工生产企业三方融合的课程思政教学育人模式,切实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思想高度、理论深度、案例广度和专业相关度,从理论学习到生产实际,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大思政”育人格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为新时代背景下研究生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课程思政;三全育人;教学改革;化学工艺与设备
中图分类号:G641"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04-0025-05
Abstract: In allusion to the main issues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curren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graduate student, explorative innovation has been conducted in the course of chemical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for the graduate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in Shandong University. In line with" the concept of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an educational mode integrating professional teachers, Party and government administrators, and chemical enterprises has been proposed and carried out, which has effectively improved the ideological height, theoretical depth, and major relevancy of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a large pattern composed of whole staff, whole process, and whole direction has been established for education,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ity education and the strengthened training of the top-notch innovative personnel.
Keywords: graduate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chemical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1]。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以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为使命,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基础性战略支撑。一名优秀的研究生不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行业本领,还必须具备优良的道德品质、科学素养和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责任担当[2]。在新时代背景下,当代研究生整体思想阳光乐观,行为积极向上。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理想信念缺失、责任意识淡薄、受挫能力不足和职业目标迷茫等[3]。《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研究生教育要坚守立德树人、前瞻引领、研究创新的初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第一位”[4]。特别是在当今社会环境复杂、国际局势多变的形势下,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的第一要务,也是培养优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在研究生培养中,课程教学是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的同时实现素质的提升,是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的关键[5]。目前各高校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主要针对本科生教育,针对研究生教育的课程思政教学建设起步相对较晚,大多还处于探索阶段[6]。化学工艺与设备作为山东大学化工专业研究生教育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综合性强、理论联系实际且与时俱进的课程。该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丰富,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得天独厚[7]。目前已报道的化工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成果大多致力于思政案例的挖掘。进一步提高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思想高度和理论深度,探索更加丰富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对于有效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和实现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整体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山东大学化学工艺与设备研究生课程为例,就新时代研究生培养中的课程思政教学所做出的思考和改革探索与读者分享。
一" 当前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的问题和现状
(一)" 重视程度不够高
在理工科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往往存在重科学研究、轻课程教学的现象,部分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投入的精力明显不足。而且,当前各高校对课程思政的认识程度和实践力度存在较大差距,大部分专业任课教师尚未意识到课程思政的内涵和意义,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推动力不足,课程思政育人氛围不浓。
(二)" 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融合度不够高
专业知识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各有不同,前者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而后者更注重学生“三观”的树立和素质的提升,两者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如何将思想政治之“盐”溶于专业知识之“汤”,真正将专业知识学习与思想素质提升有机融合在一起,通过知识的传授来实现价值的引领,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教学“两张皮”的现象,是目前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8]。
(三)" 教师水平仍然有待提高
任课教师是课程教学的直接实施者,课程思政建设最终要通过教师得以实现,这对任课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但是,如前所述,大部分高校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还未被充分激发,教师尚未真正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格局,而且对于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缺少系统的认识,因此不能发现专业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潜在联系,阻碍课程思政教学的开展。因此,首先在专业课教师中达成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普遍认同,充分调动教师们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进而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和水平,是开展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建设的关键[9]。
(四)" 与生产实际相差甚远
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赢得国际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资源。当前的发展趋势和国际形势对各行业领军人才提出了创新能力、跨界整合、国际视野和大工程观等一系列高要求,以满足未来行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和智力保障需求。研究生培养作为高端专业人才输出的重要环节,机遇与挑战并存。调研分析显示[10],我国石油化工行业中的高端研发人才远远不能满足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而且,企业的用人反馈表明,“学生文化底蕴浅、知识孤岛、实习实践远离现场”等问题仍然比较突出。面对越来越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如何培养出能够担当未来行业发展重任的高端研发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是化工类研究生培养面临的实际问题和重大挑战。
二" 研究生培养中课程思政育人的探索
(一)" 指导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为课程思政教学的实施指明了方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了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三全育人”理念指引我们合理整合育人资源,重构育人体系。特别是在课程思政的新时代背景下,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落实“三全育人”机制,有效引导学生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同时要巩固优势、善于创新,探索构建适合研究生教育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新机制。
山东大学作为我国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着力造就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了切实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注重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建立了学校—学院—基层教学组织三级落实机制,构建了全员育人职责到岗、全过程育人工作到家、全方位育人协同到位的“大育人”格局,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1]。
(二)" 融合育人模式整体思路
人才作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人才培养从来不只是专任教师的职责,而是全体教职工乃至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和使命。不同岗位、不同人群在人才培养方面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基于此,我们秉承 “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以化学工艺与设备研究生课程教学为依托,提出建立专业课教师、党政管理人员、化工生产企业三方融合的课程思政教学育人模式。
坚持党政班子领导及指导下的课程思政教育,有利于强化组织领导、普及强化课程思政育人理念、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新机制、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而且,高校党政管理人员作为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具有更扎实的政治理论功底、更突出的思想政治高度和更丰富的思政实教经验。与党政管理人员联合开展教学研究,共同制定思政教育目标,借鉴思政教育经验,能够将思政元素的要义更深刻地融于专业课堂教学之中。
化学工艺与设备课程和生产实际密切相关,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坚实桥梁。山东是一个化工大省,化工企业的发展之路通常蕴藏着鲜活的思政案例,借助化学与化工学院的产教协同教育平台,选择发展潜力大、实力强、文化气息浓厚的优秀企业作为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了解国内外行业现状,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增强使命担当,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建立专业课教师、党政管理人员、化工生产企业三方融合育人模式,从专业教育到思政教育,从理论教育到实践教育,充分挖掘和利用不同岗位、不同群体的思政育人优势,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思想高度、理论深度、案例广度和专业相关度,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三" 重点举措和成效
(一)" 坚持党的领导
学院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将立德树人摆在首位,形成了院党委统一领导、各中心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全方位多领域育人机制,全面推进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的开展。学院成立了学院党委书记和院长牵头的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进行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的整体规划,明确工作任务和目标,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建立了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课程思政内容体系、教师政治素质和课程思政建设能力培训体系等一系列课程思政建设小组,大力培育课程思政优秀团队,加大课程思政建设支持和激励,充分发挥学院党委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思想引领力和组织凝聚力,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新机制,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头脑,提升课程的铸魂育人功能。
(二)" 全面提升任课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和水平
育人者必先育己,立己者方能立人。课程思政教育的效果与授课教师的思政要素知识广度和理解深度密切相关。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我们特别注重专业课教师的培训和提升,多次开设针对课程思政教学的专项培训,并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相关教师进行经验交流,不断增强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使教师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做好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通过专项培训和经验交流,授课教师熟练掌握了课程思政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进而,为了更加全面深入地挖掘专业知识中的思政要素,寻找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专业知识教学的契合点,我们组织授课教师广泛搜集并仔细梳理每个知识点背后的思政案例,精准挖掘其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切实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和水平,将课程思政教学和立德树人使命落到实处。
(三)" 建立产教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基地
学院与多家企业共建了实践育人基地,与部分企业建立了“党建助力双创联盟”。我们充分利用这些产教合作育人平台,结合课程教学内容,与发展潜力大、实力强、文化氛围浓厚的优秀化工企业携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一方面,大力邀请优秀企业家和企业骨干走进学校,向专业课教师和研究生介绍行业发展状况、职业道德准则、企业管理文化等;另一方面,鼓励学校师生走进企业,深入了解企业精神、感受企业氛围、体验职业环境、丰富实践经验,搜集课程思政教育的鲜活素材,使课程思政教育从理论走进实践,与时俱进,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头脑、进课程、进实践,使研究生在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为化工行业输送高端科研创新人才和领军人才,为国家发展储备坚实力量。
(四)" 修订研究生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制定化工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培养目标时,除了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和扎实娴熟的行业本领等基本要求以外,我们重点把思想政治素质、学术科研素质、文化自信、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等人才要素融入其中,致力于培养具备深厚的家国情怀、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应用专业人才。进而,我们根据国家和行业对化工人才的需求,深入研究人才培养中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求和化学工艺与设备课程内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然后以人才目标为导向,提出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和具体要求,并将其具体细化到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与专业知识教学有机融合。在最新修订的教学大纲中,我们已明确将“家国情怀、使命担当、崇高品格、科学素养、创新精神、环保理念、国际视野、科学发展观”等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纳入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全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五)" 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设
在明确素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们组织授课教师广泛搜集并仔细梳理每个知识点背后的思政案例,精准挖掘其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形成了一套案例库(代表性案例见表1),将家国情怀、使命担当、崇高品格、科学素养、创新精神、环保理念、国际视野和科学发展观等思想政治素养润物细无声地融入专业知识教学中,真正实现专业教学和思政教学的有机融合。
(六)"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思政
研究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典型化工生产案例,并搜寻与生产案例相关、且对他们的成长和学习产生深刻影响的思政故事或模范人物。然后,在授课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要素,通过上台展示和自由讨论的方式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变被动思政为主动思政,变教师独教为学生自教,充分体现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探究精神,发现课程思政教育的乐趣,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和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贡献力量。
通过上述重点举措,本课程建立了专业课教师、党政管理人员、化工生产企业三方融合的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并取得初步成效。利用不同岗位、不同群体的思政育人优势,有效增强了课程思政教学氛围,提高了课程思政教学的思想高度、理论深度、案例广度和专业相关度,将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中,极大地提高了新时代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政治认同度,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头脑、进实践。从专业教育到思政教育,从理论教育到实践教育,全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大思政”育人格局。让研究生在学习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化学化工行业输送高端科研创新人才和领军人才,为民族复兴培养堪当重任的时代新人。
四" 结束语
研究生教育担负着高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双重使命,是推动行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文以化学工艺与设备这一化工专业研究生课程为切入点,对研究生培养中的课程思政教学进行了分析和改革探索。秉承 “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提出并实践了专业课教师、党政管理人员、化工生产企业三方融合的课程思政教学育人模式,充分挖掘和利用各方思政育人优势,构建了“大思政”育人格局。该育人模式在研究生培养中取得了一定成效,可为其他工科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借鉴,全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使命担当、崇高品格、科学素养、创新精神、环保理念、国际视野和科学发展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国家发展和行业进步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3-34.
[2] 王盎然,王亚纳,沈华芬,等.新时代化工学科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创新与实践——以浙江大学为例[J].化工高等教育,2022,39(5):62-66.
[3] 卢雪英,黄红武,韩勇,等.工科研究生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22(9):35-37.
[4] 教育部发布会介绍《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等有关情况[EB/OL].[2020-09-23].http://www.gov.cn/fuwu/2020-09/23/content_5546215.htm.
[5] 崔巍巍,李雪姣,王诚,等.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3,9(17):165-168.
[6] 曹镇玺,孙志伟.研究生课程思政的核心要素与实践逻辑[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6):54-60.
[7] 王周君,刘大欢,刘晓林,等.化工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以化工工艺学为例[J].化工高等教育,2022,39(6):80-85.
[8] 蔡小春,刘英翠,顾希垚,等.工科研究生培养中“课程思政”教学路径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10):7-13.
[9] 李林英,卢鑫.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着力点[J].中国高等教育,2021(20):34-36.
[10] 苏海佳,张婷,谭天伟.未来化工行业领军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21(11):14-18.
[11] 樊丽明.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开创思政育人新格局[N].中国青年报,2022-03-08(09).
基金项目:山东省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库”(SDYAL17003);山东大学【研·课程思政】教研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的探索——以《化学工艺与设备》课程为例”(KCSZZX202112)
第一作者简介:朱烨(1982-),女,汉族,山东临沂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通信作者:侯兴合(1970-),男,汉族,山东临沂人,博士,副研究员,学院党委书记。研究方向为生态及环境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