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养殖及病害防治技术研究
2025-02-13余顺利
摘要:本文探究了草鱼养殖技术以及病害防治技术,结果表明,养殖户若想通过养殖草鱼增加经济效益,需有效运用清塘消毒技术、进水肥水技术、试苗技术、水花培育技术以及成鱼养殖技术,还要采用多种手段防治出血病、烂鳃病、赤皮病以及肠炎病,继而提高草鱼养殖经济效益。
关键词:草鱼;养殖技术;病害防治技术
我国草鱼养殖群体较大,有些养殖户因消毒不到位、成鱼养殖效果欠佳等原因可能会出现经济效益降低的情况,这不利于草鱼养殖业稳健发展。为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并助推草鱼养殖业良性发展,探析草鱼养殖技术、病害防治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1 草鱼养殖技术
1.1 清塘消毒
池塘环境与草鱼品质、养殖成本息息相关,只有做好清塘消毒工作,才能奠定高效养殖基础,基于此养殖户需有效利用清塘消毒技术。第一,清整池塘。通常养殖户需在冬季草鱼出池之后将池内的水排空,在此基础上修补水池,拔除野草,清理淤泥,并晾晒池底,通常需晾晒7 d左右,在充分晾晒后均匀铺撒疏松池塘土壤,还要在土壤内混入有机物质。第二,用药清塘。因为在养殖草鱼期间水生昆虫、细菌等会影响到草鱼的健康,所以需用药清塘,达到减少病原并切断病原体传播渠道的效果。许多药物可用于清塘,如漂白粉、生石灰等,其中生石灰不仅能清塘,还能杀灭携带病原的生物,并改善水质。使用生石灰清塘的方法有两种,其一为干池清塘,养殖户需放出部分水体,使得水深能保持6~9 cm,池塘使用生石灰50~75 kg/667 m2,兑水溶化的生石灰均匀泼洒在水池当中,次日清晨耙一遍塘泥,达到优化消毒效果的目的;其二为带水清塘,养殖户需将水深控制在1 m左右,使用生石灰120~150 kg/667 m2,生石灰充分溶解后均匀泼洒在水池当中,通常7~8 d后可放鱼。有些养殖户用漂白粉清塘,其需控制好用量,一般需用含30%有效氯的漂白粉20 g/m3,养殖户需在充分溶解漂白粉后均匀洒施,等到4~5 d后药力消失方可放鱼。因为漂白粉容易潮解,所以养殖户需密封保存漂白粉,并将保存漂白粉的容器放在干燥的地方。除了生石灰、漂白粉以外,氨水亦可用于清塘,通常池水深度约为7.5 cm,使用12~13 kg/667 m2氨水,消毒4~5 d后可放鱼。茶饼是清塘原料之一,养殖户在水深1 m的情况下使用40~50 kg茶饼,养殖户需先打碎茶饼,再将茶饼与水混合到一起,而后均匀撒在池水当中,待6~7 d后可放鱼[1]。
1.2 进水肥水
养殖户在完成清塘消毒任务后需使用进水肥水技术,在进水口安装密度适中的过滤网,其目的是避免杂物以及敌害杂鱼进入池塘,水位通常为1~1.2 m。进水后养殖户可用化验的方式了解池水成分,并践行“看水施肥”的基本原则,保证肥水技术有着“因池制宜”的优势。肥水种类与作用可从以下七个方面着手加以分析:第一,有机肥肥水,在水质比较清瘦以及新开挖的池塘当中可投放有机肥肥水,以充分腐熟的鸡粪、猪粪为宜;第二,无机肥料肥水,若养殖户判断水体存在急性缺肥的情况,那么可用碳铵、尿素、磷肥等无机肥肥水,有经验的养殖户可根据池水颜色做出判断,例如池水颜色偏绿需施磷肥,颜色偏黑则需施加尿素;第三,生物肥肥水,其作用是补充池水当中的营养元素,有着副作用小、成本较低、肥水速度较快等优势;第四,微生态制剂肥水,不仅能减少池水中硫化氢、亚硝酸盐、氨氮等有毒物质,还可补充有益细菌,并降低草鱼病害暴发概率,也可改良水质,提高草鱼品质;第五,微量元素肥水,以氨基酸肥水膏为例,其内含多种微量元素,如钼、锰、铁、硅、钾等,养殖户需充分稀释肥水膏并将稀释物均匀泼洒在水池当中,可解决水质清瘦的问题;第六,新水,其有肥水作用,主要源于定期注入新水利于藻群的生长,还可为浮游生物繁殖提供有利条件,保证池水有活、嫩、肥的特点,继而满足高效养殖草鱼的需求;第七,底质改良剂肥水,以过硫酸氢钾为例,应用该物质肥水既能消除底泥当中的有害物质,又能释放利于藻类生长的物质,助力养殖户实现肥水目标[2]。
1.3 试苗
养殖户在完成进水肥水任务的水池当中放置网兜,在网兜内放入将要放养的水花草鱼,并观察24 h,若水花草鱼的成活率超过85%,那么就可以放苗,若成活率不足85%,养殖户则需分析原因,在此基础上调节水质。以水花草鱼因池内有毒有害物质浓度过高而死亡为例,养殖户可使用解毒产品去除池内的有毒有害物质,如腐殖酸类产品、果酸类产品等。通常养殖户要在晴朗的上午放苗,放苗后要泼洒抗应激药物,如投放“激活”0.5 kg/667 m2,其目的是提升水花草鱼的抗应激能力,还要注意的是池塘水温与鱼苗袋水温之差应在2~5℃,以免因水温问题而降低水花草鱼的成活率。
1.4 水花培育
在试苗后养殖户可确定水质满足水花草鱼的培育需求,在此前提下加水,通常放苗前5 d加水,使池水深度为1.8 m左右,从理论上讲,在水温合理的条件下水位越深越好。为了提高水花培育有效性,养殖户可通过检验的方式了解水花质量,还可观察水花体色与游动速度,若体色正常且游动自如、无畸形,那么说明水花质量较好。通常投放水花10万~15万/667 m2,投放后1周观察池水,若水色渐褪且浮游生物减少,养殖户则需投放粪肥或豆浆,鱼苗长度为1.5 cm时养殖户可投放粪料,助力鱼苗快速生长。养殖户应在每日上、下午分别投喂1次人工豆浆,投喂量与鱼苗生长速度呈正相关,同时养殖户可培育天然饵料,其目的是提高饵料的适口性以及水花开口率。因为培育天然饵料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养殖户应在投放水花草鱼前3 d展开培虫活动。水花培育期间尽量将饲料投喂时间延后,在草鱼养殖前期充分利用天然饵料,如轮虫、枝角类等。通常养殖10 d左右部分水花草鱼开始改变食性,养殖户可投喂小浮萍达到诱食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青饲料需新鲜卫生,解决因青饲料而引发病害的问题。在养殖期间养殖户还需关注水花草鱼浮头情况,若浮头严重说明水体缺氧,可打开增氧机,亦可注入新水。养殖30 d左右后水花草鱼食性完全改变,通常长度为4 cm左右,需分塘养殖,鱼苗约为1万尾/667 m2[3]。
1.5 成鱼养殖
水花草鱼养殖30 d后方可分塘养殖,养殖户需有效应用成鱼养殖技术。第一,池塘需水源良好,附近无污染源,面积约为1.33 hm2,水深以2.1 m为宜,池底平坦,铺有壤土,淤泥厚度不足20 cm,以0.67 hm2为基准配备1台自动投饵机以及1台增氧机。在保证设备能稳定运行的条件下需优化设备应用效果,以应用鱼塘增氧机为例,养殖户需强化增氧机调节水温、曝气、增氧三大功能,叶轮式增氧机主要可分为两种规格,即3 kW与1.5 kW,前者在0.33 hm2以上的草鱼养殖池使用,后者在面积不足0.33 hm2的鱼塘内使用,若鱼塘面积大于0.67 hm2应在两端分别安装一台叶轮式增氧机。在鱼塘内放入增氧机后需检查叶轮状态,确保叶轮平衡且能均衡入水,并位于水下1 cm左右。在妥善安装增氧机、自动投饵机后,养殖户需掌握好打开设备的时间,以增氧机为例,应在天气急剧变化、闷热的天气、下雨前、后半夜等草鱼容易缺氧的时刻打开增氧机,达到充分发挥增氧作用的目的。第二,做好清整池塘工作,通常需在冬季排干池水,并晒、冻20 d以上,在放鱼前半个月左右进水,深度约为15 cm,使用生石灰200 kg/667 m2消毒,要求消毒无死角,达到彻底杀灭病菌的效果,继而助力成鱼降低感染病害的概率。第三,养殖户应提高水质,一般要求水体pH为7.5~8.5,水体透明度约为30 cm,有机物耗氧量约为20 mg/L。第四,在春节前后放鱼种,200~250 g/667 m2草鱼约为300尾,还可联合养殖鳙鱼、鲫鱼等淡水鱼,因为鲤鱼抢食严重,有碍草鱼生长,所以养殖户不应混养鲤鱼。第五,放养鱼种前需使用5%食盐水浸泡10 min左右,达到消毒的效果。第六,在投喂饲料时,养殖户需遵循青饲料为辅、配合饲料为主的基本原则。其中,配合饲料由精草、次粉、玉米、麦麸、豆粕、鱼粉等原料为主,并添加多维元素、矿物盐、氨基酸等。只有饲料营养充分,才能满足草鱼养殖需求,基于此养殖户需适度添加粗脂肪、粗蛋白、纤维素等营养物质。青饲料有水草、旱草、苏丹草、黑麦草等,要求饲料鲜嫩,便于草鱼消化吸收。有些养殖户主要投喂颗粒饲料,饲料内应有30%左右的蛋白质,在“先粗后精”的要求下科学投喂,一般每日投喂2次饲料,每次投喂的饲料应在2 h内吃完。养殖到3~6个月时,需将日投饲率控制在3%左右,以蛋白质占比28%的颗粒饲料为主,以青饲料为辅。养殖到7~9个月时,日投饲率约为1.5%,还需适度减少颗粒饲料总量,并增加青饲料投喂量。在养殖10~11个月时,需追加饲料内蛋白质的占比,约为32%,停止喂养颗粒饲料7 d左右,其间喂养原粮饲料,还要添加维生素。饲料投喂需定点、定时、定量,以草鱼八分饱为宜,3月中旬—5月、6—8月、8月中旬—10月分别投喂2~4次/d、3次/d、4次/d。第七,养殖户需有计划性的加水与换水,一般以10 d为基准注入新水20~30 cm,到7月完成1次换水任务。第八,养殖户需在养殖期间认真巡塘,了解草鱼活动情况、食量以及水质,同时及时清除水中的杂物以及病鱼、死鱼。在6—8月若发现草鱼浮头严重则需打开增氧机,通常在晴朗的凌晨与中午分别使用3~4 h、2~3 h的增氧机,用以解决草鱼浮头问题。第九,养殖户要适时捕捞,一方面,及时售卖大规格成鱼并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解决池塘载鱼量过大的问题,通常养殖户可在7月末的清晨捕捞大规格成鱼[4]。
2 草鱼病害防治技术
2.1 出血病
草鱼出血病隶属呼肠孤病毒科,在安徽、浙江、江苏等地较为流行,2.5~15 cm草鱼均可发病,在水质恶化、溶氧偏低、水温变化较大的池塘当中草鱼的患病率较高,基于此养殖户应做好巡塘工作,关注并优化水质,需根据草鱼浮头情况打开增氧机,还要及时清除水中异物,以免病毒借助异物传播。在通过日常巡塘预防草鱼出血病的同时养殖户可使用疫苗防控疾病,如草鱼出血病组织浆灭活疫苗。养殖户还要在6—9月高发期做好消毒工作,常用消毒制剂为表面活性剂、二氧化氯等。养殖户也可在全池投放黄芩、大黄等抗病毒中草药,水需投放中药1~2.5 mg/L。
2.2 烂鳃病
草鱼在感染嗜纤维黏细菌后会出现鳃丝腐烂的现象,鳃盖逐渐被腐蚀呈透明状,因为嗜纤维黏细菌传播速度较快,所以容易在草鱼养殖区传播开来。为了防治草鱼烂鳃病,养殖户需使用彻底腐熟的粪肥达到肥水的效果,以免因粪便携带病菌而传播疾病。嗜纤维黏细菌无法在0.7%食盐水中存活,养殖户可根据这一特点用食盐水溶液给草鱼消毒,消毒方式是将草鱼放在2%~2.5%的盐水中浸泡15 min左右。养殖户还可从杀灭全池细菌的角度出发使用二氧化氯消毒,用量为200 g/667 m2,若用鱼虾菌必净消毒则使用药剂200~300 g/667 m2。对于已经患病的草鱼而言,养殖户可在100 kg饲料内添加30 g土霉素以及20 g诺氟沙星,连续用药5 d,也可外用杀菌消毒灵,每1 L水混入0.2 mL的药液即可,连续用药2次。
2.3 赤皮病
草鱼赤皮病即出血性腐败病,属于草鱼常见病害之一,容易引发烂鳃病、肠炎病及其他并发症。在草鱼赤皮病暴发期,养殖户需通过高效消毒来防控病害,例如可在1 t水内混入1~1.5 g的漂白粉,亦可混入0.1~0.3 g 8%二氧化氯或0.2~0.5 g30%三氯异氰脲酸粉,全池均匀泼洒,间隔15 d用药1次。实践证明,使用中药可达到防治草鱼赤皮病的目的,例如养殖户可在每吨水内混入2.5~3.7 g的大黄,大黄需在正式使用前用0.3%氨水20倍液浸泡,浸泡后连水带渣泼洒在水池当中,间隔15 d用药1次。从治疗的角度来讲,养殖户可针对病鱼使用诺氟沙星,用药量为30 mg/kg,将药粉拌入饲料,每日投喂1次,间隔3~5 d用药1次,养殖户还可肌内注射硫酸链霉素,用药量为20 mg/kg,间隔3 d再次用药1次。
2.4 肠炎病
草鱼肠炎病在水温超过18℃的条件下开始流行,容易与赤皮病、烂鳃病等疾病并发。染病草鱼可能出现下述情况:一是食欲减退;二是游动速度变慢;三是鳞片竖起;四是腹部肿胀;五是肛门红肿外凸。为了防治草鱼肠炎病,养殖户需做好消毒工作,如可全池泼洒漂白粉,通常用药量为0.1 g/m3,还可投喂混有药剂的饵料,如可在1 kg饵料当中混入2 g大蒜素粉,连续用药6 d[5]。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养殖草鱼期间养殖户可能会遇到鱼苗成活率较低、浮头等情况,为了避免因上述情况降低养殖效益,养殖户需注重有效使用养殖技术,同时利用提高水质、合理应用增氧机、妥善使用药剂等手段防治草鱼病害,继而提高草鱼养殖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毛建.草鱼生态养殖技术[J].水产养殖,2024,45(2):52-53.
[2] 张志华,刘晓丽.新品系“抗病草鱼”鱼种培育试验[J].科学养鱼,2023(10):15-16.
[3] 陈月芳.草鱼鱼塘养殖技术[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3(3):144-146.
[4] 赵越,张平,彭健森,等.浅析草鱼养殖技术及病害防治技术[J].农业灾害研究,2022,12(9):4-6.
[5] 张瑞姿.草鱼科学养殖和病害防治技术[J].农业工程技术,2022,42(8):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