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草养畜模式对提高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
2025-02-13何祖春
摘要:种草养畜作为一种创新的农业实践,有效缓解了人畜争粮的紧张关系,同时优化了土地利用效率,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在草食畜牧业的发展框架下,推广“三元种植结构”——即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与饲料作物的有机结合,显著提升了土地的单位经济效益,满足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农区畜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种草养畜不仅促进了畜牧业的绿色发展,还提高了整个农业系统的生态与经济效益,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本文首先阐述了种草养畜模式定义和内涵,然后指出了种草养畜模式对提高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最后就发展种草养畜推进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种草养畜;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种草养畜作为一种生态友好的畜牧业发展模式,对改善环境及推动畜牧业进步具有显著意义。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优化,畜牧产业结构亦需相应调整,以适应节粮、草食型畜牧业的发展趋势。通过发展种草养畜,不仅能有效降低饲养成本、减轻环境负担,还能显著提升经济效益。此外,种草养畜在保持水土、促进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为生态畜牧业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因此,加强种草养畜工作,是实现畜牧业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关键路径。本文旨在阐述种草养畜的重要性,并着重探讨如何通过具体措施,来加速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步伐。
1 种草养畜模式概述
种草养畜模式是一种将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的农业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通过种植适宜的牧草等绿色植物,为家畜提供优质的饲料来源。种草养畜模式的核心在于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自然条件,实现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一方面,种植的牧草可以改善土壤结构,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的肥力和可持续利用性。另一方面,为家畜提供新鲜的、营养丰富的牧草,能促进家畜的健康生长和繁殖。该模式通常会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以及养殖需求,选择合适的牧草品种进行种植。同时,合理规划种植面积和养殖规模,以确保牧草的供应与家畜的需求相匹配。此外,还会结合科学的饲养管理技术,提高家畜的生产性能和养殖效益。种草养畜模式不仅适用于大规模的养殖场,也可以在家庭农场和农户中推广应用。
2 种草养畜模式对提高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2.1 提高饲料供给能力,缓冲饲料不足
种草养畜模式在提升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能显著增强饲料供应能力,有效缓解饲料短缺问题。牧草与粮食作物虽同属人工栽培,但在产品形态上存在显著差异。牧草以营养体为收获目标,而粮食作物则主要收获籽实[1]。这种差异使得二者在资源利用效率和最终产品产出上大相径庭。牧草作为特殊作物,具有生长周期长、资源转化效率高、再生能力强及一年多收的特点。因此,通过种草养畜,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光热、水肥等自然资源,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效益,为畜牧业提供稳定且丰富的饲料来源,从而推动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模式不仅有助于解决饲料问题,还促进了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2.2 促进土地产出水平,提高农民收入
种草养畜模式在提高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显著提升了土地产出水平,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新路径[2]。相较于传统种植业,种草养畜在相同土地和管理条件下展现出更高的经济效益。例如,种植苜蓿不仅能满足多头奶牛或肉羊的饲料需求,还能显著提升奶牛的产奶量,为农户带来可观的增收。而高产禾本科牧草,如饲用高粱和青贮玉米,其产量能全面满足奶牛或鹅的营养需求,经济效益显著。种草养畜模式的优势在于其高产出和广泛适用性,不仅适用于大规模养殖,也适合千家万户的小规模经营。这一模式不仅推动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还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因此,种草养畜模式成为促进畜牧业可持续性与农民增收的双轮驱动,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2.3 有利于农业良性循环,发展现代农业模式
种草养畜模式在推动畜牧业发展的同时,也为实现农业良性循环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传统养牛业与现代化养殖链条相结合,要求母牛养殖户开展农田种草,以满足规模化养殖需求,并减少放牧对环境的压力。以典型农户为例,通过合理规划土地种植经济作物、粮食和牧草,不仅能实现粮食自给自足,还能通过销售商品粮和养殖牛只获得可观收入。
种草养畜模式的优势在于高产禾本科牧草能显著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相当于增加耕地面积。同时,牛的粪尿排泄物为土地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肥,提高了土壤质量,形成了畜多-肥多-粮多的良性循环。这种三元种植结构不仅促进了养殖大户的发展,还显著提高了经济效益。因此,种草养畜模式作为桥梁,连接了畜牧业与种植业,推动了农业良性循环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融合,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 发展种草养畜推进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3.1 引进优质牧草,科学选择播种
在推进牧草种植工作时,首要任务是优选牧草品种,这一选择需紧密围绕畜牧业的发展需求,同时兼顾牧草的营养价值、适应能力和高产特性。考虑地区特有的自然气候条件,选择最适合当地环境的牧草品种至关重要。种植策略上,应依据牧草的生长习性,灵活采用混播或复种等种植方式,以最大化种植效率。科学规划种植的宽度、密度及行数,确保牧草生长空间合理。在混播时,特别注重选择生长周期互补的牧草品种,以期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此外,结合当地自然条件,可探索林间套种等创新种植模式。种植前的准备工作同样重要,包括种子的精心筛选、土地的翻耕施肥等,以确保牧草的高发芽率和健康生长。种植后的管理也不容忽视,需定期进行灌溉,并采取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同时,重视草畜配套,确保牧草供应与畜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为畜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通过科学选择牧草品种、优化种植策略和加强种植管理,可以有效提升牧草种植的经济效益,为畜牧业的繁荣贡献力量。
3.2 优化种植搭配,保障家畜健康
在牧草种植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饲养畜禽的种类、数量及其全年对牧草的需求,以此为基础合理选择牧草种类,确保牧草供应的稳定性和合理性。同时,要根据季节变化和各类牧草的生长特性,科学搭配牧草种植,以满足畜禽全年对牧草的需求。禾本科牧草与豆科牧草的混合种植是一种有效的搭配方式。这两种牧草具有不同的根系和叶片形态,对养分的吸收利用也各有差异。禾本科牧草能利用豆科草根瘤菌提供的氮素,显著提高牧草产量。然而,在饲养反刍类家畜,如牛、羊时,需特别注意豆科牧草的喂食方式。豆科牧草中富含皂素和可溶性蛋白质,若反刍类家畜单一食用,易引发膨胀病。为预防此病,应在喂食新鲜嫩绿的豆科牧草前,先让家畜食用部分干草或青贮饲料。此外,还可以将豆科牧草与禾本科牧草或秸秆混合喂养,以降低膨胀病的发生风险。在喂食豆科牧草时,还应确保牧草上无露水,以免对家畜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优化牧草种植搭配是保障家畜健康的关键。通过合理选择牧草种类、科学搭配种植,并注意喂食方式,可以有效满足畜禽对牧草的需求,预防家畜疾病的发生,为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这也有助于提高牧草种植的经济效益,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推广畜禽品种改良养殖
推广畜禽品种改良是提升养殖效益的关键举措。在猪的品种选择上,这充分说明了优质种公猪对后代品质的重要影响。一头优秀的种公猪能配种20~30头母猪,其遗传效应可波及成百上千头后代。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牛羊等其他畜禽品种的选择。为提升养殖效益,乡村应着手建立畜禽良种繁育体系,致力于品种结构的优化。应着力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新品种,拓宽本地品种资源的应用领域,从而全面提升养殖的整体效益与质量[3]。在实施过程中,养殖人员需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消费水平及市场对畜禽品种的需求。同时,要深入了解各种畜禽品种的生长特性,以此为基础,精心选择那些回报率高、饲料消耗少、经济效益及商品价值均优的畜禽品种。通过科学选择品种,不仅能提高养殖效益,还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进而推动畜牧业的持续发展。
3.4 保证饲料营养丰富
饲料营养的丰富性对养殖业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促进畜禽的快速增长,必须依据其生长需求,供给蛋白质与能量均衡的高品质饲料。在农村地区,虽然能量饲料如玉米、秸秆等资源丰富,但蛋白质饲料相对匮乏,因此,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显得尤为重要。市场上的饲料种类繁多,但长期购买会增加养殖成本,对养殖户造成经济压力。为了降低成本,可以将自然农作物作为饲料来源,充分利用草地、草坡以及人工种植的牧草。近年来,当地积极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草食动物的养殖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当地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的利用率较低,通过发酵处理,这些废弃物可以变废为宝。秸秆可以加工成饲料,而粪便则可以熟化成为有机肥料。这种处理方式不仅为牧草种植提供了养分,也为畜禽提供了营养丰富的饲料来源。通过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提高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的利用率,我们可以有效降低养殖成本,促进生态的良性循环。这种做法既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又有助于推动生态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3.5 研发无公害饲料,打造绿色品牌
研发无公害饲料是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举措。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应致力于采用酶制剂、有机微量元素等环保添加剂,以生产出不含激素、重金属、抗生素及其他有害化学成分的优质浓缩料和配合料,从而为畜禽提供健康的饲养环境[4]。当前,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受到加工技术落后的制约,导致畜产品难以满足市场对高品质的需求。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对畜产品的质量要求也日益严格。因此,当地必须积极改进绿色有机畜产品的生产方式,并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在遵循国家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努力生产出高质量的畜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通过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可以逐步塑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进而推动当地畜牧业的持续发展。研发无公害饲料、改进生产方式并引进先进技术,是打造绿色品牌、提升畜产品品质的关键。这些举措将有助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推动当地畜牧业的繁荣发展。
3.6 提高人员素质,经营模式创新
提升畜牧业人员素质与推动产业化经营是促进行业发展的关键。为强化基层畜牧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应定期组织培训活动,并邀请行业专家、教授开展专题讲座,重点传授种草养畜的专业知识,以提升人员的业务水平。在注重人员素质提升的同时,也应关注产业创新。结合地方品种资源优势,应建立科技研发平台,并优选龙头企业,积极探索适合当地种草养畜的发展模式。此外,还可以考虑将生态养殖与娱乐餐饮观光相结合,以推动观光牧业的发展。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在发展壮大地方优良品种选育的同时,重点扶持一批肉牛、肉羊等规模化养殖和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实施“公司+农户”“公司+基地”等经营模式,可以带动当地农民积极参与种草养畜模式发展养殖业,从而提高农民收入,并推动畜牧业的整体发展。提升人员素质、推动产业创新以及加强政府与企业的合作,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这些举措将有助于推动畜牧业的持续发展,为地方经济的繁荣做出贡献。
3.7 形成农牧结合产业链,实现种草养畜产业化
要实现种草养畜的产业化,关键在于构建农牧结合的产业链,确保草畜资源的优化配置。种草不应孤立进行,而应与畜牧业紧密结合,通过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充分发挥整体效益。为此,应推动种草以基地化模式发展,走向产业化道路。通过科学规划,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使种草养畜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这种布局不仅有助于提升生态效益,还能带来显著的经济收益,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总之,只有将种草与养畜紧密结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才能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推动种草养畜产业化的进程。
4 总结
综上所述,发展种草养畜产业应依托科学技术,确保畜牧业与生态建设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致力于将此产业培育成地方特色,通过科学规划与技术创新,推动生态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这不仅需要优化资源配置,形成高效的产业链,还需注重生态保护,确保种草养畜产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生态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文乐元.2021年湖南省种草养畜技术培训班在长沙召
开[J].湖南畜牧兽医,2021(5):52.
[2] 王鑫.肉牛养殖技术要点[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1(12):20-21.
[3] 樊章梅.种草养畜的生态经济意义及关键技术探讨[J].今日畜牧兽医,2021,37(10):74.
[4] 张傲.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打造现代畜牧强市[J].新农村,2020(3):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