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花鸟画写生中的审美意趣

2025-02-09项国涛

今古文创 2025年2期
关键词:写生美术史中国画

【摘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师法自然是中国画取景取材的重要途径。师造化,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丹青艺术的品格和审美意趣。花鸟画、人物画、山水画作为中国画三大组成部分,花鸟画虽成熟于隋唐,可以说花鸟画是人物画和山水画的类生品。但中国文人墨客对于自然的向往和对于世界万物的精细观察,使得花鸟画的发展在宋代即达到顶峰。宋人对于花鸟画的刻画可谓达到极致,令后人望尘莫及,其极强的写生造型功底在当时宫廷画师和民间画家中已是较为普遍。重写生,重构图,重意境,重色彩成就了一个绘画时代。中国花鸟画的写生是花鸟画创作的重头戏,写生又名家辈出,古今争艳,各式技法和特点不绝于目。那么中国花鸟画的写生和中国花鸟画的造境存在什么联系,他们是如何相辅相成的,也成了不少画家穷极艺术生命想要追索的答案。

【关键词】中国画;写生;美术史

中国画的写生之法由来已久,从三国魏晋时期就崇尚写实技法,通过对事物的细致观察,进行物理和画理转变后敷于纸上。写实艺术在世界各民族艺术海洋中是最常见的艺术风格特点,多为记录功能。写实之功,莫大于精致入微的观察和精勾细描的刻画,将自然中的三维立体解剖成二维线描,变自然为丹青素材。可是中国工笔画重写实的同时,也注重画面的意境表达,意境的充分展现是一幅中国画不可或缺的画面元素。所以写生之法重观察的同时也要融合中国画的意境画理表达,意境之美的呈现是一个画家的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首先是题材的选择,花鸟画题材较为广泛,从狭义的花卉植物、鸟类、昆虫到广义的树木、鳞介再到案头的摆放,可以说除了山水和人物画的一切题材皆为花鸟画的范畴。其次,花鸟画的造境还要从构图上体现。构图,在中国画术语里又叫章法或者布局,在谢赫的六法论中提到“经营位置”就是讲的构图的重要性。中国花鸟画的构图法则多而复杂,较为基本的为构图的疏密对比、开合、画眼、边角关系、重心、取舍、留白等。

一、中国花鸟画写生构图小稿对创作的重要性

中国花鸟画的完整创作分为几个步骤,大致是选题、构图、上纸、敷色、提款、装裱等。一幅画的构图阶段对于整幅作品来讲是极为重要的,构图整体把握稍有不慎就会陷入无尽的修改之中。往往一幅气韵生动的作品构图是疏密有致、开合有序,令观者赏心悦目、心情舒畅。对于构图的构思往往就在于“形”与“神”的兼备和取舍的矛盾之间。画家最先看到自然中的物象,通过内心和物体互通“情思”,瞬间在画家脑中会出现一幅画面。但是这种内心强烈的呈现却不常有,需要画家快速记录下来,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小构图”。构图之意,在于布局,布局又叫章法,是画面的统一体现。“小构图”顾名思义就是尺幅比较小的、画家能快速记录,“小构图”能完整地记录画面的雏形和大效果。一幅花鸟画最基本的走势、留白、疏密等,都会在“小构图”上体现,小构图是一幅作品的完整缩小版。构图是一幅画的集中所在,构图的好坏直接影响画面的气息畅通,一幅较好的作品,构图是画面最直接吸引人的地方。小构图和构图的最大区别在于小构图了然于胸,大的构图则是小构图的体现和放大版。构图的成型就注定画面已经确定半数。

一幅作品的成竹于胸就在于小构图的表现程度,写生小构图,最大的功能在于记录瞬间感觉。写生,写的便是自然万物的生机之气,各大家皆强调以自然为师,师法自然,这就需要画家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巧妙的构思能力。看到的是秋风萧瑟,则构图稀疏苍凉,表现物体的苍劲斑驳。看到的是生机勃勃,则构图簇拥相生,表现物体的生机勃勃。看到的是静谧唯美,则构图安静闲适,表现物体的质感和画面淡雅。“小构图”不但强调画面的意境之美,更是能传达“小构图”本身的线条之美。线条从来都是一幅作品的骨骼和灵魂,用线无力,生机全无。用线如“屋漏痕”“春蚕吐丝”“舒卷云”就能凭线取胜。“小构图”的线条虽不多,但就是这种高度概括的线条,需要画家有很深的功底和章法取势的造诣。极具概括的线条就像是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一样,寥寥几笔却能道出生机和深意。把线条盘活,让每一处转折、停顿、悠长都极尽精妙,让每一根线条都能单独拎出来,没有多余的一笔。

构图如相机取景,物体摆放的位置需要用心“经营”,构图需要创意表达,更需要情感的融入,情感上和画面高度统一,整个画幅看起来会更加统一完整流畅。这就需要画家在“写境”时具备更深的功力和智慧。根据自然之境,内化于心进行造境和再创作,是每一位画家的必经之路。所以画家对于自然需要有更多的耐心和敏锐的观察力,热爱自然和生活,拥抱新时代,用巧妙的构思去描绘祖国的大好山河。

二、写生中的“以形写神”

东晋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云:“人有长短、今既定远近以瞩其对,则不可改易阔促,错置高下也。凡生人亡(无)有手揖眼视而前亡所对者,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失矣。空其实对则大失,对而不正则小失,不可不不察也。一象之明昧,不若悟对之通神也。”顾恺之“以形写神”这一著名论点,直观指明了画家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外形和轮廓的描摹刻画,应该注重内心和精神本质的刻画。顾恺之是著名的人物画家,作品以传神著称,所画人物形神兼备,神采奕奕。但是“以形写神”同样适用于中国花鸟画的写生上,花鸟画的写生也不应只是追求轮廓的描摹和简单的形似,一花一世界,每个植物、动物都有其独特的精神面貌和生活习性,在形似的同时,更应该将神韵把握到位。顾恺之认为,如果画家对于物象的把握仅仅存在于形似上,那是完全不够的,不能完全地体现描绘物体的更深层次的韵味。花鸟画的写生也是如此,在作画前应该与所画物象建立一定感情,寄情于物,达到一种物我一体的感觉,这样所刻画的作品才能更加传神。“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是画家追求的作画时能将画面表现的最高境界。

“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顾恺之强调画人物画,手和挥弦都相对容易,但是想画出“目送归鸿”的眼神就相对困难了。正是因为强调传神,眼睛又是心灵的窗户,眼睛能流露出来的情思是非常难于捕捉的。苏东坡云:“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作画和写诗若仅仅是停留在字面和外形上,那么并不能算作一个优秀而有内涵的作品。花鸟画也是一样,外形的描绘同时更应注重神韵的刻画,作画应品味“象外之象”,画画要出神。作画应当紧随时代,站在传统的肩膀上进行推陈出新,但没有传统滋养的推陈出新是华丽花哨的。创新对于中国画来讲是十分艰辛的,因为传统中国画出自传统,传统的技法、色彩、造型都是成型的,有一套完整的系统,创作系统的完善是中国画前进更新的阻碍。观当今中国画创新,全部是构成和素描的造型,最终用以中国画技法来完成。这样的中国画虽说是创新,但意义不大。中国画最重要的是情思所在,情感寄托画中,画面的展现是情感的表达。画外有情,是中国画的重要情思,往往看似简单的画面却给人无尽的遐想,给人以想象的空间,留出三分让人回味畅想。

中国画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句话不是局限于写意花鸟画,更是对整个中国画的写意表达,不具象但又不欺人的抽象。作画“意在笔先”,将个人个性、洒脱、豁达融入刻画物体,浑然一体表现于画面之上。

三、写生和创作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写生是画家创作一幅艺术作品的必由之路,完全脱离了写生的创作可谓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写生一般是对景写生和对物写生,由于花鸟画的特殊性,再加之现在创作尺幅较大,中国工笔花鸟画不适宜直接在室外对景或对物直接创作。更多是画家通过写生得到素材,再对素材加以提炼和总结,最终呈现在画面上。根据画家所见所思,在看到自己想画的素材时,随之执笔写生留存。一般常见的写生为对实景写生和对照片写生,通常较为主流和推荐的是对实景、实物进行写生刻画。因为实景、实物是身临其境,受到环境、温度、情感变化,感受会更加强烈。对实景、实物直接写生也能通过换位、移景、远近、高低等不同维度来观察物体和景象,往往能给画家更直观的感受。对景写生是一种沉浸式对物象全方位的刻画,可以洞察遮挡、重叠、远近等受客观因素影响的物体本身,更具灵活性和真实性。对照片写生也是画家常用的方式,相较于对实景、对实物写生,照片写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照片受角度、对焦、虚实等因素的影响,对写生会有很大的局限。往往对照片写生会陷入细节,整个画面会受特点的视点限制而出现极强的透视效果,这种效果是不适宜出现在大尺幅花鸟画构图上的。

写生是为了积累素材,大尺寸的工笔花鸟画作品是完全无法进行户外对景直接创作的,因为受尺幅影响,那么画家就必须进行碎片化写生,然后进行素材重组,进而完成一系列的创作内容。首先写生要提炼出写生小构图,构图是一幅作品的地基和骨骼框架,应该一开始就考虑周全,而非走一步构图调整一步,后期的调整一般以微调居多,大量的后期构图调整会对整幅画面效果大打折扣。再者就是写生收集画面元素,一花一叶,花的细节,叶子的翻转结构,花枝的枝节刻画,侧枝的扭转纵深,后面遮挡的穿插走势,都需要收入到细节写生之中。细节写生需要画家进行细致刻画和用心观察,不能放过一丝特点和细节,因为细节的记录是写生的重中之重,写生的时候注意到的细节,在后期整理和勾线时也会体现出来,反之则不会。

“目识心记”“以心会物”,创作完整作品的过程应时刻保持写生时的那种心境。很多画家写生和创作是剥离开来的,创作和写生几乎不相干,要不则是创作的过程过于程式化,出来的创作作品千篇一律,毫无新意与生机。为什么要时刻保持写生时的那种“新鲜劲”呢?写生,写的是当时的心境、心情、感悟,灵感乍现的时候就需要用写生来记录,后期整理作品时是对当时的所念、所感、所悟进行创作。画家要贴近生活,以自然为师,师法自然,不断从自然中汲取新鲜活力,才能保持自己的作品出新。

写生和创作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有象为依,随心造型”,中国画不同于西方绘画对于造型、透视的科学把握,中国画的大背景是融合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有时更寻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境界,这种传统的绘画风格特点决定了中国画的写生必须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写生是主观的和客观的,因为写生的要义是写生动、瞬间、生命力,看似一系列客观的记录刻画,画家却往往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这是因为画家受中国画含蓄美、章法美、气韵美的影响,才会在所感、所悟的写生中有如此多的体会。中国画的“物象之行”只是作为画家的记录和参考,为了升华作品的艺术品格,物象可以“随心随意”地进行变化和打破重构。中国花鸟画的写生,正是因为“有象所依”,才让画家在刻画时对于画面有很大的取舍,有了取舍关系,才能在绘画中“移花接木”,让画面为其所用。花鸟画的独立成科跟中国传统文化脱离不了,正是因为花鸟画这种纯自然物象,让中国传统丹青绘画能表达万物生动之气韵。纵观宋画,写生精神发挥到极致,宋代花鸟画以其精妙的刻画和别出新意的构图深受后人喜爱,开创了小品花鸟画的壮美之河。宋人尚真,对于物体的把握精确稳妥,对于时节、动物习性、生长规律都做了全面的刻画,从宋人小品画中可以看出“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绘画品格。

最后是中国画色彩关系。中国画的色彩有传统颜色和墨色这两大种类,对于敷色,引用谢赫“六法论”之一的“随类赋彩”,其意为跟随物象的原有色进行色彩的调配。中国画对于墨色的研究应用也是发挥到了极致,墨分五色,浓、淡、焦、重、清,通过运用不同的墨色,让画面达到画家所预定的效果。写生、布局、敷色,作为花鸟画作画的重要三元素,一幅完整的创作多需经过这几个步骤的微妙配合,三者相环相扣,应运而生。写生作为选题和线描的必经之路,需要画家精心经营,在不断地试错和练习中才能逐渐掌握写生之功。写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面对不同的物体不同的外观和质感,画家需要运用不同的线条加以表现,线条是中国画的生命,对于线的把握需要画家坚持不懈的练习。

综上所述,中国画的写生和创作是一个系统的闭环,从构思开始历经小稿、色彩设计、造型、构图到最终的装裱上墙,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写生首当其冲,作为排头兵,写生的重要性体现在方方面面,推陈出新在写生,色彩定论在写生,构图经营也在写生。写生构思全在画者的知识和技法储备,线条斗转曲折蜿蜒反转,构图恣意布局,色彩可以天马行空。写生不一定完全体现到创作之中,但是创作一定要有写生初衷和缘由。创作可以随心重组和再构,可以打破原有思路、技法、色彩,对画面的整体把握更加自由,写生就是画家的素材库,让画家可以在创作时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44.

[2]笪重光.画筌[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6.

[3]黄庭坚.山谷集[M].长春:吉林出版社,1999.

[4]恽寿平.南田画跋[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2.

[5]周思聪.谈艺术造型[J].美术研究,1996,(3).

猜你喜欢

写生美术史中国画
龚和德戏曲舞台美术史研究论纲
中国画
高校美术史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中外美术史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浅谈北京十度之行对中国山水画写生与创作的感受
刍议写生在中国画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写生与美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