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劳动者融入乡村振兴的耦合机制与优化路径探析
2025-02-13吴嘉嘉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传统的农村发展模式已无法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新质劳动者的引入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从新质劳动者的内涵和特征入手,深入探讨其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耦合机制,结果表明新质劳动者在推动乡村产业现代化升级、促进农村生态振兴、改善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进一步提出了优化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质劳动者;新质生产力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发展进入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的新阶段,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已难以满足当前社会环境及乡村振兴的需求。2023年9月,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的“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从而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形成”[1]。这一理念为乡村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内生动力,旨在通过生产力标准的提升,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是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为了有效解决“三农”问题,防止返贫风险,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当务之急,这将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全面进步。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依赖于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更需要知识储备丰富且具备创新能力的新质劳动者肩负起推动乡村振兴的重任。其中高知青年群体作为社会中最具活力和创新精神的代表,与新质生产力具有天然的耦合关系,是新质劳动者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力量。
1 新质劳动者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1.1 新质劳动者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指出,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者构成的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物质力量。新质生产力的要素也可以概括为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对象和新型劳动工具。新质劳动者作为新质生产力系统的主体要素,与传统劳动者相比,在“新”和“质”两个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所谓“新”指的是新质劳动者所从事的工作涉及新技术、新的生产方式等。所谓“质”则表明新质劳动者具有更高的教育水平、技术专长和创新能力[2]。这体现出了劳动力的质量特性。故而新质劳动者是指具备高素质、高技能以及掌握现代科技知识的创新型应用人才。这类劳动者在数字化时代表现尤为突出,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及创新能力,能够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设备,主动适应科技发展带来的变化,进而推动生产力的高效提升。即参与数字劳动的数字青年,其劳动过程是劳动者以数字技术为工具,以数据为劳动对象的生产性劳动过程[3]。年轻化、专业化和高素质的特点使这群数字青年成为数字时代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能动主体,是优化和改进高智能化生产体系的主导力量。
1.2 新质劳动者的基本特征
基于以上论述以及周文等[2]的研究理念,新质劳动者的主要特质可以从“新”与“质”两方面的特质进行阐述:新质劳动者表现的“新”特质是相较于传统劳动者而言的,是劳动者适应数智时代,具备使用新质劳动资料(即“高精尖”设备),面对新质劳动对象(新料质)的劳动能力。相较于传统劳动者,新质生产力主要群体是高知群体,他们以数据为载体发展数字经济,在新兴产业中发挥其创新能力,是新质生产力新体系的数字劳动者。根据2020年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中的资料,“2020年,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91年,比
2010年的9.08年增加了0.83年;其中,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75年,比2010年的10.24年增加了0.51年”[4]。这反映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及其技能水平快速提高。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使得劳动力的生产效率(即劳动力的质量)成为新质生产力体系的关键因素。
2 新质劳动者与乡村振兴的耦合机制
在现阶段数字经济的概念下,创新能力和知识应用成为数字农村发展的新引擎。新质劳动者则是启动新技术和新理念这一引擎的关键推动力。
2.1 新质劳动者对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促进作用
2.1.1 产业现代化升级:新质劳动者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推进并实现乡村产业的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核心。产业发展不仅决定了乡村经济的活力,还保障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稳定。鉴于当前许多农村地区仍然面临经济结构单一、产业链短缺、技术水平低下等问题,为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必须通过引进具有先进的生产力和技术的新质劳动者,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开发新兴产业,从而构建多元化、可持续的产业体系。新质劳动者,特别是返乡创业的高知青年群体,是乡村产业发展的主力军。返乡创业的高知青年群体具备着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乡村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其创业活动带动乡村产业发展,在乡村中传播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提升了农民的致富能力。如党的二十大代表向辉,通过整合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积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龙头企业,推动了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强大的示范效应。此外,新质劳动者通过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也可以提升农业效率,解决产业链短缺问题,催生了智能农业、新能源农业等新兴产业。借助智能农业设备和大数据平台,农民能够实现现代化的农业管理,如精准施肥和智能灌溉,从而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利用电商平台销售本地农产品,打破传统的地域限制,可以显著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即通过平台化改造产品流通方式,重新构建连接机制,并借助数字系统实现各类要素和主体的全面联动[5]。
2.1.2 建设宜居乡村:新质劳动者促进农村生态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6]。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重要的一环,长期以来,乡村的人居环境与城市都有明显差距。面对日益严峻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挑战,传统生态农业方式亟须转型升级。新质劳动者运用生态工程、智慧农业技术、生态循环技术等提高资源利用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形成科学高效的农业体系。这不仅促使农业生产逐步向高效能的新范式转型,也为农村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点。新质劳动者的参与也为宜居乡村的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持。他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绿色技术,还通过参与乡村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村庄的现代化改造,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通过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农村地区逐步实现了从传统生产模式向现代化、生态友好型社会的转变。新技术新建设的应用减少了污染,推动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1.3 改善公共服务:新质劳动者参与乡村组织振兴
新质劳动者可以改善公共服务和参与乡村治理创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乡村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具备专业管理知识的青年将数字化管理理念和现代治理技术引入乡村基层组织,提升乡村社会治理的智能化和高效性。利用大数据和信息技术对乡村社会的基础数据进行精准分析,帮助村委会做出更符合实际需求的决策,从而提升治理的科学性和透明度。此外,他们还可以通过组织培训、开展示范活动等形式,提升当地村干部和居民的整体素质,推动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进程。《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指出,要“立足乡村文明,汲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切实保护好优秀农耕文化遗产,推动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合理适度利用。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7]。具有创新精神的新质劳动者往往能起到桥梁作用,将现代文化理念与传统乡村文化结合,形成具有乡土特色的社会治理模式。这就需要高素质的文化人才帮助重塑乡村的文化根基,在保护农耕文化遗产的同时进行创新,进而实现改善乡村文化环境,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质量的目标。
2.2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质劳动者返乡面临的挑战
2.2.1 传统人才培育机制已不适用于新时代
传统的人才培育机制往往与乡村产业的发展需求脱节。传统教育体系缺乏对乡村新兴产业和新质生产力的关注与培养。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人才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现有的教育培训机制难以有效应对这些变化。这导致新质劳动者在返乡后,常面临知识和技能的断层,影响其创业和就业的成功率。
2.2.2 政策扶持力度不足,乡村社会福利保障不健全
尽管国家在政策层面上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但城乡之间的社保福利水平仍然存在显著差距,成为新质劳动者返乡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其中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问题尤为突出。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经费占全国义务教育总经费的比例远低于学生人数比例,导致农村教育资源匮乏,教学质量不高。这种教育资源的差异不仅影响了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也阻碍了新质劳动者返乡后对子女教育的期望和需求的满足。
2.2.3 融入乡村社会文化存在困难
新质劳动者在返乡后,将面临融入乡村社会文化的困难。由于城乡之间存在显著的文化差异,新质劳动者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与传统乡村文化有所不同,容易产生冲突和隔阂。乡村社会结构相对封闭,新质劳动者在融入当地社区、建立人际关系方面也面临挑战。由于缺乏共同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他们会感到孤立无援,难以融入当地的社会网络。这种文化和社会的疏离感,进一步影响了新质劳动者在乡村长期发展的意愿和信心,成为阻碍乡村振兴的一大障碍。
3 新质劳动者融入乡村振兴优化路径
3.1 教育与培训优化路径
由于新兴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新质劳动者除了需要具有更高的专业技能、数字化、智能化的操作技能,还需要注重多领域的融合,拥有较强的前瞻力。为此,应通过系统化、长期化的培训计划,不断提升劳动者的专业技能水平。依托高职院校、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等资源,开展针对性的技能培训,确保新质劳动者能够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培养劳动者前瞻意识与创新能力,创新教学理念,实行素养导向的人工智能教育,不仅注重于知识和技能的习得,更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有机结合、过程与方法的综合运用,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融合[8]。还可以借助线上平台,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资源,使劳动者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学习多领域的专业知识,提高其跨边界学习能力。建立长效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机制,专注发展本土人才。乡村振兴需要长期稳定的人才支撑,单靠短期的政策引导难以实现持久的效果。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的农村实用型人才,是乡村人才振兴的基础力量。政府和高校应联手制定农村人才培育规划,为本土人才培养提供条件,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现有人才队伍建设和乡村教育。加大对乡村教师、农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力度,确保乡村的基础教育建设和技术支持不会落后。同时,还应设立定期评估和反馈机制,及时调整培养方案,以确保人才培养与乡村发展需求的高度契合。
3.2 政策支持与福利机制优化
新质劳动者的返乡创业就业是乡村振兴的有生力量,带来了强大的活力。这就需要政策的支持来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实现人才回流。重视返乡创业人员,为新质劳动者返乡创业创造良好的条件,政府部门可提供创业补贴、简化创业手续、设立创业园区等。同时,针对创业青年专业知识丰富但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加强创业指导服务,帮助创业者解决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政府还可提供更加优惠的财政和税收支持政策,不仅包括直接的资金补贴、设立专项基金,还可在税收上给予新质劳动者更多的减免政策,以降低其创业成本。社保与福利政策的完善是留住人才的重要保障。政府应通过优化社保制度,为新质劳动者提供全面的社会保障,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同时,还应根据乡村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应当地的福利政策,如住房补贴、子女教育补贴等,减轻新质劳动者的生活压力,增强他们留在乡村的意愿。
3.3 社会文化氛围与情感驱动
留住人才不仅要在物质经济方面提供保障,还要在文化层面与乡村社会深度融合。良好的乡村社会氛围应包容对新质劳动者的文化表达,确保他们在乡村社会中感受到尊重与认可。在社区层面,可以通过邀请新质劳动者参与社区活动、担任社区职务等方式,使其更好地了解乡村的实际需求,并为社区发展贡献力量。同时,社区应积极接纳新质劳动者,通过建立社区平台,加强居民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新质劳动者与当地居民的良性互动。情感因素是新质劳动者融入乡村振兴的驱动力之一。政府应引导乡村社会文化氛围,保护与宣传当地特色文化,举办文化交流活动,为新质劳动者提供一个与乡村传统文化深度融合的平台,增强他们对乡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他们基于其知识、技能、技术应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深度参与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推动了乡村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的全面发展,同时完成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4 结语
乡村振兴,不仅依赖于乡村本土青年人才的深度参与,更亟需具备知识储备、文化素养与专业技能的高素质青年群体广泛融入乡村发展实践,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新质劳动者的融入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推动力。他们在推动乡村产业现代化、引领文化传承与创新、促进生态环境优化及加强基层治理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完善福利政策以及营造包容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实现新质劳动者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耦合,吸引并留住这些高素质人才的关键。
未来,乡村振兴的深入推进需要更广泛地调动新质劳动者的资源与能力,实现产业振兴、生态振兴与组织振兴的三重突破。通过持续优化政策环境、加强青年人才培养、推动乡村治理创新,乡村地区有望构建起更具活力和韧性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这将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提供重要助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 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23-09-09(001).
[2] 周文,许凌云.论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J].改革,2023(10):1-13.
[3] 肖峰,郭海静.数字劳动与青年发展[J].中国青年研究,2024(4):35-42.
[4] 周皓.中国人口流动模式的稳定性及启示——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数据的思考[J].中国人口科学,2021(3):16.
[5] 黄烨炜.乡村数字经济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23.
[6]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02-02(001).
[7]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J].中国合作经济,2018(2):18-27.
[8] 祝智庭,戴岭,赵晓伟,等.新质人才培养:数智时代教育的新使命[J].电化教育研究,2024,45(1):5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