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乡村嵌入式数字信息素养教育现状及思考
2025-02-13邓海燕罗秋芬
摘要:乡村数字信息素养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针对目前乡村未成年人、成年人和老年人等不同群体的数字信息困顿做了简要分析,探讨了公共图书馆开展乡村嵌入式数字信息素养教育的可行性、现有实践和不足,思考了其通过精准分类和多元化教育构建全流程项目式管理和效果评价机制的嵌入式乡村数字信息素养教育的可行路径,以期为乡村信息素养教育提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乡村;数字信息素养教育
数字信息素养是指人们通过数字技术识别、获取、选择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公共图书馆嵌入式数字信息素养教育是图书馆将数字信息素养课程融入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教学等场景,并根据用户需求,通过线上及线下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信息技术普及、信息检索与利用等主题的教育活动。2019年,国务院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提出推动乡村教育信息化,对农民数字信息素养提升提出了新要求。2024年,
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印发《2024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工作要点》,提出提升农民数字技能,推动数字服务和培训向乡村地区延伸,农民数字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21年,国务院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提到推进图书馆开展科普信息素养教育活动,全面推动农民全方位信息素养提升。可见,开展数字信息素养教育是公共图书馆的职能之一。
1 乡村数字信息素养的现实困境
1.1 乡村未成年群体数字信息困境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未成年群体打开了获取外部信息的大门,但仍存在一些困境。如乡村0~6岁学前儿童数字设备使用监管不到位,存在视力过早受损的风险;中小学生课后数字信息素养和阅读素养教育引导不足,存在缺乏亲子沟通、心理情绪问题突出等问题[1];高中生自主意识较强,虽会用数字技术自主查阅信息,但难以辨别信息真伪、不了解信息法规、不知晓权威的信息查询和获取渠道。
1.2 乡村中年人群体数字信息困境
女性群体数字信息困境。近年来,巾帼直播等乡村数字经济助力乡村女性投身乡村发展,但仍有现实困境制约着乡村女性充分释放潜力。一方面,信息获取渠道少。受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影响,乡村女性在外接受就业培训的机会少,获取有效信息的渠道有限,对于就业、生活等信息获取能力不足。另一方面,缺乏信息辨别能力。短视频给乡村女性带来的信息过多,其对各类信息真实性难以辨别。
乡村教师群体数字信息困境。随着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推广应用,我国乡村教师的信息素养有所提升,但仍存在一些现实困境。一是意识转变问题。一方面,信息应用培训有限。乡村学校位置偏远,教师们接受高质量的系统性线下信息应用培训较少,有针对性的深层次实际操作和信息应用培训不足。另一方面,信息应用支持薄弱。乡村学校缺乏专业的信息指导专员,教师在信息查找过程中出现的困惑较难得到专业人员的及时有效指导[2]。
新型职业农民群体数字信息困境。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较高素质,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并以此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从业者,他们在数字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一些现象较为突出。一方面,数字信息利用不足。新型职业农民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人存在“信息差”,在获取政策法规、农科信息、市场动态及处理信息等方面的能力存在差距。另一方面,信息伦理失范,这主要体现在新农人使用新媒体、农业软件、云服务及智慧化农业设备过程中无意识状态下的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3]。
1.3 乡村老年人数字信息困境
信息时代,老年人享受了信息技术带来的红利,但同时也面临许多信息难题。一方面,获取数字信息能力不足和隐私泄露的问题。曾有人调研,超过八成的乡村老年人不会进行信息搜索和手机拼音输入[4],他们利用数字设备获取信息是靠随机浏览大数据推送的网页或短视频所得,由于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不足,常被免费送鸡蛋等套路套取个人信息以致上当受骗。另一方面,缺乏信息技术使用指导。乡村老年人的子女大多数不在身边,身边缺乏耐心的指导者,对于出行、就医等场景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
2 公共图书馆开展嵌入式数字信息素养教育的可行性及实践经验
2.1 公共图书馆开展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的可行性
公共图书馆作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大学,具有开展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的独特优势。一是公共图书馆具有社会教育的职能,它为所有人提供均等的知识和信息服务,不仅为读者提供自学场所,还向读者提供文献收藏、信息查询和利用等服务。二是公共图书馆具有总分馆一体化的服务体系优势,可促进信息集成和共享,实现数字化的信息服务。同时,京津冀、长三角、大运河沿线图书馆等各区域图书馆联盟不断延伸图书馆服务的触角。三是公共图书馆具有多学科背景的专业人员队伍和数字资源,可为乡村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人才和资源支持。
2.2 公共图书馆开展分类数字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经验
数字信息素养课程对发挥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具有重要作用,各公共图书馆也已开展了各类数字信息素养教育,如面向0~6岁儿童,通过在线资源推荐,引导家长培养亲子共读习惯;面向中小学生,通过信息素养课程,普及信息查找知识,引导和规范他们的信息行为;面向高中生,开展学习方法、科学选科目、高考志愿规划和填报等讲座,教授他们利用信息技术查找关键信息的渠道和技巧;面向中年人,开展线上、线下同步的家庭教育和职业规划等知识讲座。面向老年人,从适老化角度,着重从健康知识、数字设备使用方面开展讲座,帮助老年人利用信息技术。此外,公共图书馆根据乡村实际信息需求,打造“流动图书车”下乡服务体系,通过“流动图书车”入村、“流动图书车”入校园、“流动图书车”入集市三种形式,将信息素养教育送入乡村,为村民提供现场信息资源推送、信息咨询问答、信息技术利用等活动和培训服务。
2.3 公共图书馆乡村嵌入式数字信息素养教育的数字化实践
乡村阅读是提升村民文化素养的阶梯,公共图书馆通过系列数字化手段,打破时空限制,满足村民的阅读需求。一是打造适用乡村的数字化阅读空间和平台,提供数字化的阅读和有声资源,利用数字科技为纸质图书制作二维码,提供微信小程序等简便使用方式。二是设置便民数字资源服务点,拓展数字阅读场景,如长沙图书馆在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社区街道及高速服务区设置数字阅读服务点,定期定制主题电子书单,丰富阅读新场景[5]。三是培养数字阅读推广人,围绕乡村数字阅读,开展系统的阅读推广实务培训课程,为乡村数字阅读培养专业推广人才。
3 公共图书馆嵌入式乡村数字信息素养存在的不足
3.1 资源配置:信息供需精准匹配不足和区域分配不均
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抖音、快手等短视频新媒体已嵌入乡村生活,村民的信息偏好和需求发生转变,个性化的信息诉求激增。然而,当前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公共图书馆乡村信息服务仍以“投喂式”的图书赠送、普适性知识讲座为主,对乡村实际信息需求调研不足,脱离村民的实际信息需求,出现村民参与信息素养教育积极性不高和效果不好的现象,相较于城区图书馆,乡村图书室缺乏资金、设施和专业人才资源,难以提供高质量的数字信息素养教育。
3.2 教育提供方:公共图书馆数字信息素养教育体系不完善
公共图书馆在参与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已初具成效,但具体工作机制仍需完善补充。在教学模式方面,依赖于传统讲座教育模式,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个性化的在线资源利用宣传不足,限制了教育范围的延伸。在教育内容方面,过度强调如何吸引村民了解图书馆,忽视从乡村实际场景应用的角度传授如何查找、分析和利用信息技术的技巧,且缺少实际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的机会。在效果评价方面,忽略了村民对于教育活动的满意度、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等方面的考察,缺少有效的信息反馈渠道,也未能建立长期跟踪机制来评估村民信息素养的成长轨迹和实际应用能力。
3.3 教育接受方:村民数字信息素养提升内生动力缺乏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非网民仍以乡村地区为主,文化程度低、使用技能不足、设备缺少和年龄因素是非网民不上网的主要原因。受教育程度影响,大部分村民接受和理解信息技术能力相对较弱,缺乏主动进行数字信息素养提升的认知,特别是对于不会说普通话及文盲的人群容易出现主观上排斥数字信息素养教育的倾向。受经济因素影响,村民大多数时间和精力用于农业生产和谋生,且乡村缺乏系统的前沿信息技术应用的针对性培训,村民无法准确识别自身信息需求,对提升自我数字信息素养缺乏主动意愿。
4 公共图书馆开展嵌入式乡村数字信息素养教育实践的路径
4.1 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多元化教育提升村民数字信息素养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公共图书馆可通过多种方式激发村民的自主学习兴趣。一是搭建乡村信息素养教育资源获取平台。可在图书馆官网及微信服务号设置“信息素养教育”主题专区,按照生活应用、农业生产、升学规划、创业就业、健康养老等场景划分模块,定期更新和汇总相关信息资源,做好平台使用指引和宣传推广工作。二是开设定题式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一方面,馆员开展“点单”式数字信息素养教育,由村民定制课程内容,通过在线形式定期开设课程;另一方面,邀请专家进村入户开展“送课下乡”活动,在农闲时节、农业生产关键点深入乡村定期开展现场教学活动。三是设置信息服务专员和成立专业教学队伍。服务专员定期搜集和反馈村民信息需求,从买、卖、推、缴等各数字应用场景提供具体信息咨询和教学指导;选聘高等院校专家、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乡土专家等人才作为授课老师,为乡村数字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专业师资保障。四是举办乡村数字信息素养比赛,如青少年数字知识竞赛、教师信息检索比武、农业数字科技素养竞赛、短视频创作与运营竞赛等活动,营造数字信息素养提升的良好氛围。
4.2 从“全面全体”到“因材施教”,分类精准识别村民信息需求
不同群体的信息需求存在差异性,为保障教育成效,公共图书馆可实施分类施教。一是面向0~6岁儿童,公共图书馆可开展低幼趣味数字信息素养馆员绘本讲述课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二是面向中小学生,公共图书馆可通过嵌入乡村课堂教学、社会实践、课后辅导等方式,开设阅读分享与信息交流活动,规范他们的信息行为;三是面向高中生,公共图书馆可嵌入探究式学习和升学策略的相关课程和信息服务,提高他们的学业规划能力。四是面向乡村教师开展信息检索、科研资源和工具的使用培训,提升乡村教师教学技能。五是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实际信息应用及时性和精准性问题,公共图书馆可通过参考咨询服务平台,实时为他们解答在生活、就业和农业生产中遇到的信息问题。六是面向乡村女性,公共图书馆可开设心理健康咨询及信息素养培育等特色课程,从安全隐私保护、家庭关系处理、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等方面开展长期性的信息素养培训课程。七是面向老年人,图书馆可开设老年大学课程,从移动设备应用、信息安全传播、网络诈骗识别等方面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此外,图书馆还可开展AI工具使用、自媒体运营等技能培训,提高乡村数字素养。
4.3 从“碎片化”到“整体性”,构建全流程管理和效果评价机制
公共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成效具有个体差异,开展乡村信息素养教育应根据馆情,结合乡村特点,建立全流程的项目式管理体制,从一次性嵌入教学转变为分层次、全流程跟踪式教学。前期策划阶段,馆员定期走进乡村开展调研,了解村民具体需求,制定实用性强的教学方法和内容,采取小班教学、分龄分层教学方式,融入当地案例和故事,增加课程趣味性。具体实施阶段,公共图书馆可借助村委会和志愿者力量,在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使用当地语言和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增强课程内容的可理解性并及时做好引导和互动交流。效果与反馈阶段,公共图书馆提前做好效果评价指标,包含定量评价指标(如知晓几种信息查询方式)和定性评价指标(培训前后乡村人群的信息行为是否有改变),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采访的方式收集村民意见和建议,评估村民知识掌握程度,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跟踪与持续性支持阶段,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支持网络,公共图书馆可与卫健委、妇联、公安部门、教育部门、农业农村部门、法律部门开展跨界合作,发挥图书馆的联动作用,建立信息素养教育联盟和乡村数字信息素养教育基地,建立长效跟踪机制,将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延伸到乡村,提供长期性的信息咨询和教学服务,确保信息素养教育的可持续性。
5 结语
公共图书馆作为知识与信息的集散地,具有开展乡村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的资源和优势。图书馆基于村民信息获取途径的局限性、信息素养水平的差异性等实际情况,制定分类教育策略和措施,开展多元化教育、搭建全流程管理和效果评价机制,对于乡村信息素养提升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不仅可拓展图书馆总分馆服务网络,提升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还可助力村民信息意识培养和信息利用能力,推动当地文化传承和乡村产业的创新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董媛媛.北镇市乡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研报告[D].大连:大连海洋大学,2024.
[2] 赵海萍.“知沟”理论视域下西藏乡村教师信息素养研究[D].拉萨:西藏大学,2023.
[3] 王超亚,郑时雨,付华.乡村振兴战略下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信息素养提升路径探析[J].南方农业,2023,17(14):152-154.
[4] 曲绍萍.乡村老年人信息素养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22.
[5] 罗凯,李杜.湖南首个高速公路服务区阅读室在京港澳高速平江服务区启用[N].岳阳晚报,2024-04-2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