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赛事短视频对用户国家认同构建的影响

2025-02-08满志伟于淼

新闻世界 2025年1期
关键词:中国女篮国家认同短视频

【摘" "要】体育赛事是构建国家认同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大型国际赛事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短视频平台已经成为体育赛事传播的主要途径,本文选取中国女篮参加的“第19届女篮世界杯”和“杭州亚运会”期间有关比赛的抖音短视频为研究对象,分别从短视频内容传播的议程设置、传播特征、技术助力三个方面研究其与构建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发现短视频作品可以从设置大众议程、话语转换、技术赋能等角度助力国家认同构建。

【关键词】体育赛事;短视频;中国女篮;国家认同

体育报道过去主要依赖报纸、电视和广播等传统媒体传播,如今短视频逐渐成为主要传播形式。根据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10.44亿,占网民整体的96.8%,而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26亿,占网民整体的95.2%。[1]体育在当代社会扮演着象征性仪式的角色,对政治社会化起着关键作用。[2]篮球运动在我国有着众多爱好者,近年来中国女篮凭借在国际赛场的优异表现吸引了更多人的关注。本研究选取了中国女篮参加的两项重要赛事——“第19届女篮世界杯”和“杭州亚运会”期间在抖音短视频平台上发布的内容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中国女篮比赛在短视频平台上的传播路径和其对国家认同的构建。

目前,国内有关体育与国家认同的研究主要讨论体育对国家认同的塑造作用,对体育赛事短视频传播与国家认同构建关系的研究没有得到广泛关注。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以体育赛事的短视频传播为切入点,探讨中国女篮国际赛事短视频与国家认同的构建机制,以及其对国家认同的塑造作用。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抖音平台上中国女篮参加的两次比赛(“第19届女篮世界杯”和“杭州亚运会”)的相关短视频作品为研究对象。在我国网民短视频平台使用中,74.2%消费者会选择抖音/抖音极速版,[3]抖音已经成为短视频传播的主要平台。篮球运动受到广泛关注,通过百度指数搜索发现,2022年9月22日到2022年10月1日“第19届女篮世界杯”举办期间,中国女篮搜索指数达到84210,移动日均值为76195;2023年9月23日到2023年10月8日“杭州亚运会”期间,中国女篮搜索指数达到7509,移动日均值达6651。这反映出中国女篮参加的国际比赛受到了公众的高度关注。

“第19届女篮世界杯”比赛期间,相关作品数量1.17万条,涉及人数5928,获赞数7468.26万,点赞量超过1万的作品有1058个;“杭州亚运会”期间相关作品数量有1.03万条,涉及人数5635,获赞数3289.88万, 点赞量超过1万的作品有477个。经初步数据分析并结合前人研究方法,以点赞量代表用户喜爱程度,因此选取点赞量超过1万的作品进行分析,分别选取这两次比赛期间点赞量前十的作品作主要分析对象。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对2022年9月22日到2022年10月1日“第19届女篮世界杯”举办期间和2023年9月23日到2023年10月8日“杭州亚运会”期间的抖音中相关短视频进行爬取,对两次比赛期间点赞量超过1万的短视频总计1534条进行结构分析、内容分析、互动分析,从发布主体、主题、标题句式、视频时长、类型、声音、评论、点赞等角度对相关内容进行编码,探讨中国女篮国际赛事短视频传播构建国家认同的路径。

二、多元主体参与构建国家认同议程

(一)主流媒体奠定国家认同基调

分析“第19届女篮世界杯”和“杭州亚运会”期间点赞量前十的短视频作品发现,第19届女篮世界杯比赛期间点赞量前十的作品中有6个视频发布者为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主流媒体,杭州亚运会期间点赞量前十的作品中有3个作品是主流媒体发布的,可以看出,主流媒体内容更容易被受众接受,比如杭州亚运会期间点赞量最高的作品为人民日报发布的“杭州亚运会女篮颁奖仪式,升国旗,奏国歌!为中国姑娘们点赞!”,其中的“国旗”“国歌”等符号蕴含着国家认同的情感,奠定国家认同的基调。

(二)体育明星助力国家认同构建

在以往的比赛报道中,观众与运动员之间有较大的距离感,虽然报道中有对相关运动员的采访,但是运动员与受众直接交流总体来说是比较缺乏的。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体育明星自我呈现更加主动化,呈现内容更丰富,对受众影响力、号召力、引导力不断增强。[4]在上述两次国际比赛中,中国女篮一些队员的抖音账号进行了相关内容更新,第19届女篮世界杯举办期间,点赞量较高的2个视频发布者分别为王思雨- Rainy和韩旭21;杭州亚运会期间女篮队员李梦发布的“我们是冠军我们去颁奖啦!#中国女篮亚运会冠军”点赞量高达159.33万。体育明星发布短视频,促进了自身的私域流量与媒介事件的公域流量结合,扩大了体育赛事影响力。体育明星的爱国精神、拼搏向上精神会潜移默化影响受众观念,助力他们的国家认同构建。

(三)自媒体拓展国家认同构建视角

抖音平台的口号为“记录美好生活”,低门槛、易操作等特点,使得每个人都可以在抖音上发布短视频。在中国女篮参加的这两次国际赛事期间,大量网民或机构发布有关视频,既有现场比赛视频也有在家观赛视频,比如在比赛期间运动员发布的视频展现真实的运动员赛前或赛后状态,既有得了冠军后的喜悦,也有对国家、对球迷支持的感激。FIBA篮球账号发布的一系列中国女篮发展史,从多角度展示了女篮比赛,比以往只报道赛事结果更吸引观众,潜移默化传达女篮为国争光背后的支撑力。自媒体凭借数量多、内容通俗、视角平民化等特点对国家认同议程的构建进行了补充。

三、短视频传播提高受众认同情感的策略

新闻报道不是一面客观反映现实的纯净镜子,而是一种具有社会性、机构性的特定形式的实践活动。[5]梵·迪克认为,新闻话语也是意识形态话语,它必然表达和确认其制作者的社会和政治态度。短视频话语表达与塑造用户国家认同之间有着强相关性。

(一)转换话语姿态,培育情感认同

在短视频平台中,媒介需要转换视角,通过情感交流与引导来形成公共力量,以涵化的形式培育受众情感认同。在体育比赛等媒介事件中,短视频内容需要根据赛事情况组织话语,借助通俗易懂的语言或有感染力的词语等展示女篮精神,引发受众情感共鸣。例如作品“我姓王,关键绝杀一锤定音创辉煌!”,通过当时网上热度较高的“姓氏歌”形式吸引受众,评论区的一条高赞评论“我都划过去了,感觉是官方号,我又回来了,还是不敢信这是官方,又翻了翻”,表明这些话语更符合当下用户的需求,容易引发用户共鸣。在短视频叙事上,受众地位的提高要求媒体顺应趋势,在体育赛事传播中做到话语平民化和通俗化,这样才能更好地培育受众情感,构建国家认同。

(二)打造公共领域,强化情感动员

媒介技术让受众被赋予更多的表达权,短视频平台的公共领域作用进一步增强,用户不仅可以在评论区进行话题讨论,也可以自己随时发布内容参与话题传播。同时,媒介本身具备公共性,具备群体意识与个体意识的嫁接、整合功能,可以使社会成员主动集聚与合作。[6]杭州亚运会期间有关中国女篮的短视频评论达到168.83万条,评论区为受众提供了可以交流的开放空间,用户的发言贴近大部分人的想法,在网络空间中的互动过程中助推了情感动员。

(三)塑造媒介记忆,增强情感归属

媒介作为物质实体支撑着人类记忆的每一帧,时至今日个体的记忆仍旧被持续更新的技术媒介包裹着。[7]所谓媒介记忆是指:“媒介通过对日常信息的采集、理解、编辑、存贮、提取和传播,形成一种以媒介为主导的人类一切记忆的平台和核心,并以此影响人类的个体记忆、集体记忆和社会记忆。”[8]媒介记忆的塑造对构建国家认同具有重要作用。短视频平台上人人都可发表内容,受众的记录为塑造媒介记忆作了很好的补充。在第19届女篮世界杯比赛期间,抖音平台的短视频作品,除去主流媒体发布的外,用户也发布了多视角的内容,例如女篮队员李梦发布的作品“我们是冠军”展示了夺冠后的更衣室的场景,以用户“拉宏”为代表发布的比赛现场观众席的内容,还有女篮比赛历史回顾、女篮成员介绍视频、女篮比赛战术讲解等,短视频平台凭借其强大的功能,通过平台的推送、分享等使得个人表达与媒介记忆塑造相互结合,增强用户情感归属。

四、技术加持深化受众认同程度

麦克卢汉指出, 媒介技术更多是通过它们的形式而非它们所传递的内容来塑造社会。[9]人们社会交往的模式受到新媒体技术的深刻影响,技术发展带来了新的互动方式和场域。[10]短视频的兴起是媒介技术发展的结果,也对用户的社交行为等产生重要的作用力。[11]由此可见,新技术的应用对受众的国家认同构建带来影响。

(一)科技赋能打造认同沉浸空间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面对面传播的回归,其对短视频平台赋能,通过声、光、电等多种元素融合,打造沉浸空间。多元的视频文本以及流动性的内容场景建构出了一个虚拟化的沉浸式空间。[12]在杭州亚运会期间,@野火发布的关于女篮球员李梦场边运球的视频,让观众仿佛置身场边,流行音乐配上清晰的视频内容,形成的沉浸空间使得观众对运动员产生认同,比如评论区中“李梦,中国梦之队的骄傲”“中国篮球的骄傲”等。同时,竖屏显示也更加符合手机终端的特点,在中国女篮国际比赛成为热点话题后,大量的相关内容结合用户点赞、评论、转发等行为使得个人社交与媒介事件相连接,进一步增强沉浸传播效果。

(二)算法推荐提高认同传播效率

短视频的算法推荐功能基于大数据技术,通过日常收集用户使用偏好信息,形成用户画像,把相关短视频推送到用户面前。同时,抖音平台中的“话题”功能也提高了传播的准确率。在对两次国际比赛点赞量较高的20个视频进行分析后发现,有14个视频都加了话题推荐,话题最多的一条作品为“娱乐郭大嘴”发布的“在不影响比赛的情况下,大胆示美,女孩子可以活成自己想要的任何样子。#亚运会#中国女篮#李梦#女性力量#运动员”,该视频添加了5个相关话题内容,点赞量达到111.65万,话题的添加与算法推荐促使该作品成为爆款。在体育赛事传播过程中,用户主动构建热点话题,通过话题促成相关信息的聚合,而网民构建和讨论话题的过程也是群体促成国家认同建构的过程。

(三)技术赋权扩大认同传播效力

技术赋权打破以往常规传播路径,短视频用户成为信息发布的主体,还能影响作品的传播范围。此外,网络用户的表达方式如“迷因”成为受众欢迎的形式之一。“迷因”最初由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提出,而在互联网环境下,这个概念演变成了“互联网迷因”,[13]包括表情包、经典语录、鬼畜视频等。在技术加持下,用户容易制作出“迷因”,在上述两次国际比赛中,评论区中的女篮队员表情包、比赛视频的混剪、“无畏金兰”的称号等迷因被网民创造出来,随后被大量转发,增加了相关话题热度。技术发展带来的变化使得体育赛事视频能够在数以亿计的用户参与下广泛传播,其中蕴藏的国家主义等内容更容易影响到用户,扩大了国家认同的传播效力。[14]

五、结语

基于议程设置、短视频传播策略、技术赋权等视角的分析,发现中国女篮国际赛事短视频的传播对用户国家认同具有积极影响。未来,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短视频传播对不同群体国家认同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短视频内容和传播方式,进一步提升受众的国家认同感。这也有助于推动短视频传播在国家认同建设中的更广泛应用,为构建国家认同提供更多有效路径。

注释: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3,32(05):13.

[2]刘芸,陈灿.全媒体时代高校体育赛事与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建构[J].当代体育科技,2023,13(30):179-182.

[3]艾媒咨询 | 中国短视频行业用户行为调查数据[EB/OL].(2023.12.31)[2024.3.5].https://www.iimedia.cn/c1077/97043.html

[4]冯臻.抖音平台中体育明星的自我呈现研究[D].烟台大学,2023.

[5]黄敏.“新闻作为话语”——新闻报道话语分析的一个实例[J].新闻大学,2004(01):27-34.

[6]丁云亮.媒介化社会国家认同的修辞建构[J].学术界,2018(04):110-120.

[7]周颖.对抗遗忘:媒介记忆研究的现状、困境与未来趋势[J].浙江学刊,2017(05):158-168.

[8]邵鹏.媒介记忆理论:人类一切记忆研究的核心与纽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4.

[9]胡泳.理解麦克卢汉[J].国际新闻界,2019(01):81-98.

[10]刘晓亮.互动仪式链理论对青年价值观培育的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18(06):99-104+52.

[11]朱杰,崔永鹏.短视频:移动视觉场景下的新媒介形态——技术、社交、内容与反思[J].新闻界,2018(07):69-75.

[12]王文静.场景连接·话语共构·关系嵌入——抖音短视频的空间叙事探究[J].北方传媒研究,2022(03):8-13.

[13]常江,田浩.迷因理论视域下的短视频文化——基于抖音的个案研究[J].新闻与写作,2018(12):32-39.

[14]王真真,王相飞,延怡冉.大型体育赛事的新媒体话语策略与国家认同构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01):101-105.

(作者:满志伟,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2023级研究生;于淼,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传播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中国女篮国家认同短视频
中国女篮专挑强队过招
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中国女篮进攻能力分析
第26届女篮亚锦赛中国女篮失利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以中国女篮与日本女篮为例
里约奥运会中国女篮与世界强队得分能力的对比分析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战后初期中国留日学生的国家认同
全球化会削弱国家认同感吗
国家认同视域下的核心价值观构建
论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关系建构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