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下实施高效集约型农业经济管理策略
2025-02-05丁明锋
农业经济在我国经济的整体构成和农业乡村振兴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农业经济现代化建设,不仅推动了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进程,还对农村产业布局的优化产生了积极影响,有助于农业新科技和新方法的普及和应用,为农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农业经济增长的进程中,可以采取一系列农业经济建设和管理手段,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本文对此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通过实施高效的集约型农业经济管理策略,优化农村发展的执行效率,从而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推进,为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有力支持。
一、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意义
落实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充分发挥农业经济对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带动和促进,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加大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力度,解决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科技创新、农业信息化等各方面的问题,让三农绽放出新时代的活力与动力,推动农村全方位、多元化发展,提高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民收入、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保障。新时期下,我国农业经济和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应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计划,提升农村居民经济收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目前,乡村振兴战略惠利“三农”分三个发展阶段,即完成乡村振兴战略初期基本架构,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基于此,我国迎合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农业科技的发展,不断优化整合农业市场结构,顺应发展,提高农业经济的竞争力,为在新形势下促进农业经济有更好的发展方向,为“三农”的发展转型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1、 农业经济发展实现产业化
乡村振兴战略体现在农业农村特色产业化上。例如,粮油、大田作物良种良法种植、设施农业配套一体化应用,以及具有特色资源禀赋的农产业,均能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改变原有农产品区域布局,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得到提高,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了现代化、产业化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发挥了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作用,进而实现“产业兴旺”,为农业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2、农业经济发展生态化
乡村振兴战略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围绕生态经济,保护自然、绿色、环保的生态价值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理念,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调,发展绿色经济,推动生态化的农业发展新模式,构建“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3、城乡建设与发展现代化
(1)有利于城乡均衡发展。目前,我国城乡差距较大、经济发展不均衡,这对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在新时期下,农业、城市和乡村的功能、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发生了动态的变化。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能增加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平衡和促进多方面关系,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不但能缩小城乡差距,改善乡村生活环境,也能实现农村现代化发展,为我国乡村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活力,促进农业经济长久发展。但无论什么样的关系构架,以及什么样的融合发展方式,都要发展农业,农强方能国强。因此,都要在生产要素配置、产业化发展、公共资源、技术引用、基础建设等方面相互融合、协同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农业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加快农业各领域关键技术和科技创新。
(2)深入开展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提升乡村治理效能和文明程度,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例如,农村自来水普及,农村住房改造(农房抗震、危房动态清零)、生活污水处理、农村电力线路改造、村内道路硬化全覆盖、农村5G全覆盖、养老服务中心建有率达标、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覆盖等,以此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公共环境,建设新时代的新农村、新村容村貌。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经济发展策略
乡村振兴是新时期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任务,应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多措并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1、优化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注重策略调整,以突破传统农耕模式的限制,提升生产技术,确保实现产业化转型。为改进农业经济增长方式,需深入了解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并结合市场经济总体趋势,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1)产业兴旺
①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全力提升耕地质量,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稳步拓展农业生产空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只有农业强起来,粮食安全才有保障。因此,要持续抓好农业生产工作,稳住农业基本盘,不断升级和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确保重要农产品、粮食丰收和供给保障作用发挥。
②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保障。在推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当地优势,因地制宜,立足生态资源禀赋,依托各产业集群的资源和区位优势,提升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为主线,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土特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开拓特色产业,积极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发展多产业融合的乡村特色优势产业。例如:发展稻虾综合种养,虾稻共生、高效农业、园艺采摘等产业,并借助具有特色的产业种植区(例如:日照蔬菜、有机绿茶、小蓝莓、油料作物、甘薯等产业),优化产品结构和多样化,避免产品过于单一。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促进特色农业产业高质量,确保经济多元化发展。
③加强农村防灾减灾,提高农业的抗灾能力
第一,提高农村防灾减灾能力,是乡村振兴工作的基本保障。应增强防灾减灾减损意识,做好暴雨和洪水等自然灾害宣传和预警,强化气象灾害风险预案,加大对重点区域、重要农时季节雨、风、电、雷等的防范力度,加强旱涝、低温冰冻、台风等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和农业生产防灾救灾保障,重点开展特色农产品气象服务,构建高效农业灾害应急响应体系,增强农业韧性,减少农业灾害风险,大面积提单产扩增量。完善电力、通讯、交通等农村基础设施,并提升基础设施可靠性与安全性,降低因灾损失,保障国家粮食和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为乡村振兴建设提供气象支撑。
第二,实现农业现代化方面发挥系统性功能。对农业农村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明确主体的责任和义务,制定应急预案,完善农业防灾减灾减损体系、农业监测和预警系统,以及恢复体系,加快抗逆减灾、防灾工程(抗旱节水灌溉、农田防护、高标准农田建设)、应急管理平台建设,提升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夯实农业农村防灾减灾基础。
(2)绿色生态农业
①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在优化和升级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应因地制宜,合理建设生态经济与农业生产,围绕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提升和整治乡村人居环境质量,确保乡村地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使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平衡发展,确定农业生产发力方向,“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深入开展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充分利用无公害绿色产品的优势(绿茶、苹果产业),增加供给绿色优质农产品,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顶层设计推动生态农产品、生态资产价值转化,特别是粮食供给和生态农业,以及一、二、三产业均要融合发展。例如: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减少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发展智能温室大棚、无土栽培的番茄、甜椒果蔬苗,多以椰糠为基质,采用有机水溶肥精准滴灌技术等。
②加大宣传力度。在宣传阶段需要着重提高无公害绿色产品的生产技术,结合绿色防控、有机肥替代化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配套技术,从生产源头上保障农产品具有安全性和绿色特性。以满足广大消费需求,为农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实现乡村生态优势转化,推进乡村生态经济建设。
(3)优化特色农业的发展环境
①为了促进特色农产品市场的规范化发展,需要构建稳固的农产品市场基础,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管,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并强调其在农业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完善农产品的市场准入机制,筛选出优质的农产品。
②强化对农产品质量的评估和规范,创造有利于特色农产品推广的环境,构建以质量为核心的市场操作体系,以确保特色农产品市场的有效运作。确保农产品产地、保质期等相关信息的可追溯性,从而提升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督和管理的效率。
(4)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产业的融合与发展成为一种趋势。农业的产业链也在持续延伸和拓展过程中,发展的目标已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经济增长,而是向更为广阔的农业旅游、文化和创意等领域延伸。基于此,应积极推进农业改革和升级。
①逐步构建以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导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成立家庭农场、合作社,推进“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应用,配套完善农业景观、农家乐经营、采摘、生态观光及其功能,带动群众增收,产业增效,解决农产品终端销售问题,实现产销经营衔接。结合粮油、蔬菜种植等产业基础和资源资产优势,通过线上线下宣传产销融合,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全新的单环节、多环节、全程托管等发展模式,多元发展种植,通过联农、带农和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企业+农户”产业链,优化生产结构,优势互补,扶持小农户发展特色产业,拓展增收空间,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为乡村振兴赋能,推动农业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②强化家庭农场技术指导。不定期针对家庭农场或合作社进行技术指导,传授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培优,通过套种、轮作等种植模式,分批、分地块,发挥玉米、大豆、水稻、设施蔬菜种植、蔬菜育苗等技术优势,奠定产业的基础,提升农民合作社规范化水平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者素质。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还有个别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及其整体经济增长速度存在显著差异,农业基础设施尚待完善,农作物生产和销售总额相对滞后,制约农民水稻、玉米等大田种植以及设施农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在推动乡村经济振兴的大背景下,应将农业经济增长作为重点,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为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 富民强村工程
加强美丽乡村专项项目谋划,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通过开展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以及加大对农村道路、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考核的重要内容,推进农业现代化,构建“互联网+农业产业化”平台,电商对接,缩短农村市场供求鸿沟。盘活农村各类资产资源,聚集资本、技术要素,多种形式、多思路发展农村经济,为农民提供提高经济收入的能力与途径,联农带农,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提高生活水平,享受多产业链带来的增值收益。
(2) 为推动农业经济的现代化进程,加大在科技方面的支持力度
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引进农业机械装备、引入现代化种植技术,确保农业科学生产,提升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化步伐。为应对寒冷的冬季可能对农产品销售和农业产生的影响,可以建立小规模冷藏库和恒温冷冻库,以便及时处理和保存农产品,有助于确保优质农产品的正常销售,维护农业的稳定发展。
(3) 推动城乡物流网络的整合,建立大规模的农产品运输中心
推进仓储物流、绿色产业园、高科技智慧农业产业园等现代农业设施,通过优化运输链条,降低农产品从处理到市场主要销售终点的运输时间,减少农户的运输成本,不仅增强对农村运输的支持,还能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中,应积极寻求与市场领先企业的深度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
(4) 加大市场宣传力度
以提升公众对优质农产品的认知度,有力地推动农业经济向更高层次规模化发展,进而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例如:以生态农业为主导,积极推进乡村复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生产环境,提升智能化水平。扩大节水灌溉区域,加固大中型和小型水库,治理中小河流,并启动雨洪资源有效利用工程,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5) 创建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推进乡村振兴,要先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乡村不仅是农业生产的空间载体,也是广大农民家园故土。应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落实水、电、气、网络全覆盖,创建宜居宜业美丽乡村,推动乡村振兴新进展、新成效,提升乡村善治水平。
3、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共同富裕
共建共享,增加务工收入。增加农民收入是乡村振兴的核心目标,也是重要的物质保障。应把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多措并举,推进产业发展和创业,推动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稳定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使增收渠道更多元。例如:推进和促进甜椒、樱桃、花卉等乡村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富民产业,延长产业链,实现资源互补,吸纳农民就近就业,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在迈向新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做的关键性决定,是促使农业和农村实现现代化的主要步骤,更是国民追求新时代幸福生活的内在需求,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农业与乡村经济增长展现出的新态势和新趋势,其农业经济的增长,必将通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深入地了解当前地域资源的开发状况和优势,不断优化经济模式和策略,使农业经济拥有更加优越的根基与可能性,从多个层面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的长久稳定持续快速发展,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
(作者单位:276800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安东卫街道办事处财经服务中心)