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精神抚慰
2025-02-09陈玉瑶
【摘要】本文探讨了帕特里克·怀特的小说《人树》中人物所体验到的大自然的抚慰力量。《人树》是澳大利亚著名作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帕特里克·怀特出版的第四部小说。这部开创性的作品出版于1955年,其体现了怀特的叙事技巧以及他对澳大利亚崎岖地形中人类状况的深刻探索。这部小说讲述了20世纪初斯坦·帕克、他的妻子艾米和他们的后代在澳大利亚农村的故事。通过怀特的文字,错综复杂地编织了一幅现实而又诗意的丛林生活图景,捕捉了一个普通人一生中在该地区的变化。通过斯坦一家的史诗故事,怀特邀请读者进入一个充满情感、美丽和复杂性的世界,在澳大利亚文学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本文通过生态心理学的视角,探讨了自然环境如何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反映了环境中所有生物的相互联系。大自然是各行各业的避难所,提供超越社会界限的慰藉和安宁。生态心理学作为一项现代运动,力求协调人类与地球的关系,认识到生态相互作用对身体、精神、情感和心理健康的深远影响。通过用生态心理学框架研究文本,本文阐明了《人树》中描绘的和谐、平衡的生态与人类关系,揭示了大自然的抚慰力量和持久力量。
【关键词】生态心理学;《人树》;帕特里克·怀特
帕特里克·怀特的《人树》作为澳大利亚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以其对乡村环境的细腻描绘和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探讨而著称。小说中的自然景观不仅为故事提供了情节背景,还成了塑造人物心理成长与变化的核心要素。怀特通过斯坦·帕克与自然环境的互动,揭示了大自然在心理疗愈和情感安抚中的独特力量。在生态心理学的框架下,本文将揭示怀特如何通过自然的描绘,探索角色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心理挑战和自我成长。
生态心理学强调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深度相互作用,并关注这种互动对个体情感、精神及心理健康的影响。通过将这一视角引入怀特的小说分析中,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树》中人物的心理状态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小说《人树》的开篇描述了斯坦走进未经驯服的丛林,耕种父亲留给他的土地。通过辛勤的劳作和坚定的决心,他建起了一个简陋的住所,为他未来的抱负奠定了基础。正是在这片崎岖的土地上,斯坦在附近的尤鲁加镇遇到了艾米·菲宾斯。他们迅速坠入爱河,开始了共同的冒险,前往斯坦位于丛林中的木屋。随着时间的推移,斯坦和艾米致力于耕种他们的农场,照料牲畜和培育土地。他们的生活与自然的节奏交织在一起,他们适应了乡村生活的挑战和回报。通过不懈地努力和相互支持,他们与环境建立了深厚的联系,在周围宁静美丽的环境中找到了满足。他们一起探索乡村生活的错综复杂,也经受住了艰难困苦。通过共同劳动和坚定不移的承诺,他们将简陋的家园变成了温暖的避难所。在耕种土地、培育梦想的过程中,斯坦和艾米在丛林的怀抱中找到了深刻的归属感,他们的生活与大自然永恒的韵律交织在一起。
在整部小说中,怀特巧妙地将澳大利亚乡村的风景融入斯坦的生活,强调了主人公与周围环境之间的深刻联系。怀特对细节的关注和抒情的散文使澳大利亚的风景栩栩如生,描绘了广阔的平原、茂密的森林和崎岖的山脉的生动画面。从广阔的灌木丛到平静的河流,大自然的每一个元素既是背景,也是人物,塑造了斯坦的经历并影响了他的旅程。
小说以对斯坦建造家园的土地的详尽描述作为开篇,强调自然环境在塑造他的身份和归属感方面的重要性。随着故事的展开,读者被带入斯坦的世界,四季的变迁、土地的韵律和生命的潮起潮落成为小说的中心主题。
怀特对自然的描绘是人类生存状况的有力隐喻。通过斯坦与土地的互动,读者见证了韧性、生存和生存周期性的主题。大自然成为斯坦的慰藉和智慧之源,在生活的磨难中提供反思和联系的时刻。怀特对澳大利亚风景的描绘反映了人类与环境互动的复杂性。从农业和农业的挑战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影响,这部小说探讨了进步与保护之间的紧张关系,强调了人类需求与自然世界之间的微妙平衡。
“城里大街上那大敞着的窗户,尘土飞扬的道路上那根深蒂固的树木,都使他心中充满惆怅,渴望永远呆在一个固定的地方。”
斯坦离开家乡,前往悉尼郊外的一片原始地区,在那里继承了一笔遗产。在荒野中,他努力开辟新的生活,在树林中建造房屋,并通过农业耕种土地。对斯坦来说,树林提供的不仅仅是庇护所。它们代表着和平与复兴的避难所,召唤他踏上内省和自我发现之旅。在大自然的静谧中,斯坦寻求慰藉和新的开始,拥抱未来在追求有目的和充实的人生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可能性。
“然后便动手开垦这片丛林。他放倒的第一株树在万籁俱寂中倒下,树叶似密集的弹雨,纷纷落下。就这样,许多天过去了。这人清理着他的土地。没等这片伤痕累票的丛林完全改变模样,这人就开始在这儿造一所房子,或者说一个小木棚。”
在帕特里克·怀特的文学世界中,他的主人公在沉浸在人类社会的复杂性中时,常常会感到疏离。《人树》中的主人公斯坦就是这一主题的典型代表,他在大自然的宁静怀抱中找到了慰藉和归属感。斯坦不受城市生活的喧嚣干扰,被树林的宁静之美所吸引,渴望远离尘世的喧嚣,过上平静的生活。斯坦沉默寡言,内省自省,他的孤独感显而易见,但正是通过与大自然的交流,他找到了一种联系感和目标感。在寂静的树林中,他远离了社会的喧嚣和干扰,全身心地投入清理土地和在树林中建造家园的艰苦工作中。
《人树》的故事背景是斯坦一家及其社区生活中的平凡和重大事件。从乌龙雅的毁灭性洪水到他们的孩子雷和塞尔玛的出生,这个故事捕捉到了澳大利亚农村生活的流动。随着杜瑞尔盖镇的出现和发展,斯坦一家发现自己与邻居的关系网中交织在一起,比如欧达乌德一家、盖奇夫人和奎克莱依兄弟姐妹。这些互动构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结构,阐明了一个紧密团结的社区中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该地区与严重干旱和毁灭性的野火的斗争凸显了澳大利亚丛林生活的严酷现实,而斯坦在火灾中拯救玛德琳的英勇行为则凸显了人类勇气和牺牲精神的不屈不挠。在战时欧洲的动荡之中,斯坦离开战场,艾米解雇了他们的德国农场工人,这些都深刻地提醒我们,国际冲突对世界上最偏远的角落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这些经历,这部小说阐述了韧性、社区和人类在逆境中坚韧不拔的精神等主题。
每一天,斯坦都离他梦想中的简单、和谐的生活更近一步。他辛勤劳作,塑造着周围的环境,以反映他内心深处的渴望,他在自然世界的韵律中找到了满足。对斯坦来说,树林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它们代表着一个避难所,在那里他可以与土地和谐相处,拥抱它安静的力量和持久的美丽。在他的努力下,斯坦的房子成了他致力于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的见证,象征着他在荒野中开辟自己道路的坚定决心。在这个宁静的避风港,斯坦找到了慰藉和归属感,证明了大自然治愈和恢复人类精神的持久力量。
“从林木间望去,这人盖的这所房子不怎么好看,但实实在在。”
在一个特别的日子里,斯坦将艾米·菲宾斯带入了他的世界。当他们到达斯坦家所在的位置时,他们发现自己身处城镇的郊区,四周弥漫着羊的气味和泥坑中干涸的泥土气息。尽管周围环境质朴,但这里的风景却令人叹为观止,生态系统也十分脆弱。他们乘坐斯坦的马车穿越多风的乡村,这标志着他们共同故事中的重要时刻。当他们穿越崎岖的地形时,大地低声诉说着坚韧和美丽的故事,让人们一窥大自然错综复杂的平衡。对于斯坦和艾米来说,这次旅程不仅象征着身体上的运动,还标志着他们生活中的新篇章,以团结和共同目标为标志。他们一起穿越乡村的曲折,内心被与自然世界交织在一起的生活的承诺所震撼。
此时此刻,当他们穿越风吹雨打的大地时,斯坦和艾米的结合成了爱情的变革力量以及人类与土地之间深刻联系的证明。
“姑娘抓着帽子,望着一路的景色,懒洋洋地笑着。”
这是一段穿越丛林道路的漫长旅程。穿越树林的旅程抚平了她不愉快的思绪。
“姑娘坐在那儿,一双眼睛盯着那条路。她对周围的一切漠不关心,并不像丈夫有时候所担心的那样。因为她对现实生活一无所知,过去的生活又是一贫如洗,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必须这样忍受着,挺直腰板永无尽头地在车上坐着之外,她不知道还该做些什么。生活也许只不过是右头、烈日和大风所组成的一个历程。它的色彩像沙土一样单调。”
大自然的活力渗透到小说人物的生活中,使他们的思想、身体和灵魂焕发活力。艾米尤其在自然界的怀抱中找到了慰藉和新生,在那里她感到最有活力和最亲近。尽管艾米与伴侣斯坦有距离感,但她在周围的自然美景中找到了安慰和满足感。对艾米来说,大自然的抚慰力量成了一个避难所,在那里她可以在复杂的生活中找到平静和安宁。她对动物的喜爱和对植树的热爱反映了她对所有生物相互联系的深刻欣赏,培养了她灵魂中的和谐与平衡感。
在大自然的美景中,艾米找到了一种目标感和归属感,自然界的温柔韵律让她的精神焕然一新。当艾米沉浸在大自然的奇妙中时,她会感到快乐和满足,每一次经历都证明了大自然的抚慰之怀的持久力量。“她把身子探出窗口,拿定主意,在这个窗户外面种白玫瑰。那一溜漫坡还残留着树木砍倒以后留下来的犬牙交错的树桩,显得乱七八糟”。周围的大自然在她内心深处以沉默向她诉说着她的心声。
“她慢慢地朝前走着,非常注意自己的身子。那件十分醒目的蓝羊毛外套在傍晚花园斑斓的色彩以及地衣的颜色之中闪闪烁烁,仿佛预兆着什么。裙裾在她缓步穿行的时候,搅起一股过分浓郁的迷迭香和麝香草的香气。她走开之后,那香气依然飘荡着,久久不肯散去。”
随着斯坦一家继续他们的生活,斯坦在寂静的树林中找到了慰藉和联系,即使在他孤独的时刻,艾米的声音仍萦绕在他的耳边。对斯坦来说,大自然是一位深刻的老师,引导他踏上自我发现和启迪之旅。
斯坦在探索生命奥秘的过程中,将大自然视为自己的导师和伙伴。他拥有非凡的耐力,坚韧不拔的精神使他能够忍受痛苦和逆境,使他越来越接近自己的愿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人也定居在该地区,一丛白玫瑰在阳台上盛开,这是艾米对他的怀念和爱的深刻象征。这朵娇嫩的花朵是他们共同度过的时光和愿望的切实见证,证明了在不断变化的生活中,爱和联系的持久力量。
小说中发生的其中一件大事是一场大洪水,幸运的是,这场洪水没有摧毁他们的农场。他们越靠近风暴中心,静止的空气就越带电;天空越暗。风暴持续了大部分时间。“整个大地在运动,一种狂风和奔涌的林海的运动。他处于被卷走的危险之中。”。持续不断的雨水导致乌龙雅洪水泛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麻烦,斯坦也意识到人类是多么的脆弱。他与其他志愿者一起帮助营救被洪水困住的定居者。
斯坦学会了谦卑地面对周围环境,接受持续的变化,他认为这是唯一的稳定因素。小说以遥远的澳大利亚丛林为背景,深入探究了澳大利亚民间传说和文化神话的丰富多彩,将丛林中独特的生活方式与从西方文明中继承下来的更广泛的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交织在一起。
帕特里克·怀特的精湛叙事探索了个人和集体历史的交汇,通过斯坦一家的经历阐明了澳大利亚社会的复杂性。随着斯坦一家在乡村生活中应对挑战和取得胜利,他们成为澳大利亚人民更广泛的斗争和抱负的象征。《人树》通过层次丰富的叙事和对澳大利亚风景的生动描绘,深刻探索了身份、归属感和人类联系的持久力量。怀特的文字引人入胜,抓住了澳大利亚生活的本质,赞美了那些将丛林视为家园的人们的坚韧和精神,同时也反思了塑造他们世界的更广泛的文化潮流。
参考文献:
[1]帕特里克·怀特.人树[M].胡文仲,李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2]Garrard,Greg.Ecocriticism.Routledge,London, 2004.
[3]Sacks,Oliver.Everything in its place.Alfred A.Knopf,New York,2019.
[4]Sachauffler,Marina.Turning to Earth.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3.
[5]Raszak,Theodore.The voice of the Earth.Phanes Press,2001.
[6]Schweninger,Lee.Listening to the Land:Native American Literary Responses to the Landscape.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2008.
[7]Garrard,Greg.Ecocriticism:The New Critical Idiom.Routledge,New York,2004.
[8]Sessions,George.Deep Ecology For the 21st Century.Shambhala Publication.Boston,1995.
[9]Mac Gillvray,Alex.Understanding Rachel Carson’s Silent Spring.Rosen Publishing,New York, 2011.
[10]Bate,Jonathan,Romantic Ecology.Routledge.London,1991.
[11]Wordsworth,William.Selected Poems.Silver, Burdett and Company,New York,1902.
[12]Li,Quing.Forest Bathing,How Trees can help you find Health and Happiness.Viking Publication,2018.
作者简介:
陈玉瑶,女,汉族,重庆人,重庆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文学与比较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