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讲活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故事实践
2025-02-08王晓东
【摘" "要】2025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七周年,也是媒体融合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的第十二年。作为长三角城市群内广播媒体的节目主持人,如何讲好讲活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生动故事,并由此实现自身转型发展,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及所取得的成绩,从把握战略机遇、搭建传播平台、深挖城市(合肥)元素三个方面展开论述,提出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广播主持人;转型发展;节目创优
长江三角洲地区包含江苏、浙江、安徽、上海三省一市,是目前国内经济实力最雄厚、科教文化产业最发达、协同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2025年是这一重大战略实施的第七个年头。七年来,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合肥搭上一体化发展的“快车”,从“旁听生”到“正式生”,各项事业发展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如何借助长三角的“东风”,进一步讲好讲活一体化发展的合肥故事?近年来,笔者所在的合肥市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一直在为此思考模式、探索路径、创新举措。而作为一名扎根城市电台十余年的“老合肥人”“老广播人”“老主持人”,笔者也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不断拓思路、开眼界、强本领,由一名传统的广播节目主持人转型发展成为具备互联网思维与技能的复合型媒体人。
一、把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机遇,从“话筒后”转型为“镜头前”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各领域。这其中,长三角各城市主流新闻媒体间的交流互鉴、取长补短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大家如何更好发挥自身优势,将协同联动作用放大,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贡献更大媒体力量显得愈发重要。
2019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牵头,发起成立了“长三角广播联盟”,沪苏浙皖各地广播媒体积极参与、密切合作,一起以更高远的站位、更广阔的视野、更独特的视角、更新颖的手法共同讲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生动故事。同年9月,“我们都是长三角人——对话长三角市长”大型访谈节目正式启动。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长三角十多个城市的市长、常务副市长走进电台直播间,畅谈一体化的“进行时”和“将来时”。这档由广播人创意打造的访谈节目从策划之初就确定了全视频直播、融媒体立体呈现的播出形式。
传统意义上的广播仅仅只是单一的“声音媒体”,但近年来随着5G、元宇宙、超高清等新技术飞速发展和广泛普及应用,广播媒体也加速进入了传播理念更新、传播手段升级、传播载体多元等融合发展新时代。这其中最典型、最集中的变化就是广播节目的可视化传播。2021年4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在央视频App开设视频直播间,品牌栏目《新闻和报纸摘要》《全国新闻联播》《新闻纵横》等均实现了音视频同步直播。广大听众和网友通过架设在直播间内的镜头可以实时观看到广播节目播出的视频画面。此外,各地方广播媒体也积极探索视频直播路径。例如,安徽台在2020年7月就曾提出“广播节目视频化是广播融媒的发展方向”,多个频率进行视频化直播改革,取得较好的反响。笔者所在的合肥市广播电视台广播中心也在最近几年不断对传统广播直播间进行播出系统硬件升级,增加了超高清摄像机、融媒监视电视、融媒直播聚光灯等新设备,以满足广播节目视频化的需要。
但必须指出的是,“广播节目可视化”与“视频广播节目”之间并不能完全画等号。前者对于主持人来讲,并不需要掌握太多镜头语言,甚至无需与镜头“对视”,本质上还是在主持一档广播节目,仅仅只是操作直播设备、播出节目稿件、与听友热线互动等直播工作流程被网友“看见了”。而后者则意味着广播主持人要如同电视主持人、网络视频主持人一般在镜头前展示形象、配合摄像机位灵活移动,并且心中要时刻充满画面感,此次“我们都是长三角人——对话长三角市长”全媒体直播即属于这种形式。这无疑对长期以来仅“靠嗓子吃饭”的广播播音员、主持人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笔者作为一名传统的广播节目主持人,虽熟悉话筒前的“对象感”,但对于如何同镜头互动交流却知之甚少。为了完成好这场直播,笔者专门前往合肥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频道进行了半个月的“蹲点”实训,在充分发挥自己采编能力突出、思维缜密灵活的优势同时,也一遍遍回看自己的视频录像,找出不足、摸清门道,调整优化体态、着装、微表情等以往不太留心的“副语言”,逐渐学会怎样面对镜头、适应镜头,通过镜头与视频端的观众“交朋友”。
2019年 9 月29日上午,时任合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罗云峰做客合肥综合广播直播间,纵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合肥路径”。笔者与上海台同事一起,出色完成了这场 90 分钟融媒体直播的主持工作,精湛的业务能力获得市领导、长三角各地媒体同仁的一致好评,节目在上海、杭州、南京、合肥等地数十个新媒体平台累计观看量突破 50 万人次。
以此次直播为契机,笔者彻底打破了“广播主持人与电视主持人互不相干、各自为政”的陈旧观念,近几年又先后高质量完成了《你好,长三角!奔向我们的小康生活》《长三角新春七日谈》《焕城记——长三角城市更新进行时》等多场大型融媒体节目的主持工作,在镜头前的表现也愈发从容淡定。
可以说,正是因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强化了沪苏浙皖媒体同行间的协作联动,给予了笔者从“躲在话筒后”到“走入镜头前”的转型良机,让自己在播音主持业务上实现了重大突破。
二、搭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传播平台,从“参与者”变身为“东道主”
自2018年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已经走入第七个年头。虽然在推进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取得了比较亮眼的成绩,但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和沪宁杭先发城市水平,安徽依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短板。仅就地方广播媒体而言,与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台相比,合肥台综合实力依然偏弱、融合发展理念还需进一步提升。为了能更好地树立互联网思维,加强资源整合,放大比较优势,做精内容,完善平台,笔者所在的合肥综合广播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媒体融合带来的良好机遇,谋定而动,于2022年策划推出“长三角合说”融媒平台,意在抢先发声、集合发声,宣传合肥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重大决策、重点工作、重要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亲、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既出于现实需要,也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依据和基础。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这四座城市中都有一条长江路,而每一条长江路恰好都承载了这座城市一段珍贵的历史文化记忆,为更好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长三角文化和旅游一体化发展走深走实,2022年11月,由合肥综合广播作为“召集人”,联手上海长三角之声、南京新闻广播、杭州新闻广播共同推出了一档融媒直播节目《长三角合说——我们的长江路》。四台的主持人和记者通过实地探访、视频连线、直播互动的方式讲述四条长江路的历史人文、前世今生。笔者作为节目的总撰稿人,同时也是总主持人,圆满完成了这场直播。四地联动、四台联播的模式也获得了沪宁杭同行的一致认可。这期节目最终获得2022年度安徽新闻奖二等奖、安徽广播电视优秀新闻作品(音视频现场直播类)二等奖,并且被安徽省广播电视局推荐参评第33届中国新闻奖。这场直播的成功也更加坚定了我们继续立足合肥,放眼长三角,讲好一体化发展动人故事的信心与决心。
除了四台联合直播之外,“长三角合说”融媒体平台还在过去几年陆续推出了一批宣传合肥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取得突出成就的精品视频;围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开展同一话题异地采访、同步宣传,实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同频发声。作为一名记者型主持人,笔者积极参与到上述主题的策划、主持工作中,为“科里科气”的合肥当好代言人。
2022年10月,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长三角合说”邀请了长三角十地十家电台的主持人,以“接力大直播”的形式,共同讲述“我们的长三角”发生的巨变。笔者以科大讯飞智能语音技术助力长三角各地中小学智慧课堂建设为切入点,生动讲述了上海张江和合肥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两心共创”,引领带动产业创新发展,共同谱写科创新篇章的生动故事。作为策划者和采访者,笔者在直播前先后多次深入科大讯飞合肥总部、上海基地以及合肥、上海等地的中小学课堂进行采访,积累了丰富的素材,高质量地完成了此次直播,体现了较强的新闻采编能力、话题驾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节目在长三角各地电台播出后引发强烈反响,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几年来,“长三角合说”融媒体平台取得了相当不俗的成果与社会反响,总结起来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大力宣传合肥市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奋力前行、勇于突破所取得的重大成就。通过上海、杭州、南京以及合肥四市广播媒体共同努力,在各自融媒平台上,同步发声,同“屏”共振,宣传的“叠加效应”明显。而笔者作为频率的业务骨干,由“参与者”变身为“东道主”,承担了其中十多场大型直播的总主持工作。从单纯的“能说会道”发展成为复合型、全媒化的主持人才。第二,构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媒体互联互动的长效机制。融媒发展需要整合各方力量,相互“抱团”给力,方能事半功倍。“长三角合说”平台确定长三角四个中心(副中心)城市为合作方,建立合作机制,打通互动通道,四方优势资源得到充分凝聚,使得宣传效果提升,这也是媒体融合发展突出外部合力的一次有益尝试,为今后融媒体发展在平台建设方面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在长效机制建立并常态化运转后,可逐步形成有影响力的重要平台和品牌。在此过程中,除了播音主持的基本技能得到强化之外,笔者的创意策划能力、动员组织能力以及沟通协调能力等均显著提升,朝着新时代全能型媒体人的发展方向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三、深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合肥元素,从“主持人”升级为“代言人”
对于长三角来说,合肥市以前只能算“旁听生”。在安徽全域都列入长三角之后,合肥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共饮一江水,未来更可期。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时代浪潮中,如何当好“代言人”,把合肥元素挖掘得更充分、把合肥故事讲述得更生动,这是笔者作为合肥台一名广播节目主持人的工作重任。
2020年8月19日,正在安徽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肥东县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巢湖大堤罗家疃段,察看巢湖水势水情。他强调,巢湖是安徽人民的宝贝,是合肥最美丽动人的地方。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态湿地保护好,要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八百里巢湖风景秀丽、烟波浩渺,与钱塘江、黄浦江、太湖等长三角地区众多河流湖泊一起,把这片热土串联成一个整体。但自古以来巢湖水患灾害频发,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一首首吟咏巢湖的诗词作品,既生动表达了古人对此处秀美风光的无限眷恋,也忠实记录了当地百姓与水患搏斗的坎坷艰辛。2021年夏天,由笔者主创的文学节目《诗话巢湖》正式推出。节目精选了若干首诗词代表作品进行品读、鉴赏,同时采访业内专家学者,介绍了一年来我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行动,并就合肥市在新时代如何进一步推进环巢湖综合治理,守护碧水安澜,提出有益建议。这期节目在沪宁杭等长三角主要城市十多家广播电台及蜻蜓FM、喜马拉雅等新媒体平台播出,赢得受众广泛好评,最终获评2021年度安徽省广播电视优秀文艺作品(广播类)一等奖。笔者也凭借这档节目在2021年度安徽省优秀播音员主持人评选中斩获最高荣誉——“最佳播音员主持人”奖。
从“江南小邑”到科创名城,这些年我们在破译合肥的“发展密码”时,“科技创新”是最频繁被提及的关键词之一。位于合肥市西郊的科学岛是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所在地,这座在外人看来略显神秘的“小岛”一直是长三角广播联盟各类型节目中的常客,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合肥元素之一。2022年8月12日,由科学岛强磁场科学中心研制的国家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再攀科技高峰,其混合磁体产生了45.22万高斯的稳态磁场,成为目前全球范围内可支持科学研究的最高稳态磁场,一举打破由美国国家强磁场实验室保持23年之久的纪录!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合肥综合广播在第一时间获取新闻素材后,对科研人员展开采访,当晚18点,由笔者播音的稿件《合肥科学岛诞生“最强”稳态强磁场 一举刷新尘封23年世界纪录》顺利播出,并迅速被长三角多家广播电台新媒体账号转发。这篇作品最终也获得了2022年度安徽新闻奖二等奖、安徽广播电视优秀新闻作品(消息类)一等奖。
四、结语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这些年里,播音员主持人群体生存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颠覆性的变革,“转型发展”也从一门“选修课”变成了“必修课”。对笔者而言,正是得益于合肥从科教基地向科创名城转型发展中取得的巨大成功以及长三角一体化融合发展的成功实践,才使得自身的转型之路越走越扎实。下一步,我们还要继续通过深度融合、资源共享、力量整合,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合肥故事说得更加精彩。
(作者单位:合肥市广播电视台)
责编:费英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