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如何融入高校思政课

2025-02-07徐琳琳徐文蕙海志超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红色文化辽宁

摘要:红色文化是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积淀的宝贵财富,而地方红色文化更是落实高校育人功能、传承红色基因的“活教材”。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内涵丰富,梳理建党以来辽宁红色文化教育历史,对于红色文化在为国育才、形成文化认同及实现价值塑造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建设还存在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缺乏时代特征、红色文化教学方式缺乏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以及部分红色文化教育与实践脱节等困境,因此需要从挖掘红色资源、完善教学体系,利用红色资源、鼓励学生参与,依托红色实践基地、提高教学实效等方面进行探索,为新时代辽宁高校思政课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红色文化;辽宁“六地”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50(2025)01-0024-06

2022年3月17日,辽宁省教育厅发布《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施方案》,要求辽宁各高校以“六地”红色文化资源为载体,结合实际,组织开展具有鲜明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1]。根据思政课的育人功能,结合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意蕴,提出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可行性实施路径,对于推动辽宁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辽宁“六地”红色文化概述

(一)辽宁“六地”红色文化的内涵

辽宁“六地”是指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六地”承载着辽宁人民的革命活动和奋斗历程,是中国革命史的重要见证。辽宁“六地”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解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在辽宁地区形成的独具地域特色的红色历史、红色故事、红色精神等红色文化资源的集中凝练[2]。辽宁“六地”红色文化是新时代实现辽宁全面振兴的精神动力,也是辽宁高校有效开展“大思政课”教学的“活教材”。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首次提出辽宁“六地”红色文化,由此树立了辽宁地区红色文化的标杆。

(二)辽宁“六地”红色文化的特点

辽宁“六地”红色文化不仅是百年党史中对红色辽宁的深刻描绘,更是时代的缩影和印记,主要具有以下三方面特点。

第一,辽宁红色文化基础深厚。辽宁的革命史蕴含着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辽宁地区见证了一次又一次的历史变革,涌现出一批批英雄人物,这些英雄人物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红色精神。

第二,辽宁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位于丹东市的鸭绿江断桥、抗美援朝纪念馆,位于锦州市的辽沈战役纪念馆,以及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等,都为开展辽宁红色文化教育提供了丰富素材。全省共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9处,为辽宁乃至全国的红色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源和生动的教材[3]。

第三,辽宁红色文化载体多样。在辽宁这片红色土地上,不仅留下了众多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物质文化载体,还有以不同时期红色精神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红色话剧、红色戏曲等,均展现出辽宁人民的精神面貌,体现了辽宁人民勇于拼搏、创新进取的时代精神。

(三)辽宁“六地”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

纵观党的百年奋斗历史,辽宁始终与党的伟大事业同频共振,始终与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紧密相连[4]。将辽宁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中,有利于传承与激活辽宁红色基因,为打造具有辽宁特色的思政课品牌、推动辽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发展助力。

第一,传承红色基因,培育爱国主义情怀。辽宁“六地”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斗争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革命精神具有重要价值。辽宁“六地”红色文化传递出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培育和传承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国家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激发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决心和勇气。

第二,党的革命精神焕发出新的时代价值。红色文化在中国文化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可以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是新时代社会精神力量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第三,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辽宁高校以本地红色文化资源为依托,通过打造本地红色文化课程体系、组织红色文化实践活动、利用新媒体技术等多种途径,将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程中,这些举措对于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具有重要价值。

二、辽宁红色文化教育的历史进程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辽宁红色文化教育走过了一段深远的发展之路,并随着时代的变迁得到了加强与完善。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辽宁工农运动蓬勃发展,作为红色文化教育的倡导者和推动者,辽宁地区各级党组织着手打造一套完整的红色文化体系。这套体系以“鼓励民众参与工农运动”为核心主题,旨在将革命的种子深植于人民心中。为实现这一目标,各级党组织积极向觉醒中的工农群众及先进知识分子传递革命理念,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如讲演、戏剧、诗歌创作等,深入浅出地传达党的主张。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在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斗争中所确立政策的认同,还加深了对党的领导重要性的认识。

抗日战争时期,辽宁地区红色文化教育的开展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工程,其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运动,更是一个动员和武装人民的过程。这场教育活动的核心理念在于通过宣传党的抗战策略和方针,增强辽宁人民群众的抗日斗志。红色教育的内容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民族团结与全民抗战的重要性等。这一时期辽宁红色文化教育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不断加强敌后根据地的组织建设和军事实力,以此来巩固和扩大抗日根据地。通过这样的红色文化教育方式,意欲将所有可能的力量整合到反对日本侵略者的阵线上,共同构筑起抗击外来侵略的坚固防线,为赢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建设国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红色精神得到了大力宣传,极大提升了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一代的道德修养,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在党的宣传动员下,辽宁人民积极响应,投身于建设新中国的伟大事业中。作为共和国长子的辽宁承担起了构建新中国工业体系的艰巨任务,在新中国工业史上创造出1000多个“第一”。一系列以红色精神命名的文化现象也随之产生:为国担当精神、勇于奉献精神、雷锋精神、拼搏精神等,这些精神财富激励着辽宁加速融入国家发展的浪潮之中,进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的奠基地。

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辽宁红色文化教育也在改革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红色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与经济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基于此,辽宁红色文化教育提出一系列新理念和新举措,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旨在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增强民族自豪感,打好打赢当代“辽沈战役”。辽宁红色文化不仅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也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成为辽宁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

党的十八大以来,秉承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使命,在“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5]这三个核心问题上,辽宁红色文化教育采取一系列富有成效、针对性强的举措,如加大全省各级各类纪念馆、博物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针对不同群体开展主题党课、思政课、青少年研学、读书会、巡展等形式多样的活动[6],这些措施极大地促进了红色文化的深入研究与广泛传播,红色文化教育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成为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石。新时代红色文化教育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传承,能够使学生深刻理解革命历史,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历经多年的砥砺前行,红色文化教育不仅成为传统教育的重要补充,更是当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红色文化教育的内涵和形式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但其核心价值“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始终未变。

三、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多维功能

(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文化的育人功能,指出要深入挖掘和利用好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辽宁省高校将本地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融入思政课程,将红色文化优势转化为育人的强大动力,让红色历史资源充分发挥教育作用,从而使思政课不再只是理论传授,而是生动的教学实践。

高校学生作为未来建设国家的重要力量,应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道德素养,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红色资源进入课堂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作用。学生通过学习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以及他们为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而做出的牺牲,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和使命。这种以红色文化为核心的课程设置,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汲取红色精神的力量,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

(二)形成文化认同,坚定理想信念

红色文化的精华在于革命前辈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所创造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辽宁作为革命老区,是东北地区解放最早、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省份。辽宁“六地”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在国家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是国家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的象征[7]。高校思政课通过红色文化的传播,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和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进而使学生在历史和现实的对话中,在学习红色文化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理想信念的力量。

在红色文化的教育环境中,将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的思想觉悟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使他们对红色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学生更加坚定了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心,从而树立投身于国家建设事业中的信念。同时,通过接受红色文化的重要性与珍贵性教育,使学生能够形成抵御外来不良文化侵蚀的能力,进而自觉抵制可能对自身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的不良文化,形成爱国主义的文化认同,坚定理想信念。

(三)涵养道德情操,实现价值塑造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思想载体,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辽宁“六地”红色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和历史智慧,包括“团结协作、艰苦创业、献身革命”的集体主义精神,“无私奉献、为国为民、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等,这些价值观念对于大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发挥着引领作用。如通过“六地”红色文化中“志愿军精神”的讲解,能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为人民奉献,为国家牺牲”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国家的归属感、自豪感。通过了解东北义勇军抗战的革命事迹,能够使学生在思想上高度认同革命精神,从革命精神中汲取力量,从而引导学生学习革命前辈的崇高品质。通过参观红色遗迹、举办红色活动等多种形式,能够唤醒学生的家国意识,真正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价值观。

从红色革命的孕育地到全国的解放战场,从共和国长子到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辽宁的红色精神和红色文化从未中断。而高校思政课,既是铸魂育人的“大课堂”,也是育人育才的“大平台”[8]132。高校思政课以本地红色文化为引领,挖掘历史事件中蕴含的红色基因、红色精神,有利于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不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培育爱党、爱国、爱民的崇高道德情操,实现对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

四、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困境

(一)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缺乏时代特征

革命战争时期的精神文化以红色文化为主要表现,而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与革命战争时期截然不同,要让他们从新的时代角度深入了解和感受过去的思想和精神存在一定的困难。

高校思政课往往借助辽宁“六地”红色文化中的经典案例作为教学内容的支撑,这些案例不仅是历史事件的重现,更是深植于大学生心中的红色精神象征。然而,部分教师在深入挖掘案例中“红色文化”所具有的育人价值时,缺少开放性的教学思维,缺乏明显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与现实社会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在教学中,部分教师本身的导向意识和整合能力尚显不足,对课堂的整体设计和统筹安排有所欠缺,忽视了对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深度研究,导致对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利用过于简单。

红色文化的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表面,而是需要更深刻、更具有时代意义的阐释,这样才能使红色文化的价值内涵得到充分展现。

(二)红色文化教学方式缺乏以学生为中心理念

在当今的教育体系中,思政课仍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家认同感的重要途径。然而,尽管这一课程对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至关重要,但现实情况却是学生参与度不足,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无论是通过传统课堂授课,还是利用网络教学平台,都存在一个根本性问题,即缺乏以学生为中心的系统性教学措施。这种现状导致课程学习仍局限于旧的模式之中,往往难以激发学生去主动思考和探索的内在动力,降低了教学的吸引力,也影响了学习效果。

若不能有效引导学生以多角度、多维度的方式去参与和体验红色文化的深厚内涵,那么学生将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无法深入挖掘其中的精神实质。这样的教学方式无疑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他们探索新知的积极性。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采取更为创新和全面的教学方法,设计出既具有理论深度又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真正让红色文化成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强大动力源泉。

(三)部分红色文化教育与实践脱节

红色文化教育与实践脱节,一方面体现在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分布上,这些资源由于地理位置的分散性特征,导致高校师生对于各地红色文化的实地考察受到了限制,削弱了师生对历史的直接体验感;另一方面,组织红色文化基地的交流与学习活动的次数较少、活动范围有限,导致学生无法对红色文化实践基地进行系统而深入学习,缺乏有组织、有计划地探究红色文化的机会。

这种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影响了思政课教学的整体效果。思政课应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感。然而,当学生缺乏对红色文化的亲身体验和深刻理解时,他们可能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影响思政课的实效性。因此,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高校加强对红色文化基地的利用和宣传,还需要提升教师将思政内容融入实践课程的能力,以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掌握红色文化的精髓。

五、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

(一)挖掘红色资源,完善教学体系

高校应组织专门的红色资源调研团队,负责对红色资源进行搜集、整理和开发。这支团队应由相关学科专家、资深教师和研究生组成。通过深入挖掘辽宁“六地”红色资源,收集历史资料、档案文献、口述史料等,为完善教学体系、体现时代特征提供坚实的基础。

高校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应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深入研究,梳理出辽宁“六地”的典型红色故事、红色遗址和红色文物等。将这些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材中,不仅可以丰富教材内容,更能够使学生直观地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

高校应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让学生对红色资源有更深入地学习和研究。同时,开创红色文化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将红色资源与不同学科的知识相结合,如将红色文化与政治、经济、历史等学科进行有机融合,开设多门跨学科思政课程,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和学习,带来教学体系上的创新与飞跃。

高校应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推动红色资源与思政课堂并肩而行。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加深对辽宁“六地”红色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增强政治自觉。同时,高校应定期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研讨会、政治教育主题会等,最大程度地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作用[9]54。

(二)利用红色资源,鼓励学生参与

高校应鼓励学生参与红色资源研究,使其有机会参与相关项目。高校可以选择辽宁六个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文化个案,让学生对其进行深度的剖析与探讨。通过个案研究,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价值判断力与决断力[10]。

高校应鼓励学生参与实地考察、调研的社会实践中,亲身感受红色资源的魅力。也可以成立学生宣讲团,让学生在阐释、宣传红色文化的同时,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高校应鼓励学生结合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进行文学创作和艺术创作,如征文、诗歌、绘画、手工制作等。在独立创作过程中,学生能更深刻地了解并表达自己对红色文化的认识与感受。鼓励学生参与,不仅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还能够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三)依托红色实践基地,提高教学实效

高校应积极运用红色资源,将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所在场所设为思政课校外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红色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红色遗址等,让红色实践基地成为一本生动的教材[11]。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红色历史,感受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并将其融入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中去。

同时,也可以通过红色资源的探索性实践基地开展线上实践教学活动,如建设虚拟仿真实践课。充分运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交互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使虚拟仿真技术与思政实践教学深度融合,打破时空上的限制,将辽宁“六地”的红色文化传承的事迹通过AI展现出来,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生动地传递给学生,引起他们的兴趣与思考。虚拟仿真实践课解决了红色基地实践、实习、实训中高成本、高消耗等问题,让“网上实践”和“虚拟实践”成为现实,有效破解思政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满足学生实践学习的个性化需求,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总之,辽宁“六地”红色文化教育,要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感悟、去挖掘,引导高校学生在革命先烈的事迹中体悟信仰的力量,在伟大进程中汲取前进的力量,进而使学生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逻辑,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

六、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理论知识传授,更是精神文化传承和价值观塑造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对于辽宁这片充满革命历史的土地来说,红色文化作为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既是对历史的回顾,又是对未来的展望。高校应深刻认识到自身肩负的教育使命,将辽宁本土的红色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努力推动融合创新,使学生在红色文化的引领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刘伟,焦兴华,张懋.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3(4):71-76.

[2]张海昌.辽宁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探究[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2(5):107-109.

[3]王笑梅.保护传承利用并进,彰显辽宁文化底蕴:辽宁进入全国文化遗产大省行列[N].辽宁日报,2023-06-20(2).

[4]黄岩,赵静,王笑梅.弘扬“六地”精神凝聚振兴力量[N].辽宁日报,2023-05-03(1).

[5]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6]冯艳.深刻把握辽宁红色文化的价值意蕴[N].辽宁日报,2024-03-12(10).

[7]朱军,王春山.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百年传承研究[J].红色文化资源研究,2021(1):10-14.

[8]沈大光,张高臣,闫杰,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循环”教学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2.

[9]黄刚.新时代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22.

[10]王延光.高校思政课要善用红色文化资源[J].红旗文稿,2020(20):42-44.

[11]葛涛.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6):62-66.

IntegrationofRedCultureinthe“SixRegions”ofLiaoningProvince

intoConstruction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

XuLinlin1,XuWenhui1,HaiZhichao2

(1.CollegeofMarxism,ShenyangNormal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110034;2.CollegeofNarcoticsand

Policing,CriminalInvestigationPoliceUniversityofChina,ShenyangLiaoning110854)

Abstract:Redcultureisthepreciouswealthaccumulatedbyourpartyinthejourneyofahundredyearsofstruggle,especiallythelocalredcultureisthe“livingteachingmaterial”toimplementthefunctionofcollegeeducationandinherittheredgene.ExpoundingtheconnotationandcontemporaryvalueofLiaonings“sixregions”redculture,andcombsthehistoryofLiaoningsredcultureeducationsincethefoundingoftheParty,whichplaysanimportantroleincultivatingtalentsforthecountry,formingculturalidentity,andrealizingvalueshaping.Nevertheless,therearestillchallengesinintegratingredcultureinto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thesixregionsofLiaoningProvince,suchasthelackofdistinctiveutilizationofredculturalresources,thedeficiencyofstudent-centeredteachingapproaches,andthedisjunctionbetweensomeredcultureeducationandpractice.Itisessentialtoexploreaspectslikeperfectingtheteachingsystemthroughminingredresources,motivatingstudentstoparticipateinredresources,andenhancingteachingeffectivenessbyrelyingonredpracticebases,therebyprovidingreferencesfortheconstruction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inLiaoning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thenewera.

Keywords: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redculture;“sixregions”inLiaoningProvince

【责任编辑:刘北芦""责任校对:赵践】

收稿日期:2024-09-15

基金项目: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学研究课题(LZY22396);辽宁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基地一般项目(ZTSYB2024009)

作者简介:徐琳琳,女,辽宁抚顺人,沈阳师范大学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科技哲学研究;徐文蕙,女,辽宁盘锦人,沈阳师范大学科技哲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与科技哲学研究;通信作者:海志超,男,辽宁阜新人,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红色文化辽宁
辽宁之光
读辽宁 爱辽宁
辽宁舰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红色文化书籍的历史及装帧的特色审美
论专题化教学是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内容改革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