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株行距配置方式对甘薯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

2015-03-19申嘉澍杨树深冯宇佳

安徽农业科学 2015年33期
关键词:鲜薯分枝株距

申嘉澍,杜 欢,杨树深,冯宇佳

(1.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100101;

2.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北省农田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河北保定071000)

甘薯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营养均衡,是食品行业、饲料行业的重要加工原料。甘薯属于旋花科,1年生藤本植物。在薯类传统栽培技术上,较多提及单一行距及注重种植密度对甘薯产量的影响,很少注意到株距和行距的共同作用[1-3]。黄洁等[4]研究发现,缩窄株行距有利于提高木薯的淀粉产量、鲜薯产量和鲜薯淀粉含量,而加宽株行距有利于提高单株的结薯数、鲜薯重、鲜茎叶重、收获指数和茎径。卢凤初[5]认为在一定范围内增加种植密度可提高马铃薯产量。吴文荣等[1]在相同密度下采取不同株行距种植马铃薯,发现适当加宽行距可提高单株结薯数、大中薯率和产量。如果没有合理的株行距,即使有合适的水肥条件,也不会有较高的鲜薯产量,不利于发挥甘薯的潜在生产力。近年各种甘薯试验表明,甘薯栽插技术研究集中在不同气候、扦插时间、品种、施肥等条件下的甘薯栽插密度方面,少见株行距配置方式对甘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的研究[6-7]。研究表明,不同的行间距对作物产量及其组成要素有重要影响[8]。为此,笔者研究了株距、行距配置对甘薯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以期为指导甘薯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供试品种为“冀薯98号”。试验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进行,试验土壤是山前平原褐土,中壤,土壤养分含量:有机质 16.25 g/kg,全氮(N)2.44 g/kg,全磷(P)0.48 g/kg,全钾(K)5.17 g/kg,适合甘薯生长。

1.2 试验设计 试验分3个小区,每个小区12行,最北边小区行距是0.80 m,中间小区行距是0.70 m,最南边小区行距是0.60 m。在每个小区设3种不同的株距,分别为:0.20 m,栽苗20棵;0.25 m,栽苗16棵;0.30 m,栽苗13棵。共9种不同的株行距配置处理,每个处理4次重复,所有行长均为4.00 m,周边设保护行。2013年5月15日整地,起垄,追施底肥(撒可富复合肥)和农药(毒辛),2013年5月17日采用斜插法带水栽苗,2013年5月25日小区补苗,栽培管理措施一致。

1.3 调查方法 每行用铁锹取5棵完整甘薯,采用软尺和称盘分别测量甘薯地上部的茎蔓长、甘薯鲜重、单株茎叶鲜重、甘薯单株结薯数、甘薯单株分枝数、甘薯二级分枝等指标。试验数据取5株平均值。

1.4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采用DPS(v7.0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方式,方差分析采用随机模型。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株行距茎蔓长分析 不同株行距甘薯茎蔓长的方差分析表明:重复间差异不显著,说明试验整体控制一致。株距间和行距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而株行距互作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可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

由图1可知,0.60 m×0.25 m株距配置与除了0.80 m×0.25 m株距配置以外的其他配置方式差异极显著,而其他配置方式之间差异显著,在9种不同的株行距配置中,0.60 m×0.25 m株行距配置甘薯茎蔓长效果最好,而0.80 m×0.20 m株行距的配置效果最差。

2.2 不同株行距单株分枝数分析 不同株行距甘薯单株分枝数的方差分析表明:重复间未达到显著水平,说明试验整体控制一致。而株距间和株行距互作间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行距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可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

单因素行距多重比较结果表明:行距0.80 m和行距0.70 m极显著高于行距0.60 m,且行距0.80 m和行距0.70 m之间无显著差异,行距0.60 m极显著低于其他2种行距;在单因素株距多重比较中,株距0.30 m极显著高于株距0.25 m和株距0.20 m,且株距0.25 m和株距0.20 m之间无显著差异。

由图2 可知,0.80 m ×0.30 m 和0.70 m ×0.30 m2 种株行距配置效果极显著高于其他几种株行距配置,且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0.60 m×0.25 m株行距配置效果极显著低于其他几种株行距配置。在9种株行距配置中,0.80 m×0.30 m和0.70 m×0.30 m 2种株行距配置的甘薯单株分枝最多,0.60 m×0.25 m株行距配置最少。

2.3 不同株行距二级分枝分析 不同株行距甘薯二级分枝的方差分析表明:重复间差异不显著,说明试验整体控制一致。行距间和株行距互作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株距间差异不显著,可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

在单因素行距多重比较中,行距0.70 m极显著高于行距0.80 m 和行距0.60 m,且行距0.80 m 和行距0.60 m 之间无显著差异。

由图3可知,0.70 m×0.25 m株行距配置极显著高于其他几种株行距配置,且其他几种株行距配置之间存在显著差异;0.60 m×0.25 m株行距配置显著低于其他几种株行距配置。在9种不同株行距配置中,0.70 m×0.25 m株行距配置的甘薯二级分枝数最大,0.60 m×0.25 m株行距配置的甘薯二级分枝数最小。

2.4 不同株行距单株结薯数分析 不同株行距甘薯单株结薯数的方差分析表明:重复间F测验不显著,说明试验整体控制一致。而行距间、株距间和株行距互作间差异均不显著,不再做进一步的多重比较。

2.5 不同株行距单株茎叶鲜重分析 不同株行距甘薯单株茎叶鲜重的方差分析表明:重复间未达到显著水平,说明试验整体控制一致;而行距间和株行互作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株距间达到显著水平,说明甘薯不同株行距影响单株茎叶鲜重,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

在单因素行距多重比较中,0.70 m和0.80 m行距极显著高于0.60 m行距,其中0.60 m行距效果最差;而在单因素株距的多重比较表中,0.30 m株距显著高于0.25 m和0.20 m株距,0.25 m和0.20 m株距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0.20 m株距最差。

由图4可见,0.80 m×0.30 m株行距的配置方式和0.70 m×0.30 m株行距配置方式与其他7种株行距配置方式差异极显著;0.60 m×0.25 m株行距配置方式极显著低于其他配置方式,而其他株行距配置方式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在9种不同的株行距配置方式中,0.80 m×0.30 m和0.70 m ×0.30 m株行距配置方式效果最好,0.60 m×0.25 m株行距配置方式效果最差。

2.6 不同株行距单株鲜薯重分析 不同株行距甘薯单株鲜薯重的方差分析表明:重复间未达到显著水平,说明试验整体控制一致;株距和行距达到显著水平,而株行距互作间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不同株行距影响甘薯单株鲜薯重,可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

在单因素行距多重比较中,0.70 m行距显著高于0.60 m行距和0.80 m行距,其中0.60 m和0.80 m行距无显著差异;而在单因素株距多重比较中,0.30 m株距显著高于0.25 m和0.20 m 株距,0.25 m 和0.20 m 之间差异显著,0.20 m行距最差。

由图5可知,0.70 m×0.30 m株行距的配置方式与其他8 种配置方式,0.60 m ×0.25 m、0.80 m ×0.20 m 株行距配置方式极显著低于其他配置方式,而其他几种不同的配置方式之间也存在差异显著。在9种不同株行距的配置方式中0.70 m×0.30 m株行距配置方式的单株鲜薯重效果最好,0.80 m×0.20 m株行距配置方式最差。

2.7 不同株行距甘薯薯藤比分析 不同株行距甘薯薯藤比的方差分析表明:重复间的未达到显著水平,说明试验整体控制一致;而行距和株行互作间达到极显著水平,株距未达到显著水平,说明不同株行距影响甘薯的薯藤比,可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

在单因素行距多重比较中,0.60 m行距和0.70 m极显著高于0.80 m行距,其中0.80 m行距效果最差。

由图6可知,0.60 m×0.30 m株行距配置方式和其他8种株行距配置方式差异极显著,其他株行距配置方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9种不同的株行距配置方式中,0.60 m×0.30 m株行距配置方式的单株薯藤比效果最好,0.80 m×0.25 m株行距配置方式最差。

2.8 不同株行距单行甘薯鲜重分析 不同株行距单行甘薯鲜重的方差分析表明:重复间的F值小于p值未达到显著水平,说明试验整体控制一致;行距间和株行距互作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而株距间表现达到显著差异水平,说明不同株行距对甘薯的鲜薯重有极显著影响,可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

在单因素行距多重比较中,行距0.80 m极显著高于行距0.70 m和0.60 m,其中行距0.60 m 效果最差;而在单因素株距多重比较中,株距0.30 m显著高于0.25 m和0.20 m株距,0.25 m和0.20 m株距之间差异不显著。

由图7可知,0.80 m×0.30 m株行距配置与其他8种株行距配置方式差异极显著,而其他几种株行距配置方式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在9种不同配置方式中,0.80 m×0.30 m株行配置方式甘薯鲜重最高。而0.70 m×0.20 m、0.60 m×0.20 m、0.60 m ×0.30 m、0.70 m ×0.25 m 和0.60 m ×0.25 m 5种株行距组合的单行鲜薯重显著低于其他4种不同株行距组合,但彼此间差异不显著。而0.70 m ×0.30 m、0.80 m ×0.25 m和0.80 m×0.20 m的单行鲜薯重介于其中。

3 结论

甘薯的生长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地区不同的种植密度会对产量产生很大影响。该研究表明,以不同株距、行距的配置方式进行甘薯种植,会对茎蔓长、单株分枝数、二级分枝、单株茎叶鲜重、单株鲜薯重、薯藤比、单行甘薯重产生显著影响,但对单株结薯数未产生显著影响。0.80 m×0.30 m株行距的单行鲜薯重显著高于其他8个配置;0.70 m×0.30 m的株行配置方式单株甘薯鲜重最好。0.60 m×0.25 m株行距配置甘薯茎蔓长效果最好。0.70 m×0.30 m株行距的单株鲜薯重效果最好。0.80 m×0.30 m和0.70 m×0.30 m株行距的单株茎叶鲜重最好。0.80 m×0.30 m和0.70 m×0.30 m2种株行距配置的甘薯单株分枝数最多,0.60 m×0.25 m株行距配置的甘薯单株分枝数最少。0.70 m×0.25 m株行距配置的甘薯二级分枝数最多,0.60 m×0.30 m株行距配置薯藤比达到最好。因此,调整株行距配置方式,在有效的土壤和空间范围内充分利用土壤中的养分、空气和水分,并有效增强光截获、改善群体结构,提高光能利用率,进一步发挥作物个体生产潜力,可以较好地改善单株甘薯生产性状,从而提高各项产量性状[9]。可以根据不同的甘薯生产使用方向选择不同的配置方式,例如:以获得单行鲜薯重为目的,可选用0.80 m×0.30 m株行距配置方式。

[1]吴文荣,袁丁,杨柳.不同株行距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6(5):38 -42.

[2]毛志善,高东,张兑文,等.甘薯优质高产栽培与加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3]罗鸿.不同栽培密度对脱毒甘薯产量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08(6):35-35.

[4]黄洁,李开绵,叶剑秋,等.中国木薯产业化的发展研究与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5):421 -426.

[5]卢凤初.施肥方法和密度对脱毒马铃薯产量和商品率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3,31(5):872 -873.

[6]黄洁,许瑞丽,王萍,等.8个甘薯新品种在海南试种结果报告[J].热带农业科学,2007,27(2):33 -35.

[7]ZHENGQ,DESSAIAP,PRAKASH CS.Rapid and repetitiveplant regeneration in sweetpotato via somatic embryogenesis[J].Plant Cell Rep,1996,15(6):381-385.

[8]苏明,黄洁,甘学德,等.不同株行距对甘薯生长和产量性状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11(5):6 -9.

[9]斯迪.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的途径[J].农家科技,1998(10):9.

猜你喜欢

鲜薯分枝株距
一株吊兰
洋马高速插秧机株距调节方法
“巫溪洋芋”鲜薯质量控制技术现状及对策探讨
带移民和拯救的二次加权分枝过程的有关性质
受控两性分枝过程
鲜薯储藏技术
巧解“植树问题”
上临界受控分枝过程后代均值的条件最小二乘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