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伤逝》英译本自建语料库的译者风格比较研究

2025-02-09马梓昕

今古文创 2025年2期
关键词:伤逝英译语料库

【摘要】本文基于鲁迅小说《伤逝》的两个英译本自建语料库,研究发现二者在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与词长、高频词、总句数、平均句长等方面均有差异。分析结果显示,杨戴译本倾向于直译,语言更加凝练简洁;莱尔译本则呈现归化和显化翻译的特征。风格差异与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翻译理念与时代背景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关键词】译者风格;语料库;鲁迅;《伤逝》英译

翻译曾被视为文本转换的过程,传统翻译研究往往只关注译文是否充分体现原文的风格,其核心在于对原作者与读者的忠实与忠诚,译者只需要“再现文本”即可。然而随着翻译理论和语言学研究的发展,译者地位提升,译者风格逐渐受到学界重视。该领域研究热度自20世纪初起持续攀升,而语料库语言学的兴起,更是为译者风格的研究注入新活力,在定量研究的辅助下,译者风格的研究更趋客观严谨。

《伤逝》为鲁迅先生于1925年创作的爱情题材短篇小说。该小说以男主角涓生的视角叙述了他与女主角子君从追求婚姻自由走向一“伤”一“逝”的悲剧,借助这篇小说,鲁迅先生对该时期的一些口头上标榜着进步民主,实则虚伪愚昧的知识分子进行了讽刺,深刻揭示了小资产阶级的软弱及封建男权下女性的不幸命运。

《伤逝》问世后,一直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对于《伤逝》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外部和内部两种:在外部研究方面,有学者从社会学的角度入手,分析小说爱情悲剧背后所隐含的社会现实、经济压力和道德高压[20]1020-1021;也有学者从创作心理学的视角着眼,解读作家生活与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13]214-232。而内部研究则主要聚焦于叙事语言,涵盖叙事结构[11]1-4与修辞手法[14]66-68等方面的解析。尽管研究视角多样,成果丰硕,但《伤逝》的翻译研究相对薄弱,不及鲁迅其他作品如《阿Q正传》[16]60-65和《狂人日记》[15]99-103受重视。然而,《伤逝》作为文化经典,不仅代表了一个时期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风貌,还蕴含着深刻的人性思考。其英译本的研究对促进跨文化交流、提升中国文学国际影响力至关重要。而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研究则从客观的数据、视角出发,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英译本。鉴于此,本文将借助语料库,对比分析《伤逝》的两个英译本,旨在推动其翻译研究深入,赋予作品更持久的生命力。

一、语料选择及研究工具

研究选择的语料是鲁迅小说《伤逝》的两个英译本,分别出自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的《鲁迅选集》(Lu Xun selected Works,以下简称杨戴译本)和威廉·莱尔(William Lyell)翻译的《狂人日记及其他故事》(Diary of a Madman and Other Stories,以下简称莱译本)。以两个文本自建语料库,使用WordSmith 8.0和Antconc3.4.4.作为语料检索工具,分别对词汇和句法层面进行了数据统计。

二、词汇层面数据比较与分析

(一)类符/形符比

形符为语料文本中计算的所有词,类符则指不重复计算的形符数。类符/形符比作为两者的比重,表示了用词的变化性,是词汇丰富度的指标。高比值意味着该文本的用词丰富,反之则用词单一贫乏[7]167-193。但是由于文本的长度差异会影响该数值的计算,故常用标准类符/形符比,即每1000词的该比值,并取均值以确保可靠性。根据数据统计,杨戴译本的形符数为7355,类符数为1648,标准类符/形符比为42.99;莱译本的形符数为10020,类符数为2008,标准类符/形符比为42.38。二者的标准类符/形符比差异不大,这与自建语料库规模较小有一定的关系。但还是可以看出杨戴译本的标准类符/形符比稍高于莱译本。这说明杨戴译本的词汇丰富度较之莱译略强。而从形符数上来看,莱译明显高于杨戴译,这表明莱译本更具有显化趋势。且二者较之原文,形符数都有了显著的提升,这是汉译英的一大特点,也与汉英语言差异,譬如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以及鲁迅先生含蓄凝练的语言风格有关。下面再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比较。

1.……我的话一出口,却即刻变为空虚,这空虚又即刻发生反响,回向我的耳目里……[12]443-478

杨戴译:...remark at once rang hollow.And the way this hollowness immediately re-echoed in my ears...[4]249-271

莱译:...no sooner were the words on my lips,than both words and smile were transformed into utter emptiness,an emptiness that immediately reverberated throughout the room...[5]338-363

2.我比先前已经不大出门,只坐卧在广大的空虚里,一任这死的寂静侵蚀着我的灵魂。[12]443-478

杨戴译:I went out much less than before,sitting or lying in the great void,allowing this deathlike silence to eat away my soul.[4]249-271

莱译:I no longer went out as much as I used to.I would just sit or lie in that vast emptiness while the silence slowly ate away at my soul.[5]338-363

对于原文中高频出现的“空虚”一词,莱译本都译作了“emptiness”,而杨戴译则分别译作了hollow/hollowness”“void”。由此可以证明杨戴译本的词汇丰富度确实大于莱译本。

(二)词汇密度与词长

词汇密度概念源自Ure,以实词数占总词数比来衡量文本信息量[9]73。密度高则文本信息量大,反之则小。根据数据统计,杨戴译本的词汇密度为52.25%;莱译本的词汇密度为51.4%。杨戴译略高于莱译,这表明杨戴译本的词汇密度更高。但词汇密度高的文本中的信息负载量更大,往往更难读懂[2]223-243。而莱译本虽然信息负载量更低,却更易于阅读。通过实例,可见一斑。

3.……我的举动,就如有一张我所看不见的影片挂在眼下……[12]443-478

杨戴译:...She described my conduct in detail,to the life,like a film unfolding itself before her eyes...[4]249-271

莱译:...She was able to describe my actions too,

so vividly and in such detail one would have thought she was watching a motion picture of the scene as she spoke,a film I could not see...[5]338-363

关于“一张我所看不见的影片”, 杨戴译本将其译作“a film unfolding itself”,简洁明了;而莱译本则译为“a film I could not see”,并增译了“one would have thought she was watching a motion picture of the scene”来帮助理解。由此可见,在处理原文相同的信息量时,杨戴译倾向于对原文进行亦步亦趋甚至更为简化的翻译方式,而莱译则会采用更大的篇幅来进行细节描写和解释,在降低了信息负载量的同时,也提高了文本的易读性。

平均词长指的是文本中词汇的平均长度,可以反映文本用词的复杂程度。普通文本的平均词长大约为4个字母,低于4个说明文本用词相对简单,远高于4个说明文本用词较为复杂[7]127-136。根据数据统计,两个译本占比最大的都是3字母词和4字母词。平均词长也相近,分别为4.14和4.16,这说明两个译本的用词都比较简洁,用词难度不大,符合原文口语叙述的文体特征。为了佐证这一点,本文将使用香港大学英语语言中心提供的在线验证工具Vocabulary Profiler来对两个译本的正式程度进行验证。该验证工具可以将文本用词与英语中最常用的1000词表(General Service List 1K)、次常用1000词表(General Service List 2K)和学术词表(Academic Word List)做出对比。根据数据统计,杨戴译和莱译的用词分别占最常用词表的84.3%和84.8%,而学术用词偏低。由此可以佐证二者用词都较为简单的结论。然而尽管如此,通过定性阅读分析却可以发现,相较于杨戴译,莱译的用词更为地道。通过具体译例可以表明这一点。

4.然而我决计努力地做,一本半新的字典,不到半月,边上便有了一大片乌黑的指痕……[8]443-478

杨戴译:Still,I determined to do my best.In less than a fortnight,the edge of a fairly new dictionary was black with my finger-prints...[9]249-271

莱译:Nonetheless I rolled up my sleeves and put my nose to the grindstone.Before half a month was out,the worn and dog­eared pages of a dictionary...[10]338-363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虽然两个译本的用词都以短词居多,总体用词难度不大,但相较于杨戴译的用词,莱译采用了更为地道的表达,更加照顾到了目的语读者的阅读口味和阅读习惯。学者王树槐和万光荣曾针对杨戴译本和莱尔译本的英语读者语言取向进行了实证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杨戴译本获36.7%青睐,因其译文简洁、清晰、用词恰当;而莱尔译本则获得了50%的支持率,因其语言地道、幽默且细节丰富,更有助于外国读者领略中国文化。[17]70-77+112此项研究也进一步佐证了本文的结论,即相较于杨戴译,莱译用词更加地道生动。

(三)高频词

高频词指的是在语料库中出现频次偏多的词。分析高频词有助于了解译者的用词偏好以及风格。根据柯林斯英语语料库(BOE)与英语翻译语料库(TEC)的数据,英语母语高频词前五为the,of,to,and,a。[3]4而在翻译语料库中排序略有不同,为the,and,to,of,a。[6]78通过数据统计,莱译高频词前五分别为the,i,to,of,and。明显更贴近母语使用者,而杨戴译高频词前五分别为the,i,to,and,a。翻译译本的特征更显著。且不同于杨戴译中“and”频次偏高,莱译高频词中“of”和“that”偏高,由此可以推测杨戴译多使用连接词和并列句,而莱译多使用从句。此外,虽然小说内容是追忆男主角“我”与女主角“子君”的过往,但表达第一人称的“i”和“my”却远远大于表达女主角的“she”和“zijun”。这彰显了作为男主角“我”的主体性与女主角子君的从属性,揭示了男主角的自私自大与女主角的沉默失语。而两译本对于人称的处理都忠实地再现了这一人物关系及情感动态。

三、句法层面数据比较与分析

句法层面的数据分析以平均句长和总句数为主。平均句长是反映译者风格的一项重要指标。而总句数与原文的对照则可以说明译本是否具有显化趋势。通过数据统计,杨戴译本中总句数为429,莱译本中总句数为484,均显著多于原文的220句,这也符合汉译英的特点。而莱译更呈显化趋势;此外,杨戴译的平均句长为17.21,平均句标准差为11.22;莱译的平均句长为19.69,平均句标准差为12.44,略高于杨戴译,这说明杨戴译的句式更加简洁凝练,而莱译的句式则更加复杂冗长。再看译例:

5.子君的功业,仿佛就完全建立在这吃饭中。吃了筹钱,筹来吃饭。[12]443-478

杨戴译:All Zijun’s energies seemed to go to this.One ate to earn and earned to eat...[4]249-271

莱译:It seemed that Zijun's solefunction in life was to buy and prepare food.She fed me so that I could make money,then used that money to feed me some more so that I could make more money...[5]338-363

6.在一年之前,这寂静和空虚是并不这样的,常常含着期待;期待子君的到来。[12]443-478

杨戴译:A year ago there was a difference in this

silence and emptiness for it held expectancy,the expectancy of Zijun's arrival.[4]249-271

莱译:A year ago,however,the loneliness and emptiness were not so disheartening,for then they carried with them a cheerful note of expectancy as I awaited Zijun's arrival.[5]338-363

鲁迅在写作中采用了大量回环和顶真的句式,这符合他一贯地重视音律美的写作风格。[8]1-4对此,杨戴译采取了整齐对应的句式来尽力还原,在继承了原文音律和谐的同时,也保留了鲁迅凝练简洁的短句风格。而莱译为了帮助目标语读者理解,往往舍弃了对于原文句式的忠实,采用了更为复杂的句法来补充语篇隐含意义,呈现出显化翻译的特征。这样一来,莱译本的平均句长也大大加长了。此外,平均句标准差作为各个句子长度与平均句长的差值,其数值越大,表明句长差值越大。而莱尔对于长句的大量运用,同时也提高了其译文的平均句标准差。

四、结语

本文依托自建语料库,对杨宪益戴乃迭夫妇与莱尔《伤逝》英译本进行了多维度分析,包括标准类符/形符比、词汇密度、词长、高频词、总句数、平均句长等方面。研究发现,杨戴译本词汇丰富度略胜一筹,而莱译本形符数多,显化趋势明显。在词汇密度上,杨戴译本实词占比高,信息密集;莱译本虽信息负载低,但可读性更高。在词长上,两者均偏好短词,贴近原文口语风格,然莱尔用词更地道,实证调查与高频词分析也印证了其母语化倾向。句法层面,杨戴译本更贴近原文简洁凝练的文风,莱译本则通过复杂句法补充隐含意义,增强理解。

译者风格差异通常可归因为外在动因和内在动因。就杨戴译而言,外在动因包括出版社对译者主体性的限制等。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鲁迅选集》第一卷于1956年。在这个社会主义建设关键期,译者翻译时需兼顾国情,选题由出版社和编辑部决定,因而译者主体性受限,译文多直译,呈中规中矩的风格特征。[18]221莱尔的《狂人日记及其他故事》出版于20世纪90年代,他采用归化翻译为主,辅以脚注增译,旨在减少理解障碍,让更多西方读者感受鲁迅作品中的中华文化精髓。而内在动因则来自双方译者不同的翻译观。杨宪益戴乃迭夫妇重“信”于原文,译作倾向于保留原作的形式与内容,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8]4,不仅忠实地传达了原著的思想、情感和风格,还展现出凝练简洁的文体风格。莱尔则认为译文需兼顾内容完整与读者体验。他强调译者应该为读者提供充分的信息,设法努力拓展其译作的读者群体,力求在传达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基础上,争取更多读者[5]42。二者截然不同的翻译哲学与价值取向,使得他们在翻译实践中展现出迥异的思路与方法,从而造就了各自鲜明独特的译者风格。这种风格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对原文的解读与再创造上,也深刻影响了译作的语言表达、文化传递以及读者体验,使得他们的译作各具魅力,成为翻译领域中璀璨的明珠。

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语料库研究方法以其独特的优势,有效弥补了传统内省式和诱导式研究的局限,使得翻译现象的描绘更加客观、全面,研究结论也因而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借助语料库软件提供的定量分析工具,我们能够更加科学地剖析译者风格,并为之后的翻译研究提供可供参考的案例分析路径。

参考文献:

[1]Baker,Mona.Corpus-based View of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in Transl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rpus Linguistics,2004(2):167-193.

[2]Baker,Mona.Corpora in Translation Studies:

An Overview and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 Target,1995(2):223-243.

[3]Hunston,Susan.Corpora in Applied Linguistic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4]Lu Xun.Lu Xun Selected works[M].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trans.).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56.

[5]Lu Xun.Diary of a Madman and Other Stories[M].William A.Lyell(trans.).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0.

[6]Olohan,Maeve.Introducing Corpora in Translation Studies[M].New York:Routledge,2004.

[7]蔡永贵,余星.基于语料库的《论语》两个英译本的翻译风格研究[J].外国语文,2018,34(05):127-136.

[8]操萍,钱灵杰.化语言的多维理解为译文的形神兼备——杨宪益、戴乃迭《伤逝》译本的阐释学分析[J].沈阳教育学院学,2008,(02):1-4.

[9]胡开宝,朱一凡,李晓倩.语料库翻译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8.

[10]胡德才.《伤逝》的圆形结构[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5,(2):1-4.

[11]鲁迅.狂人日记[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7.

[12]李允经.向朱安告别——《伤逝》新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

[13]梁伟峰,许静 . “为了忘却的记念” ——论 《伤逝》[J].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66-68.

[14]米亚宁.误读理论视角下《狂人日记》六个英译版本翻译评析[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21,29(01):99-103.

[15]吴雨轩,管兴忠.阿Q的英语世界之旅:《阿Q正传》英译本研究[J].外语学刊,2022,(01):60-65.

[16]王树槐,万光荣.英语读者语言取向的实证调查及启示——以《孔乙己》的杨宪益、莱尔译本为例[J].外语研究,2014,(04):70-77+112.

[17]杨宪益.从《离骚》开始,翻译整个中国:杨宪益对话集[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18]朱珊.《狂人日记》译者风格: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外国语文,2021,37(05):119-128.

[19]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鲁迅研究室.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1940-1945[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

作者简介:

马梓昕,女,四川成都人,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伤逝英译语料库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把课文的优美表达存进语料库
简析歌剧《伤逝》秋之咏叹——《风萧瑟》
小说《伤逝》中男主人公“涓生”的人物形象分析
基于歌剧《伤逝》阐述中国歌剧的发展研究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