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跨省流动对区域协调发展韧性与共同富裕的影响:基于现有研究分析
2025-02-13何泽洪何小瑞
摘要:农民工跨省流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跨省流动农民工是中国城市建设的支柱力量。当前,学术界主要从农民工回流原因、特征及影响因素,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民工增收及社会保障等方面开展卓有成效研究,就农民工跨省流动对区域协调发展韧性与共同富裕影响的讨论较少。随着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区域发展与共同富裕优质协调,关系到农民工共同富裕和区域协调发展韧性的新现象、新问题开始出现,迫切需要学术界深度探索和及时回应。未来,相关研究应当通过定量与定性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跨学科综合分析,多维度、多层次揭示农民工跨省流动对区域协调发展韧性与共同富裕的影响。
关键词:农民工;跨省流动;区域协调发展;发展韧性;共同富裕
农民工作为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来源,对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发挥关键作用。农民工跨省流动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深远影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农民工的跨省流动性不断增强,尤其是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区域转移过程中,这种流动更加明显。国家统计局2023年
报告显示,跨省流动农民工已达到6 751万人,占农民工总规模22.69%,占外出农民工规模38.23%。近年来,农民工跨省流动总量有所减少,在农民工总规模及外出农民工规模占比中也有所下降,但下降比例较小,绝对数及占比依然较大(图1)。实际上,农民工跨省流动不仅能够满足各地对劳动力的需求和影响自身的生计与发展,还能在多个方面增强区域经济的韧性,对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产生深远影响。由此可见,农民工跨省流动对区域经济韧性和共同富裕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议题。本文基于农民工跨省流动现有相关研究,分析农民工跨省流动对区域协调发展韧性与共同富裕的影响,探讨未来研究方向和思路。
1 研究现状
1.1 农民工流动的动因与特征
“农民工”概念主要在国内使用,农民工流动是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现象。国内学者对农民工跨省流动的动因已展开一定程度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政策因素等方面。流动动因方面,研究者认为农民工跨省流动的主要原因包括寻求更好的经济机会和生活条件[1],农民工跨省流动基于利益比较和市场选择,省际收入及经济发展差距[2],谋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改善经济状况和实现职业理想。在当前不同地区人力资本投资环境存在巨大差别的前提下,农民工跨省流动进入城市和经济条件较好地区具有低风险、高回报特征,流动回报率较高[3]的特征;同时,居住环境和就业偏好[4]、家庭因素中代际数量[5]也是影响农民工跨省流动的重要因素。新生代农民工和风险偏好导致其倾向流向居住环境较好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老一代农民工更倾向流向收入相对固定,内卷不那么激烈的地区、行业及岗位。流动特征方面,研究发现农民工主要集中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过程呈现出较强的阶段性与周期性。这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及城市化进程高度相关,呈现出先从中西部向沿海跨省流动,后向中西部回流的流动特征。流动群体以省外回流为主,省内主要从中心城区回流到县城。其中,青壮年多回流至县城,年龄越大越倾向于回流至村庄[5-6]。
1.2 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
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农民工跨省流动被视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有研究认为,农民工的到来为目的地区域注入劳动力,农民工跨省流动是促进经济内生性增长以及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动力。然而,农民工跨省流动也可能导致区域间的发展不均衡,进一步加大了区域差距,给社会稳定带来巨大隐患。农民工跨省流动具有异质性和空间溢出效应。农民工跨省流动的创业生态系统指数呈现出东高西低、沿海高内陆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且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溢出效应,当大城市农民工市民化的出路是中、小城市时,应采取加快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动均衡城镇化、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等措施。
在国外,“农民工”概念不常使用,他们主要探讨移民劳动力对东道国经济的影响,认为移民的存在不仅促进了经济增长,还为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贡献。这一研究发现与我国农民工跨省流动对区域协调发展影响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1.3 对共同富裕的贡献
针对共同富裕的研究,有研究提出,收入差距与消费型经济增长水平呈负相关关系,收入差距越大,消费型主导的经济发展水平越低,且在东部地区最为明显。共同富裕的前提是富裕,经济增长及收入增加是衡量富裕程度的重要依据,农民工通过跨省流动,不仅改善了自身的经济状况,还推动了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农民工在经济发达省份的收入相对较高,这有助于缩小省际收入差距。农民工跨省流向发达省份习得技能,在返乡创业政策刺激下回流户籍省份创业,有助于推动省际共同富裕。然而,受户籍制度的影响,跨省流动农民工在社会保障、最低收入、社会融入等方面的情况不容乐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和权益保障问题仍然亟待解决,影响了其对共同富裕的贡献。通过有效的政策调节,能够促进流动农民工与常住农民工群体之间的和谐共处,从而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
1.4 韧性与适应能力
有研究探讨了农民工跨省流动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指出,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存在差异,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农民工跨省流动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人力资源在区域间的供需匹配度,其跨省流动能够增强地区在经济危机和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中的韧性。农民工作为灵活的劳动力,可以迅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从而提高区域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和地区经济韧性。
1.5 结论
农民工跨省流动对区域协调发展韧性与共同富裕的影响是一个复杂且多元化的议题。研究表明,农民工跨省流动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区域不平衡和社会不平等。未来的研究可以更加关注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职业培训以及政策支持等方面,以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同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民工跨省流动管理模式及在延迟退休背景下职业发展,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2 存在的研究空白与问题
在研究农民工跨省流动对区域协调发展韧性与共同富裕的影响时,存在一些重要的研究空白与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限制了我们对这一领域的理解,也影响了政策制定的有效性。
2.1 现有研究的不足
目前,关于农民工跨省流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流动人口的基本特征和经济影响方面,而研究其对区域协调发展韧性和共同富裕的具体影响却相对较少。这种研究的不足主要表现在:(1)缺乏系统性分析。现有研究往往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框架,未能综合考虑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对农民工流动及其影响的综合效应。这种片段化的研究方式导致我们难以全面理解农民工跨省流动的复杂性及其对区域发展的深远影响。(2)区域间比较研究不足。尽管有研究关注了不同地区的农民工跨省流动情况,但系统性的区域比较研究仍然较为稀缺。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体系、文化背景等差异,可能导致农民工跨省流动对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3)研究的持续性不够。当前对“三农”领域农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民工回流原因、特征及影响因素,且以城乡为研究视角,较少将省际作为研究边界。我国省际经济、社会、政策等虽处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环境下,但省际差异性依然较大。农民工作为我国人力资源大户,持续研究农民工跨省流动原因、特征及影响因素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2.2 理论框架的缺失
现有的研究缺乏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来解释农民工跨省流动与区域协调发展韧性和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1)流动性与社会保障。研究者未能深入探讨农民工的跨省流动性如何影响其社会保障的获得,以及这种保障的缺失又如何反过来影响区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2)经济适应性与韧性。虽然有研究提到经济韧性,但缺乏对农民工跨省流动如何增强或削弱省际经济韧性的实证分析。这方面的研究能够为政策制定提供更具针对性的建议。
2.3 数据的可获得性与质量问题
在农民工跨省流动及其影响的研究中,数据的可获得性和质量常常是一个主要问题。(1)缺乏长期追踪数据。已有研究多依赖于横截面数据,缺乏对农民工跨省长期流动轨迹的追踪,这限制了对流动影响的动态分析。(2)数据的代表性问题。目前许多研究使用的数据样本可能存在代表性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在特定区域或特定群体的农民工跨省流动研究中。这使得结论的外推性受到限制。
2.4 政策导向的缺乏
有关农民工跨省流动的研究往往未能将研究结果与政策制定有效结合,主要存在:(1)政策反馈机制不健全。研究缺乏对现有政策效果的评估,以及对新政策提出的实证支持,导致政策制定者难以依据研究结果做出有效决策。(2)缺乏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现有研究往往缺乏对具体政策的建议,尤其是在如何提高跨省流动农民工的收入水平、改善其生活条件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
2.5 社会文化因素的忽视
农民工跨省流动不仅是经济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现有研究往往忽视了文化适应与社会融入、社会网络的作用。农民工在跨省流动中面临的文化适应问题以及社会融入的困难,未得到充分重视。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同时,农民工社会网络在他们的流动和适应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但相关研究相对较少,这使得我们对农民工跨省流动的影响机制理解不够全面。
2.6 结论
农民工跨省流动对区域协调发展韧性与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中存在诸多空白与问题。为填补这些空白,未来的研究应着重于建立系统的理论框架、加强区域间比较、提高数据质量、强化政策导向及关注社会文化因素。这不仅有助于深化我们对这一重要社会经济现象的理解,也将为制定更为有效的政策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3 研究展望
研究农民工跨省流动对区域协调发展韧性与共同富裕的影响,后续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1)理论框架构建。基于文献综述,建立一个综合性的理论框架,明确农民工跨省流动如何通过影响区域经济、社会结构和政策环境等因素,进而影响区域协调发展韧性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2)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涉及数据收集、统计分析、模型构建等。其中收集数据需要包括农民工流动的规模、流动方向、流动时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民工的个人信息、收入水平、生活状况等数据。统计分析包括运用统计方法,探讨农民工跨省流动与区域协调发展韧性、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使用面板数据分析,考察不同省份农民工流动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区域经济的贡献。模型构建包括建立回归模型,分析农民工跨省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影响,探讨农民工跨省流动影响区域协调发展韧性与共同富裕的内在机制[6]。(3)定性研究方法。主要涉及案例研究和政策分析,选择典型地区进行深入案例研究,分析农民工跨省流动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影响。通过政策分析,评估现有政策对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性,分析政府在促进农民工跨省流动和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的政策措施及其效果。
4 结语
本研究的后续路径与方法旨在从多维度、多层次揭示农民工跨省流动对区域协调发展韧性与共同富裕的影响。通过定量与定性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跨学科的综合分析,为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娄晨雁,朱志祥,周梦亚,等.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流动性影响因素调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12):180-183.
[2] 王竹林.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3] 戎建.技术进步、人力资本与中国劳动力流动[D].上海:复旦大学,2009.
[4] 刘娅.农民工风险偏好对就业稳定性影响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23.
[5] 徐祖牧.农民工回流区位研究[D].郑州: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21.
[6] 高更和,曾文凤,罗庆,樊新生.国内外农民工空间回流及其区位研究进展[J].人文地理,2019,34(5):9-1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