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个结合”对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重大意义

2025-02-07宋海琼迟峻峰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两个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摘要:“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两个结合”为指导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两个结合”不仅充分体现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化自信、守正创新和开放包容中,而且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准备了思想前提,夯实了历史根基,提供了方法指导,明确了方向和目标任务。新时代新征程,“两个结合”必将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丰富发展,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进而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提供强大精神支撑和不竭动力之源。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两个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50(2025)01-0057-07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两个结合”体现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化自信、守正创新和开放包容中。坚持“两个结合”是新时代新征程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要方法,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重要方法论依据。坚持“两个结合”,特别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继续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重大意义。

一、“两个结合”的提出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

深刻理解“两个结合”提出过程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是深入研究“两个结合”对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重大意义的基础和前提。在“两个结合”的发展脉络中,可以找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面临的“时代之问”“人民之问”的科学回答。

(一)“第一个结合”的艰难探索

近代中国因贫穷落后屡遭西方列强的侵略,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日渐深重。直到俄国十月革命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才真正找到“救国”的正确出路。他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正是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此拉开序幕。但是,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正确的理论武器并不意味着就全部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如何结合本国国情,正确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摆在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最早意识到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杰出代表是毛泽东。从1927年到1935年,处于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不懂得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只能拿马克思主义的“本本”生搬硬套。1930年,毛泽东撰写《反对本本主义》一文,鲜明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1]111-112这是“第一个结合”的最早表达。遗憾的是,《反对本本主义》并没有受到重视。直到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才使他所代表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得以确立,“第一个结合”的实现有了基础和条件。延安时期,毛泽东撰写《实践论》《矛盾论》,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论述了“第一个结合”的历史必然性。在《实践论》中,他提出“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1]296。在《矛盾论》中,指出矛盾具有特殊性,“千篇一律地使用一种自以为不可改变的公式到处硬套,这就只能使革命遭受挫折”[1]311。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源于西欧,直接解决的是资本主义国家走向社会主义乃至实现共产主义的问题,而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矛盾问题,所以不能简单套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作《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2]83由此,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命题,“第一个结合”正式提出。1945年,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成为“第一个结合”的光辉典范。

(二)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

“第一个结合”内在地包含着“第二个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最基础、最深厚的具体实际,实现“第二个结合”才真正完成了“第一个结合”。从“第一个结合”提出伊始,“第二个结合”的雏形就在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的结合中显现出来。

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他的文章、讲话之所以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就是因为他的话语表达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能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并通俗地表达出来,引起大家共鸣,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随着党在革命锻造中走向成熟,逐渐懂得“要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3]318-31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如何实现“第二次结合”成为全党面临的新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正确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追求的“小康”同经济建设的中心相结合,提出了“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正是这种正确的结合使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得以实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第一个结合”的深入推进必然发展到“第二个结合”,二者相互联系、辩证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讲话中正式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4]的科学论断,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阐明“两个结合”的基本内涵和实践意义,在新的时代使命下“两个结合”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蓬勃的生机活力。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涵逻辑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会议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5]。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文化领域的拓展,是基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文化经验积累和现实文化实践探索,凝练升华形成的思想文化体系。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不是对以往文化建设取得成果的简单概括,也不是静态的理论阐述。它的形成有其内在逻辑,是一个动态阐释的过程。习近平文化思想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厚重的历史根基,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和精神追求,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人民至上的文化价值立场,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价值逻辑。习近平文化思想属于社会主义文化思想范畴,是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新时代的新阐释,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蓬勃实践中形成的,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实践逻辑。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指引,遵循辩证唯物的世界观和唯物辩证的方法论而形成,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守正与创新的文化思想。所谓守正,守的是“四项基本原则”,守的是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主体性。只有“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只有“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守正创新的文化观,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根本特质。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从契合到结合的文化思想。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并不是简单的拼盘,而是因为二者之间具有高度契合性。二者的契合表现在方方面面,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宽广的世界视野,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性”的,着眼于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天下观”,中国不是一个小国寡民的“民族国家”,虽然经历了分分合合,但文明共同体意识强烈,追求“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另一方面,二者的文明价值性也是契合的,丛林法则不符合中华文明传统,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中国从不追求主宰和支配他者。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尖锐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暴力和血腥。正因为两者相互契合,所以才会有机结合、互相成就。从契合到结合的文化观,揭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机制。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包容与互鉴的文化思想。人类文明是多彩而平等的,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包容”“互鉴”的文化思想,只有包容才能实现交流互鉴,只有交流互鉴才能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充分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6]。包容与互鉴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全球视野。

二、“两个结合”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体现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两个结合”重要方法在文化领域自觉运用取得的重大成果。“两个结合”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方方面面均有体现。

(一)体现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化自信中

坚定“四个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因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7]习近平总书记历来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多次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原创性贡献[8]。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找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文化自信的最大底气。“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9]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富有,同样需要精神上的富足。世界上没有哪一种文明能像中华文明一样绵延数千年而经久不衰,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就来自具有五千多年文化底蕴的中华文明。历史充分证明,文化自信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华文明在历史上曾经遥遥领先于其他人类文明,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自信,这也促使中华民族更为积极主动地创造更为灿烂的中华文明,从而实现国家的兴旺发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深沉、更为重要的是文化、文明的复兴。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如何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问题,明体达用、体用贯通,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

坚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坚持走自己的路,走自己的文化道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坚定文化自信,首先要把握文化主动,只有在传承创新的基础上走自己的文化道路,才能厚植自己的文化自信。其次要增强文化自觉,也就是要“知己”“知彼”,只有增强文化自觉,发觉中华文明的价值所在,才能坚定文化自信。最后要巩固文化认同,只有认同自身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才有了基础和前提。而把握文化主动,增强文化自觉,巩固文化认同说到底是要有文化主体性。“两个结合”把握住了文化主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两个结合”增强了文化自觉,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个结合”巩固了文化认同,让我们在了解、运用的基础上更加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个结合”体现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的文化自信中,使习近平文化思想实现了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二)体现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守正创新中

“两个结合”内在地包含了守正创新的精神。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发展历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守正创新的过程。“第一个结合”,既坚守了马克思主义,又包含着对马克思主义在当下中国的创新发展。“第二个结合”既坚守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化传统,又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中国的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10]习近平文化思想十分重视守正创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基础上,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一方面坚持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对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另一方面,又敏锐地把握住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所面临的诸多新情况、新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体现了守正创新的精神特质。“守正”与“创新”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只有“守正”,“创新”才不会迷失方向;只有“创新”,“守正”才不会止步不前。正是“两个结合”中的创新精神,推动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同时,“两个结合”也赋予了文化创新宽广的空间,让我们能够把握文化主动,更加正确地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面向未来的文化创新。“两个结合”体现在习近平文化思想自觉的守正创新中,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实现了方法上的自力更生。

(三)体现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开放包容中

“两个结合”本身就包含着开放包容的精神。马克思主义具有宽广的世界视野,它不局限于少数人的利益,不局限于单个国家或者少数国家的解放,而是着眼于全人类解放事业。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来说是外来的,但我们党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对待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样具有宽广的世界视野,向往“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推动着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在推动“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进程中,开放包容的理念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世界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11]228当前,文化交融已成大势所趋。习近平文化思想秉持开放包容的精神品质和宽广的人类文明视野,在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这正是“两个结合”中开放包容精神的生动体现。首先,通过科学把握人类文明发展大势,着眼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要求,立足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推动世界文明交流对话,开辟了人类文明发展新境界,塑造了人类文明发展新形态,为世界文明进步做出卓越贡献。其次,推动和深化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人类文明本身就具有多样性,要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创造的文明。全人类文明各有所长,共生而又不相害,因交流互鉴而共同进步。最后,影响和推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基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着眼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新环境,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深刻总结了社会主义文化在中国的发展规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两个结合”中蕴含的开放包容精神,为习近平文化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开疆拓土。

三、“两个结合”对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重大意义

“两个结合”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意义重大。

(一)“两个结合”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准备了思想前提

思想解放是新文明的先声。中外史上都曾发生过多次思想解放运动,无论是百家争鸣还是文艺复兴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文明的进步。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思想解放,开展了延安整风运动和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找到了真理的力量,推动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10]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它否定了历史虚无主义,否定了“文化保守主义和复古主义”,超越了“体用论”。这让我们掌握了思想主动,为我们科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宝贵资源,提供了一把新钥匙,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准备了思想前提。

近代以来受西学东渐的影响,加之国势衰微,相当一部分中国人对中华文化产生了自卑心理,丧失了民族自信心,进而错误的文化观、文明观随之而来。“两个结合”之“第二个结合”表明,我们不应把传统文化视作过去式而放进史料档案尘封,而应把它视为进行时加以传承创新。这就深刻改变了我们对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认识态度,充分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文化支撑和文化源泉的独特价值,从而指引我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我们的新文化,促使我们树立坚定的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以“两个结合”为根本方法,更加自觉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深化了我们对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认识,在理论和实践上焕发出思想解放的伟力。

(二)“两个结合”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夯实了历史根基

具有五千年历史渊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文化根基,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在“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基础之上得以创立并赋予中华文化主体性以更大的凝聚力与引领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10]文化主体性指的是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才会有文化自信,才能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文化主体性意味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是“两个结合”的思想精髓,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夯实了历史根基,也是这一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巩固文化主体性就要坚守好“魂脉”和“根脉”,这是文化发展创新的基础和前提。“魂脉”表明马克思主义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根脉”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文化发展源泉和根基。“魂脉”和“根脉”统一于“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中,二者高度契合、内在贯通、互相成就,形成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新的文化生命体不仅体现马克思主义之魂,而且体现中华文化之根,进而使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达到新高度,使我们的文化自信达到新高度,从文化的维度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

(三)“两个结合”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方法指导

“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提出了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和原则方法,即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二者的结合内在地包含着如何结合的问题。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宝藏,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是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内在要求。而马克思主义具备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伟力,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挖掘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与时俱进、融合创新,只有这样二者的结合才能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给予我们方法和认识上的启迪,使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达到了新高度,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找到了正确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在新时代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明确提出了“七个着力”的要求。其中,“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6]就表明我们不仅认识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而且找到了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方法,为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为新时代文化建设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明确了具体工作要求。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经典范例。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规律,在马克思主义和“两创”方针的指导下,把握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使之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现代文明相融合,有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运用“两个结合”中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方法促进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发展。

(四)“两个结合”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明确了方向和目标任务

“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12]155走自己的路,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两个结合”为指引,坚持走自己的路,使马克思主义更具中国的时代特点和文化特色,实现了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明确了方向和目标任务。

“两个结合”在新时代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不能故步自封,把我国五千多年形成的文化传统全部拿到今天来运用,也不能改旗易帜,把外来文化全都奉为珍宝移接到中华大地,而必须走自己的文化道路。“两个结合”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明确了方向,即走自己的文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调研考察地方文化,结合民族精神和时代特点,经历长时间酝酿才得以形成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走自己的文化道路的最有力体现,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最好证明。它既牢牢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又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这一“魂脉”,不断与时俱进。正是在“两个结合”明确了走自己的文化道路方向的基础上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两个结合”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明确了目标任务,即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13]15-16究其原因,是因为当代中国在中国化时代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成为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中流砥柱,肩负着重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雄风,进而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历史使命。因此,必须不断推进“两个结合”,促进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发展,不断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中国共产党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2).

[5]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论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N].人民日报,2023-10-11(1).

[6]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EB/0L].(2023-10-08)[2024-04-10].http://politics.people.com.

cn/n1/2023/1008/c1024-40090913.html.

[7]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1).

[8]陈洪玲,潘飞宇.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坚定文化自信的逻辑探赜[J].思想教育研究,2024(1):3-8.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10]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4-17.

[11]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3]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Significanceof“TwoCombinations”intheFormationofXiJinpingCultureThought

SongHaiqiong,ChiJunfeng

(CollegeofMarxism,ShenyangNormal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110034)

Abstract:The“twocombinations”arethefundamentalwaytopromotethesinicizationandmodernizationofMarxism,andthegreatestweaponforustoachievesuccess.Inthenewera,thepeopleoftheCPC,guidedbythe“twocombinations”,continuetopromotetheprocessofsinicizationandmodernizationofMarxism,andform"XiJinpingculturalthought,anewculturalchapterofsinicizationandmodernizationofMarxistculturaloutlook.Throughin-depthresearchontheprocessofproposingthe“TwoCombinations”andtheconnotationandlogicofXiJinpingculturalthought,itisnotdifficulttofindthatthe“TwoCombinations”arenotonlyfullyreflectedinXiJinpingculturalconfidence,integrity,innovationandopennessandinclusiveness,butalsopreparetheideologicalpremisefortheformationofXiJinpingculturalthought,provideahistoricalfoundation,findthecorrectmethod,clarifythedirection,goalsandtasks.Intheneweraandnewjourney,thecombinationofthetwowillundoubtedlypromotethefurtherenrichmentanddevelopmentofXiJinpingculturalideology,contributetotheconstructionofasocialistculturalpower,realizethegreatrejuvenationoftheChinesenationandChinesedream,aswellasprovidestrongspiritualsupportandinexhaustiblepowerforpromotinghumancivilizationprogress.

Keywords:XiJinpingculturethought;“TwoCombinations”;excellent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

【责任编辑:赵践""责任校对:刘北芦】

收稿日期:2024-07-25

基金项目:辽宁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基地项目(ZTSYB2023008);辽宁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22095)

作者简介:宋海琼,女,吉林洮南人,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党史党建研究;迟峻峰,男,山东日照人,沈阳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党史党建研究。

猜你喜欢

习近平文化思想两个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特性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及世界贡献
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进展的大数据分析及深化研究的路径思考
新时期重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结合”
基于“两个结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做好两个结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水平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推动我国民间音乐文化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