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高产栽培技术的综合应用与病虫害有效防治探讨
2025-02-05段琪
大白菜,作为我国历史悠久、品种丰富的特产蔬菜之一,享有“菜中之王”的美誉。它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且价格亲民,四季供应,深受消费者喜爱。作为质优价廉的大众菜,大白菜的种植技术要求不高,管理简便,且具有较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其投入产出比通常可达到1∶5-1∶8。实现大白菜高产高效栽培的关键在于遵循自然规律,进行精细的土地整理,选择适宜的播种时期,并实施分期管理策略。
一、白菜高产栽培技术分析
1、气候
白菜,作为一种广泛种植的蔬菜,其生长过程对气候条件有着特定的要求。它偏爱温和的气候,理想的生长温度介于15℃-20℃之间。在这个温度区间内,白菜能够健康成长,形成优良的品质。然而,若温度过高,比如超过25℃,白菜的生长速度会加快,但品质可能会受损;相反,若温度偏低,如低于5℃,则会显著减缓其生长速度。在白菜的各个生长阶段,对温度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发芽期和幼苗期,最佳温度范围是20℃-25℃,以促进根系和叶片的健康发育;到了莲座期,适宜的温度则略降至17℃-20℃,以支持叶片的扩展;而到了包心期,白菜需要一个更宽的温度范围,即12℃-20℃,以确保叶球的紧密生长。除了温度,白菜对光照和水分也有其独特的需求。充足的阳光能够促进光合作用,进而提高产量;而适宜的湿度范围,即60%-80%,则是保证白菜健康生长的关键。在光照不足或湿度失衡的环境下,白菜的生长会受到不利影响,甚至可能导致生长停滞。因此,为了确保白菜的优质高产,合理控制生长环境至关重要。
2、土壤
白菜对生长环境具有特定的喜好。它倾向于肥沃、松软且排水良好的土壤。理想的土壤pH值范围在6-7之间,这种微酸性的土壤环境为白菜的健康成长创造了理想条件。土壤的质地应保持适宜,同时含有适量的有机质和养分,以确保能够持续不断地为白菜提供充足的营养。在种植前,进行15-30cm深度的土壤深翻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能够改善土壤结构,还能有效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为了保证白菜能够吸收足够的养分,施用完全腐熟的有机肥料不可或缺。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避免在重黏土或排水不畅的土壤中种植白菜,因为这些条件容易引起根部腐烂,从而影响白菜的健康生长。腐熟堆肥的制备过程包括将动物粪便、植物秸秆以及其他有机物混合堆置,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分解和腐熟,最终形成高质量的腐熟堆肥。此外,绿肥的使用也非常重要,通过在农作物收获前种植一些快速生长且易于分解的绿色植物,如豌豆、大豆等,待其生长周期结束后,将这些植物割断并埋入土壤中,可以有效提升土壤中的有机质和氮素含量。在选择有机肥料时,应依据土壤检测结果和农业实际情况来决定。例如,鸡粪和鱼粪等都是优质的选择。通过科学的土壤检测,我们可以精确了解土壤中的营养素含量,进而根据检测结果施用适量的肥料,以满足植物生长过程中的营养需求。
3、品种选择
优选品种不仅产量潜力大,还具备强大的抗病虫害特性。然而,考虑到生长季节的限制,我们应选择那些抗病性强、耐寒、高产并且耐贮存的中晚熟品种。通常,秋杂2号和新5号是不错的选择。此外,采用药剂拌种技术进行种子消毒是必要的,推荐使用占种子重量0.4%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占种子重量0.3%的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进行拌种处理。
4、种植密度和间距
根据品种的生长习性和栽培目标,合理确定植株的间距和行距。春季种植的大白菜,由于气温逐渐回升,但夜间温度仍然较低,一般建议行距设置为60cm,株距在35-45cm之间,以保证足够的生长空间和养分吸收。夏季气温高、光照强,种植时可以适当增加密度,缩小行距和株距,一般建议行距控制在40-50cm之间,株距在33-40cm之间,以降低地表温度,提高抗旱性。秋季是白菜的主要栽培季节,早熟品种建议行距50cm,株距33-50cm;中晚熟品种则需更大的生长空间,建议行距和株距均按照60cm进行设置。
(1)行距
行距是指植株之间的距离,较窄的行距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种植密度,增加产量,但需要更多的管理和维护工作。较宽的行距则可以减少种植密度,适用于品种生长较大的情况,有利于通风和防治病虫害。
(2)株距
株距是指同一行中相邻植株之间的距离,较小的株距可以让植株之间充分利用土壤资源和养分,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但是,如果株距太小,植株之间可能会相互竞争,导致资源分配不均和生长受限。因此,根据品种的生长习性和栽培目标,选择适当的株距是很重要的。
5、水分
白菜对水分的需求较为旺盛,然而,必须注意防止水分过多导致积水。关键在于保持土壤的适度湿润,避免过度潮湿。在干旱的季节,灌溉量应相应增加,而在雨季,则需确保良好的排水系统,防止积水对植株产生负面影响。白菜的生长过程可以划分为几个重要阶段:发芽期、幼苗期、莲座期和结球期。在发芽期,维持土壤湿润是至关重要的,这有助于种子充分吸收水分并顺利发芽,土壤湿度应维持在大约90%。到了幼苗期,应遵循“三水齐苗、五水定棵”的原则,通过频繁的小量浇水来降低土壤温度,促进根系的发展,此时土壤湿度应保持在大约75%。当白菜进入莲座期,其需水量会有所增加,应保持土壤松软并适量浇水以防止植株徒长,湿度应控制在大约80%。结球期是白菜需水量最大的时期,需要频繁浇水以保持土壤湿润,但应避免大量灌溉以防止病害发生,土壤湿度应保持在不低于85%。此外,浇水的时机也非常重要,春秋季适宜使用常温水,夏季则应使用稍凉的水以降低温度,而冬季则需要预热水分,以避免冻伤植株。浇水的最佳时间是在上午10点之后或下午3点之前,以避免高温导致的水分快速蒸发。
6、肥料施用
白菜对养分的需求较大,需要补充适量的肥料以促进生长。在种植前进行充分的土壤改良,并施用有机肥料以保证白菜整个生长期的营养需求。一般施用腐熟的有机肥1000-1500kg/667m2,配合过磷酸钙或复合肥50-75kg/667m2。有机肥不仅能提供全面养分,还能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白菜根系的发育。在幼苗期,可施用速效氮肥如尿素5-10kg/667m2,以促进幼苗健壮成长。莲座期的白菜生长迅速,需肥量大。可施用高氮复合肥15-20kg/667m2,以保证叶片快速扩展和根系发育。结球期是白菜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应注重氮、钾肥的配合施用。可施高氮高钾复合肥30-35kg/667m2,促进白菜包心紧实,提高产量和品质。可以使用磷酸二氢钾等微量元素肥料进行叶面喷施,以补充微量元素,促进植株健壮生长。一般可在莲座期和结球期各喷施1-2次,浓度为0.5%-1%。
7、移栽
移栽前,应适当炼苗,即通过减少浇水量、适当降低温度等方式,让白菜苗逐渐适应外界环境。这可以增强白菜苗的抗性,减少移栽后的缓苗时间,提高成活率。通常炼苗时间为移栽前7-10天。选择合适的移栽时机是确保白菜顺利育苗的关键。通常情况下,白菜苗长到4-5片真叶时即可移栽,此时植株生长健壮,根系发达,抗逆性较强。移栽时间应选择在晴朗无风的阴天或傍晚进行,避免强烈的阳光直射,减少水分蒸发,降低移栽后的植株损伤。
(1)注意移栽深度
移栽时,要注意白菜苗的栽植深度。栽得过深,容易导致根部缺氧,影响缓苗;栽得过浅,根系暴露,容易失水干枯。因此,白菜苗的移栽深度应刚好埋到根茎部,不宜过深或过浅。土壤覆盖后,可以轻轻压实根部,确保根系与土壤紧密接触,利于吸收水分。
(2)避免伤根
白菜的根系较为脆弱,因此在进行移栽时必须谨慎操作,以尽量避免对根系造成伤害。一旦移栽过程中根系受损,白菜幼苗可能会因根部受伤而难以恢复,甚至可能引起植株的死亡。因此,在移栽时推荐使用小铲子或手工轻轻带土挖出白菜幼苗,以减少对根系的损伤。
(3)适量浇定根水
移植后应立即进行定根水的浇灌。在进行浇水时,务必确保水分充分渗透,同时避免过量灌溉,以免土壤过于潮湿而引发根部腐烂。恰当的定根水供给有助于白菜幼苗迅速吸收水分,加强根系与土壤的紧密联系,从而加速植株的适应过程。
8、中耕除草
通常情况下,中耕除草需要执行3-4次。中耕的主要目的包括:去除杂草、保持土壤湿度以及提升土壤的通气性。首次中耕应在幼苗呈现“拉十字”形态时进行,与首次间苗同步,主要目的是松散土壤和清除杂草,操作时应浅翻,以不破坏土壤表层为宜。过深的中耕可能会损害幼苗,不利于其生长。第2次中耕与第2次间苗同时进行,这次的深度应比第1次稍深,大约在3-4cm。第3次中耕则在定苗前完成,这次的深度最大,一般为8-12cm。最后一次中耕可与培土作业结合,在定苗后进行。经过这四次中耕,大部分杂草被清除,土壤的松散透气性得到显著提升,有助于大白菜根系的健康发育。然而,当幼苗进入莲座后期并开始封垄时,应避免再进行中耕,以免过多损伤根系,影响大白菜的正常生长。
二、病虫害防治
1、软腐病
软腐病通常影响白菜的莲座期和包心期。一旦感染,叶柄和叶球会显现出粘稠的软腐斑点,严重情况下可导致植株完全枯萎。该病的严重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气候条件、种植轮作以及播种时间。例如,多雨天气和地面积水会促进病害的发展,而过早播种和连续种植同一地块也会加重病情。为了有效控制软腐病,必须强化田间管理措施,确保及时排涝,防止田间积水。一旦发现病害,推荐使用70%敌克松溶液进行喷洒治疗,每隔7-9天进行1次喷洒,对于病情较为严重的区域,则应增加喷洒频次。
2、干烧心病
干烧心病通常发生在白菜连续种植期间,其特征是嫩叶变黄并干枯,白菜的叶片组织失去水分,叶脉显现出黄褐色,病害主要影响植株的中心部位。这种病症属于生理障碍,主要是由于缺乏钙和锰这两种营养素所导致。为了防治此病,建议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在白菜的苗期和莲座期之前,可以采用绿芬威3号与0.7%浓度的硫酸锰混合液进行叶面喷洒。另外,在白菜的幼苗期、莲座期或包心期前,使用糖醇钙和禾丰锰进行叶面喷施也是一个有效的防治措施。
3、霜霉病
进入9月中旬,白菜的生长阶段过渡至莲座期,此时霜霉病开始广泛爆发。该病害主要影响白菜的叶片,通常从外围叶片开始显现。感染霜霉病的白菜叶片会先出现水渍状斑点,随后这些斑点会转变为黄褐色并最终导致叶片干枯。为了有效控制霜霉病,建议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合理安排种植密度,并确保良好的排水条件。在白菜开始包心的初期,可以通过喷洒60%的代森锌稀释液或70%的敌克松可湿性粉剂来进行防治。
4、虫害
(1)蚜虫与白粉虱的成虫及幼虫吸取大白菜的汁液,造成叶片失绿、变黄、枯萎,甚至导致植株完全死亡,并且它们还会传播病毒性疾病。利用这些害虫对黄色的偏好,我们可以在田间安置黄色粘板进行诱捕。此外,采用3%的除虫菊素微囊悬浮剂进行喷洒,也是一种有效的防治手段。对于防治,建议使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稀释2000倍、德力克稀释1500倍、以及98%巴丹可湿性粉剂稀释2500倍进行交替喷洒,每周1次,连续2-3周。
(2)菜青虫、甜菜夜蛾和小菜蛾主要以幼虫啃食叶片造成损害,严重时叶片仅剩叶脉和叶柄,影响大白菜的生长和结球,从而导致产量下降。为了防治这些害虫,可以利用它们的趋光性,通过设置频振式杀虫灯或黑光灯进行诱杀;也可以使用性诱剂进行诱捕。此外,生物制剂BT250-500倍液的喷洒也是一种选择。对于化学防治,可以使用5%甲维盐、5%锐劲特悬浮剂稀释1000倍、以及2.5%溴氰菊酯乳油稀释3000倍进行喷洒。
(3)针对潜叶蝇,其幼虫通常会钻入叶片内部,刮食叶肉,导致叶片上出现蜿蜒的潜道,严重时叶片上布满灰白色的线状隧道。防治措施包括:①及时清除被潜叶蝇侵害的叶片或病残体。②使用1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稀释1000倍、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稀释1200倍与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剂稀释1500倍混合喷洒等药剂进行防治。
三、研究白菜高产栽培技术的必要性
1、资源利用效率
采用高效的农作物栽培技术,农民能够更有效地运用土地、水资源以及劳动力资源,从而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例如,运用科学的施肥方法、恰当的灌溉策略以及轮作间作的管理手段,能够充分挖掘土地和水资源的潜能,同时降低资源的浪费与过度使用。对高产栽培技术的深入研究与实践应用,确保了白菜供应的充足性,满足了公众的需求。
2、抗逆能力和稳定性
研究高效的种植方法对于提升作物在逆境中的适应性和产量稳定性具有重大意义。在白菜的高效种植领域,核心在于筛选并推广那些逆境适应能力突出的品种。通过运用基因编辑、杂交育种等尖端生物技术,科学家们可以精确改良白菜的遗传特性,从而增强其对疾病的抵抗力、对害虫的防御力、以及对干旱和寒冷的耐受性。一些特定的高效白菜品种甚至能在极端气候条件下保持产量的稳定,这不仅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减轻了对环境的影响,还提高了白菜的生存竞争力和市场表现。面对气候变化、病虫害的威胁、土壤质量的下降等多重挑战,改良的种植技术有助于白菜更好地适应恶劣环境,减少作物损失,保障产量的稳定。追求高效且稳定的产量是白菜种植的关键目标之一。在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双重压力下,具有高稳定性的白菜品种能够为农民提供更稳定的经济收益,并确保社会蔬菜供应的持续稳定。
综上所述,大白菜,一种源自我国南方的2年生草本植物,由小白菜演化而来,在移植至北方后,能够成功结球。通过土壤准备、品种选择、施肥管理、灌溉策略、病虫害防治措施,以及细致的管理和修剪工作,我们能够实现大白菜的高产栽培。
(作者单位:274300山东省单县张集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