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强国背景下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发展逻辑、困境和路径

2025-02-09高明连心

职业技术教育 2025年4期
关键词:教育强国专业硕士

摘 要 职业教育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肩负着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任。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顶端和职业教育的神经中枢,也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制高点之一。发展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和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的应然之举,也是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和适应高等教育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要求,但在学位授予、实施主体、高质量发展和职业资格衔接等方面面临现实困境。为此,应通过完善学位体系、凝聚优质资源、发展学位学徒制、优化规模结构和加强一体设计,为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保障力、锻造科技支撑力、凝聚协同力、激发人才竞争力和增强民生福祉。

关键词 教育强国;职业教育体系;本科职业教育;专业硕士;专业博士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5)04-0027-07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系统部署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扎实推进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既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也是教育强国的构成要素。发展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是把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完整教育类型来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对办好人民满意职业教育的积极回应,是建立健全服务人的全面发展的多形式、多通道和可持续发展的梯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为满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发展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已成大势所趋。

一、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的内涵

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ISCED 2011)》中,将职业教育定义为学习者掌握在某一特定的职业、行业、某类职业或行业从业所需的特有知识、技艺和能力而设计的教育课程。这类课程可能有基于工作的成分(例如实习、双轨制教育课程)。成功完成这类课程,授予劳动力市场认可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相关国家主管当局和劳动力市场承认其职业定向[1]。

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是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的一种类型,是本科和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学位为职业学士、职业硕士和职业博士。内涵包括3个方面:在教育类型方面,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应归属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中受教育程度的第6级、第7级和第8级教育。第6级相当于学士或等同水平,提供中间层面的专业知识、技艺和能力,获得第一学位或同等资格证书;课程以理论为基础,包括实践成分,进行最好的专业实践;提供者包括大学和同等的高等教育机构。第7级相当于硕士或等同水平,为学习者提供高级专业知识、技艺和能力,获得第二级学位或同等资格证书;课程有大量的研究成分,以理论为基础,也包括实践成分,进行最好的专业实践。第8级相当于博士或同等水平,获得高级研究资格证书;课程致力于高级学习和原创性研究,一般仅由以研究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机构提供。

在培养层次方面,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相对于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来说是质的提升,涵盖了本科和研究生层次。在基础理论教学方面,逐渐高于专科层次职业教育,但相对低于本科以上同层次的学术型教育;在实践和实训教学方面,强于本科以上的同层次学术型教育。特别是在人才规格、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等方面要形成特色,即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既达到本科以上同层次学术型教育的水平,又突出职业特色以及对专业技术综合运用的能力。

在培养目标方面,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性、职业性和行业性等特征。学历层次和学位层次的高等性是培养目标的基准,职业性是培养目标的内涵,行业性是培养目标的方向。具体来说,面向行业企业和实际工作的需求,以扎实的理论知识为基础,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点发展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高水平训练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我国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的发展逻辑

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正处于由“大”到“强”的关键阶段,应加快发展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提升人才培养的竞争力,增强对科技创新的支撑力、加强多方参与的协同力。发展本科以上职业教育要从完善自身体系发展的逻辑转向主动支撑国家战略的逻辑。

(一)战略逻辑: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

服务国家战略是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的责任担当。“十四五”至2035年,实体经济将一直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将成为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主线。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不仅要实现向创新驱动、质量效益竞争优势、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的转型,还要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和为制造业降本减负,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但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老龄化、制造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等因素制约着制造业转型升级,亟须高水平、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在某种程度上,人才决定着“制造强国”目标的实现,而健全多类型和多层次人才的培养体系是根本出路。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通过发展职业技术大学、推动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和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培养模式改革,重点培养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通过开展学位学徒制试点,与企业深度合作培养制造业急需的科研人员、技术技能人才与复合型人才。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将在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发挥重大作用,成为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的“蓄水池”。

(二)现实逻辑: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旺盛需求

需求是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发展的第一动力。在企业招聘过程中,最短缺的是高技能人才。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技术技能人才的求人倍率超过2,即1名技术技能人才对应2个及以上岗位。对技能人才的旺盛需求凸显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虽然就业市场在总量上压力没有减少,但制造业和服务业面临着普通工人难招和技术工人短缺的窘境。2022年第四季度全国“最缺工”的100个职业中,最缺的是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占41个),包括机械制造工程技术人员、机械设计工程技术人员等。“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工”“工程机器人系统操作员”“汽车工程技术人员”等新进排行[2]。“十三五”期间,我国新增高技能人才超过1000万人,但高技能人才仅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8%,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截至2021年3月,我国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5000万人,分别占我国就业人口总量的26%和6.5%,仍未能满足就业和经济发展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产业不断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显示,41.4%的市场用人需求对技术等级或职称有明确要求,相关岗位的薪水大幅度提升[3]。为此,发展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增加高技能人才供给,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计。

(三)政策逻辑: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部署

政策是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发[1985]12号)要求我国职业教育体系要实现从初级到高级的全覆盖,与普通教育实现横向互通。《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国发[1997]55号)要求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要从初级到高级、结构合理、形式多样,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和协调发展[4]。《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发[1993]3号)提出制订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各类型的高校实现合理分工并办出特色[5]。《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明确了职业教育体系包括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并由高等职业学校或普通高等学校实施[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发[2021]12号)提出扩大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建立分类体系对高校实行分类管理[7]。《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提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学位制度,引导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8]。《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对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如何举办以及本科高等学校如何转型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提出要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在继续推动普通本科高校转型的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开办应用技术类型专业或课程,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9]。《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教职成[2020]7号)首次提出稳步发展高层次职业教育[10]。《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办发[2021]43号)提出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高标准建设职业本科学校和专业[1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2022)进一步明确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由专科、本科及以上教育层次的高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实施[12],为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依据和思路。

(四)分类逻辑:响应高等教育类型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高等教育结构是高等教育系统的内部构成各要素(子系统)及其相互间的关联状态。类型结构主要是指横向类别之间的比例和联系。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协调专业性教育和学术性教育的比例,反映在人才培养方面表现为协调学术型、应用型和复合型等各类型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比例。在我国本科及以上层次的高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结构比例失调的问题仍然严重,普通教育比例过高,职业教育比例过低且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023年,全国普通本科学校1242所,招生478.16万人,在校生2034.69万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33所,招生8.99万人,在校生32.47万人[13]。2020年,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招生13719人,占博士研究生招生人数的11.8%;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60.2万人,占硕士研究生招生总数的60.8%[14]。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规模和需求之间存在偏差,尤其在新兴职业领域表现得更为突出;专业博士学位的设置及总体招生规模仍很保守,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根据《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博士和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分别为36个和3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996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8个,基本实现了对国内主要行业产业的全覆盖,但专业学位研究生类别主要集中在传统领域,对于新专业领域的拓展不足,仅部分实现了与职业资格的紧密衔接[15]。

(五)实践逻辑:加快建设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奠基工程。高质量教育体系离不开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亟须构建高质量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高质量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层次完善、纵向贯通和学制完备的,层次结构是基础。没有完善的层次结构,职业教育既不能形成独立的体系、不能实现纵向贯通,也不能具备与普通教育平等交流对话的资格与条件,更不能称其为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学历上包括:中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4个层次;在学位上应包括:学士、硕士和博士3级。当前,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打破了专科层次的“天花板”,贯通了中职、专科和本科3个层次,通过实施“双高计划”和“提质培优”计划,中职和高职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下一步要稳步发展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把发展本科职业教育作为建设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积极发展具有“类型特色”的职业教育研究生培养模式,以质量为导向,适度扩大专业学位硕士和博士的培养规模[16]。在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学生拓宽升学路径的同时,也必将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协调发展。

三、我国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发展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题中之义,是顺应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之需,也是依法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然之举。但在实践中,在学位授予、实施主体、体系衔接等方面仍面临着一系列困境。

(一)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游离于”两类学位之间

当前,政府、学术界和企业界都对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类型达成共识,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顺理成章”要与同层次的普通高等教育拥有“等值”的学位。当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2024)、《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1981)从层次上把我国学位划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三个级别,在类型上划分为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并依据学科门类和专业学位进行授予,但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应授予何种类型的学位还不明确,尚未形成职业教育“自己”的学位制度。对于“何为”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也没有明确的界定。虽然国家支持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但并没有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就是职业教育的研究生层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授权单位和授权点也不愿意“承认”办的是职业教育。如果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并授予专业学位,会造成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内部学位类别的不一致。虽然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的学位授予问题得到了解决,但只是依附于现行“学术本位”的学士学位工作体系,专科层次高职院校开设本科职业教育专业以及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的学位授予问题未得到彻底解决。

(二)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实施主体发展趋同

2023年,全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共33所,仅占全部本科高校的2.66%。全国硕士专业学位和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分别为5996个和278个,全部都在普通本科高校。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的实施还要依靠普通本科高校。我国已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多次提出高校要分类发展,突出办学特色,但高校发展趋同情况仍不容乐观。一是不同层次的高校发展趋同,表现为不同类型的高校竞相升格的层次趋同。学术性的普通学校升格为研究型大学,高职院校升格为职业技术大学或向综合性大学发展。二是不同科列的高校发展趋同,表现为不同学科或行业特点的高校综合性趋同。教育部将高校划分为综合大学、理工院校、师范院校等12个大类[17],但各类高校都在积极拓展学科覆盖面,趋向于综合化发展[18],难以准确区分科类性质。三是不同类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同,表现为培养方案趋同和学术化的人才供给;各类高校相互模仿或参考同类更高水平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笼统,培养规格雷同;应用类高校被认为是套着“应用外壳”的学术型高校。四是同类高校内部趋同,表现为同类高校模仿国内外同类高水平高校。较低水平高校直接模仿和移植同类高水平高校,力争层次“高移”,造成办学定位与本校实际、社会需求和我国国情脱节[19]。

(三)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隐忧

面对新时代和建设教育强国的新要求,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潜在问题需高度关注。一是“矮化”的认知惯性。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的出现和规模扩张是顺应国际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适应国家高质量发展、教育强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家独大”到两类高等教育的“并驾齐驱”,但未完全摆脱原有制度惯性的束缚,在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教育、行业企业、社会公众和家长学生的潜意识中仍处于边缘性的弱势地位。二是“模仿”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本科教育的专业目录、专业设置标准和教学评估仍有普通本科的影子,同时也缺乏专业教学、课程设置、教师专业、顶岗实习和学位授予等方面的标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趋同的问题一直存在,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导师指导、毕业论文要求等方面“雷同”。三是“实践性”不够突出。理论基础扎实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在“量”和“质”上都不足,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结合不紧密,专业实践时长不足,尚未形成多元主体共建的实践课程体系,实践基地的配套资源不能完全满足实习实践的需要。四是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的内部衔接不畅。职业本科教育按学科门类授予学士学位,专业学位研究生按专业学位类别授予专业硕士/博士学位,隶属于不同的学位工作体系;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和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之间在类别、名称和内涵等方面衔接程度不够;职业本科教育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之间,面临着教育类型、学校类别和知识结构等方面的“跨界”困难,培养过程中存在着知识和技能的衔接与融通等问题。

(四)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未有效衔接

部分职业教育本科专业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业与职业资格认证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衔接,但大部分专业与职业资格认证之间还没有实现有效衔接。一是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相对落后于职业资格认证发展。当前,我国职业本科教育共19个大类247个专业,硕士专业学位和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分别达到31个和36个;根据《国家职业资格目录(2021年版)》,我国现有职业资格72项,包括:专业技术人员59项和技能人员13项;截至2015年底,确立了946个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20年9月又颁布了190个新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知识和技能要求较高的职业数量远远超过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专业。二是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衔接上存在制度障碍。虽然二者都是为某一专业领域培养专门的高层次人才,但管理体系处于并行状态,缺少相互衔接的内在动力。2023年职业教育本科在校生达到32.47万人,2022年专业学位招生比例已超60%,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的招生比例已达到14.4%,未来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就业压力也将随之增大。而职业资格的培训、考试和认证涉及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管理体系和制度差异成为有效衔接的客观障碍。三是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衔接机制缺失。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相对于同层次的普通教育起步晚,在发展过程中借鉴和沿袭了普通教育的发展模式和培养环节,专注于学科知识体系的架构和传授,忽视了特定职业的指向性和与职业资格认证的衔接,在取得学位后还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通过考试获得相关行业的任职资格。

四、我国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发展的可行路径

建设教育强国为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发展带了新的契机,但面对诸多困难,回应好国家、社会和个人对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的期盼,需要在学位体系、优质资源供给、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一体化设计等方面进行探索。

(一)完善学位体系,为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保障力

完备的学位体系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保障。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应具有相对独立且与同层次普通高等教育等值的学位体系。根据我国现行的学位制度,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应形成“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学位体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教研[2020]9号)和《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教职成[2020]7号)都提出要扩大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培养规模,将专业学位作为研究生层次职业教育的学位,但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的关键词为“professional”,其本义为:属于、关于或具有专业特征;或从事其中一种学习的职业,而在国际上通称为职业硕士和职业博士。我国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自设立以来,一直以实践需求和问题为导向,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学位具有职业背景,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已具备职业教育属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2024)。可以直接将专业学位等同为职业教育学位,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学位划转到专业学士并按专业学位类别授予,依托专业学位体系对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授予学位。或者在“等”字上做文章,在未来合适的时机,突破现有两类学位体系,设立“职业”学位,形成“职业学士、职业硕士和职业博士”的学位体系。

(二)盘活资源优势,锻造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的科技支撑力

科技支撑力是推动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赋能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逐渐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科技自立自强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驱动。因此,要整合和利用多方的科技资源优势,保证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支撑科技创新。一是借助政府科研机构的力量。2020年政府研究机构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amp;D)经费投入达到了3408.8亿元,Ramp;D人员达到了51.9万人年,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人员比重达到58%;2006年以来,随着全国Ramp;D经费快速增长,研究机构用于应用研究的经费规模高速增长,“十三五”期间,研究机构应用研究经费的年均增速达到11.1%[21],具备了实施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的基础。二是充分发挥具有较强科研能力企业的力量。企业一直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办学主体,2020年,企业Ramp;D经费达18673.8亿元,占全国Ramp;D经费的76.6%,对全国增长的贡献达到77.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amp;D经费达到了15271.3亿元。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安排下实施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或者提供纳入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学分课程,适合的企业包括:已培育的3000多家产教融合型企业、拥有省级以上研究院的企业、开展Ramp;D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以及当前正在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企业等。三是用好具有较强科研实力高校的力量。2020年,高校Ramp;D科研机构达到了20万家,Ramp;D人员达到了61.5万人年,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人员比重达到76.1%;投入应用研究的Ramp;D人员为28.9万人年,高校Ramp;D经费中的应用研究经费为964.2亿元[22],具备了实施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的科研基础。此外,本科以上职业教育要聚焦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领域,通过教育技术的加速应用,推动教育手段的智能化升级;并将科技融入课程、教学和评价体系之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三)探索发展学位学徒制,凝聚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发展的协同力

社会协同力是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优势、形成育人合力的内在要求,也是开辟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发展新道路的必由之路。发展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要汇聚政府、社会、家庭和企业等多方力量,特别是产业和企业的深度融合,为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稳固的社会支持。企业在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办学主体的作用。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在“质”和“量”上不断提升,举办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是企业未来的主要方向。但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独立举办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面临着资金、场地、师资等困难。虽然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但发起者仍是职业院校,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仍不高,主体作用的发挥还不充分。为此,可以采取学位学徒计划的形式,由企业作为计划的发起者,特别是进入世界500强、国内500强、规模以上企业以及具有发展潜力的“优质”企业,通过与政府和高等院校合作,共同实施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既可以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可以从“出口”吸引优秀学生。由企业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提交申请,批准后依据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制定“学位学徒”标准,并根据培养要求和岗位地区,选择“适合”的包括职业技术大学、应用型本科高校等机构实施。在相关政府部门官网同时发布“学位学徒计划”,明确岗位名称、学徒等级、招聘人数、学习时长、工作地点、薪酬水平、授予学位与合作院校等情况。根据学徒岗位的要求,探索灵活的学习时间和弹性学分制,学徒既可以在企业学习和工作,也可以在大学进行相关的专业知识学习。通过政府和企业共同承担学位费,减轻了学徒的经济压力,同时,学徒可以赚取“学徒工资”并和正式员工一样享受福利待遇。学徒毕业后不仅能获得本科学位,还能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而企业也通过学位学徒计划选择到了所“需要”的人才。

(四)优化规模结构,激发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的人才竞争力

规模和结构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关键词。对于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在规模发展的同时,层次和结构愈发重要。要在“质量优先,控制数量”的前提下,稳步发展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支持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和职业技术大学办好本科职业教育。支持和鼓励“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普通高校、高水平高职学校以及纳入高等职业学校序列的技师学院等举办职业教育本科专业。重点依托拥有专业博士和专业硕士授权点的普通高校举办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当前,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已超过研究生招生总量的一半,未来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与授权应更加突出鲜明的职业背景和专业人才指向,增强对行业产业发展的快速响应能力和针对性,突出研究生掌握相关行业产业或职业领域系统专门知识的系统性以及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根据产业需要和行业特点,在现代制造业、现代交通、现代农业、现代信息、现代服务业和社会治理等领域,增设一批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在紧密服务区域、行业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稳步扩大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布局,适度扩大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规模,探索面向职业需求、重点培养实践能力、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定位在培养某一专门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未来领军人才,通过完善博士专业学位类别设置标准和程序,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对知识、技术和能力都有较高要求的职业领域,以临床医学、工程类、教育等博士专业学位为重点,增设一批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扩大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提升专业博士培养质量。

(五)加强一体设计,增强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的民生福祉

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顶端和职业教育强国建设的制高点,更要牢记教育的人民属性,通过优化教育供给,聚焦质量提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让职业教育发展惠及更多的学生。国家层面要不断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目录,并加强与职业教育专业目录的衔接,做到同步设置和更新。以职业教育本科为起点,向上与专业学位研究生贯通培养。依托应用型本科高校,探索培养具有鲜明职业方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把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和规格;支持职业本科学校达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授予单位和学位点的条件和要求,通过校企合作协同培养职业本科学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或采用以“学分制+考核制”为核心的“本硕连读”方式,实现职业本科学校与普通本科学校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分段贯通培养。以职业教育本科为终点,向下做好与专科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培养。“双高计划”高职院校、纳入高等学校序列技师学院与实施职业教育的本科高校依托“高水平”专业,或优质中职学校、技工学校与实施职业教育本科的高校合作,分阶段实施本科职业教育。根据技术技能习得难易度和熟练掌握度,探索中职—本科—专硕贯通培养模式,在不同学段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进行合作和共享,并建构和完善过程监控、转段考核以及质量评价等运行管理机制。此外,在横向上加强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通过明确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两类管理主体的职能,加强统一领导和协调,加强法律法规等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强化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方面的协调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科目的豁免和互认,缩短职业资格考试实践年限或将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认证纳入相应的职业就业准入条件。

参 考 文 献

[1]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2011)[EB/OL].[2025-01-06].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219109_chi.

[2]2022年第四季度全国招聘大于求职“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EB/OL].[2025-01-08].http://www.gov.cn/xinwen/2023-01/18/content_5737841.htm.

[3]技能人才需求旺盛——我国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超过5000万人[EB/OL].[2025-01-08].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dongtaixinwen/buneiyaowen/rsxw/202103/t20210319_411432.html.

[4]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Z].国发[1991]55号,1991-10-17.

[5]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Z].中发[1993]3号,1993-02-13.

[6]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Z].2022-04-22.

[7]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中发[2010]12号,2010-07-29.

[8]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14]19号,2014-05-02.

[9]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国发[2019]4号,2019-01-24.

[10]教育部等.关于印发《职业教育体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Z].教职成[2020]7号,2020-09-16.

[1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Z].中办发[2021]43号,2021-10-12.

[12]赵书琪.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赋能教育强国建设:理论向度、现实堵点、实践进路[J].职业技术教育,2025(1):35-41.

[13]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5-01-08].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410/t20241024_1159002.html.

[14]教育部:去年共招研究生117.65万人在学研究生超333万[EB/OL].[2025-01-10].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4251/mtbd/202203/t20220301_603482.html.

[15]2021年中国高校专业就业趋势分析从高校专业调研看理工科就业未来[EB/OL].[2025-01-12].https://ww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220/210508-c86ab206.html.

[16]徐涵.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教育强国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23(12):17-19.

[17]林云,张河森.地方高校趋同现象及化解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4):110-114.

[18]董向宇.地方高校趋同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化解路径——以H省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4):34-37.

[19]刘振天,赵志强.趋同与分化:高校分类发展双轨体系的难题及破解[J].中国高教研究,2023(2):40-49.

[20]人社部已累计颁布190个新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EB/OL].[2025-01-01].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rdzt/zyjntsxd/zyjntsxd_zxbd/202009/t20200915_385754.html.

[21]2020年我国政府研究机构Ramp;D活动统计分析[EB/OL].[2025-01-02].https://www.most.gov.cn/xxgk/xinxifenlei/fdzdgknr/kjtjbg/kjtj2022/202209/P020220920389019645882.pdf.

[22]2020年我国高等学校Ramp;D活动统计分析[EB/OL].[2025-01-02].https://www.most.gov.cn/xxgk/xinxifenlei/fdzdgknr/kjtjbg/kjtj2022/202209/P020220920398199429981.pdf.

The Development Logic, Challenges and Pathways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at the Undergraduate Level

and Above in the Context of Building a Powerful Educational Country

Gao Ming, Lian Xin

Abstract" In the new journey of building a powerful education country,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ers the task of training skilled personnel. Vocational education at undergraduate level and above is the top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nd is also one of the commanding heigh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powerful education country. Develop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at the undergraduate level and above is a natural step to fully implement the spirit of the National Education Conference, build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that integrates vocational and general education as well as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and vigorously train craftsmen, skilled craftsmen and highly skilled talents. It is also a necessary step to further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making China a strong country by manufacturing, meet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 talents, and adapt to the strategic adjustment of the struc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However, there are difficulties in degree awarding, implementation subject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 connection. It is suggested that through improving the degree system, pooling high-quality resources, developing degree apprenticeships, optimizing the scale and structure and strengthening integrated design, the development of undergraduate and above vocational education can provide support, forg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gather synergy, stimulate talents competitiveness and enhance people’s well-being.

Key words" a powerful educational country;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undergraduate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master; professional doctor

Author" Gao Ming, researcher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 of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36); Lian Xin, master candidate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 of Liaoning University

猜你喜欢

教育强国专业硕士
“教育强国”“教育优先”“教育现代化”说的是什么
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教育发展给力供给侧改革
试论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习近平的教育思想
新加坡基础教育特色和启示
文献保护与修复职业资格认证模式调查与分析
多学科协同的项目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
化工类全日制专业硕士“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北华大学林业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经验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