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意蕴
2025-02-07姜琳琳郑隆茱
摘要:人民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质。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体现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汲取人民力量”的发展趋向和“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实践指向上。“以人民为中心”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总结,铸就了现代化的人民内核;中国式现代化通过发扬民主、汇聚民智、挖掘民力,以此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凝聚了现代化的主体力量;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着力点,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落脚点,描绘了现代化的民生蓝图。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性;以人民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50(2025)01-0050-07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1]6,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意蕴。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重汲取人民力量,致力于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特别是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议题贯穿现代化的始终,是对“为了谁”这一问题的根本性回答。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2]22,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铸就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以人民为中心”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科学总结,深刻彰显了现代化的人民内核。
(一)“以人民为中心”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长河中,历史的进程始终伴随着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力量。探索并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任何社会形态得以存续与发展的重要前提。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指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3]300。从理论层面来看,马克思强调人的社会性本质,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501。对此,马克思、恩格斯强调,“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5]411,明确了无产阶级革命即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目的,为了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奋斗。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正是对这一基本原理的深化发展。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不仅体现了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更彰显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立场。从实践层面来看,“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了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执着追求。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6]649。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逐步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根本要求。综上,“以人民为中心”揭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决定性作用,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的价值导向和理论指导。
(二)“以人民为中心”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精准把握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中,深刻理解并精准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是确保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关键所在。作为社会主义思想的杰出代表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奠基人,列宁对此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见解。他强调,“社会主义不是按上面的命令创立的。它和官场中的官僚机械主义根本不能相容;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7]57。从理论层面来看,列宁的这一观点从根本上否定了官僚主义和机械主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并凸显了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义事业主体的决定性作用。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精神财富的源泉。他们的智慧、力量与创造力,是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正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精准捕捉与深刻理解。从实践层面来看,“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得到了生动展现。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阶段,列宁提出了“新经济政策”,通过发展商品经济、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这一政策充分考虑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与需求,有效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首先,“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得到了深入贯彻。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从对外开放到全面开放,每一步都凝聚着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力量,每一步都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其次,“以人民为中心”深刻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这一目标不仅要求在经济上实现快速发展,更要求在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方面实现协调发展。而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坚定支持。最后,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确保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措施真正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与需求,才能确保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真正由人民群众共享。综上,“以人民为中心”揭示了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和驱动力,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精准把握,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动力源泉。
(三)“以人民为中心”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透彻理解
在共产党执政的长期实践中,始终坚持并深刻理解共产党执政规律,是确保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其执政的基础和力量源泉在于人民群众。“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对共产党执政理念的精炼概括,更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透彻理解。对于政党而言,“是什么、要干什么”构成了其执政规律的核心线索。政党的阶级属性决定了其服务的对象与目的。共产党以无产阶级为阶级基础,不仅代表广大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还在当前斗争中预示着斗争的未来方向[8]65。这一未来并非西方政党所追求的政权掌控,而是通过政权来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理论层面来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政党从成立到目标实现,需善于与广大劳动群众,尤其是无产阶级劳动群众,乃至非无产阶级劳动群众建立紧密联系,甚至达到融合的状态[9]136。从实践层面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时代背景下的必然选择与历史赋予的使命。近代以来,众多仁人志士曾尝试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为蓝本进行革命,但均以失败告终。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显著改变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轨迹。党结合国情,制定并执行了一系列旨在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策措施。正是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成功开辟了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顺应民意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展现出高度的历史主动与清醒的执政自觉,多次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0]63。这不仅是对党百年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也是对苏联共产党等无产阶级政党执政教训的深刻反思。苏联作为首个社会主义国家,其解体的原因复杂多样,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苏联共产党脱离了人民,成为一个只维护自身利益的特权官僚集团”[10]173。一百多年来,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到“人民江山论”“人民至上观”,中国共产党面对的是中国式现代化环境的变化,但始终坚守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价值导向。综上,“以人民为中心”不仅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透彻理解,更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根本遵循,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行动指引。
二、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汲取人民力量”的发展趋向
发展趋向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导向,关乎“依靠谁”这一问题的战略抉择。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因此坚定不移地走上了汲取人民力量的发展道路。这一发展趋向并非权宜之计或口号宣传,而是强调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发扬民主、汇聚民智、挖掘民力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将人民的力量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深刻彰显了现代化的人民主体性。
(一)充分发扬民主以激发人民群众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动性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中,充分发扬民主是激发人民群众主动性、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路径。民主作为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价值,其本质在于人民当家作主,是人民群众主动性得以充分激发的制度保障。从历史脉络来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将人民民主视为社会主义的生命线,强调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原则,这一原则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得到了生动体现。首先,充分发扬民主意味着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构建和完善能够真实反映人民意愿、保障人民权益的民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建立了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这些制度为人民群众参与国家事务管理、表达自身利益诉求提供了广阔平台,确保了人民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动性。其次,发扬民主体现在决策过程的科学化、民主化上。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决策必须基于广泛的民意调研和深入的公众参与,通过座谈会、听证会、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和吸纳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使政策制定更加符合实际、贴近民心。这种决策模式不仅提高了政策的有效性和执行力,也增强了人民群众对现代化建设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参与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和动力。最后,充分发扬民主意味着要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通过建立健全信息公开机制、拓宽群众监督渠道,确保人民群众能够及时了解国家大事、社会动态,并对政府工作进行有效监督。这种开放透明的治理方式,不仅提升了政府决策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也促进了社会公正和谐,为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综上,通过发扬民主,中国式现代化得以在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支持下,不断向前推进,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广泛汇聚民智以调动人民群众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积极性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道路中,广泛汇聚民智不仅是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关键,更是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推进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始终将汇聚民智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策略,通过一系列制度创新和实践探索,将人民群众的智慧力量转化为推动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首先,广泛汇聚民智体现在对人民群众智慧的尊重和珍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建立了一系列机制,如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听证制度、民意调查制度等,这些制度为人民群众提供了表达意见、贡献智慧的渠道。通过这些机制,人民群众能够就国家发展、政策制定等重大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这些建议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生活智慧,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其次,广泛汇聚民智体现在对人民群众创新能力的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需要不断汲取新的思想、新的方法。人民群众作为实践的主体,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创新经验。政府通过设立创新基金、支持科研项目、举办创新大赛等方式,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将他们的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实际动力。这种创新机制的建立,不仅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创新热情,也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最后,广泛汇聚民智体现在对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治理的积极引导和支持。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要求政府必须充分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国家治理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利益。政府通过加强与社会组织的合作、推动社区治理创新等方式,引导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国家治理,共同解决社会问题。这种参与式治理模式的实践,不仅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也提高了国家治理的效率和公信力。综上,通过汇聚民智,能够更有效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事业。
(三)有效挖掘民力以释放人民群众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创造性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图景中,有效挖掘民力、释放人民群众推进现代化的创造性,是确保国家发展动力不竭、社会持续进步的重要引擎。首先,有效挖掘民力在于对人民群众创造力的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其创造力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和实践,如设立创业扶持基金、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等,旨在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潜能,使其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这些举措不仅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机遇,也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有效挖掘民力体现在对人民群众创新实践的大力鼓励和扶持。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需要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造。政府通过建立健全创新体系、完善创新机制、优化创新环境等方式,为人民群众的创新实践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例如,通过设立创新示范区、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政府积极引导和支持人民群众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取得突破,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再者,挖掘民力体现在对人民群众参与现代化建设的广泛动员和组织。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全民参与的过程,需要人民群众在各自领域发挥积极作用。政府通过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推动基层治理创新、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等方式,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参与现代化建设。这些举措不仅增强了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也提高了他们参与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最后,有效挖掘民力需要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政府通过完善分配制度、加强社会保障、推动教育公平等措施,确保人民群众在现代化建设中能够获得应有的回报和保障。这些举措不仅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也增强了他们对现代化建设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综上,通过挖掘民力,能够充分释放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使他们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依靠力量。
三、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实践指向
实践指向是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回答了“服务谁”这一问题的具体路径。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构建了坚持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实践蓝图。“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对以人民利益为导向、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明确指向,深刻彰显了现代化的民生性。
(一)以人民利益为导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
以人民利益为导向不仅是国家政策的根本遵循,更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起始点和核心价值。自古以来,民本思想便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墨子的“爱利万民,爱利百姓”[11]1,孔子的“为政以德”[12]15,孟子的“民贵君轻”[13]289,荀子的“水则载舟,水则覆舟”[14]180和《尚书》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15]330,无不彰显了人民在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中,这一古老智慧得到了新的诠释与实践,以人民利益为导向成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定出发点。毛泽东曾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6]1031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的主体作用,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基本遵循。邓小平也强调:“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17]144-145这进一步凸显了倾听人民声音、尊重人民意愿的重要性。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守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无论是经济政策的制定,还是社会事业的发展,都紧紧围绕着人民的利益和需求展开。江泽民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18]280这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实践中,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探索和创新,以确保人民利益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例如,在脱贫攻坚战中,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精准有效的措施,确保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这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民生领域的重大成就,也是以人民利益为导向的生动体现。胡锦涛强调,“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9]。此外,在教育、医疗、住房等关乎人民切身利益的领域,中国式现代化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不断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20,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利益的深切关怀和坚定承诺。总之,以人民利益为导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也是其鲜明特征之一。“要立心做大事,不要立心做大官。”[21]中国式现代化正是以人民利益为大事,不断前行。
(二)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着力点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不仅是国家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更是检验现代化成效的重要标尺。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始终将民众的幸福安康视为国家治理的根本追求。进入新时代,这一传统智慧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得到了新的诠释与升华,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成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任务。邓小平曾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22]116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将增进民生福祉作为重要任务,致力于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了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为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提供了强大动力。在这一精神的指引下,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探索创新,努力构建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从教育到医疗、从住房到养老,中国政府不断加大民生投入,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福祉的深切关怀和坚定承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的富足,更体现在精神层面的充实与满足。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3]82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注重提升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通过加强文化设施建设、丰富文化活动形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等措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总之,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着力点,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24]279中国式现代化正是以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为本,不断奋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落脚点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更是衡量中国式现代化成功与否的最终标准与落脚点。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便对共同富裕抱有殷切的期盼与憧憬,从《周礼·天官冢宰·小宰》中的“以富邦国,以养万民,以生百物”[25]34,到《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26]287,这些古老典籍中的文字,无不透露出中华民族对于社会和谐、人民富足的向往。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中,这一期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与实现。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现代化与共同富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共同富裕不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最终归宿。在几十年的执政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不懈追求的目标。从“基本解决温饱”到“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每一个历史阶段的跨越,都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对人民福祉的不懈追求和对共同富裕的坚定信念。现在,中国式现代化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即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共同富裕,不仅要求“富口袋”,即物质生活的富足,更要求“富脑袋”,即精神世界的充实与自由[27]。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成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生动写照。这意味着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更要关注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社会建设等措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注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总之,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落脚点,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变的人民立场和执政目标的集中体现。“国家之本,在于人民”[21];人民之安,乃国家之安。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将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创美好未来。
综上所述,人民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质,是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价值取向、发展趋向和实践指向的全面引领。通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中国式现代化铸就了鲜明的人民立场;通过坚持“汲取人民力量”的发展趋向,中国式现代化汇聚了磅礴的主体力量;通过坚持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实践指向,中国式现代化描绘了宏伟的民生蓝图。这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不仅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1]水渭松.国学经典导读:墨子[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
[12]论语·大学·中庸[M].陈晓芬,徐儒宗,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
[13]孟子[M].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8.
[14]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6.
[15]尚书正义:卷七夏书·五子之歌[M]//阮元.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
[1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8]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9]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0(8):3-9.
[20]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1]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1-12(2).
[2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4]吴兢.贞观政要[M].长沙:岳麓书社,1991.
[25]杨天宇.周礼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6]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7]余永跃.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价值取向[J].人民论坛,2024(4):46-50.
OnPeoplesImplicationsofChineseModernization
JiangLinlin,ZhengLongzhu
(CollegeofMarxism,Changchu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ChangchunJilin130022)
Abstract:ThecharacterofthepeopleisthedistinctivecharacteristicofChinesemodernization.ThepeoplescharacterofChinesemodernizationisembodiedinthevalueorientationof“peopleasthecenter”,thedevelopmenttrendof“drawingpowerfromthepeople”andthepracticaldirectionof“realizingabetterlifeforthepeople”.“People-centered”isascientificsummaryofthelawofhumansocietydevelopment,thelawofsocialistconstructionandtheruleoftheCommunistPartyofChina,formingthecoreofthemodernpeople.Bypromotingdemocracy,poolingthewisdomofthepeopleandtappingtheirstrength,theChinesemodernizationhasbroughtintofullplaytheinitiative,enthusiasmandcreativityofthepeopleandconsolidatedthemainforceofmodernization.TheChinesewayofmodernizationhasalwaystakenthepeoplesinterestsasitsstartingpoint,focusedonimprovingpeopleswell-being,andfocusedonachievingcommonprosperityforallpeople.Ithasdrawnupablueprintforpeople'swell-being.
Keywords:Chinesemodernization;peoplescharacter;people-centered
【责任编辑:赵践""责任校对:刘北芦】
收稿日期:2024-11-05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基地专项课题(JD2441)
作者简介:姜琳琳,女,山东烟台人,长春理工大学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郑隆茱,女,河南南阳人,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