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基础设施对企业出口韧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2025-02-12潘雅茹单芸菲
[摘 要:持续增强企业出口韧性是提升贸易活力、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文章基于2006—2022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相关数据,考察新型基础设施对企业出口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基础设施能够提升企业出口韧性,且新型基础设施流量对企业出口韧性的促进作用大于存量;机制分析发现,宏观层面的区域资源配置、中观层面的产业竞争力以及微观层面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是新型基础设施提升企业出口韧性的重要机制;异质性分析表明,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对国有企业、成立时间较长的企业及东部地区的企业出口韧性影响较为显著,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提升企业出口韧性。研究结论为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企业出口韧性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经验证据。
关键词:新型基础设施;出口韧性;数字经济;资源配置;数字化转型
中图分类号: F49;F832.51;F752.62"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7-5097(2025)02-0037-11 ]
Impact and Mechanisms of New Infrastructure on Enterprise Export Resilience
PAN Yaru,SHAN Yunfei
(School of Law and Economics,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65, China)
Abstract: The continuous enhancement of enterprise export resilience is essential for invigorating trade vitality and foster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Utilizing data from Chinese A-share listed enterprises spanning the period from 2006 to 2022, this essay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new infrastructure on enterprise export resilience, as well as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Research findings indicate that new infrastructure can enhance enterprise export resilience, with the impact of infrastructure flow on export resilience enhancement surpassing that of existing infrastructure. A mechanism analysis reveals that regional resource allocation at the macro level,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at the meso level, an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t the micro level are crucial mechanisms through which new infrastructure enhances enterprise export resilience. Heterogeneity analysis reveals that new infrastructure exert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export resilience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long-established enterprises, and enterprises located in the eastern regions. Moreov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policies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bolstering enterprise export resilience. The research findings offer both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empirical evidence for the advancement of new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the enhancement of enterprise export resilience.
Key words:new infrastructure; export resilience; digital economy; resource allocatio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稳妥应对经贸摩擦,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在此背景下,企业作为参与外贸经济的主要微观主体,提升出口韧性是其应对复杂国际市场动态、适应新的国际贸易环境和开拓新成长路径的关键。
新型基础设施的蓬勃发展加快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能够有效打破不同区域和部门间的空间界限。与传统基础设施相比,新型基础设施除了具有基础性、公共性和强外部性等一般特征,还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及融合化等新特征,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打破时空限制,加快要素流动,给以企业为代表的市场力量注入新动力[1]。具体表现为,以5G网络、人工智能和云计算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不仅能够畅通数据流动,降低企业信息搜寻成本,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还有助于企业及时获取市场需求变化信息,快速调整生产计划和出口策略,使企业在面对外部冲击时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化,从而提升企业出口韧性。那么,新型基础设施对企业出口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理是怎样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的实施是否有助于企业提升出口韧性?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具有现实意义。
与本文相关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企业出口韧性的概念与影响因素
有学者认为企业出口韧性是指企业在受到负面冲击时保持出口业务稳定的能力(杜运苏和陈汉,2024)[2],也有学者将其定义为,企业在受到冲击后将出口业务规模恢复至冲击来临前的均衡状态的动态调整能力(曹宇芙等,2024)[3]。有关出口韧性影响因素的研究显示,企业出口韧性不仅受到出口多元化策略及全球价值链上游嵌入度的影响(刘慧和綦建红,2021;姜帅帅和刘慧,2021)[4-5],还受到企业创新能力和内部控制能力的影响(陈胜利和王东,2023)[6]。在影响渠道上,企业能够依托数字化转型扎根国际分工体系,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发展,进而提升出口韧性(戴翔等,2023)[7]。
(二)新型基础设施的影响效应
从宏观视角来看,新型基础设施通过推动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提高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张美云和谷阳,2024)[8],能够深化技术应用、优化资源配置、培育创新人才,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唐寅,2024)[9]。从中观视角来看,新型基础设施能够丰富沟通形式,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等相互融合发展,推动传统意义上的“双边市场”向“多边市场”转变,增强区域市场之间的互动联系(吴国滨等,2024)[10]。从微观视角来看,新型基础设施不仅有助于企业绿色转型(蔺鹏和孟娜娜,2023)[11]和贸易升级(钞小静和薛志欣,2023)[12],还可以通过发挥人才集聚和技术创新效应(裴璇等,2023)[13]来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
(三)新型基础设施和企业出口韧性的关系
基于全国层面的研究认为,新型基础设施通过信息成本效应、资源配置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显著扩大了企业出口贸易规模(周记顺和宋颜希,2022)[14],有助于提升出口绩效(张皞和陈绘宇,2023)[15]。基于区域层面的研究认为,基础设施区域发展差异可以调整国际贸易格局(程中海和柴永乐,2021)[16],且基础设施建设能够降低双边贸易成本、促进地区间交流,进而提高出口效率(胡晓丹,2019)[17]。进一步聚焦企业层面,有研究认为,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优化企业生产结构、拓展企业创新边界,提高企业市场信息可得性(沈坤荣等,2023)[18],通过国内市场一体化(吴群锋等,2021)[19]和内部贸易网络效应(孙林和陈霜,2023)[20]提升中国企业出口韧性。
然而,现有文献大多采用单一的基础设施存量或流量数据测度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没有全面衡量基础设施的存量和流量,难以有效评估基础设施发展对企业出口韧性的影响。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主要有:①在区分流量效应和存量效应的基础上,系统考察新型基础设施对企业出口韧性的影响,分析新型基础设施流量和存量的贸易韧性效应。②结合新型基础设施的特有属性,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探究新型基础设施影响企业出口韧性的作用机制。③从企业性质、企业年龄和区域特征等方面,分析新型基础设施提升企业出口韧性的异质性效应。④通过进一步检验,验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的实施对企业出口韧性的影响,以期得到更具体的政策启示。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新型基础设施对企业出口韧性的直接影响
新型基础设施对企业出口韧性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新型基础设施的完善可以加快生产流程,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提升企业出口韧性。其次,新型基础设施的网络属性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出口渠道,有助于企业获得更多的出口机会,进而提升企业出口韧性。最后,新型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企业提供了更加安全、稳定的生产和出口环境,减少不确定性因素对企业出口业务的影响,增强了企业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
通过对新型基础设施进行细分发现,企业出口韧性受到其存量和流量的双重影响,且新型基础设施存量和流量对企业出口韧性的影响存在差异性。从存量角度来看,企业利用现有基础设施资源能够优化生产流程,节约生产成本,进而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新型基础设施存量能够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高其经营效益,为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从流量角度来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出口韧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开拓新市场和提高产品附加值。新型基础设施项目的投入不仅为企业拓展出口市场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促使企业不断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企业对外贸易的灵活性,扩大出口市场份额。因而,新型基础设施存量和流量对企业出口韧性的影响是相辅相成的,新型基础设施存量为企业出口提供支撑和保障,新型基础设施流量则为企业开拓新市场和提高产品附加值提供动力和机遇。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说1。
H1:新型基础设施有助于提升企业出口韧性,且新型基础设施存量和流量对企业出口韧性的影响程度不同。
(二)新型基础设施影响企业出口韧性的机制分析
新型基础设施具有网络性、融合性及技术性等特有属性,本文以此为切入点,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分析新型基础设施影响企业出口韧性的作用机制。具体表现为,新型基础设施通过在宏观层面优化区域资源配置、中观层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微观层面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来提升企业出口韧性。
1. 宏观层面:优化区域资源配置
新型基础设施的网络属性使其能够通过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来提升企业出口韧性。首先,新型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能够实现资本的有效配置,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不仅能够使企业获得更为便捷的融资渠道和丰富的投资机会,还能够增强其在市场竞争中的抗风险能力。其次,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增加了企业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加快高素质人才的区域流动,有助于企业优化人力资本结构,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提升企业出口韧性。最后,新型基础设施提供的网络平台不仅能够提高信息透明度,还可以加速区域间数据要素的流通与共享,使企业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时能够及时做出调整与应对,从而提升企业出口韧性。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说2。
H2:新型基础设施通过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来提升企业出口韧性。
2. 中观层面:增强产业竞争力
新型基础设施的融合属性使其能够通过增强产业竞争力来提升企业出口韧性。首先,新型基础设施能够通过有效的信息融合建立共享经济平台,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促进新兴产业迅速发展,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增强企业出口竞争力。其次,由新型基础设施带来的技术融合能够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数字化、智能化的生产新模式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生产方式。企业通过引入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和智能管理系统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从而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最后,新型基础设施通过数字技术的广泛使用推动了产业融合,形成更加紧密的产业链生态系统,有助于企业整合生产的各个环节,降低外部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进而提升企业出口韧性。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说3。
H3:新型基础设施通过增强产业竞争力来提升企业出口韧性。
3. 微观层面: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新型基础设施的技术属性使其能够通过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来提升企业出口韧性。首先,新型基础设施的应用与发展能够有效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有助于企业形成创新生态系统,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进而增强企业出口竞争力。其次,新型基础设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会促进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的更迭,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数据要素的使用效率,降低企业对传统生产要素的依赖,从而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最后,由新型基础设施带来的新兴数字技术能够使科技创新成果在企业得到有效转化,创新成果的应用有助于企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降低企业生产和经营成本,增强产品竞争力,从而提升企业出口韧性。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说4。
H4:新型基础设施通过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来提升企业出口韧性。
综上所述,本文结合新型基础设施的特殊属性,从直接影响效应和间接影响效应两个方面提出四个研究假设,研究思路如图1所示。
三、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定
为了探究新型基础设施对企业出口韧性的影响,本文设定如下基准回归模型:
[Resi_exportit=β0+β1Infit+δcontrolsit+φt+φc+εit] (1)
其中:[Resi_exportit]为企业出口韧性;[Infit]代表新型基础设施;下标i、c和t分别表示企业、省份和年份;[controlsit]是与企业出口相关的一组控制变量;[εit]为随机误差项。本文重点关注[Infit]的系数[β1],若[β1]为正,表示新型基础设施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出口韧性。为了减小时间和地区对企业出口韧性的影响,在计量模型中引入年份固定效应[(φt])和省份固定效应([φc])。此外,为使实证检验结果更加稳健,使用稳健标准误来估计回归模型。
为了检验新型基础设施对企业出口韧性可能存在的作用机制,即验证H2和H3,本文在模型(1)基础上构建模型(2)和模型(3),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进行检验,通过观察新型基础设施和中介变量等回归系数的显著性和大小判断中介效应是否存在。中介效应模型为:
[medit=α+β2Infit+φcontrolsit+γij+δt+εijt] (2)
[Resi_exportit=α+β1Infit+β2medit+φcontrolsit+γij+δt+εijt] (3)
其中:被解释变量为企业出口韧性([Resi_exportit]);[medit]为中介变量,包括区域资源配置([Reop])、产业竞争力([RCA])以及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其余设定均同基准模型一致。
(二)变量测度与说明
1. 核心解释变量
本文使用新型基础设施存量和流量数据来考察两种口径下新型基础设施对企业出口韧性的影响。①新型基础设施存量([Infstock])。本文参考张军等(2004)[21]的研究,以2006年为基期,折旧率取值为0.096,采用永续盘存法估算全国各省份新型基础设施存量。②新型基础设施流量([Infflow])。本文参考骆文月和随洪光(2024)[22]的研究,选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两个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来衡量。
2. 被解释变量
企业出口韧性([Resi_export])。参考魏昀妍等(2022)[23]的方法,本文将企业出口韧性定义为,企业在面对外部冲击时能够使出口保持相对稳定或快速恢复的能力。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需求市场萎缩,中国企业出口遭受重创,因此,本文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冲击事件,以企业每年相较于2008年的出口额偏离度来衡量出口韧性,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Resi_exportit=(exportit−exporti2008)/exporti2008] (4)
其中,[exportit]和[exporti2008]分别为企业t年和2008年的出口额,[Resi_exportit]值越大,意味着企业出口额下降幅度越小,遭受外部冲击后恢复能力越强。
3. 中介变量
①区域资源配置([Reop])。采用各地区的要素资源错配程度作为区域资源配置的代理变量。②产业竞争力([RCA])。采用各产业的盈利能力即利润总额作为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③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使用LP半参数估计法,采用中间品投入代替投资额作为TFP的代理变量。
4. 控制变量
关于控制变量的选取,参考张蔼容和胡珑瑛(2023)[24]的研究方法,本文选取五个可能会对上市企业的出口贸易产生影响的指标,具体为:①企业总资产([Size])。使用企业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衡量。企业资产规模和结构决定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资产规模较大的企业能够承担更高的市场波动风险,有助于提升企业出口韧性。②企业负债率([Lev])。采用企业负债总额与总资产的比值来衡量。适量的负债有助于企业扩大出口规模,提高出口市场份额,但负债过多可能导致企业经营风险增加,削弱企业面对外部冲击时的应对能力,进而影响出口的稳定性。③企业资产回报率([ROA])。使用企业净利润与资产总额的比值来衡量。高资产回报率的企业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资本,在面临市场波动、政策变化或国际贸易摩擦等不确定因素时,能够保持更强的稳定性。④企业固定资产规模([Fa])。采用固定资产净值与企业总资产的比值来衡量。较大的固定资产规模意味着企业拥有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生产资源,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从而提升企业出口韧性。⑤企业董事会规模([Board])。采用企业董事会总人数的自然对数来衡量。适当规模的董事会能够给企业带来更加多样化的观点与决策,有助于企业全面地分析市场信息和风险,进而提高出口的稳定性。
(三)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6—2022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作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双重固定效应模型,从存量和流量视角考察新型基础设施对企业出口韧性的影响。本文所用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海关数据库,企业层面数据来自CSMAR经济金融数据库、WIND经济数据库以及迪博数据库。参考现有的实证研究方法,本文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如下处理:①剔除企业名称、企业年龄缺失的样本。②剔除ST、*ST企业。③剔除样本期间未连续出口及成立年限少于两年的样本。此外,为消除异常值对实证结果的潜在影响,对所有连续变量在1%和99%水平进行缩尾处理。
本文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详见表1所列。可以看出,新型基础设施存量和流量的标准差分别为0.911和0.369;企业出口韧性的标准差为1.952,变异系数约为0.1,表明不同企业的出口韧性具有较大差异性。因此,本文研究新型基础设施对企业出口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四、实证结果
(一)基准回归结果
表2汇报了新型基础设施对企业出口韧性影响的回归结果,第(1)列和第(2)列为不加入任何控制变量,仅包含行业和年份固定效应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新型基础设施存量和流量回归系数均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新型基础设施存量和流量均可显著提升中国上市企业的出口韧性。第(3)列和第(4)列为加入与企业特征相关的控制变量后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新型基础设施存量和流量回归系数依然在1%的置信水平下显著为正,但流量的回归系数明显大于存量。第(5)列和第(6)列为进一步加入与企业董事会特征相关的控制变量后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新型基础设施存量和流量的回归系数依然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新型基础设施存量和流量每增加1%,企业出口韧性将分别提高0.229和0.475,表明新型基础设施存量和流量都可以提升企业出口韧性,但流量对企业出口韧性的边际影响明显大于存量。原因可能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时间较晚,大多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产品形态、主导技术、市场需求及产业配套等还处于培育期,未形成规模化的新型基础设施存量[25]。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型基础设施的迭代式升级速度较快,使新型基础设施流量更具科技特征和导向性,能够适应数据要素变化趋势需求[26],有助于企业数字化转型,增强企业出口竞争力,因此,新型基础设施流量对企业出口韧性的影响大于存量。由此,H1得到初步验证。
(二)稳健性检验
1. 替换被解释变量
为消除变量测度误差对回归结果的影响,本文使用企业盈利增长率替换被解释变量,并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见表3第(1)列和第(2)列。回归结果显示,新型基础设施流量回归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新型基础设施流量越大,企业盈利状况越好,企业出口韧性也越强,而新型基础设施存量对企业盈利能力表现出负向的抑制作用。可能的原因是,随着5G、人工智能的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存量面临数字化转型问题,使得其维护成本较高,而基础设施流量的增加有助于企业拓展市场辐射范围,健全企业供应链体系,促进其出口韧性的提升。
2. 剔除直辖市
在选取的样本中有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四个直辖市,相较于其他省份,直辖市更加注重自身的地域特色和发展需求,在区位优势和经济结构上存在一定的特殊性[27]。为进一步验证基准回归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将样本去除四个直辖市后重新进行回归,结果见表3第(3)列和第(4)列。可以看出,新型基础设施存量和流量的回归系数均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且新型基础设施存量的系数为0.226,小于新型基础设施流量的系数0.562,表明新型基础设施对企业出口韧性的影响与基准模型估计结果一致,进一步验证了基准回归结果的稳健性。
3. 扩大样本容量
考虑不同企业的不同特征可能会对其出口韧性产生较大影响,为保证实证结果的稳健性,本文扩充了与企业特征相关的指标,将其纳入基准模型重新进行估计,结果见表3第(5)列和第(6)列。可以看出,新型基础设施存量和流量的回归系数依然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新型基础设施存量的系数为0.227,小于新型基础设施流量的系数0.256,表明新型基础设施对企业出口韧性存在显著的正向效应,且新型基础设施流量的影响明显大于存量,进一步验证了基准回归结果的稳健性。
(三)内生性检验
考虑新型基础设施和企业出口韧性可能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出口韧性强的企业在资金、研发和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的需求相对较高,从而使区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规模较大[28]。为了缓解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本文分别使用工具变量法和滞后多期的企业出口韧性进行检验。
首先,选取“人均电信业务收入”作为工具变量(tool),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2SLS)对工具变量进行回归。使用该工具变量的原因在于,电信业务结构的优化能够带动以大数据、云计算等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但与企业出口韧性并无明显的直接联系,满足工具变量“外生性”要求。为验证工具变量的合理性,本文进行了弱工具变量检验,发现F统计量大于10,也大于10%的临界值,拒绝原假设,即不存在弱工具变量。其次,本文对被解释变量企业出口韧性分别进行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处理,并重新代入回归方程进行实证检验,以此来消除时间趋势的影响,缓解双向因果问题。由表4的回归结果可知,无论是工具变量法,还是被解释变量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回归系数始终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且新型基础设施流量的影响明显大于存量。
(四)异质性分析
新型基础设施对不同特征企业出口韧性的影响可能存在异质性,因此,本文从企业所有制、企业年龄和企业所在区域三个方面考察新型基础设施对企业出口韧性的影响差异。
1. 基于企业所有制的异质性分析
新型基础设施对企业出口韧性的促进作用可能会受到企业所有制的影响。本文将样本企业划分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若为国有企业,赋值为1,非国有企业则赋值为0,回归结果见表5第(1)列和第(2)列。结果显示,此分组通过了组间系数检验,且国有企业的新型基础设施估计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而非国有企业的估计系数为负,表明新型基础设施有助于提升国有企业出口韧性。可能的原因是,国有企业具有规模和政策优势,在面对危机时,国有企业可以利用较明显的优势地位抵御风险冲击,将贸易风险对出口的影响降到最低,而非国有企业会受到较多的政策、资金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约束,数字化转型的速度相对较慢、深度相对不足,新型基础设施对其出口韧性的促进作用较弱[29]。
2. 基于企业年龄的异质性分析
新型基础设施对企业出口韧性的促进作用可能会受企业年龄的影响。本文按企业年龄均值将样本划分为成立时间长和成立时间短两组,若企业年龄高于均值,赋值为1,否则为0。回归结果见表5第(3)列和第(4)列,可以看出,此分组通过了组间系数检验,且无论企业成立时间长短,新型基础设施的回归系数均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但成立时间长的企业估计系数显著大于成立时间短的企业,表明新型基础设施对成立时间较长企业的出口韧性存在更为显著的促进作用。原因可能是,成立时间较长的企业通常拥有更为丰富的资源,并且在出口活动中积累了大量的海外市场经验,能够更灵活地利用新型基础设施来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从而提升企业出口韧性。
3. 基于企业区域特征的异质性分析
由于各地区发展水平不同,导致企业所在地区的新型基础设施和数字技术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因此,本文按企业所在区域将样本划分为东部地区企业和中西部地区企业两组,并进行组间系数检验,回归结果见表5第(5)列和第(6)列,可以看出,两组的新型基础设施回归系数均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但东部地区企业的影响系数大于中西部地区,表明新型基础设施对东部地区企业出口韧性的促进作用更强。原因可能在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拥有优越的要素资源,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也较高,能够为企业高效开展生产活动提供坚实的基础,而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存量较小,新型基础设施发展尚未形成规模,因而对企业出口韧性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五)机制检验
上文证实了新型基础设施可以显著提升企业出口韧性,且经过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之后,这一结论仍然成立。在此基础上,本文主要从宏观层面的区域资源配置([Reop])、中观层面的产业竞争力([RCA])以及微观层面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检验新型基础设施影响企业出口韧性的作用机制。
1. 区域资源配置
表6第(1)列和第(2)列是以区域资源配置为中介效应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新型基础设施存量和流量对区域资源配置的影响系数分别在5%和1%水平下显著为负,说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显著降低要素错配程度,加快资源要素的区域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提升企业出口韧性。可能的原因是,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加快了区域内人才、资金和信息等资源要素的流动,使企业可以快速地获取最新的市场信息和应用技术,增强区域内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区域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提升企业出口韧性[30]。上述检验结果证明,区域资源配置确实是新型基础设施提升企业出口韧性的重要机制,H2得到验证。
2. 产业竞争力
表6第(3)列和第(4)列是以产业竞争力为中介效应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新型基础设施存量和流量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系数均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两者对增强产业竞争力均有显著促进作用,表明新型基础设施能够通过促进信息、技术及产业融合等方式增强产业竞争力,这是提升企业出口韧性的重要动力。可能的原因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不仅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而且有助于企业降低信息搜寻与输出成本,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从而提升企业出口韧性[31],由此,验证了H3。
3. 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表6第(5)列和第(6)列是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为中介效应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新型基础设施存量和流量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回归系数均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两者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表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从而提升企业出口韧性。可能的原因是,在新型基础设施的技术支持下,企业能够改变传统生产要素的投入方式,增加各类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出,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速度,增强企业产品竞争力,从而提升企业出口韧性[32],由此,验证了H4。
五、进一步研究
考虑“宽带中国”“智慧城市”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的实施可能会对企业出口韧性产生影响,本文进一步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展开分析。一方面,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的实施能够促进信息技术服务和软件业发展,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硬件设施和技术支持,有效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出口产品质量[33]。另一方面,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的实施推动了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企业及时了解不同地区消费者的偏好,提高对国际市场信息的获取能力,从而提升企业出口韧性[34]。基于此,本文将“宽带中国”试点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试验,利用双重固定效应的渐进DID模型,探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对企业出口韧性的影响,回归结果见表7所列。
表7第(1)列为不加入任何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新型基础设施试点政策的双重差分项对企业出口韧性影响的回归系数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说明“宽带中国”试点政策的实施对企业出口韧性存在显著的正向作用。第(2)列为加入部分控制变量后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新型基础设施试点政策的双重差分项对企业出口韧性影响的回归系数依然在1%水平下显著为正,进一步支持了“宽带中国”试点政策的实施能够提升企业出口韧性的这一结论。可能的原因是,以“宽带中国”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的实施不仅能够促进数据资源共享和开放,使数据要素在企业间有序流动,还可以助力企业拓展市场[35]。第(3)列为进一步加入所有控制变量后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核心解释变量系数依然显著为正,说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的实施能够提高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有助于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规模,从而提升企业出口韧性。
为了验证双重差分模型的有效性,本文进行平行趋势检验,将“宽带中国”试点政策实施前3年和后5年的虚拟变量分别作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代入模型中,具体检验结果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在“宽带中国”试点政策实施前,估计系数均不显著,且系数值变动幅度较小,表明“宽带中国”试点政策实施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而在“宽带中国”试点政策实施当年及以后几期,估计系数均显著为正,且系数值变动较大,证实了本文采用的双重差分模型满足平行趋势的假设要求。
六、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根据2006—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通过实证检验考察了新型基础设施对企业出口韧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新型基础设施能够有效提升企业出口韧性,在区分新型基础设施存量和流量后,这种促进作用仍然存在,且新型基础设施流量对企业出口韧性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存量。②新型基础设施对企业出口韧性的影响存在显著异质性,对国有企业、成立时间较长的企业以及东部地区企业的出口韧性影响较为显著。③新型基础设施通过影响宏观层面的区域资源配置、中观层面的产业竞争力以及微观层面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间接提升企业出口韧性。④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的实施对企业出口韧性有显著正向影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资金和技术支持,有助于提升企业出口韧性。
(二)政策建议
第一,优化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统筹新型基础设施存量资源和增量资源,在增强新型基础设施流量对企业出口韧性促进作用的同时,挖掘新型基础设施存量的潜力,将存量资源和流量资源对企业出口韧性的促进作用有机结合。
第二,根据企业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发展策略,以推动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呈现多样性和差异性,政府需要充分考虑各地区的需求和利益,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发展规划,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此外,应支持新型基础设施领域重大项目建设,特别是加大对中西部偏远地区信息网络建设的投入,着力补齐短板弱项。
第三,集聚优势资源,充分发挥新型基础设施对区域资源配置、产业竞争力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作用。政府应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与管理,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协调机制,确保各项政策的有效实施与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重视新型基础设施的技术革新与应用,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鼓励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应用前沿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增强产业竞争力。
第四,不断完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的制度设计,提高政策的执行效力。各政府职能部门应围绕经济社会的实际发展需求,制定全面深入且细致可行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发挥政府在企业创新创业及数智化转型中的引领作用,助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企业出口韧性。
参考文献:
[1]潘雅茹,罗良文.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作用机制与异质性研究[J].改革,2020(6):100-113.
[2]杜运苏,陈汉.内外销耦合协调如何提升企业出口韧性:内在机制与中国经验[J].世界经济研究,2024(5):118-133,136.
[3]曹宇芙,邓宗兵,文江雪.数字贸易如何影响企业出口韧性[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4(2):41-60.
[4]刘慧,綦建红.外需冲击下多元化策略如何影响企业出口韧性[J].国际经贸探索,2021,37(12):4-19.
[5]姜帅帅,刘慧.危机冲击下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企业出口韧性的“双刃剑”效应[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1(1):1-17.
[6]陈胜利,王东.数字化转型与企业韧性:效应与机制[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3,36(4):65-77.
[7]戴翔,曾令涵,徐海峰.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升出口韧性:机理及实证[J].中国软科学,2023(5):44-53.
[8]张美云,谷阳.新型基础设施对知识型服务贸易出口质量的影响研究——来自RCEP成员国的经验证据[J].价格月刊,2024(5):21-30.
[9]唐寅.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驱动经济增长的路径研究[N].河南经济报,2024-04-18(10).
[10]吴国滨,李雨函,杨帆,等.新基建项目对城乡融合发展的作用机理研究[J/OL].管理评论(2024-05-15)[2024-07-05].https://doi.org/10.14120/j.cnki.cn11-5057/f.20240515.001.
[11]蔺鹏,孟娜娜.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国工业绿色发展效率增长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23,44(12):50-60.
[12]钞小静,薛志欣.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对中国经济韧性的影响——来自中国城市的经验证据[J].经济学动态,2023(8):44-62.
[13]裴璇,刘宇,王稳华.企业数字化转型:驱动因素、经济效应与策略选择[J].改革,2023(5):124-137.
[14]周记顺,宋颜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地区出口的影响——来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证据[J].产业经济研究,2022(5):115-128.
[15]张皞,陈绘宇.数字基础设施对服务出口国内增加值的影响:基于DSTRI的调节作用[J].世界经济研究,2023(10):89-103,137.
[16]程中海,柴永乐.交通基础设施、对外贸易与全要素生产率[J].华东经济管理,2021,35(5):91-99.
[17]胡晓丹.“一带一路”交通基建项目对提升沿线地区贸易效率的作用[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2(2):60-67.
[18]沈坤荣,林剑威,傅元海.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可得性与企业创新边界[J].中国工业经济,2023(1):57-75.
[19]吴群锋,刘冲,刘青.国内市场一体化与企业出口行为——基于市场可达性视角的研究[J].经济学(季刊),2021,21(5):1639-1660.
[20]孙林,陈霜.中欧班列开通、贸易网络效应与中国企业出口韧性[J].国际贸易问题,2023(10):71-89.
[21]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35-44.
[22]骆文月,随洪光.基础设施与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J].经济评论,2024(1):18-36.
[23]魏昀妍,龚星宇,柳春.数字化转型能否提升企业出口韧性[J].国际贸易问题,2022(10):56-72.
[24]张蔼容,胡珑瑛.数字化转型能促进企业韧性提升吗?——资源配置的中介作用[J].研究与发展管理,2023,35(5):1-15.
[25]种照辉,覃成林,招汶珊.“新基建”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3,38(12):25-36.
[26]张鹏杨,刘维刚,唐宜红.贸易摩擦下企业出口韧性提升:数字化转型的作用[J].中国工业经济,2023(5):155-173.
[27]闫绪娴,郭伟.数字基础设施如何影响区域经济韧性?[J].现代经济探讨,2023(10):33-42.
[28]贺晓宇,张二宇.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质量提升[J].现代经济探讨,2023(11):40-53.
[29]王海,闫卓毓,郭冠宇,等.数字基础设施政策与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还是“负能”?[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3,40(5):5-23.
[30]ZHANG Y,JI Z. Has Chinas New Infrastructure Promoted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Evidence Based on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Entrepreneurship[J]. Sustainability(2024-04-04)[2024-07-01].https://doi.org/10.3390/su16073024.
[31]LIU X. New Digital Infrastructure,Financial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High 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Internet Era[J].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Nonlinear Sciences(2024-01-01)[2024-07-01].https://doi.org/10.2478/amns.2023.2.00343.
[32]李俊久,张朝帅.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出口“提质增量”[J].世界经济研究,2023(5):17-31,135.
[33]罗良文,张琳琳,王晨.数字化转型与企业韧性——来自中国A股上市企业的证据[J].改革,2024(5):64-79.
[34]韩文龙,张瑞生,赵峰.新质生产力水平测算与中国经济增长新动能[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4,41(6):5-25.
[35]贺灿飞,夏昕鸣,黎明.中国出口贸易韧性空间差异性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9,38(10):1558-1570.
[责任编辑:夏同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